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厚德载物,厚德发家。科举时代,一家能考中一个进士便是祖上有德,举县光荣。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古代科考三年才有一次,高中进士的人毕竟是少数,一个县难得出一位进士。所以,一个人有幸能够金榜题名,不只彰显了一个家族的厚德,更成为一个地区的福祉。
唐朝有一忠烈公,他的子孙缔造了一门三进士的殊荣。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忠烈公一家的成功家教。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人名叫李憕,在安史之乱时任东都留守,宁死不投降安禄山。李憕因忠烈而为国捐躯的英勇事迹记录在《忠义传》里。
李憕家在洛阳原本有不少田产,后来家道中落,逐渐贫困。到了曾孙李景让的时候,因为幼年丧父的缘故,家境益发困窘。李景让的母亲郑氏守寡,一个人拉扯景让和两个弟弟,含辛茹苦之余,还要亲自教授三个孩子读书。
有一年,因为阴雨连绵,家中年久失修的老宅子墙壁突然坍塌。在修补的时候,忽然发现了一个船形木槽,里面装满了铜钱。郑氏见状,立即上香祭祀祝祷说:「我听说不劳而获的财物将带来灾难。我相信这是祖上留下的,但做为一个君子,对待这样的财物尤其要慎重,我们不能动这些钱。要是祖先可怜我这未亡人,就庇佑我们的子孙能成就学识,将来出人头地,家境就自然能改善。」随即又原封未动的把钱罐掩埋了起来。
郑氏见财不贪的态度、一切为了培育后代的正念,成就了三个儿子的德行。果然,景让、景温、景庄三兄弟都考中了进士,做了高官。当时,人们都觉得这位了不起的母亲可谓是蕙质兰心,承传了李家淳厚刚毅的家风。李家「一门三进士」,为国家培养了三位良臣,一时间传为佳话。人们对这位有德行、有智慧的母亲非常佩服,把她的言行写成了传记,又收录在《列女传》里面,成为历史上懂得教育子女的楷模之一。
李母对儿子的管教严格,不仅小时候如此,即便长大成人做了官,若有犯错,也会严格训诫,帮助孩子成为清官,造福一方。
《太上感应篇》说过:「取非义之财者,譬如漏脯救饥,鸩酒止渴,非不暂饱,死亦及之」。意思就是说,本不该取的意外之财而取了,这就叫取非义之财,如同喝了毒酒解渴,吃了毒肉充饥,结果还没有得到饱暖,人就一命呜呼了。许多人因为父母的贪心、望子成龙而追名逐利,也有人因为妻子贪心、妄求富贵而收取贿赂,比起以身教教育子女「不义之财不可得」的郑氏而言,真的如同喝毒酒、吃毒药啊。
郑氏在家境非常困顿的情况下,还能以「不劳而获,身之灾也」为戒,只愿孩子们能学有所成,宁可带着孤儿守着清贫,也不愿取半点非分之财。孩子即便做了大官,但如果犯了过错,做为母亲的郑氏也不姑息、不宽恕,善加教导。有这样存养高洁、见识远大的慈母教育,必然有孝子贤孙来光宗耀祖。李家之所以能够在家境困顿的时候有贤母来培育子孙,何尝不是曾祖李憕为国捐躯、拒绝向安禄山投降的善报呢?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个真理在李家四代之间再一次得到了印证。
看视频版因果故事
请复制下面链接↓点搜索、
或在手机和电脑浏览器里面复制打开
https://new.jingzong.org/web/
video/player/cid/842/cnum/
DT-001/num/DT-001-0033/pid/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