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感应不昧因果
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亲爱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
《易经》有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有些人可能会认为这句话多少带有一些迷信色彩,我自己的行为我自己做主,怎么会对家庭后代有影响呢?今天,就让我们了解一下历史上一对父子的真实经历,看看父亲是如何用品德和善行,帮助儿子逢凶化吉、遇难成祥的。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刁遵遇难成祥的故事
北魏时期,有一位名臣叫刁遵。他出生于公元441年,父亲是刁雍,也是当时的名臣,母亲来自琅琊王氏家族,有很好的家庭教育。
刁家兄弟六人,都很有学识。刁遵排行第二,可是,他和其他的兄弟不同,小的时候很不拘小节,让母亲很是担心。
后来,刁遵长大了,忽然感到自己这样做很不好,就下定决心改过。他改过的能力很了不起,不久就如同脱胎换骨,判若两人。
可是,刁遵却突然生了一场大病,眼看就要不行了,家人也在给他准备后事。他在弥留之际,忽然看到了一个非常清晰的、似梦非梦的景象:天上有个神明,飞下来救他。他此时动弹不得,只听着那个神仙说:「这是有福人家的孩子,应该享有高寿。」刁遵醒来后很快脱离了危险期,过了不久就康复了。
神仙下凡来搭救刁遵,看上去很神秘,其中因果却是在史书中有着非常清楚明白的记载。
原来,他的父亲刁雍,在北魏时期为西北干旱地区的老百姓做了一件大好事。在今天的宁夏灵武西南,有一块黄河冲积而成的沙洲,非常干旱少雨,文化也很落后,人民生活十分困苦。
出生在今天南京附近的刁雍,对于江南的水利非常熟悉,目睹北方宁夏这块干旱的土地,他想把江南地区的水利技术运用在黄河古道上,应该能够造福一方。于是,他就开始治理和疏通年久失修的水道,而且还把江南的农业灌溉技术介绍给宁夏百姓。他亲自到工地视察,计算水位的高低,筹划所需要的人工,而且还不占用老百姓耕地的农忙时间,确保只是利用农闲就能搞好水利建设,让当地一改农业落后、民生困乏的情况。
在刁雍积极倡导军民一同兴修水利、屯田种粮的政策下,当地老百姓的生活大为改善,过上了安定的生活,曾经贫瘠的土地,短短几年就成为了北魏的粮仓。老百姓感恩戴德,就把这个地方命名为「刁公城」。如今,这个1500多年前的水利建设遗址,又被整修成为景点,供人游览。
今天的宁夏,因为生态环境改善而被人们誉为“塞上江南”,这正是归功于1500年前的刁雍最先把江南的农业引入宁夏。虽然刁雍因为水利建设成为献文帝的功臣,皇帝赐予他可以佩剑上殿的殊荣。可是,刁雍最令人津津乐道的,还是他的教子有方。
刁雍本来出生于渤海的大族,对于家庭教育非常重视,加上妻子是琅琊王氏济阴太守王胤的女儿,从小就很有家教,他们夫妇所养育的六个儿子,各个都是国家的栋梁。所以,刁雍就把自己的教子心得,写成《教诫》二十篇,广为流传。后来还被颜之推所借鉴,写成了著名的《颜氏家训》。
能够教化一家的人,必然能够感动一个国家。刁雍在北魏政权稳定之后,曾经上表皇帝,请求制礼作乐。虽然当时的皇帝是胡人,他还是苦口婆心地劝他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易俗移风,莫善于乐……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违。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欤?」意思是说:给国家带来稳定、人民实现治理的,没有比礼制更好的;能够给老百姓带来移风易俗的,没有比好的音乐更有效的了……弘扬好的音乐,社会就没有怨气;真正能推行礼制,上下都会和谐。
虽然当时的魏献文帝没能采纳刁雍的劝谏,但是,献文皇帝的儿子孝文皇帝,却推行了汉化制度,成为至今还被山西人民所传颂的历史人物。
刁遵有了吃斋念佛、温文儒雅、造福一方的父亲,还有一位知书达理、家教严谨的母亲,他也就是这样承蒙父母福德,而得以变化气质、遇难成祥。
俗话说,仁者寿,刁雍的慈悲与智慧,让他活到九十五岁的高龄而得以善终。他的同事、好友高允,更是活到九十八岁的高龄,以四朝元老的身份,安详辞世。而高允对刁雍的六个儿子中,最为欣赏的,还是这位有着传奇色彩的刁遵,还将他的女儿嫁给了他。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刁雍、刁遵父子便是明证。
公元516年,就在达摩来到中国,拜见梁武帝之时,以佛明理、以儒立身的刁遵安详地离开了人世。此刻,刁家世代学习佛法的家庭教育,正渐渐与儒家的为人处世相互融合、彼此互补。和刁氏家族一样,当时南朝和北朝的许多士大夫家族,不约而同地将佛法悲智双运的教育和儒家孝敬为人的生活融汇在家庭生活以及社会管理之中,为日后隋唐时期的南北统一,儒释道三教互融互通奠定了基础。由此,中外各族人民都在爱敬存心中融为一体,各个文明在彼此互鉴之中大放光彩。
学历史说感应知善恶明因果
亲爱的听众朋友们,今天的时间到了,咱们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