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感应不昧因果
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亲爱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
新年快到了,每当新年来临,家家户户都会挂几张年画,为新的一年求个好福气。年画中,往往少不了福禄寿三星报喜,其中福星一定会抱一个很开心的小孩。在很多孩子的眼里,福星都是神一般的存在着;其实,福星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因他救了许多孩子,而被尊称为福星。
福星阳城造福万民
唐朝时候,有一个人名叫阳城,他从小天资聪颖,很想读书,但是却因为家境穷困,上不起学。后来,他得知同乡有个富人,家中藏书很多,他就自愿跑到那个富人家去做长工,一分钱报酬都不要,只要求能在他们家看书。
富人家很感动,便答应了。就这样,小阳城在富人家打了六年的工,也读了六年的经典。长大后,阳城因为学识高,考中了进士。
阳城考中进士后并没有做官,他看到国家军阀割据,各处纷争,便隐居在山西的中条山,教书育人。阳城很有德行,对邻里百姓尊老爱幼,对所有的人都平等的爱护、平等的尊重,老人、小孩都不例外。许多人都慕名来中条山向他请教。
有一次,他刚好碰到有人在那里偷树,他怕小偷觉得不好意思,就连忙躲起来,不让小偷看到。
还有一次,他家里断了粮,就派家奴出去借米。谁知那位家奴是个酒鬼,竟用借来的米换了酒喝,结果醉卧在半路上。阳城见家奴一直没有回来,就出去找,发现家奴躺在路上睡着了,酒还没醒,人都快冻僵了,就连忙把他背回家,帮他取暖。家奴醒来后,知道自己犯下大错,跪在地上请求阳城责罚,阳城却说:「天冷了,喝点酒暖和一下,干嘛要责怪你呢?」
因为阳城在当地声名远播,有口皆碑,邻里之间发生口角、争斗,大都不愿意去找官府评理,而是直接找阳城来解决纠纷。
陕虢观察使李泌多次想请阳城为他做事,但是阳城始终不肯答应。后来,李泌被提拔做了宰相,就极力在朝廷上举荐他,德宗皇帝就亲自封他为「右谏议大夫」,怕阳城不答应,还派了钦差带着皇帝的诏书和绢帛去阳城家里礼请他。阳城无奈,穿着粗衣布衫前往京城,打算谢恩辞绝。唐德宗派宦官取来官服,让他换了衣服面见皇帝。从此,阳城就这样步入政治生涯。
谏议大夫的职责就是发现皇帝、大臣们有不对的地方进行劝谏。谁知阳城上任后,整天与亲朋好友一起喝酒聊天,什么劝谏的话也不说。朝中的文武大臣们都认为他徒有虚名,大文学家韩愈还专门写了一篇《争臣论》批评阳城,但是阳城却不予理会。
八年后,德宗皇帝听信奸臣裴延龄的谗言,下令罢免忠臣陆贽、张滂、李充等人的官职。这时,谏官们全都不敢说话,只有阳城挺身而出说:「谏官的职责就是不能让天子杀无罪的大臣。」他不断上书皇帝,揭发裴延龄的罪状,公开为忠臣辩护。
可是,皇帝看了很生气,认为阳城「犯上」。多亏皇太子李诵(也就是后来的唐顺宗)多次在父皇面前为阳城说情,他才免于一死。
不久,德宗皇帝又打算提拔裴延龄做宰相。阳城得知,就在皇帝面前恸哭不已,他说:「如果裴延龄当了宰相,我一定会披麻带孝前来向他表示祝贺。」在阳城的极力劝阻下,奸臣裴延龄才没能当上宰相,史书对此有很高的评价。
可是,由于此事,阳城遭到裴延龄的嫉恨,所以他很快就被贬到湖南道州任刺史。
道州从隋朝至唐朝,当地每年都要向朝廷进贡侏儒,给京城的达官贵人做家奴。阳城去了道州,才发现这里并没有那么多的侏儒,而是官员为了保住官位,把小孩当侏儒送到朝廷。这让许多孩子与家人骨肉分离,可谓「老翁哭孙母哭儿」。
阳城因此拒绝向朝廷上贡侏儒,朝廷派了钦差来查访,他就把自己关在牢狱里面。钦差抵达,却没见到刺史前来接风,觉得奇怪,询问原因,工作人员说:「刺史因为不能准备好朝廷的上贡,知道犯了罪,所以把自己关在监牢里了。」
钦差得知,吓了一跳,连忙快马加鞭到监牢里找阳城,请他出来。然而,阳城依然不回府邸住,而是在钦差下榻的官邸旁,找了一个地方住下来,日夜待命。钦差对道州的情况进行了一番了解,就回长安了。很快,皇帝就下令不再要求道州进贡侏儒。
消息传来,道州百姓欣喜若狂,奔走相告。他们感激阳城为他们办了一件天大的好事,对阳城感恩戴德,顶礼膜拜。为了让他们的子孙后代永远记住阳城的大恩大德,当地老百姓在给儿子起名时,都要在名字里加上一个「阳」字。
大诗人白居易还专门写了一首题为《道州民》的诗,诗上说:
道州民,老者幼者何欣欣。
父兄子弟始相保,
从此得作良人身。
道州民,民到于今受其赐,
欲说使君先下泪,
仍恐儿孙忘使君,
生男多以阳为字。
白居易的这首诗很快流传开来,阳城造福道州百姓的事迹也愈传愈广,人们感激这位救民于水火之中的父母官,于是建庙供奉。又因为阳城令道州百姓母子团圆,重获家庭幸福,于是敬奉他为福神,将阳城做为福星来供奉。渐渐的,阳城又位列仙班,变成道家重要的神仙之一。真正为民造福,人民自然会感恩戴德。
阳城之所以成为福星,还有一个教化的意义。他一生的行谊让人们看到每个人都可以自求多福。年少的时候,要多劳动、多读经典,这是培福;壮年的时候,服务社会,待人要多包容,处世能明辨是非善恶,而不改厚道,这是积福;晚年的时候,有了阅历与积累,要多为人民着想,多为下一代着想,这是为后人造福。
学历史说感应知善恶明因果
亲爱的听众朋友,今天的故事就讲到这里,感谢您的聆听!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