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经共修

第二回复讲《无量寿经》文稿第2集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刘素云老师 第二回复讲

从今天开始,我们正式开始第二次复讲《无量寿经》。

我非常高兴地告诉大家,我写第一集讲稿的时候,又一次感受到了诸佛如来威神之力的加持,这种真真实实的切身感受,令我欢欣鼓舞,信心倍增。

我坚信:有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的慈悲加持,有龙天护法和诸护法善神的慈悲护佑,有道场看得见、看不见的护法团队强力护持,有广大同修的鼓励和支持,第二次复讲《无量寿经》一定会圆满成功。

以此讲经的功德给师父老人家回向,祈愿师父住世度众生,这是我第二次复讲《无量寿经》的最大动力。

今天开始讲经题。

这个经题,我们在2018年第一次复讲时已经讲过,这次还要讲,为什么?不但经文无量义,经题也是无量义。这个无量义,就是讲无量劫也讲不尽。这一次,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另外一个层面来解释这个经题,目的是让同修们对这个经题有更丰富、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

对于经文,有深讲,有浅说。对经题,也照样有深讲,有浅说。这样,各个层面的不同根性的众生,都能有所收获,从中受益,不会空手而归。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这个经题独具特色。独具,就是独一无二。特色,就是与众不同。

特色一,本经经题是会集而成的。

此经经文是会集的,经题也是会集的,名副其实的会集本。

特色二,经题会集的水平之高,令人叹为观止。

会集得自自然然,天衣无缝,真是神来之笔。

《无量寿经》一共有12种译本。夏莲居老居士,把宋译的经题《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经字不取,取它的别题“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再取汉译的经题“清净平等觉经”,合起来就是《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这个题目取得多好!12种译本,汉译本是最初的,宋译本是最后的,把这两种译本的名题会集在一起,12种译本名题的意义,圆圆满满的全部含摄在其中。简直是太妙了,妙绝了。如若不是再来人,谁能会集出如此精妙绝伦的经题!

特色三,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在经题里就显露无遗。

这太难能可贵了,一个经题就把人吸引住了,这么好的地方谁不想去啊!这个经题就等于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招生简章啊!

特色四,我们所学的、所修的、所希望证得的,全部都在这个经题之中。

让我们一读这个经题,就会感到一种亲切感。尤其是对于修学净土念佛法门的同修们来说,你们有没有一种回家的感觉?

具体解释一下这个经题,可以分为八段落来解释。

一 〖佛〗

经题中第一个字是“佛”。“佛”是从印度梵文音译过来的,是梵语佛陀的略称。

中国汉字里原来没有这个“佛”字,佛法传到中国以后,翻译佛经,当时中国的文字不够用,有许多意思是我们字汇里没有的,因此造了不少新字,来适应译经工作的需要。“佛”就是造出来的新字。

没有人字边的“弗”字是古字,从前就有的,音很接近。印度人称佛是大觉之人,所以就假这一弗字,旁边加一个人字,就变成“佛”,为佛教专有名词。

佛者觉也。觉是对迷而言,迷则众生。三觉圆满即为佛陀。

佛有“智”的意思,有“觉”的意思,智是体,觉是用。没有智慧就不觉,没有智慧就迷惑颠倒。体用不二,用当然包含体。

佛的意思就是一个觉悟的人,是对宇宙人生究竟圆满彻底觉悟的人。对于人生本体、现象、作用,过去、现在、未来,没有一样不觉,没有一样迷惑。这样的人,大众就尊称他为“佛”。

换句话说,佛者即三觉俱圆的众生,众生即未觉之佛。

“觉”有三种:一是“自觉”,二是“觉他”,三是“觉满”。

第一 “自觉”。

这是对我们凡夫不觉而说的。凡夫迷惑颠倒为不觉。六道凡夫,不仅是人道,也包括诸天。佛经是说有二十八层天,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二十八层天的天人,都是迷而不觉。诸位同修们,你们千万不要以为“我觉,我不迷!”你怎么不迷?就凭你这一句话,你已经迷到家了。天人尚是迷惑颠倒,天以下的就更不必说了,越迷越深!

什么人才不迷?佛说,证得阿罗汉果位方算不迷,小乘四果罗汉。

大乘法里通常讲,真正不迷是初住以上。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见一分真性,真的不迷,真正觉了。

我们今天把标准放到最低,就是小乘四果罗汉,见思烦恼断尽了,才算得上自觉,觉悟,不迷惑了。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必须证得四果阿罗汉,才能相信自己的思想、见解没有错误。换句话说,三果都不敢说,我这看法说法没错,证得四果罗汉,才可以说自己的思想、见解、言语、行为没有错误了。可见这个标准实在高。

如果我们知道自己迷惑颠倒,知道自己不觉,对于修学有很大的帮助。知过为改过之本,自己会谦虚,知道自己不行,应该认真努力修学。

世间人为什么轻视佛法?为什么不愿意学佛?就是因为他以为自己已经很了不起,他的聪明才智都超出众人,甚至以为他的智慧能力超过诸佛菩萨。这样的思想见解,他怎么能接受佛菩萨的圣教!这是觉与不觉的差别。

《圆觉经》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因迷失了自己成为凡夫。佛说法四十九年,无非教我们恢复本来面目,打破自己的迷惑而已。“圆满菩提,归无所得。”

第二 “觉他”。

“觉他”是拣别“自觉”之人。

小乘圣者是“自觉”,不肯“觉他”,独善其身,为自了汉。心量小,慈悲心少,你若和他有缘找他,他也肯教你;若无缘,他就不帮忙。

大乘菩萨是自觉觉他,为不请之友,心量大,主动弘法,不怕辛苦。自己觉悟了,自己得到佛法的真实利益,还要帮助别人,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得到,这是大乘菩萨。他跟小乘菩萨不一样,能主动去帮助别人,绝对不自私自利。大乘菩萨觉行尚欠圆满,待圆满之后即成佛。

第三 “觉满”。

菩萨虽然自觉觉他,但没有圆满。不但觉他没有圆满,自觉也没有圆满。

小乘人自觉,只是断见思烦恼;尘沙、无明都没有破。菩萨虽然能破尘沙,能断无明,但无明不能断尽就不圆满。

无明共有四十一品,破一品就是法身大士。所以严格来讲,在大乘法里,菩萨有四十一个阶级。四十一品无明破尽了,觉行圆满。觉满就证究竟佛果。

所以“觉”字含的三个意思,就是佛法修学的三个阶段,三种成就。比如现在学校有三个学位,学士、硕士、博士。自觉证阿罗汉果,好比学士;觉他证菩萨果,好比硕士;觉满,圆满了,证到佛果,好比是博士。没有比这再高的了,这是佛门最高的果位。

经题上讲的“佛”字,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他证得了究竟的果位,就是自觉觉他圆满,我们尊称他为佛。

释迦牟尼佛是他的名号。诸佛菩萨本来是没有名号的。“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菩萨哪有名号?

佛菩萨名号的建立,跟我们世间人取名字不同。世间人取名字,总表对自己的期望,希望将来名符其实。佛菩萨的名号是代表他教化的宗旨。就好像学校教学,你教语文,大家称你为语文老师;你教数学,大家称你为数学老师。加上名号,就知道你教哪个科目。佛是校长,菩萨是老师。校长要代表整个教育的宗旨。

释迦牟尼佛那个时代,也就是他教化的时代,也就是现前这个阶段。现前的众生,没有爱心,没有同情心,自私自利。所以佛陀教育宗旨要用“释迦”。“释迦”是梵语,就是“仁慈”的意思。

佛教就是教人讲求仁慈、能仁,对待大众要仁慈。对我们自己来说,最大的毛病是散乱,一天到晚胡思乱想。这是要命的病根!佛教育的宗旨,对自己用“牟尼”。“牟尼”二字,用现代话讲,就是心地清净,译作“寂静”。“释迦牟尼”就是“仁慈清净”。可见佛陀教育的宗旨完全显示在名号之中。

“释迦牟尼”的意思我们懂得了,前面为什么要加上“本师”二字呢?是因为这一阶段的佛教教育是他创办的,他是我们最初的一位导师,所以我们称他“根本的老师”。从这个称呼上,我们就要了解,佛教是释迦牟尼佛对于一切众生的教育,不是宗教。

《无量寿经》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尽说。

注意!什么叫尽说?就是没有一尊佛不说。因此,经题中的“佛”字,也表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非独释迦世尊一人说也。

“佛”字含义深广无尽。我们先说到这里。

二 〖说〗

“悦也,悦所怀也。佛以度生为愿,今众生机熟,堪受净土大法,究竟解脱”,“以畅本怀”。

把上面一段话作如下解释:

“说”与喜悦的“悦”,在古代是同一个字,就是今天讲的多音字。“说”是喜悦。他要是不喜悦,他就不说了。因为他喜欢,他就跟我们说,而且是详详细细地说。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吗?“话不投机半句多”,一定是非常喜欢的时候,才会说得这么多。

“说法”正是“悦所怀”。“怀”是心里的愿望。愿望将要实现了,终于盼到了这一天,怎么能不欢喜呢!

佛的愿望是度化众生,教导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教化众生是佛唯一的愿望(注意“唯一”两个字)。老师愿意教,众生不肯学,这就没法子了。佛想教众生,有这个好心,但众生不肯接受,也是枉然。必须学生喜欢接受,老师欢喜教学,这叫作“师资道合”。这是世间最最愉快的事情。这种快乐,不是一般人能体会得到的。古人所谓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乐也。

现在,佛看到众生的机缘成熟了,欢喜接受,特别是能接受净土的教学,佛真正是无比的欢喜。

我们在《无量寿经》上看到,佛讲这部经,在他一生当中,比讲任何一部经典都快乐,真正是无比殊胜的快乐。为什么?因为这部经是“一切众生当生成就究竟解脱”。这句话太重要了。我们把它分为三段来说,一切众生(范围),当生成就(时间),究竟解脱(圆满的佛果)。不比不知道,一比才知道此经之妙啊,真的是妙不可言!

其他的经,解脱不究竟。不要说别的,就是《华严》《法华》,是一乘究竟解脱,但是是有条件的,你得是上上根人才行,普通根性的人不能修学。

上上根人修学能达到法身菩萨的果位,不能成佛。如果念佛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他在不久的将来就能圆满成佛。所以念佛法门才是真正解脱。《华严经》要是没有最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就不究竟。所以这部经在所有一切经中是无比的殊胜。

现在,佛看到众生机缘成熟,可以接受这个法门,佛多高兴!无量劫以来,佛就等这一天,终于等到了,他多快乐!“故今乐说,以畅本怀”,佛的本愿达到了。蕅益大师在《要解》里解释这个“说”字。《要解》是《阿弥陀经》的注解。《阿弥陀经》与《无量寿经》是同一部经,因此《阿弥陀经》的注解,也完全适用《无量寿经》。他在解释经题《佛说阿弥陀经》的“说”字,是这样说的:“佛以度生为怀,众生成佛机熟。”和前面所说的“今众生机熟”比较一下,他在“众生”与“机熟”中间,加上“成佛”二字,显示众生成佛的机缘成熟了。“为说难信之法,令究竟解脱,故悦也。”蕅益大师说的真正究竟圆满。在《无量寿经》的注解就彻底明了了。念佛法门是对成佛机熟人说的,当然能相信念佛法门的人就少了,难信之法嘛。成佛机未熟的众生不相信这个法门,就不足为怪了。

看看我们周围一些人,像不像要成佛的样子?不像,他们自然不是念佛法门的当机者。念佛法门是对成佛机缘成熟的人说的。我们问问自己,是不是快要成佛了?同修们哪一位像要成佛的样子?所以这是难信之法,真正难信!念佛法门,相信的人少,是当然的事。

这一生能成佛的人确实不多,但是与念佛法门有缘的人很多,结个法缘,这一生不成就,等来生。要等到什么时候,就很难讲了,也许是无量劫以后才有机会再遇到。经上说,我们是无量劫中,曾经供养无量无数诸佛如来,这样深厚的善根,现在又蒙三宝在冥冥之中的加持,才有缘分遇到。否则,怎么可能遇到?所以,我们要珍惜这个机缘,要把握这个机缘,在这一生决定成就。

从今日起,我们要作佛!不干别的,就是要成佛。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吗?“心想事成”,我们心想成佛,当然就会成佛,想成菩萨就成菩萨。这就是佛法所说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

宇宙万法是从哪里来的?就是我们想象而现的。心里想什么,就现什么,所以想佛就现佛,想三恶道就现三恶道。

《无量寿经》是释迦牟尼佛为众生成佛机熟人而说的。你是成佛机熟的人吗?

三 〖大乘〗

“大乘”:喻也。乘以运载为义。此经所示,能念之心,本来是佛,是能乘大。起心念佛,念念作佛,故所乘者大,强名大乘。

乘,是运载的交通工具。经中的大乘是比喻。“大乘”这个名词,是不得已勉强建立的,故说“强名”。佛法是平等法,没有大小。大小乘是从众生种种分别、执著上假设建立的名称,使初学的人容易理解。

大乘法是菩萨所修的道法。以救世利他为宗旨,最高的果位是佛果。

大乘是对小乘说的,小乘人只求自利,而对他人无慈悲心。大慈大悲是由平等心生。佛心是平等的,佛对众生应机说教,佛在世时,任何人遇到佛没有得不到利益的。

我们能念的心,本来是佛。佛就是心,心就是佛。佛的意思是觉,觉悟的心就是佛,佛是觉悟的意思。谁觉悟?心觉悟!心迷了就是众生,觉悟了就是佛,所以生佛平等,都是一个心。心有没有觉迷?心没有觉迷,是人有觉迷。觉悟了,我们的心就叫作佛;迷惑了,我们的心就叫作众生。其实真心之中,也没有佛,也没有众生,也没有觉,也没有迷。常寂光里无一物嘛。我们细心去体会,能念的心,本来是佛,这一句意思很深。能念阿弥陀佛,此心即是觉心。不念阿弥陀佛,此心即是迷心。你要问,我的心什么时候才能觉悟?念阿弥陀佛就觉悟。什么时候迷?不念阿弥陀佛时就迷了。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古德讲,起心念佛是始觉,开始觉悟;所念之佛,就是所念的阿弥陀佛,是我们的本觉。起心念佛就是始觉和本觉合拍了。始觉跟本觉不二,是一个觉,所以说,“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念佛就成佛!你要把佛忘了,就是迷惑,就是颠倒。所以,这一句佛号,二六时中决定不可以暂忘。大师以这个意思解释“大乘”,圆满到了极处。能念的心,是“能乘大”。所念的佛——阿弥陀佛是究竟觉,这是“所乘大”。所以古德说,念佛法门是大乘中的大乘,圆中之圆,专中之专。真是不可思议!

四 〖无量寿〗

“无量寿”含义无量。梵文“阿”译作“无”,“弥陀”译为“量”。这个“无量”指一切无量,智慧、德能、才艺、寿命均无量,都是本来具足的。六祖在五祖会下开悟的时候说道,“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自性,能生万法。”我们所求的无量以寿命为第一,如寿命短,什么都干不成。所以,无量寿的“寿”字有代表性。

梵语阿弥陀。阿弥陀三字密语,含无量义。“今翻无量寿,是取其中主要一义,是此德号,明法藏因地愿行,与果地佛德,极乐之依正主伴。一部所说,摄无不尽也”。全都包括在内了。

在经题中,“无量寿”三个字是主,最重要的就是这三个字。

梵语“阿弥陀”,译为“无量寿”。阿弥陀三个字是密语,就是密咒,是咒中之咒。有人问道,念佛人还要不要念楞严咒、大悲咒、往生咒等等?当知“阿弥陀佛”是咒中之王,念阿弥陀佛,那些咒就不要念了,都包括在咒王之中。你念那些咒,不能包括阿弥陀佛;你念阿弥陀佛,把那些神咒都包括在内了,无上的神咒,无上啊!《心经》最后“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说的就是阿弥陀佛,不要去找别的。弥陀名号即是无上神咒。名号含无量义。“今翻无量寿,是取其中主要一义。”实际上,阿弥陀佛这个名号里,无量的寿命,无量的光明,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无量的才艺,无量的一切都包括在里面。一一皆是无量无边。在无量无边里,哪一个无量最重要?当然寿命最重要。如果没有寿命,纵然有无量的财富,谁去享?所以一切无量里,以寿命为第一。

取这第一义,最重要的是真正的无量寿,道道地地的无量寿。也有同修看到经上说,将来阿弥陀佛佛法缘尽了的时候,也入涅槃,观世音菩萨接着就成佛。这样说起来,阿弥陀佛的寿命还是有量的。怎么可以称无量寿呢?是的,佛在经上确实有这么一说,观世音菩萨灭度之后,大势至菩萨接着成佛。

可是,阿弥陀佛的寿命,你去算算看,能算得出吗?佛在经中说,假设十方众生都证得辟支佛果,神通皆如目犍连,共同计算,尽他们的寿命都算不出来。那只好说“无量”,真的是无量寿。

阿弥陀佛是不是真的入灭?本经上说“于此中下。而现灭度。”在上根心目中,佛没有灭度;示现灭度是给中下根人看的。可见灭度是示现的,不是真的,真的是无量寿。所以我们不要怀疑,不要打妄想。

“是此德号,明法藏因地愿行,与果地佛德,极乐之依正主伴。一部所说,摄无不尽也。”整个西方极乐世界,一句“阿弥陀佛”都包括尽了,没有一法能超出其外。这一部经,字字句句也在一句“阿弥陀佛”含摄之中,也出不了阿弥陀佛范围之外。

不仅是本经,西方乃至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刹土依正庄严,种种万法都不出这一句“阿弥陀佛”范围之外。这才知道,这句名号功德利益不可思议。

念佛法门,虽然看起来很方便,很简单,只念一句阿弥陀佛佛号,一教就会,常念常熟。可是要把它念好,念得一心不乱,念得三昧成功,就很不容易,这要有一个过程。比如我们要拿一根线,把一百零八粒佛珠串在一起,连接起来,不要使它断线。念佛也要这样,念念相续,无有间断。

唐朝有个大诗人白居易,大家都非常熟悉。他对修的念佛法门非常诚恳,他这样说,我把他说的话原文给大家读一下:

余年七十二,不复事吟哦。

看经费眼力,做事畏奔波。

何以度心眼?一声阿弥陀。

行也阿弥陀,住也阿弥陀,

坐也阿弥陀,卧也阿弥陀。

纵饶忙似箭,不废阿弥陀。

日暮而途远,吾生已蹉跎。

旦夕清净心,但念阿弥陀。

这就是白居易大诗人的一段话,他念佛就是这么念的。

如果我们念佛人能够像白居易这样,诚心诚意放下一切,持名念佛,没有不成就的,这叫作念兹在兹,一心念佛。

我曾经读过一首诗,叫作:行住坐卧四时念佛诗。

现抄录如下,与同修们共同分享。行住坐卧分四段。

(一)行时念佛

行时正好念弥陀,一步还随一佛过,

足下时时游净土,心头念念离娑婆。

傍华随柳须回顾,临山登水莫放他,

等得阿侬生极乐,十方去来任如何。

(二)住时念佛

住时念佛好观身,四大之中那一真,

我与弥陀非两个,影兼明月恰三人。

空房渐朽应难住,净土虽遥尚易生,

何日如蝉新脱壳,莲花胎里产金身。

(三)坐时念佛

坐时念佛足跏趺,身在莲台花正敷,

毫相分明随念见,金容映现与心符。

事如梦幻元空寂,理到圆融非有无,

何日池头捧双足,亲蒙顶上灌醍醐。

(四)卧时念佛

卧时念佛莫开声,鼻息之中好系名,

一枕清风秋万里,半床明月夜三更。

无如尘累心难断,惟有莲花梦易成,

睡眼朦胧诸佛现,觉来追记尚分明。

我读这首诗的时候,我觉得说得太全面了,我们每个人可能都能从中受益吧。

无量无边的法门,没有一个法门能跟这个法门相比。

今天,挂在嘴皮子上念阿弥陀佛的人很多。真正对这一句佛号意义能了解一点的人不多,实在是太少。如果真正了解,他怎么肯放松。他不肯放松,念念不舍,那是对名号的含义多少有了一点了解。念着念着,忘了。念着念着,不念了。对这句名号的含义还含糊笼统,甚至于一无所知,才会有这种现象。希望同修们好好想一想这个道理,我们才会真正把握住,才能真正得到念佛法门无比的、殊胜的、真实的利益。




    Notice: Undefined index: title in /www/wwwroot/fgpzq/newsshow.php on line 96
  • 上一篇:

  • Notice: Undefined index: title in /www/wwwroot/fgpzq/newsshow.php on line 109
  • 下一篇: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扫码加微信
扫码加微信
扫码加微信
扫码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