大经共修

老法师讲无量寿经(第五十五集)1992/6





美国圣荷西迪安那大学  档名:02-012-0055

  请掀开经本第八十三面,第三行第二句看起,我们将经文念一段:

  【佛言。彼等所种善根。不能离相。不求佛慧。深着世乐。人间福报。虽复修福。求人天果。得报之时。一切丰足。而未能出三界狱中。】

  前面佛给我们说明了边地疑城的业因,以及生在那个地方的众生他们的生活状况,乃至于五百岁之后,他必定会忏悔,一定也能够入品。佛把这些事情说清楚了,弥勒菩萨随着提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综合他的意思来讲,就是许许多多学佛的人,不学佛的人就不说了,学佛的人为什么不求生净土?佛的答覆很清楚、很明白,他的智慧不够。所以这个法门是要大智慧,他才能够选择这个法门。

  所以我们在经典里面看到表法,你看本经开端,这是五位常随弟子来表法,第一个是憍陈如尊者,代表这个法门是第一法门,第一得度、第一成佛的法门。接着就是舍利弗、目犍连,舍利弗、目犍连在《弥陀经》里面也是他们两位摆在第一,但是在此地,他们排在第二,虽排在第二,那个表法的义趣跟其他经典不相同。因为他上面有个第一,这个我在前面跟诸位报告过,像舍利弗代表第一智慧,目犍连代表第一神通。如果不是第一,就不会选择这个法门,正是《弥陀经》上所说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能够相信这个法门是大善根、大福德,这个我们从经读到此地,这个意思非常非常的明显,应该都能够体会得到。

  佛说了这个原因之后,弥勒菩萨就非常感叹的说,如果不求往生,有什么方法能出轮回?实在讲没有法子,怎么能出得了轮回?出不了轮回的原因在哪里?「虚妄分别」。

  诸位要晓得,虚妄分别是「所知障」,比「烦恼障」还难破;破烦恼障容易,破所知障难。「所知障」到底是什么?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求知欲,你对于知识要求的这个欲望,这就是所知障,你说这个事情多麻烦!哪一个人不求知?佛给我们说的,你所求的知都是虚妄知识,不是真智慧。什么叫真智慧?真智慧不要求,一切通达。佛给一切众生讲经说法,一切众生给他提出问题,随问随答,佛没有考虑,没有思惟,也没有到哪里学习过了再告诉你,没有,那是真实智慧。真实智慧是你自性里面的本能,自性本来具足的,佛教给我们要开这个智慧。世间你所学的都不是真实智慧。

  所以纵然佛给我们讲经,我们听他老人家开导,佛也特别警告我们,不要把佛所讲的,把它记住了,当作一种知识,错了。那是什么?不但你不能破所知障,还增长所知障,这个事情就麻烦了,这个是学佛最可怕的一桩事情。所以那听经、读诵用什么态度?马鸣菩萨告诉我们,「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这个重要。「离言说相」,听佛讲经不执着他的言语。「离名字相」,佛经里面所有的名词术语,你体会它的意思就行了,决定不要去执着。「离心缘相」,就是你听了之后,决定不要去想它,为什么?一想就错了,一想的时候是我自己的意思,落在第六意识里去了。那怎么听?听懂就懂,不懂也不想了,不要理会它。换句话说,佛说法,无说而说,说而无说;佛教给我们听法是听而无听,无听而听。

  听经是什么?你要是会听的话,是定慧等学。听经是什么?修定。你只要不着言语相、言说相,不著名字相,不着心缘相,你是在修定,你是在如如不动,同时又在修慧,修慧是什么?听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那是修慧。这样听经会开悟,会有悟处。所以你看我们在经典上看到阿难,佛的弟子一听经,开悟了。我们为什么不开悟?他会开悟呢?我们不会听,他会听。会听的人他是修定修慧,我们不会听的人在这里增长烦恼障、增长所知障,唯恐二障还不足,还要添一点,一听还得胡思乱想,这就是不会听,所以是错解了佛的意思,这个是学佛很难很难的一桩事情。

  这就是今天这个经文,佛就说了,说这些学佛而不求生净土的,他们是『所种善根,不能离相』,着相而修。着相就是什么呢?他有分别,他有执着,他有妄想,只要你有分别、有执着、有妄想就是着相而修。这个着相修,『不求佛慧』,说老实话,如果他真正用功还算得力,他能得一点定,决定不能开慧。你要问为什么不能开慧?他有分别、妄想、执着,就与慧不相应了。定,小定可以,大的定不相应;大定他没有,他能得一点小定。所以他「不求佛慧」。

  『深着世乐』,「深着世乐」是烦恼障,对于这个世间五欲六尘他还贪恋,他还舍不得放下,所以这是烦恼障。那个地方是「不能离相,不求佛慧」,是所知障。这个两种障太重了,业障深重啊。

  『虽复修福,求人天果』。他这个修行,现在佛门里面常常在外面喊得很好听,叫「人间净土」。「人间净土」是什么?就是人天果报,就是人天福报,搞这个。

  『得报之时,一切丰足』,这个人天之福也要真正断恶修善,积功累德。

  诸位一定要知道,我们在大陆访问,遇到有一些人,总希望把自己的儿女亲属送到外国去,想方法送到外国,认为到外国他将来就有希望,在自己国家好像就没有前途。这一种想法错了,大错特错。一个人有没有前途是他的福报,命中注定的。命里头有福,无论在哪个地方都享福;命里头没有福报,到哪里都要受罪,这不在乎环境,在乎你自己本身积功累德,父母祖先也是修福积德。在我们中国《易经》里面所讲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个道理在此地,他不晓得。

  真的是事实,有很多从大陆来的,好不容易到美国来了,住了一、两个月,他住不惯,他又回去了。你问他为什么?这个地方太苦了,我吃不消。为什么?工作太紧张了,太忙了。大陆上悠闲自在。你说他收入少,他生活程度低。他那个地方人民币两百块钱,合我们这儿多少钱?现在一百块大概是六百多块,那是高待遇,大学教授一个月才人民币两百块钱,大概合我们这里三十块钱的样子。他过得很自在,他租一间房子,人民币只要十几块钱。我们这个地方房租十几块钱能租得了吗?他收入少,消费也少,所以他悠闲自在。所以这个不能一概而论,必须要看整个生活程度比例来定。你从生活程度比例来看,他们的收入不薄,我们这边收入不高。

  所以总而言之一句话,要知道因果的道理,要了解这个事实,要真正真心去断恶修善,去修福。那么这样求人天果,「得报之时,一切丰足」。他到人天里面是来享福的,这是个有福报的人。享福又能修福,他这个福报就绵绵不断,换句话说,这一生享的,来生还享福,他种福嘛,修福嘛。换句话说,如果没有相当的智慧,什么叫做「福」?他搞不清楚。

  我们中国的文字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字,里面含义非常之深,这是任何国家文字不能跟我们比的。你看看我们中国这个「福」跟「祸」就差一点点,看错了就把祸看成福了,那个麻烦就大了。祸、福只差一点点,要没有真正的智慧,往往就把它搞错了、搞颠倒了,自己以为在修福,实际上在造业。这是中国文字含义之深。

  纵然他是真修福,享福的时候「一切丰足」,『而未能出三界狱中』。佛是把「三界」比作监狱,这个监牢狱,你在这个里头不自由。换句话说,得人天福报是出不了三界,出不了三界,这个福享尽了,你八识田中还有无始劫以来的那个恶业种子,那个遇到缘要受报,恶业种子就报在三途,所以这是人天、三途来回轮转,没完没了。这是善根、福德、因缘不具足的人,佛说明他们轮回的状况。

  【假使父母妻子男女眷属。】

  这是指你的家人,无论是长辈、是同辈,或者是晚辈。

  【欲相救免。邪见业王。未能舍离。常处轮回而不自在。】

  你的家亲眷属当中,或者有正知正见的人想来救你,来救你,你要能肯接受才行,换句话说,你要能把你的成见舍弃掉,对他所说的正知正见你能够相信,能够接受,这才行。如果你固执你自己的邪知见,不肯接纳正知见,你家里头亲属再有智慧、再有能力也帮不上忙。这个阻碍就是此地讲的『邪见业王』,「邪见」是指错误的想法跟看法,你坚固的执着;「业王」是你造作的这些业,这个业力非常强大,它牵引着你在六道里头舍身受身,它作主宰。因此,你就常在『轮回』,在「轮回」就决定『不自在』。

  【汝见愚痴之人。不种善根。但以世智聪辩。增益邪心。云何出离生死大难。】

  前面是讲修福的,这一段讲修福的人都不能出离生死轮回,何况不修福?这是不修福的,『愚痴之人』,不信因果,不能发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不信因果。我在《观经》三福里面讲了很多遍,《观经》三福末后一条,「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一条是为菩萨说的。「三福」第一条是人天福,第二条是二乘福,第三条是大乘菩萨福。菩萨不信因果,那是什么因果?不是普通这个善恶报应,这个善恶报应我们都晓得,菩萨哪有不知道的道理!是念佛成佛,念佛是因,往生不退成佛是果,这是很多菩萨都不知道,菩萨都不相信。这是说这就是「愚痴」。

  『不种善根』,这个「善根」就是念阿弥陀佛,不肯念佛。『但以世智聪辩』,世间的聪明智慧他有,他也很自负,也自认为有道,自认为有智慧、有学问,他也有辩才,「世智聪辩」。反而什么?『益』也是增加,增长他的邪知邪见,他认为他的知见是对的,别人说的都是错的。这些错误的知见,我们时时会遇到,时时会听到,不但在家人有,出家人也不少。

  我出家的时候到台中跟李炳南老居士学佛,就遭遇到很多很多的困难,许多长老都不原谅,认为出家人不应该跟在家人学,这个话是人说的,不是佛说的,我们「依法不依人」。佛当年在世的时候,我们知道维摩居士讲经说法,我们看《维摩诘经》,这就知道了,维摩是居士,他有太太,有妻子儿女,在家居士。他讲经说法,释迦牟尼佛的学生舍利弗、目犍连去听经,也要顶礼三拜,右遶三匝,跟对佛的礼节完全相同,佛这些弟子没做错事情。而且佛是鼓励他们去听经,去听维摩居士讲经,怎么可以说是出家人不能听在家人讲经?就把在家人一贬就贬得那么低,这个错误的。

  晚近,欧阳竟无居士,这很了不起的一个人,民国初年办「支那内学院」,他负责主持这个内学院的教学。内学院实在讲只办了两年,但是这个两年对于民国初年的佛教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许多法师、大居士们都是内学院出身的。大家知道的梁启超先生,就是内学院的学生。他在内学院院训里面就引经据典讲得很清楚,佛法是师道,师道是老师第一大,只要是老师的地位,不管他是在家人、是出家人,男女老少都不论,他是老师,学生就必须要尊师重道。他引的经论很多,这个话不是随便说的。我们听人家说话,自己要有能力辨别他这个话说的是对还是不对,有一些似是而非,我们不能被人迷惑了。这个就是常常讲的「增益邪心」。

  在我们中国历史上,唐朝时候的傅大士,这个诸位要知道,这是在家居士,他是弥勒菩萨再来的,多少出家人,比丘、比丘尼拜他作老师,跟他学的,在家居士主持道场的。在家居士主持道场弘法利生,自古至今很多很多,成就不亚于出家人,所以要是说出家人不能跟在家人学,这就错误了。

  我学佛的时候初到台中,那个时候我过去一个老校长周邦道先生,在抗战期间的时候他是国立第三中学的校长,我在那个学校念书。遇到老校长,老校长是一再勉励我,那个时候我出家了,再回到台中去,他说一定要尊重老师,特别嘱咐学道没有先后。他真的有德有学,我们就跟他学,不管他是在家出家,真正有德有学就行了,足够作我们的师长。不要认为李炳南老居士是在家身分,我们今天是出家人,就不好意思跟他学了,这个观念就错误了。

  现在还有一些出家的大德对于这本经排斥,为什么排斥?这是在家居士编的,所以他拒绝,他不肯采取这个本子,这个都是很麻烦的事情。那不用这个本子怎么办?五种本子都找来,念五种本子。五种本子不全念,经的意思就不圆满。实在这个经三次的会集都是在家居士,还没有出家人做这个事情。王龙舒居士是第一个,宋朝时候人;魏默深也是在家居士;夏莲居;三个人都是在家居士。就是彭际清的节校本,彭际清也是在家居士。对净宗有莫大的贡献。如果说是在家人会集的,出家人要排斥,那么莲池大师没有排斥王龙舒的,莲池大师《弥陀经疏钞》里面引用《无量寿经》,经文一半以上都是引用王龙舒居士的会集本,可见得莲池大师没有分别心,对于王龙舒非常赞叹。龙舒居士往生是站着走的,不简单、不容易。

  所以这个「世智聪辩,增益邪心」是非常可怕的一桩事情,不但误了自己,还障碍了别人,障碍别人必定要负因果的责任。如果这个人诚心诚意念佛求生净土,他这一劝,让人家把这个净宗法门舍弃掉了,跟他去学去了,这个罪过就非常非常大。明明人家一条了生死成佛道的光明大道,你把他从佛路上拉到轮回里面来了,这个罪过多大,所以他为什么会堕三途,误人罪大,误自己这个罪小,误了别人。

  『云何出离生死大难』,这个三途六道是『大难』。

  【复有众生。虽种善根。作大福田。取相分别。情执深重。求出轮回。终不能得。】

  这个又是一类众生,都是说明没有办法往生,没有办法在这一生出离。这一类众生虽然『种善根』,这个「种善根」,他也是老实念佛,也专心念佛,认真的修净土。而且『作大福田』,他也肯布施,对于佛教的事情,大众公益这个慈善事业出钱出力认真在做,这个社会上很多人。他的毛病出在哪里?『取相分别』,「取相」就是着相,着相分别,这是属于所知障。『情执深重』,这属于烦恼障,就是感情太重了,世间恩爱放不下,这个也是麻烦大了。受了这个牵累,『求出轮回,终不能得』,他也很想求往生,结果是去不了。

  这一桩事,我在初出家的时候看到,我在台北圆山临济寺出家。临济寺在那个时候组成一个念佛会,叫圆山念佛会,会长是王大松居士,有一个副会长,名字我一下想不起来了,是福州人,他是台湾银行的襄理,在金融界地位很高的;对于念佛会非常热心,出钱出力。他也会打法器,所以在大众共修的时候,他也来领导大家共修。好像三年之后,他生病,得的是癌症。在病重的时候,念佛会的同修到医院里帮他助念,他听到佛号就讨厌,就把人赶走,所以大家觉得非常奇怪,为什么平时念佛那么样的热心,临终不念佛,听都不愿意听。结果他死了。这是我们在经上看到了,必定是「取相分别,情执深重」。虽念佛,虽求往生,世缘放不下,还贪恋这个世间,在临终的时候贪生怕死,机会就错过了,这个就是我们俗话说的魔障。

  我们看到别人这个样子,能不能保得住我们自己临终很顺利?会不会也像他那样子?很难说,太难讲了。所以功夫要在平常做,要怎样做法?前面所讲的五戒十善要真正做到。如果做得干净、做得清楚,无过于《楞严经》上讲的「四种清净明诲」,「明」是明白、明显,「诲」是教诲。释迦牟尼佛对我们明白的教诲就是四种清净,这四种清净是「四重戒」。四重戒里面,《楞严经》上的排列顺序,第一个是淫戒,第二个是杀,第三是盗,第四是妄语,这四恶如果不从心地上根本拔除,遇到外缘就变成障碍,这个事情很麻烦。要真的把它断掉,要断得干干净净。内里面这个念头都没有了,外面的障碍就没有了。我们求往生,临命终时不遭魔难,没有障碍,这才是真正有把握往生。

  如果我们对于「杀盗淫妄」这个心里念头还没有断,事没有了,念头还有,怕的在临命终时那个关键的时候,因为你根没有断,它又起现行,就完了,这一生就空过了,所以这个关系实在太大太大。真正求往生的人应该要提高警觉,日常生活当中修行用功,什么叫用功?把这个事情看得淡,这就是真正功夫。在一切时、一切境界里头,不动心、不起念,这叫真实功夫,这叫真正修行。修行不是修外表的样子,是在心地上下功夫。我们看到往生自在的,预知时至,不生病的,站着走的,坐着走的,他有什么本事?就是这个本事。他的心清净,「杀盗淫妄」的念都没有了。我们如果到这个功夫,换句话说,你自己的生死就决定有把握,临终一样不生病,一样预知时至,喜欢坐着就坐着,站着就站着,爱怎么走法就怎么走法。

  《高僧传》里头有一个人,名字我记不得了,我也没有看到,是我们受戒的时候,戒和尚道源老和尚给我们讲的一个故事,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是有一个出家人临命终的时候,他问大家「你们有没有见过人死的时候坐着走的?」大家说有,有见过,也有听过的。他说「站着走的呢?」站着走的也有,虽没有见过,听说过。他就竖一个跟斗,头朝下,脚朝上,他说「这样走的,你们有没有听说过?」「没有。」没有,他就走了。游戏神通,真自在。你要说为什么?就是戒律清净,这个意念都没有,那念佛求生净土就得大自在。还有,意念清净的时候,给诸位说,百病不生,身体用不着保养,用不着进补,自然就健康。所有一切疾病的根源都是这些妄念,那个「杀盗淫妄」的心叫妄想、妄念,那是病根。这是我们真的要把它记住,要认真的来修学。

  末后,佛在此地给我们做了一个结论,劝勉我们。那么我们已经晓得佛在前面说明,总有三类的人不能生净土,都是有障碍。

  【若以无相智慧。植众德本。身心清净。远离分别。求生净剎。趣佛菩提。当生佛剎。永得解脱。】

  首先在此地佛教给我们要『以无相智慧』,「无相」是什么?无相是不着相,对于一切境界相不分别、不执着。见色闻声,就是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要学不分别、不执着、不起心、不动念,这就是三昧现前,一心念佛。假如我们接触境界起心动念,怎么办?接触一定会起心动念,如果接触真的不起心、不动念,那你已经是菩萨、是佛再来的,不是凡夫了,凡夫是一定会起心动念。这件事怎么办?第一个念头动了,第二个念头就转成「阿弥陀佛」,用这一句阿弥陀佛把所有一切妄念制伏住,所以念佛法门这个法子好。你用其他的方法,用禅的方法、用咒的方法,没有念佛的方法好。念佛方法简单、快速,一方面是自力,一方面有十方诸佛如来本愿威神的加持,决定有效。问题呢,要会用,古人常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就是第一念起来了,第二念就克服了,这叫会用功。决定不要叫这个妄念,念念增长,念念相续,那就造业了。这样念佛叫会念佛,会用功。一天到晚,二六时中,始终保持着身心清净,就用这一句佛号的方法,念念执着这一句佛号,其他的执着统统舍掉,单单执着这一句佛号,这就好修了,这个就叫做「无相智慧」。

  『植众德本』,「植众德本」就是一心专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执持佛号就是植众德本。『身心清净,远离分别』是我们现前修学的成绩,是现前功夫得力。功夫之不得力就是身心还不清净,这是功夫不得力;功夫得力了,身心一定清净,分别、妄想、执着决定少了,什么样的疑惑都没有了。

  学佛的人,特别是修净土的人,清净信心是非常非常重要。当然疑惑的问题实在是很多,无量无边,为什么?没有开智慧。没有开智慧之前,这些问题能不能解决?给诸位说,决定不能解决。佛给你讲经说法不是替你解决的吗?佛给你讲经说法是骗你的,「黄叶止啼」。「黄叶止啼」是佛经上的比喻,小孩哭,哭怎么办?捡一片落的树叶,告诉他,小朋友这是黄金,拿去可以买糖吃了,他一欢喜就不哭了,目的是叫他不哭,目的就达到了。真的、假的,暂时不说,目的达到了。佛给我们讲经说法是「黄叶止啼」。

  聪明人在这个讲经说法里,他开悟了,那个不开悟的人,就教你老实念佛求生净土,见了阿弥陀佛自然就开悟了,这是古德所说的,「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所以一切的疑虑,这些问题暂时放在一边,不要紧,见了阿弥陀佛统统解决了。不见阿弥陀佛,佛到此地来怎么给我们讲,我们也不能明了,这是真的。真的话我们要相信,总是不要相信假的,要相信真的。

  所以这个经上句句真实,经上讲了三种真实,这是大乘经里头很少见的。经上一开端给我们说,「开化显示真实之际」、「住真实慧」、「惠以众生真实之利」,三个真实。所以这是现前我们所希望得到的,没有别的,「身心清净,远离分别」。实在说,「远离分别」是因,「身心清净」是果,不能远离分别、执着,你的身心决定不会清净。身心清净之后,再不要搞分别、执着,不然又不清净了。一定要能保持一个目标、一个方向、一个意愿,求生净土。

  『趣佛菩提』,「趣」是归趣,一心一意向往的无上大菩提,无上大菩提在哪里?在西方极乐世界。如果我们心行像佛所说的,那佛在此地就保证我们「当得往生」、『当生佛剎』,你决定会生西方极乐世界,『永得解脱』。好,我们再看正宗分最后的一品:

  【菩萨往生第四十二。】

  这品经里面,世尊要告诉我们,十方世界菩萨无量无边,有许多菩萨的善根、福德、因缘具足了,这还是要具足,不具足的时候,佛讲了,菩萨也不相信,所以这个法门是「难信之法」,许多菩萨都不相信。善根、福德、因缘具足了,这个菩萨的根就很利了,一听他就相信、他就接受,他也求生净土。佛在此地要告诉我们这些菩萨的人数。十方菩萨尚且乐意求生净土,圆成佛道,何况我们?世间圣人常常教我们「见贤思齐」,菩萨是圣贤,我们看到他,那就是我们的一个榜样,我们要向他学习,我们要向他看齐。

  【弥勒菩萨白佛言。今此娑婆世界。及诸佛剎。不退菩萨。当生极乐国者。其数几何。】

  『弥勒菩萨』的用意是劝我们拿定主意,下定决心求生净土,他的用意、目的在此地。所以问『娑婆世界』,我们这个世界,就是释迦牟尼佛这一个教区,这一个大千世界;还有十方诸佛的剎土,当然菩萨就更多,不是普通菩萨,『不退菩萨』。

  什么叫「不退菩萨」?通常佛在经上给我们讲不退转有三种,第一种叫「位不退」,「位」是地位。那是什么样的菩萨?必须把见思烦恼当中,见烦恼,见惑断掉了。我们在黑板上写的那五种见,这个没有了,真正断掉了。这个不是伏,不是伏断,是真的断了,没有了。三界总共有八十八品,八十八品见惑分成这五大类:「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这个统统断掉了。断掉之后,在大乘,如果是圆教,就是初信位的菩萨;小乘就是初果须陀洹,经上常念的须陀洹。证得这个果位之后,绝对不会再退转当凡夫,这叫「位不退」。但是他没有出三界,他还在三界之内。虽在三界之内,他只是人天两道往来,绝对不堕三恶道。而且人天两道的时候,他这个往返总共只有七次,七次之后决定证阿罗汉果,一定超越三界,等于说他得到保证了,这是绝对不再退转了。

  那么诸位要知道,经上常说凡夫修行成佛需要三大阿僧祇劫,这个三大阿僧祇劫从哪一天算起?从你证得这个不退算起。经上讲我们都曾经供养无量无边诸佛,不知道是多少无量无边的阿僧祇劫,为什么还没有成就?就是从来没有一次达到这个标准,这一生也是如此,没有达到这个标准过。生生世世修行,考试都不及格,换句话说,那都不算的。从达到这个标准的这一天开始,证小乘阿罗汉是天上人间七次往返,成佛的时候是三大阿僧祇劫,从这里算起。这叫「位不退」。

  第二叫「行不退」,「行」是大乘菩萨行,就是他绝对不会再退落在小乘。这个是圆教菩萨在八信、九信的位子,行就不退了。他们决定修学大乘,不会退堕在阿罗汉,不会退转当自了汉,这个叫「行不退」。第三种叫「念不退」,念是念念都向无上菩提。他不会有别的念头,只有一念求无上菩提,这是圆教初住菩萨,别教初地菩萨。

  此地讲的「不退菩萨」当然是指的「念不退」,不会指的「位不退」、「行不退」,一定是指念不退。念不退,三种不退都包括了。譬如证得位不退的,行不退、念不退他没有,他没有证到。证到行不退的,一定是位不退,但是念不退没有。所以证到念不退的就叫三不退。这个三不退就是圆初住、别初地以上,通常我们对于这些菩萨称为法身大士。《华严经》上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就是此地所说的不退菩萨,不是普通菩萨。这是法身大士们,他们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数有多少?

  【佛告弥勒。于此世界。有七百二十亿菩萨。】

  这是数字说出来了。

  【已曾供养无数诸佛。植众德本。当生彼国。】

  这是释迦牟尼佛正答弥勒菩萨所问的。娑婆世界就是我们这个世界。『七百二十亿』这个数字不算很大,「七百二十亿」是娑婆世界,娑婆世界不仅仅是我们这个地球,我们这个地球上现在人口才四十多亿,还不到五十亿,所以他是讲我们这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我们这个地球是里面的一分子。在这一个大范围之内,我们就知道有无数的星球,有天人居住,佛常在这个地区现身教化众生。释迦牟尼佛这一个教区也是具有四土,有「常寂光土」、有「实报庄严土」、有「方便有余土」、有「凡圣同居土」,同样也是四土。这个里面法身大士当然比这个要多很多很多倍。

  这是法身大士善根深厚的,求生西方世界的有这么多人。他们具备哪些条件去往生的?下面这几句话重要了:『已曾供养无数诸佛』。《弥陀经》上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这一条是福德,这个福德多,曾经供养这么多佛。『植众德本』,这是善根具足了。「德本」有两种,一种是勤修六度,菩萨的德本就是六波罗蜜;第二种就是一心称名,专念阿弥陀佛。这些菩萨到底修哪一种?给诸位说,两种都修。唯有两种都修,他的因缘才会具足。如果专修六度而不念佛,这个机会就很难遇到。必定是六度、念佛兼修,统统具足,这些人当然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答覆的法身大士,这个不退菩萨。下面弥勒菩萨没问,释迦牟尼佛也就附带说了:

  【诸小行菩萨。修习功德。当往生者。不可称计。】

  『小行菩萨』,那连我们都包括在内了,我们去往生的属于「小行菩萨」。「小行」最低限度就具足「信愿行」三个条件,实在讲,他的善根之厚,跟那些法身大士没有两样,过去生中也是已曾供养无数诸佛如来,植众德本,也是这个样子的。

  生生世世虽然修,刚才讲了,没有成绩,始终就是没有能够拿到学位。这个三不退就好比学位,没拿到,不及格。虽没有拿到,善根、福德还是非常深厚,所以这一生要遇到缘,那个缘要遇到殊胜的话,也能赶上去,上品上生能迎头赶上。遇缘要是差一点,那就品位低一点,凡圣同居土下三品往生。所以这个品位高下实在是遇缘不同,这是善导大师为我们说的。我们仔细思惟他老人家所说的话,合情合理,我们可以相信的。

  这是在世尊他老人家教区之内有多少人往生,佛都知道,都预知。因此我们一定要珍惜自己的因缘,不能错过这一生。真正得生决定有把握,除这一部经要认真去修学,经上所讲的,教给我们应当做的,认真去做;应该禁止的就决定禁止;教我们求生西方世界,我们一心一意就专想净土,要把娑婆世界能够放下,决定不能够贪恋。能够再读《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四种清净明诲」,那就更好了。《大势至圆通章》里面教给我们的方法简单明了,「四种清净明诲」对于不得往生的障碍说得非常详细,对我们是很好的警策,只要我们自己觉悟,我们自己能够咬紧牙根绝对不犯,那这一生必定往生。既往生,绝对不在下三品,总是在上、中品的样子,就是上三辈往生、中三辈的样子,绝对不在下三辈。再看第二段:

  【不但我剎诸菩萨等。往生彼国。他方佛土。亦复如是。】

  阿弥陀佛教化的范围无限的广泛,你要问什么原因?因为佛在因地求学的时候,曾经遍历一切诸佛剎土,因此一切诸佛剎土跟阿弥陀佛都有缘。佛在经上常讲「佛不度无缘之人」,跟佛没有缘的众生,他排斥,他不能接受,佛就没有法子度他。阿弥陀佛结的缘结得就太广了,尽虚空遍法界,他老人家统统广结法缘,因此他的教化区就不限于极乐世界了。十方一切诸佛菩萨都赞叹阿弥陀佛,都赞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换句话说,没有一尊佛菩萨不向众生宣传净土,代表阿弥陀佛接引一切有缘的众生。

  有缘就是他的善根、福德、因缘成熟了。因缘是诸佛如来、菩萨们介绍的,这是机会、是缘分;善根、福德是他本有的,他多生多劫修积的。这三样东西统统具足了,就决定得生。因此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数之多,没有法子计算的。十方世界无量无边,你就想象到每一天、每一个钟点,甚至于每一分、每一秒,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数都算不清的。一切诸佛剎土往生的人都集中往那里去,这个状况如果我们冷静思惟一下,殊胜无比。所以一切诸佛赞叹阿弥陀佛,那是当然的,任何一尊佛的国土没有这个现象。所以有比西方极乐世界大的,有比西方世界在物质方面更庄严的,有,但是像这种盛况,十方世界统统都到那里去往生不退成佛,这样的盛况,尽虚空遍法界只有一个极乐世界,其他世界没有这个盛况。所以诸佛共同赞叹阿弥陀佛「光中极尊,佛中之王」,这个赞叹一点不为过,是非常正确的。世尊这一句话是总说,下面略举几个例子:

  【从远照佛剎。】

  世尊举他方佛剎,在此地总共说了十一个,这是略举几个例子。

  【有十八俱胝那由他菩萨摩诃萨。生彼国土。】

  弥勒菩萨问的是不退菩萨往生的有多少?世尊此地讲的『十八俱胝那由他菩萨摩诃萨』,「菩萨摩诃萨」就是不退菩萨,摩诃萨是大菩萨,证得三不退,证到念不退才叫做摩诃萨,这是大菩萨。

  【东北方宝藏佛剎。有九十亿不退菩萨。当生彼国。】

  这个数字都非常可观,数量都很大。

  【从无量音佛剎。光明佛剎。龙天佛剎。胜力佛剎。师子佛剎。离尘佛剎。德首佛剎。仁王佛剎。华幢佛剎。不退菩萨当往生者。或数十百亿。或数百千亿。乃至万亿。】

  这是连着跟我们总共讲了十一个佛剎。佛剎的名称也不是一定的,这个诸位要知道,正像我们这个地球上某一个国家,它常常换名字的。我们中国自古以来,每个朝代都换名字,满清亡了之后,就换成中华民国,现在大陆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佛剎也在常常换名字,这是我们要知道,就是不要执着。但是佛剎名字必定是它现前的状况。像我们这个世界,佛剎就是世界,叫娑婆世界,「娑婆」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叫「堪忍」,说明这个世界很苦,五浊恶世,这些众生在此地生活居然能忍受得了,是这个意思。

  所以佛剎名字好,那个地方众生福报大,在享福;名字不太好,众生在那里比较辛苦一点。我们从名称上能够看到众生的苦乐、世界的净秽,就是清净、污秽,众生苦乐可以从佛剎名字上能够体会到一些,它这个名称是这样建立的。同样的,佛菩萨的名号也不是一定的。不但名号不一定,形状、身体、容貌都不一定,这个诸位要知道。不但他们不一定,你细细想想我们自己本身就不一定。你想想,你从小有个小名,到念书有个学名,到外国还要加一个外国名字,你这个名字也常常在改,常常在换,你的名字也没有一定。容貌就更不一定了,你看看年轻的照片、求学的照片、现在,变了,天天都在变化。诸佛菩萨没有定相,没有定相,相貌才叫圆满;有定相,这个相貌就有欠缺,就不圆满。

  所以在西方极乐世界现的相是圆满相,这一种相好我们没有办法思惟想象,不可思议,说不出的;佛给我们说了,我们体会不到。诸佛菩萨在他方世界所现的相,那就是《楞严经》上所讲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随着那个地区众生的福报,他有福,就现福德庄严之相;他没有福报,就现一个比较丑劣一点的相,为什么?相要跟他差不多,他才能接受。这个地方的人没福,他现个大富长者,那些人看到都跑掉了,那还能度众生吗?要现同类身,要现差不多的相,大众才能接受,所以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没有一定的。男女老少,各行各业,统统都示现,就像《普门品》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身一样,随类化身,得大自在。

  随类化身,菩萨有没有心?没有心。众生有心,菩萨没有心,没有心才会应。像我们敲鼓、敲磬一样,鼓、磬没有心,你重敲一下,它就响大一点;轻一点,它就响得小一点。你有心去感,他无心而应,这个才圆满、才究竟。所以大家不要怀疑,到西方极乐世界到底是什么身相?不要去怀疑这些,一心念佛求生净土就好,到那里自然明了了。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Notice: Undefined index: title in /www/wwwroot/fgpzq/newsshow.php on line 96
  • 上一篇:

  • Notice: Undefined index: title in /www/wwwroot/fgpzq/newsshow.php on line 109
  • 下一篇: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扫码加微信
扫码加微信
扫码加微信
扫码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