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圣荷西迪安那大学 档名:02-012-0003
请掀开讲义第三页,我们从第五条看起:
【观经云: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吾人能念之心,即是如来果觉,即是本来成佛。此心持名,即是是心作佛。本来是佛,现又作佛,是故当下即佛。直捷了当,方便究竟,奇特殊胜,不可思议。】
这一段文含义非常非常之深广。佛在《观无量寿经》里面给我们说明,净宗修学依据的理论,实在讲就是这两句话,这两句话把净宗这个真相完全说尽了。通常学佛的人,实在说,什么是佛?这个概念总是很含糊,无怪人家说我们盲修瞎练。佛究竟是什么?没搞清楚。前面已经跟诸位说得很多了,佛就是我们的自性,就是我们的本心。我们通常讲真心,就是我们自己的真心。真心显露了,我们就称他作佛;真心在有障碍的状况之下,不能起作用了,我们就叫作凡夫。
实在说,凡夫跟佛没有两样,只是真心迷悟不同而已。凡夫虽然在迷,真心本性并没有失掉;诸佛在觉,真心本性也没有加一丝毫,确实这个法是不增不减。所以,这个佛就是自性圆满的起用。就像前面所说的,我们夜晚看月亮,十五的满月,一丝毫欠缺都没有,它的光明完全发挥出来了。我们凡夫,实在讲就像初一晚上的月亮。诸位晓得,初一一点光芒都没有。虽然一点光芒透不出来,我们要问,初一晚上月亮有没有?当然有,怎么能说没有!我们就好比是初一的月亮,诸佛就好比是十五的月亮,菩萨就好比从初三、初四到十四的月亮一样,这里面光芒大小不等。由此可知,佛就是心,心就是佛。这个心是真心,不是妄心;妄心就不是佛,这是真心。不但佛是心,其实没有一样不是心,菩萨也是心。刚才说了,那个佛的心就是十五的月亮,菩萨的心是初三到十四的月亮。声闻、缘觉,我们讲阿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都没见性,换句话说,他们真心没有现前。
这个在唯识里面,所谓的「同生性」与「异生性」,有这么两个名词。什么叫同生性?就是跟诸佛如来同用真心,那不是妄心,用真心,跟诸佛如来一样的,这是讲的菩萨。什么样的菩萨?圆教初住以上,破一品无明,见一分真性,就好像夜晚的月亮露了个月芽。我们在初三,大概看到一个月芽,有了一点点光了;那一点光虽然很弱很微暗,但是它真正是月光。它不是假的,它是真的,跟十五的月光无二无别,只有大小不一样,都是纯真无妄,这叫同生性。异生性,异是不同,完全不同。换句话说,你自性的光明丝毫都没有透露。六道凡夫,没有透露;阿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都没透露。凡是自性光明没有透露的,也就是真心不能现前起作用,在这个阶段统统叫异生性。
我们常讲用真心,用妄心。这个异生性跟佛不一样,是用的妄心;佛、菩萨用真心。真心,这是相同的;妄心就不相同了。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清楚,要真正觉悟,我们用心全是妄心,不是真心。妄心变化就太大了,都靠不住。你要是把这个事实真相了解了,确确实实在生活当中,能减少许许多多的烦恼。你接触一切人与事,晓得都是虚情假意,何必去认真?认真就吃亏了,就生烦恼了。别人对我们是虚情假意,我们对别人还是虚情假意,这个变化就太大了。什么时候才用真心?必须破一品无明,见一分真性,那个时候用的是真心。真心是永远不变的,换句话说,妄心是随时随地都在那里变化。
所以诸佛菩萨是心造的,是心是佛,是心是菩萨。往下声闻、缘觉、六道凡夫,还是心作的,是心是凡夫,是心是天,是心是人,是心是鬼,是心是畜生,是心是地狱,十法界依正庄严,全是真心变现之物。诸佛菩萨这个境界是真心觉悟之后变现的,权小、六道是真心迷了以后变现的。他在迷位,它还是起作用。迷,不是说没有,它存在,它也起作用。觉悟,那个作用是究竟圆满,清净安乐!迷了起作用,那就是五浊恶世,无量无边的生死烦恼,它就起这种作用。所以十法界全是心作的,全是自心变现之物。
既然心能够变现十法界,十法界里面,最圆满、最殊胜、最自在的是佛法界,最苦的是三途地狱,统统是自心变现的。诸位想想,既是自心变现的,这个十法界哪有得不到的道理?你想要作佛,这不是求别人,求自心就行了。这个心一转变,佛法界就现前了。
所以底下告诉我们,「是心作佛」。这个心怎么作佛?念佛就是作佛。念菩萨,就作菩萨;念罗汉,就作罗汉;念什么,就作什么,这是真实的道理。也许有人问,我现在天天在念的时候,也作不了。我天天念黄金,黄金也没有变在我的面前,那佛讲的这个理论能讲的通吗?佛的理论没有错,问题在哪里?你们不会念。怎么样念才会变?要一心念就会变了;换句话说,你虽然念,念的心不专,所以它变不过来。
我们在传记里面读到,宋朝末年赵孟頫(赵子昂)画马,这是个很了不起的画家,他是宋末元初时候的人,以后在元朝也作过官。他天天想马,天天就看马,看马的动作、马的姿态。他晚上睡觉的时候大概也想马,结果他真的变成一匹马。他睡在床上,大概是白天睡午睡,有蚊帐,他太太把帐子掀开一看,这个床上一匹马仰在那个地方,这就证明想什么就变什么。我们今天想什么变不出来,是你心不专;你心要专,它就变出来了。
真的,想什么变什么,不可思议!你一天到晚想佛,你怎么会不变成佛?所以经典里面教给我们,一心念,二心就不行,就不能感应。我们是三心二意,那怎么行?所以他变不出来,天天念佛也作不了佛。一心念就能作佛了,就会变现了。所以关键是在一心,真正一心念,确实念什么现什么。
既然知道这是事实了,我们为什么不念佛,为什么还要念其他的?念佛的好处、念佛的利益是当下恢复圆满的性德,换句话说,就是一般宗教上赞美上帝的话,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全知全能。佛就是全知全能的意思,我们为什么不干?菩萨的德能比佛还差的远,不究竟,不圆满。这个法门是直捷了当教我们修作佛的法门,所以你念佛的时候,能念的心就是佛。「阿弥陀佛」这一句名号,翻成中国的意思是无量觉,无所不觉;觉了,当然就有能,所以也就是无所不能。这是如来果觉。
「即是本来成佛」。佛在《华严》、在《圆觉经》上都说到了,「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所以佛法是真正的平等。佛眼睛里面看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不过你现在迷失了你自己。迷,不是真的;觉是真的,迷不是真的。换句话说,这个迷是有时间性的,几时你一觉悟,觉悟就不迷了。所以在许多大乘经论里面讲,这一切众生将来能不能成佛?决定成佛,只是成佛早晚不同而已。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既有佛性,当然能成佛。
我们今天有幸遇到这个殊胜的因缘,因缘是什么?成佛的法门。释迦牟尼佛教给我们许许多多的法门,唯独这个法门是成佛的法门。我们遇到之后,我们能不能成佛?成得了、成不了?实在讲能不能成佛在你自己,不在别人,问题是你自己肯不肯依照这个法门修学。你对这个法门「不怀疑、不间断、不夹杂」的修学,那你这一生当中就决定成就了。如果遇到这个法门修学,这一生还不能成就,这个因素决定出不了这三个范围。第一个,你对它怀疑,你没有完完全全的相信它。第二个,你修学的时候夹杂,换句话说,夹杂就是你不专心;譬如,我们念佛,还想参禅,还想持咒,还想学教,这叫掺杂,你心不专一,这不能成就。不夹杂,但是功夫间断,间断也不行;功夫一定要保持着不间断,这个才有力量,才能真正成功。
也就是大势至菩萨在《楞严经》里面教给我们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我们要怎样把这两句话做到,这是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念佛的祕诀。平常我们的六根(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往外攀缘。眼,跑到色去了;耳,跑到声音去了,都往外缘了。菩萨教给我们,你把这个六根收回来,「都摄六根」,收回来,不要再向外攀缘,这个很重要!譬如,我们喜欢看戏、喜欢看电视,我不看了,这收回来;喜欢听音乐的,这不听了,从那里收回来;然后才能做到「净念相继」。
念就是念佛,念佛为什么叫净念?我们念头里面有掺杂就不净了;换句话说,专念就净,掺杂别的就不净了。我念佛,我又参禅,我又学密,我又持咒,这个就杂了,这个不是一心念佛,这叫杂心念佛,乱心念佛,这个效果就消失掉了。相继就是不中断,这一句佛号接一句佛号不断,这才行。佛在《遗教经》里面也告诉我们,「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包括作佛在内;你只要把心控制在一处,作佛也能办得到,何况其他?
「此心持名,即是是心作佛」。我们一天到晚念这一句阿弥陀佛,想阿弥陀佛,不要想别的,只想阿弥陀佛,只念阿弥陀佛。在这个社会上,处事待人接物,一切都随缘;事情来了,我们要做;不能说事情来了,我躲避,这是错误的,要认真的去做;做完了之后,不要再想了,事情做完了,这一放下,佛号就提起来。
也许有人会问(我碰到很多),像这样作法的时候,譬如每天这个业务,我明天再去也不想想看,这个从哪里做起?其实,你完全不想,这个事情一到面前,你会做的比你胡思乱想还要圆满。为什么?你想是落在意识里头,是妄想。你不想,这个事情摆在面前,完全是智慧的处理,哪里会错!想会想错,不想就不错,愈想愈错。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换句话说,不能想,想是第六意识。参禅的人不想,所以参禅讲离心意识参。心是什么?第八识。意是末那识,识就是第六意识。完全舍离。第六意识是分别,第七识是执着,第八识是落印象。我们今天讲印象,印象在哪里?印象在第八识。参禅的人讲心意识统统不要,离心意识参。离心意识,用的是什么?用的是真如本性,用的是真实的智慧。参禅要用这个,念佛还是要用这个,研教也是用这个。我们日常处事待人接物,你会用这个,你就叫菩萨,就不叫凡夫了。
所以学佛的人,千万不要在用功的时候,我离心意识;我把功夫放下,处事待人接物了,又用心意识,这不行,这个心搞杂搞乱了。处事待人接物也不用心意识,换句话说,也不分别、不执着、不落印象,这样在这个世间纯粹用智慧。诸位要晓得,心意识都是情(情识);舍掉情识,就是我们常讲的理智,他用的是理用的是智,哪有会错乱的道理!不会有一点错误。
所以我们这个心,最殊胜的、最希有的是作佛。这个作佛就是念佛。你本来是佛,现在又一心一意想作佛,那当下就是佛。所谓「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这个关键就是你能不能相应,关键在这个地方。相应才好,不相应不行。什么叫相应?心,是不是真正是佛心?那我们要问,佛心像什么样子?这个要知道,不知道作不了佛。佛心就是一句阿弥陀佛。你心里头只有一句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都没有,这就相应了,这就真正作佛了。如果有阿弥陀佛,还有其他东西夹杂在里面,这就不是佛了,这一点很重要很重要。
「本来是佛」,这是理(原理),没错。「现又作佛」,这是修,这是事。「是故当下即佛」,所以我们今天的修德跟自性本具的理体,它能相应,那就是佛。「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净宗念佛成佛,原理就在此地。我们把这个道理搞清楚搞明白了,对于这个法门就一丝毫怀疑都没有了,断疑生信,我们这个功夫才能够上轨道,功夫才能真正的得力。
「直捷了当」。在任何一个法门,没有比这个法门更直捷了。其他的法门,实在讲,委曲婉转。这个法门直捷,不要拐弯抹角。
「方便究竟」。有许许多多法门,方便就不究竟,究竟的不方便。譬如小乘经,方便不究竟;大乘经论里面,像《华严》、《法华》究竟,不方便,我们修起来很麻烦、很困难。方便又究竟的,给诸位说,只有这一部经,只有这一个法门。说到方便,比小乘经还要来的方便;小乘经,不如它。说到究竟,《华严》、《法华》也不能跟它相比,真是方便究竟到了极处。
下面两句是赞叹,「奇特殊胜,不可思议」,这两句是赞叹这个法门。奇是奇妙,特别殊胜。不但我们凡夫无法思议;思是思想,我们想不到,怎么想也想不出来;议是议论,也没有办法说的出来。再看底下一段:
【净土诸经中。】
佛当年说法,专讲净土的有三部经,前面介绍过了。如果说附带介绍净土的,那就多了,有几百部之多;不是专讲,是附带讲的。在这些经论当中:
【唯此经备摄圆妙。】
这是指《无量寿经》,专讲净土,这一部经讲得最圆满,将西方极乐世界依报正报、理事因果面面都介绍到了。所以是「备摄圆妙」,圆是圆满,一点遗漏都没有。
【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宗。】
这个「宗」是讲修行的宗要,换句话说,就是修学的纲领,修学的原则。这个宗,可以当作原则来讲,当作纲领来讲。的确也非常的简单,也很明白,「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八个字。什么叫菩提心?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给我们指出,真正发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这个话好懂,比古大德跟我们讲菩提心容易明白多了。古人讲菩提心,譬如依《起信论》里面讲「直心、深心、大悲心」,依《观经》讲「至诚心、深心、发愿回向心」,讲了半天,我们也没搞清楚,也不晓得怎么个发法。还是蕅益大师讲的简单讲的明白,我们容易懂,而确确实实我们真的是这样作法。
真正想求生净土,这是觉悟,菩提是觉,是无上觉,是圆满的大觉,所以称之为大菩提心。为什么?你修行想成菩萨、想成罗汉,或者想来生得人天福报,来生去享天福,这不是究竟觉,不是圆满的觉悟。唯独我想在一生当中成究竟圆满的佛,这个觉悟才是真正圆满的觉悟,真实究竟的觉悟。如果一个人真的觉悟了,你想想看,这个世间的事情,他还留恋不留恋?自然不留恋了。佛法里面,无量无边的法门,他还留恋不留恋?也不留恋了。这就是说真正能放得下了,世法佛法统统放下,这才叫觉悟。有一桩放不下,这一桩就是障碍。所以世出世间法统统要放下,千经万论,我依这一本就够了;无量法门,我采取阿弥陀佛这个法门就行了,这叫发菩提心,无上真实大觉悟的心现前。
然后,就是「一向专念」了。一是一心,向是一个方向。我们中国人常讲一心一意,这个一向就是这个意思。一心一意专念阿弥陀佛,这是这一个法门修行的纲领,你看多简单。底下实在讲,就是修行纲领的注解:
【以弥陀十念必生之大愿为本。】
这个一向专念是根据什么建立?为什么要一向专念?一向专念这个理论从哪里来的?是四十八愿里面的第十八愿,第十八愿就是讲「十念必生」。隋唐时候,古来的大德有一个比较,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作一个比较,哪一个经是第一。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我们今天集结成的一部《大藏经》;这一部《大藏经》里面,哪一部经是第一?无论在理论上、在修学上、在因果上,一切众经不能为比的,这才算第一。这是大家公认的,《华严》是第一。
把《华严经》跟《无量寿经》再作一个比较,《无量寿经》第一,把《华严》比下去了。为什么?《华严》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才圆满;《华严经》到最后要不求生净土,《华严》就不能圆满。这一部经,自始至终,字字句句,都是讲西方世界依正庄严。这两个经一比较,当然这个经是《华严》的归宿,《华严》得到它才圆满,它是圆满当中的圆满。这样我们才认识这一部经,这是世尊一代时教里面所讲的最重要的一部经。
这一部《无量寿经》是两个人说的,哪两个人?释迦牟尼佛跟阿弥陀佛两人所说的。这里面有不少经文是阿弥陀佛说的,阿弥陀佛虽然没到我们这个世间来,是释迦牟尼佛转述;释迦转述,就等于阿弥陀佛亲口宣说的,没有两样。在本经第六章这一部分,就是四十八愿;四十八愿完全是阿弥陀佛自己说的,在这一章经里面,没有释迦牟尼佛说的话。释迦牟尼佛转述,转告我们,全是阿弥陀佛自己说的,所以这一章是净土经典的原始依据。
我们打开这一本《无量寿经》,仔细看一看,你看这个经本里面,哪一段、哪一句违背四十八愿?找不到。可以说,全是四十八愿的发扬光大,这个我们不能不知道,全是四十八愿的详尽说明。因此,就这一部经总共有四十八章,哪一章最重要?第六章最重要,它是全经的中心,是净宗最原始的依据,弥陀四十八愿。这四十八愿有四十八条,哪一条最重要?第十八愿最重要。十八愿说的是什么?十念必生。所以,执持名号这一个修学的方法,就出在四十八愿的第十八愿;同时,也出在《观无量寿经》的第十六观。这是把这个法门的来源找到,它确实有根据。
所以这个第十八愿就登峰造极了,我们这样比较才把这个佛法顶尖、尖峰找出来了,至高无上,没有比这个更高的,这个找到了。如果不是这样校量、比较,怎么想,你也想不出来;还会以为有其他的法门比这个更殊胜的了,那叫打妄想。没有了,这个法门是第一殊胜。所以它是以弥陀十念必生,就是第十八愿为根本的依据。
【深明三辈往生之因。】
在这一部经里面,「三辈往生」这一品里面,就把一切众生念佛求生净土,因行与果报,详细给我们说出了。
【广摄九界凡圣之众。】
这是讲他教化的对象。九法界,除佛之外,全都包括了。往上去菩萨,菩萨下面缘觉、声闻,再下面是六道凡夫,合起来是九法界。九法界的众生,依这个法门统统得度;不但统统得度,而且是平等得度,这个真正不可思议,这是所有一切经论里面找不到的。或许有九界众生都能得度,但是不能平等得度;它这个法门是平等得度,这是净宗的特色。
【正显持名念佛之法,直指往生归元之路,是故此经称为净宗第一经也。】
这正显示出持名念佛这一个方法是直指往生归元之路。元是本源,本源就是真如本性。此地净宗里面讲归元,就是禅宗里面讲明心见性。但是禅宗的明心见性,到底见多少,不一定是圆满的见性,这个地方的归元是圆满的见性。换句话说,决不是菩萨的境界,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这个归元,就是直接成佛这一条道路,是真正的成佛之道,成究竟圆满佛之道,所以这一部经称为净宗第一经。不仅是净宗的第一经,实在讲是一大藏教的第一经。
黄念祖老居士《无量寿经》注解写出来之后,我们在美国遇到;虽然遇到,还没见过面,他把这个注解托人送给我,D.C.那边同修送给我,要我替他写一篇序文。我在序文里面有一句说,这一个法门是十方三世一切如来度众生成佛道的第一法门。黄老居士看到我这一句,非常欢喜,他说这一句话不容易说得出来;是真的,一点都不假。不但是释迦牟尼佛度众生的第一法门,确确实实是一切诸佛如来度众生成佛道的第一法门,认识的人不多。夏莲居老居士会集这一部经成功之后,题了三首偈,也印在经本的前面。末后一首,最后两句说「佛说难信诚难信,万亿人中一二知」。这个法门是难信之法,真正认识它的人,不多!
我在没有遇到黄老居士之前,在台湾、在海外,弘扬这一部经就是我一个人,找不到第二个,觉得自己的势力非常孤单;好在还有过去讲过许许多多大乘经论,有这个基础。我说这个经,有的人虽然不高兴,虽然不赞成,他也不好意思说出来。遇到黄老居士之后,这是真正遇到知音了,原来他也在弘扬这一部经典,他在大陆上弘扬;在大陆上弘扬这一部经典,也就他一个人。这个遇到之后,真是无量的欢喜,总有一个,还有一个认识的,不是我一个人了。确实像夏莲居老居士所说的,能对于这个法门、这个经典,真正明白,真正认识,实在是不多。你要不是透彻的了解、认识它,你的信心就不能坚定。认识清楚之后,那就决定不会动摇了,信心坚固清净,这才发愿念佛,我们这一生往生净土有指望了,再拍拍胸膛有把握了,无量的欢喜。下面这一段是述说这一部经会集的经过:
【清初彭绍升居士曰。】
彭绍升是清朝乾隆时间的人,他的父亲是乾隆的兵部尚书,这个地位相当高;如果用现在职位上来看,就是国防部长,是乾隆皇帝的国防部长。他是一个贵族出身,人非常聪明,以童子的身分考中进士。古时候的童子就是没有满二十岁,没有满二十岁叫童子。因为他要是满二十岁就行冠礼,就戴帽子,行冠礼。他没有到二十岁考中进士,由此可知,他非常聪明。虽然考中进士,因为他的家庭环境好,所以他就不作官,他学佛,他是佛门一位很有成就的在家大德。他有《无量寿经起信论》,他有《无量寿经》的节校本;更难得的,他用《华严经》修学的方法,写了一部《华严念佛三昧论》。这个《华严念佛三昧论》早几年黄念老在北京讲过一次,这个录音带辗转流传到台湾,台湾有一位台大的教授,从录音带上把它统统写出来,然后再送到北京请黄念老亲自修改,《念佛三昧论》的讲记就印出来了。我们现在这边还有不少本,彭际清作的这个《华严念佛三昧论》。他对《无量寿经》说:
【此经阐扬者少,实以无善本故。】
他当年对于净宗修学很有成就,他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往生传上有他。这很感慨的,为什么这样殊胜的经典不能够普遍流通,是因为它没有善本。古时候这个翻译,在中国总共有十二次的翻译,这个后面会介绍到;除了失传的本子之外,现在还存在的本子总共有五种。五种本子内容出入很大,所以修学的人不知道根据哪一个本子好,于是很多修净土的人把《无量寿经》舍弃,专依《阿弥陀经》,道理在此地。
这一个问题,实在讲,在宋朝王龙舒居士已经发现了,而且他也做了一个会集本;这个会集本称为《大阿弥陀经》,《大藏经》里面也收的有。他的会集只依据四种的本子,另外一种本子可能他没有见到。在古时候经书数量很少,因为那个时候都是手抄本,还没有印刷;手抄本流通在世间,数量很少,很不容易见到。不像现在印刷术发达,印个几千本、几万本,轻而易举,不会失掉。到宋朝时候剩下五种本子,龙舒居士只看到四种,《大宝积经‧无量寿会》这一个本子,龙舒居士就没有见到。但是这个本子里面,有许多经文是其他四种本子里头没有的,他老人家会集这个本子就不圆满了,就有遗漏的地方,这是个遗憾。
所以到了清朝咸丰年间,魏源居士他是五种本子都看到的,他作了一次会集,这个会集当然比前面的本子要好、要完善。但是还有毛病,毛病在哪里?取舍不当。有些非常重要的,他漏掉了;不很重要的,囉哩囉嗦的写了一大堆。另外一个弊病是用自己的意思改动了经文,这是印光大师最反对的。当然你的程度没有问题,你所修改的可能比原译的文字还要适当。但是这个例子不能开;开了这个例子,到以后后人看看这个,我看得不太顺眼,我把它改一个字;你看了不顺眼,又改一个字;改到后来的时候,这个经本就面目全非了。所以这个例子不能开,这是印光大师非常反对的。这就是说明,一直到魏源的本子出来,还不算是一个最完美的,这才是到了夏莲居居士了。
【莲公老人】
夏莲居老居士。
【悲智双运,宗说俱通。】
这是赞美他老人家的德行,这个老人真正是个通家,博学多闻。「悲智」是说他的德,它有大慈悲心,他有大智慧。「宗说」,是讲他的学;宗是禅宗,说是教下,他对宗门教下都通达,都有很深的造诣。不但宗门教下他通达,而且他是密宗的大德。
【圆融显密禅净于一心。】
他的佛法不是学一门的,他是把所有一切大乘法,显教密教圆融贯通,他才有这种能力、才有这样的智慧为我们重新会集《无量寿经》,而会集的最圆满。
【专宏持名念佛摄万德。】
老人晚年专修净土,专弘净土。我在今年年初在迈阿密讲经,迈阿密奇奇怪怪的人很多,搞神通搞感应的人特别多,那个地方是个奇妙的世界。有几个外国人,因为我讲经的时候,曾宪炜居士当场翻译,他英语好。我因为知道他会翻英文,而且这个听众是以外国人为主,所以我非常欢喜,这个机缘很难得。我那个时候在东海岸一带统统讲《地藏经》,到了迈阿密我就不讲《地藏经》。我讲什么?我讲「认识佛教」。这边同修也许看到一个小册子《认识佛教》,前面有个大纲。这个《认识佛教》就是在旧金山妈祖庙讲的,是一个半小时,陈娟娟把这个录音带写成了文字,印出来;因为是一个半钟点,分量很少,意思不够圆满。所以在迈阿密遇到曾宪炜居士,这就很好,我来细讲认识佛教,还是这个大纲。讲了五天,这就讲的详细了。一天两个小时,好像录音大概是八、九个小时的样子,所以相当详细。这个带子一套是国语的,一套是英语,我们把它分开来录成两套。这个将来再写出来,那个分量就是现在小册子的大概五、六倍了。
这个听经的一些外国人,有不少是有神通的。曾宪炜居士告诉我,我们《无量寿经》注解送到迈阿密去之后,他去找这些有神通的人来问他们;他一方面要考考他们,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讲的对不对。那个书本上有一张夏莲居的照片,他就叫他们看:你们看看这个人是什么样的人。那个外国有神通的一看,就告诉曾宪炜说:这个人是很了不起的人,是大菩萨再来的。他说:你怎么知道?他说:他的身体完全是透明的。曾宪炜听得很奇怪,照片上怎么能看到他的身体是透明的?而且告诉他,这个人在世的时候不太出名,现在已经不在了,他是大菩萨再来,功德不可思议。他说,他讲的话都对,预先没告诉他,他说的话都很正确。只有一点不能证明的,就是身体是透明的,这个无法证明。其他讲的都对,他说现在不在世了,这个是对的;在世的时候不太出名,也对,这个都说对了。
他就来问我,怎么会从照片上能看到这个身体是透明的?夏老居士确确实实不是一个普通人。我们推想当中,必定是西方世界佛菩萨再来的;否则的话,这个会集相当不容易。你看前面这三个人都是了不起的大善知识,王龙舒居士、彭绍升、魏源都是了不起的佛门大德,他们做这个工作,做的都有遗憾,都有缺点,都没有能做到尽善尽美。所以真正不容易。夏莲老希望这一部经典:
【冀此无上宝典,饶益当来。】
就是希望《无量寿经》能够利益将来一切众生,希望将来一切众生能依这一部经念佛,决定往生。
【乃继前贤,重行会集。屏弃万缘,掩关三载,净坛结界,冥心孤诣,稿经十易方庆经成。】
这一段是述说夏莲老会集的经过,以及会集的态度多么的谨严。集结这一部经,闭关三年,净坛结界,这是他把他一生所学的教禅密净统统融合在一起,才有这样圆满的智慧能力来会集《无量寿经》。这个会集的稿子改动了十次,十易就是十次的修订,这一部经才会集圆满成功了。
【蒙慧明老和尚印证。】
慧老也是很了不起的人,在当时在我们中国国内是非常有德望的一位高僧,他也是禅净显密都通达,很难得的一位大善知识来给他作证明。
【慈舟专讲于济南,并亲为科判。】
今天晚上我吃晚饭的时候遇到妙因老法师,不晓得你们同修当中有没有认识他的,他住在旧金山。妙因老法师他写了不少关于戒律上的书,他的别号叫「二埋」,二埋就是他,他是慈舟法师的学生。在台湾,大家晓得有个忏云法师,忏云法师也是慈舟法师的学生。已经过世的,还有个道源老和尚,道源老和尚也是慈舟的学生。慈舟大师在济南讲《无量寿经》,就采取夏莲老这个会集本,就用他的本子讲。不但讲,而且给他做了科判。
这个科判真是非常之幸运,文化大革命的时候,还没有丢掉,黄念老手上还收藏着一个手抄本。我到北京,他把这个本子送给我。我回到台湾,唯恐遗失了,所以赶紧就印,就印在这个《无量寿经》的后面,现在有不少的本子后面有。大概这些本子恐怕没有,另外有几种本子上有,附印在后面。我们第二次印的净土五经读本,那个里面就有了,这个慈老的科判附在后面。这是我们民国初年佛门的一位大德,他可以给我们作证明。
【梅公于中广播讲此经,称为最善之本。】
这个「梅公」是梅光羲老居士。梅光羲老居士跟夏莲居是同学,也是同参道友,这也是一位了不起的佛学家,他是黄念祖老居士的舅父,李炳南老居士的老师。我的佛法是跟李炳南学的,李炳南老居士是跟梅光羲学的,所以我跟黄念老还有这一些瓜葛在里头,还有一些关系。他在序文里面,这篇序文诸位都看得到,我们每一个经本上都有梅老居士的序文,序文有几句话很重要:
【精当明确,凿然有据,无一义不在原译之中,无一句溢出本经之外,艰涩沉晦使之爽朗,繁复冗蔓归于简洁,凌乱俾成整严,阙疏悉令圆满,必期有美皆备,无谛不收‧‧‧,虽欲不谓之善本不可得也。】
这几句话是梅老对于这个会集本赞叹到了极处。
【是此本问世以来,讲说赞扬,流播中外,见者闻者,欢喜信受。】
这几句话是黄念老一生的愿望,也是一生的希求。他的愿望、他的希求渐渐的圆满了,真正做到了。
【行见大经光明,常照世间,无量寿经之善本,于兹庆现,此实为希有难逢之大事因缘也。】
我们恭逢胜会,实在是希有。所以诸位同学们,你们的亲戚朋友有学佛的,要把这一个殊胜因缘告诉他,不要让他错过。我们在这个地方详详细细来做一次研究讨论,对于我们修学净宗,求生净土的信心愿心必定能够增长。我们得这个好处,希望人人都能够得到这个好处,这个机会非常之难得。现场听讲与看录像带的效果不相同,看录像带要跟听录音带效果比,又要打个对折,那是非常非常不得已。一切都没有这个现场精神能够贯注,感受那样的深刻,这是不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