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经共修

老法师讲无量寿经(第二十三集)1992/6




美国圣荷西迪安那大学  档名:02-012-0023

  请掀开经本,第十七面:

  【法藏因地第四】

  前面经序三品,它的用意完全是为了证信,蕅益大师曾经说过,「信、愿、持名」是净宗的三个重要的条件,古人称为「三资粮」。这三个条件,「信」是第一个,可见得它的重要性。本经佛给我们说得很明白,它的目标是在「开化显示真实之际」,这是决定可以相信的;说到经教的大用,是「惠以众生真实之利」。由此可知,本经里面所说的是纯一真实,也证明了过去许多祖师大德,对这个法门极力赞叹是有道理的,不是随便说的。

  今天我们看第四品,这一品是本经的正宗分,也就是正说分的开始,从阿弥陀佛因地上来说起,也是告诉我们阿弥陀佛从哪儿来的,西方世界是怎么成就的,这一段历史、这一段因缘,我们一定要知道。

  【佛告阿难。过去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

  这一句话是讲的时间,这个时间很长很长,没有法子去计算,久远劫之前;它不是用年来计算,是用劫数来计算,非常久远的那个时候。

  【有佛出世。名世间自在王如来。】

  前面曾经跟诸位报告过,诸佛菩萨没有名字,佛菩萨的名字是他教化众生的宗旨,像我们讲教化众生的一种口号,是从这个地方建立的。这一尊佛的名号叫世间自在王如来,从经文里面来看,这一尊佛的寿命很长。佛寿长,世间人寿也长;佛所示现在这个世间,决定跟世间人相同,才能够收到教学的效果。长寿是福报,所以我们看到他的寿命四十二劫,这个人的福报非常非常大。

  佛的德号叫世间自在王,由此可知,世间人福报很大,还没有得到完全的自在。为什么?四十二劫虽然长,总有尽的时候;寿命尽了,怎么办?这是个很大的问题。所以必须要求得究竟圆满的自在,这是佛陀当时教学的宗旨、教学的目标。

  下面有十种称号,这十种称号是每一尊佛都有的,只要成佛都具足这十号;这个十号显示果地上圆满的智慧、德能,是这个意思。

  【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第一个是「如来」。有一些人对佛法没有深究,小说看多了,佛教里头有个如来佛,如来佛最大,这是错误的,这是误会。所有一切佛都称如来。如来是什么意思?佛在《金刚经》上解释得最清楚,「如来者,诸法如义」,所以这个称号是从这儿来的。

  什么时候到诸法如义?就是万法一如。我们面对着一切万法,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那就没有一法不如,这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

  「如」是讲的真如本性,没有一法不是真如本性,法法皆是,所谓法法皆如。古德解释,有一个比喻,譬如「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我们用黄金做成许许多多不同的装饰品,统统都是金做的,纵然是几千种、几万种不一样,它的体都是黄金,没有两样,器器皆金。这个意思是把金比喻作真如本性,器比喻作一切万法,一切万法统统是真如本性变现出来的,它的体就是真如,所以是法法皆如。

  佛法里面讲平等,是建立在这一个事实基础上,所以它是真平等。佛性跟众生的性是一个性,有情的性跟无情的性也是一个性。就是这本体确确实实是一个,所以叫如来。

  第二个意思,就是今佛如古佛之再来。如来也有这个意思,佛佛道同;只要成佛了,他们的见解完全相同,他们的说法也完全相同,绝对不会说有两样的;纵然言语不一样,或者说的多少不一样,内容决定是相同的。所以今佛如古佛之再来,这个叫如来。

  这个意思是很多的,这两个意思比较重要,这两个意思都在《金刚经》上。

  第二个名号叫「应供」。应供是从福德上建立的,佛的福德圆满,他应当接受一切众生的供养,上从菩萨,下至六道众生。供养佛,佛是真正的福田。

  第三个德号叫「等正觉」。这一句就是无上正等正觉的略称,也就是省称,佛法最高的境界就是无上正等正觉。如果单说正觉,阿罗汉、辟支佛就证得了;菩萨比阿罗汉、辟支佛要高,称为正等正觉。这个「等」是等于佛,当然等于佛,并不是真正的佛。到佛的地步,上面再加「无上」,没有比这个更高了。就是正等正觉到了极圆满之处,再加一个无上,这是说他所证得的境界。

  「明行足」,这一个称号是专从「戒定慧」三学上建立的。三学圆满了,称明行足,明足了,行也足了。这个足有两个意思,明是智慧,行就是戒行。佛的所有一切行持,我们把它记录下来,就是戒律;佛的行持,不是有意做作的。自自然然的行持记录下来,就是我们的标准,我们的典范,我们应当要学习的。

  「世间解」,是从他智慧作用上建立的。这是说世间法他样样通达明了,没有一样不知道的。

  「无上士」,士在从前读书人,这是尊称,用现在人来讲就是知识分子。在知识分子里面,他是至高无上。

  「调御丈夫」,这一个称号是从他教化众生的特殊能力上所建立的,就是他的教学方法非常之好。调是能够调众生的心,众生知见、烦恼无量无边,身心不安,佛有能力把他调理、调顺,使他身心安稳。御,这是讲统御、驾御,是讲的行持,众生所有一切行为,他也有方法规范他。

  譬如佛给我们制定许多的戒律、许许多多生活规范,让我们依照这个去做,自己生活有秩序;无论是家庭、无论是社会,乃至于国家,彼此相处都能够和睦,都能够礼让,这是他调御的方法。孔老夫子到七十岁,他老人家才说「从心所欲,不逾矩」,调御丈夫跟这个意思很接近。

  实在讲,佛法的修学,真正到纯熟,真的是随心所欲,他才真正得到快乐,真正得到幸福;但是绝对不犯规矩,绝对没有过失,这才叫真正的幸福。你自己享受,享受里面造罪业;你的福享完了,灾难就来了,那个不是真正的幸福。真正的幸福是里面没有过失,享受当中决定没有过失,那就对了。

  第九个称号叫「天人师」,佛在六道里面的身分是老师的身分,这一点我们一定要知道。佛是教化众生的。在人间,在中国、外国,在古代的时候,许许多多帝王大臣都以佛为师,自己作佛的学生。所以佛的身分是老师,不是国王。

  一些信仰宗教的人;我前几天早晨在公园散步,遇到一个老太太,八十多岁了,身体很好、很健康,每天散步。她说她是基督徒,她问我们佛教;我说佛教跟你们不冲突,你们的上帝是国王,佛是老师,老师跟国王不一样,不相同也没有冲突。她听了很高兴,她是国王的儿子;虽然说是国王的儿子,那个国王承认不承认她是他的儿子,还是个问题?

  佛法与任何一个宗教都不冲突,我们真正把佛教这个面目认清楚了,佛教是教育,而不是宗教。宗教,一定要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神,这是宗教第一个条件;佛教里面没有,佛教里头没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神主宰宇宙、主宰人生。

  佛是佛教里面学位的名称,前面讲过了,无上正等正觉。你要证得了正觉,正是正确,没有错误;觉是觉悟,不迷惑了,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真正觉悟了,在佛教里面称你作阿罗汉,这是小乘果位。再往上提升,如果得到正等正觉了,那就称你作菩萨;菩萨这个学位比阿罗汉要高一级。如果你这个觉悟真正圆满了,就称你作无上正等正觉,这就称作佛。

  所以佛是无上正等正觉,他是学位的名称。任何一个人证到无上正等正觉,都称作佛,这十个名号他统统具足,不要别人给你的,自然就具足了,十个名号都具足。所以佛法是教育而不是宗教,这是我们一定要把它认识清楚。所以他的身分是天人师。

  「世尊」,这个世尊是合前面十种德号,也就是十种德能;可以说佛的智慧、德能是圆满的,世间人对他没有不尊重的,称他作世尊,是世间最被尊重的一个人。这是十德号简单的介绍。

  【在世教授四十二劫。】

  从这个地方能看出佛寿命之长。释迦牟尼佛当年出现在我们这个世间,他老人家住世七十九年,他是七十九岁圆寂的,跟我们世间一般人的寿命差不多。这一尊佛住世教授四十二劫,可见得人民的寿命也是四十二劫,这些人寿命长。人寿命长,福报就大,四十二劫是非常非常之长。

  世尊曾经在经上给我们说过,我们这个世界,就是指我们这个地球,地球上人寿最长的时候是八万四千岁,这是算平均年龄,平均年龄差不多是八万四千岁,这是最长的。在这个寿命之上,每一百年减一岁,减到平均寿命十岁,这是这个世间人寿命最短的,这是从八万四千岁减到十岁;然后再从十岁,一百年加一岁,再加到八万四千岁。这一增一减叫一个小劫。

  这里是四十二劫,我们这里一增一减才一劫,他的寿命是四十二劫,可见得这不是在我们娑婆世界;我们娑婆世界人寿没这么长的。要是一增一减是一个小劫,我们这边人寿命最长的才只半小劫,一小劫还不到。他是四十二劫,这决定是他方世界有很大福报的众生。

  【时为诸天及世人民说经讲道。】

  佛菩萨在这个世间做什么?世间人不能没有工作,不能没有事业;佛菩萨到这个世间来,他也有他的工作,他也有他的事业,他的事业是教化众生,为一切众生说经讲道,这就是菩萨事业;我们常常讲佛陀的家业,佛陀的家业就是弘法利生,他就做这个工作。

  【有大国主。】

  大国主,就是大国的国王。

  【名世饶王。】

  这是从梵文里面翻译过来的,这个名字很好,世是世间,饶是丰饶。这个国王他在位的时候,这个国家一定非常富强,人民生活一定过得很好,所以国王有这么一个美称,叫世饶王。

  【闻佛说法。欢喜开解。寻发无上真正道意。】

  这里叙说阿弥陀佛的因缘,他在因地时是一位国王;国王当然有智慧、有福报,所以他在位的时候,天下太平,人民都能够安居乐业。听到佛讲经说法,生了欢喜心。欢喜心怎么生起来的?听经开悟了,真正开悟了,开解就开悟了。这一开悟之后,就发了无上菩提心。「无上真正道意」,就是无上菩提心。菩提是觉悟,无上菩提心就是真实圆满的觉悟。

  【弃国捐王。行作沙门。号曰法藏。】

  就跟佛出家了,这个国王也不要了;一定是把王位让给别人,自己出家修行,跟着佛出家;出家之后,他的法名叫「法藏」,就是经上所称的法藏比丘。这样一个作为,实在就是明显的告诉我们,作国王目的何在?绝对不是要权利、要财富、要威势,不是求这个;作国王,是为了救护这一些苦难的百姓,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替老百姓谋幸福,这是作国王的目的;不是为功名富贵,不是为这个。

  现在世饶王明了了,这一个国家之外,还有许许多多的国家;这一个世界之外,还有无量无边的世界,苦难的众生太多太多了,做一个国王能救几何呢?顶多只能救这一个国家。所以真正觉悟之后,要想救度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苦难众生,他知道国王不行,做不到;他要出家学佛,他要作佛才能做得到,才能满足他度众生的大愿。否则的话,好好的国王不干,去出家干什么?一定要知道他住世真正的目的,真正的意义,是要帮助一切苦难众生。

  【修菩萨道。高才勇哲。与世超异。信解明记。悉皆第一。】

  出家之后,修菩萨道就是修学大乘;他不是修小乘的,他一出家就修学大乘法,他是大乘的根器。何以知道呢?「高才勇哲」,「高」是说他的道德,德行高;「才」是讲他的智慧,他有智慧、他有才华;「勇哲」,是说他的志向,他有很大的志向。就像四弘誓愿里面所说,「众生无边誓愿度」;这样的大志,除了菩萨之外,没有的。菩萨立下这个大志,决定要把它做到,绝对不是空空的一句口号,不是的;一定是以行践愿,他要拿行动来表现,他的行跟愿决定是相应的。

  「与世超异」,这是一句赞叹的话,确确实实超越世间一切人。

  「信解明记,悉皆第一」,这是作学生对待老师应当有的态度、应当有的能力,「信」,对于老师信仰、对于老师所教的一切法门,深信不疑。「解」是能真实的理解,同时老师的教导都能够明记不忘,都能够记在心里,这是他能成就的原因。

  我们一般人,根性很劣,很想学,记不住;很想听,听不懂;这就是业障,有业力障碍住了。为什么法藏没有业障?我们为什么会有业障?读经读到这个地方,就是我们要深深反省、检点,把自己的毛病找出来;找出来之后,再把这个毛病消除掉,我们的障碍就没有了。

  「高才勇哲,信解明记」,我们虽然不能说第一,也能够有一个差不多了。我们冷静想一想,我们的业障在哪里?第一个,我们的心量太小了。假如今天你作了国王,你听到佛说的法门,不要说别的,就说《无量寿经》,听了之后很欢喜,能不能把王位舍弃掉,去出家,修行去?不要说是国王,在这个世间小小有一点地位财富都丢不掉,那怎么能跟他相比?这是舍不得,不能舍,所以你就得不到,这是障碍。第二个,没有法藏的弘愿。法藏念念要帮助一切众生快快成佛,这是实实在在了不起的大愿,我们没有;我们在这个世间,与一切人交往,还有恩恩怨怨,这怎么得了!平等心都不能现前。

  所以仔细去想一想,就会把自己的业障找出来了,确实是多。可是这些东西真正是障碍,对我们修学是不利的。如果我们把它找出来了,慢慢的把它消除;能消除一分,我们的智慧、我们的能力就增长一分;能消除两分,就增长两分,这是应当要学的。

  【又有殊胜行愿。】

  前面所讲「高才勇哲,与世超异,信解明记,悉皆第一」,这是很难得;但是除法藏之外,不是没有,还有,不过不多就是了,这样的人才的确是有。要是讲殊胜的行愿,那就更少了,恐怕找不到了;所有菩萨当中,就只有法藏一个。

  这个殊胜的行愿,就是底下所讲的四十八愿;四十八愿实实在在奇特,我们没有办法想到,作梦也想不到,他会有这样的大愿。如果没有这样的愿,说老实话,六道三途苦难众生要想脱离轮回,了生死,成佛道,那就太难太难了,简直可以说是没指望了。法藏比丘这四十八愿了不起,所有一切罪苦众生统统得度了,所以称之为殊胜行愿。

  【及念慧力。增上其心。】

  这个念慧力,李老师在上面批注的是「信、进、念、定、慧」,就是《弥陀经》上讲的五根、五力。意思是说法藏不但发愿,发愿就是我们世间人所讲的立志,他不但立定了大志向,他认真去做。这个念慧力,增上其心,他是认真去做,向他自己建立大愿心这个目标去迈进。

  【坚固不动。修行精进。无能踰者。】

  「坚固不动」,就是他求学修行真正的精进,决定没有退转,这是坚固不动。

  「修行精进」,没有人超过他;佛法里面常说勇猛精进,这样的努力!以他的德行、以他的智慧、以他的才华,再加上他的努力,成就当然就快速了。

  【往诣佛所。顶礼长跪。向佛合掌。】

  这是他到达老师的面前,向老师请教必须具备的礼节,这个也不必细说了。

  【即以伽他赞佛。发广大愿。】

  「伽他」是梵语音译过来的,像中国的诗歌一样,它也押韵,但是没有中国诗歌那样的严格。中国诗歌有平仄,对丈非常工整,它这里没那么考究。句子很整齐,有三个字的、四个字的、五个字的、六个字的、七个字的、到九个字的都有,四句是一首,跟中国的律诗一样。这是以诗歌来赞叹老师,从前中国跟印度都有这个礼貌。赞佛,同时也向佛报告,说出他自己的愿望。

  【颂曰。】

  这个颂就是指底下讲的偈颂。这个颂是七言颂,每一句七个字,四句是一首。这个地方总共有十首,前面两首是赞佛,从第三首到第九首是发愿,也就是他的报告,向老师提出的报告,末后一首是求老师给他作证明。我们看经文:

  【如来微妙色端严。一切世间无有等。光明无量照十方。日月火珠皆匿曜。】

  这个第一首是赞佛相好光明。人的相貌,是他的智慧、福德所显现出来的。古人曾说,一个人到这个世间来投胎,找到他的父母,不是随随便便就会找到的,父母与他一定有缘。缘很复杂,最重要的有四大类;这四类也是佛在经上讲的报恩、报怨、讨债、还债。如果没有这四种关系,不会来的,对面遇到也不相干,也不认识。所以人与人之间这四种缘,我们要清楚。

  如果是报恩来的,就是很乖的小孩,将来长大是孝子贤孙,不要教他,他就孝顺。可见得他与前世有关系,这是先天的,后天的教育能够弥补先天。如果是报怨的,将来就是怨家对头,一定搞得家破人亡。如果是讨债的,就是父母欠他的;欠得少,三、四岁就走了;欠得多,大概到十几、二十岁,栽培他到念大学、念研究所,毕业了,他走了;讨债的,往往都很得父母的欢心。如果是还债的,父母一生栽培他,看他欠父母多少,他要欠得多,他对你生活照顾得很周到,物质上的照顾很周到,但是没有恭敬心,没有孝顺心,这是来还债的。如果他欠得少,纵然他自己非常富有,对父母的生活也很苛薄,让你穿得暖、吃得饱就算了,不会给你享受的,这是欠得少的。

  所以我们学佛的人懂得,遇到这个环境,讨债、还债,心就平了,就不会计较了。要老实念佛,三界六道是苦海,不是个好地方,还是到极乐世界去好。所以一定要了解这个环境。

  通常一般讲,后天的教育可以弥补。人到四十岁以后,这个相貌是后天的;四十岁以前的,是受前一生的影响。今天科学里面讲遗传,佛教里头没有遗传;那个小孩为什么像父母呢?是投胎的时候取相;他来投胎的时候,看到这个面孔他很喜欢,他自然就是这个面孔,是这样变出来的;不是什么遗传的,与遗传不相干,这是佛教跟科学讲法不一样。相随心转,四十以后,跟前一生的距离远了,所以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存心言行都影响容貌、影响身体,这就是相随心转。

  如来心极清净,福德、智慧都圆满了,为什么经典里面常常看到菩萨或者是佛的学生,请教的时候一定先要赞佛;不赞叹,佛就不教他吗?不是的。老师、学生都是同一个心愿,要接引广大的群众,所以念念当中以种种不同的手段,启发大众。赞叹佛的相好,是希望给一般人听到之后,哪一个人不想相好,个个都想相好,相怎么好的呢?要有智慧、要有福报,是这个意思。就是劝人要修福、修慧,才有如同佛一样的相好,用意在此地。不是佛喜欢大家赞叹他,也不是学生有意要恭惟佛,不是的,都是为了启发大众。

  「如来微妙色端严」。色是容貌,色相非常端正,非常庄严;庄严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美好。这一句里面,最重要的关键是「微妙」这两个字,什么叫微妙?诸位要晓得,一切众生智能不相同,福德也不相同,审美的观念不相同。我看到这个相好看,看那个就不好看;那个人看那个相好看,看这个就不好看。佛的相不管什么人看,都觉得好看,这就微妙了,这个就难得了;不管你用什么样的角度,你去审美,他统统选在第一,这叫微妙,这个可以说是世间人根本就没有的。以大的差别来说,我们东方人审美的观念跟西洋人就不相同;可是佛要在此地的时候,我们都觉得佛的容貌第一,这就是他微妙之处了,也就是超越了任何审美的标准,这个叫微妙。

  「一切世间无有等」。在一切世间,佛端正庄严的光彩容貌,都是第一,没有能跟他相等,这是赞叹佛的身相。

  「光明无量照十方,日月火珠皆匿曜」。这两句是赞叹佛的智慧。光明是表智慧,佛的智照十方。世间发光体是日月,这是最明亮的了;在我们世间,物质是火珠;可是日月、火珠要比起佛光来,它们的光明都失掉了。好像我们夜晚灯光很明亮,在太阳底下这个灯光不起作用了,光明几乎没有了;日月之光在佛光之下,都显示不出来了。这是比喻佛的智慧光明不可思议。

  【世尊能演一音声。有情各各随类解。】

  这两句是赞叹佛的说法,佛的音声完美。怎么完美呢?佛说法一切有情众生不必透过翻译,全都听得懂。我们知道,这一句话决定是事实。因为佛出世那个时代,在我们中国是周朝时候,那个时候中国没有统一。如果根据中国历史所记载的,佛比孔子还要早,周昭王的时候,还要早好几百年。那个时候周朝所谓八百诸侯,每一个地方的言语文字都不相同,中国的文字到秦始皇才统一。秦始皇对中国文化最大的贡献,就是统一文字。所以我们在中国古字里面,看到一个字有几十种的写法,那是每一个国家地区的写法不一样,到秦才统一。

  印度在那个时候,也是这样的情形。我们现在还有地方叫方言,像台湾的台湾话,台湾有客家话、有山地话,说法都不一样;在中国大陆,每一个地区都有它的方言。在那个时候,小国五十里,大国一百里;现在一个县,恐怕有好几个国。所以言语文字,决定不相同。

  佛到处去讲经说法,来听的人各国的人都有,各种不同语言的人都有,都能听得懂,这是佛言语之妙。而且听的是什么?听的是自己的言语,众生随类各得解;每一个人听佛说法,都非常亲切,佛给我们说同一种言语,佛有这个能力。

  这样的能力,我们相不相信?可不可能?从前的人难得,从前人相信圣言量,只要是佛说的,大家都不怀疑;现在人喜欢怀疑,提出怀疑,必须要拿出科学的证据来,这才能相信。

  现在计算机相当发达了,逐渐逐渐各种语言确确实实能同时表达出来,我相信再有个十年、二十年的进步,一定能做到了。佛的能力特殊,不须要藉科学的工具,他以本身的能力就可以做到。这个被科学证实,这是可以相信的。一音说法,有情各各随类解。

  【又能现一妙色身。普使众生随类见。】

  这是赞叹佛身相不可思议。他能够随类化身,这大概是目前我们这个科学还没有办法做到,这讲随类化身。这个地方讲的是以同一个身,佛坐在讲台上,每一个人去看佛的相都不一样,所看到的与他自己一定相应的相。自己喜欢什么相,看到佛就是那个相,像《楞严经》上所说的,佛「随众生心,应所知量」。所以佛确实没有定相,佛说法,没有定法,这个我们一定要知道。他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所以才能够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

  这八句开头是赞佛,佛有这样殊胜的德能,使我们听了、见到都非常的羡慕,佛也跟我们一样是凡夫身修成的,我们要想得到佛微妙的身相,我们依照他的方法修学就能够满愿,这个赞叹的用意在此。

  下面从第三首,我们看到法藏比丘他所发的愿。他初学佛,立定这样的志愿;回过头来,我们再反省反省,我们自己现在初学佛,我们有哪些愿望?我们跟法藏比一比,究竟差多少?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地方了。

  【愿我得佛清净声。法音普及无边界。宣扬戒定精进门。通达甚深微妙法。智慧广大深如海。内心清净绝尘劳。超过无边恶趣门。速到菩提究竟岸。无明贪瞋皆永无。惑尽过亡三昧力。】

  我们先看这个两首半,首先他发的这个大愿,确实超过了一般人。我们学佛,走进佛门,如果人家问我们,为什么要学佛?我们的答案是什么。有一些人说,我生活太苦闷了,为了解决苦闷来学佛;有些人想升官发财,求佛菩萨保佑。答案非常非常多。但是从来没有听到一个人说,我是想来成佛的。我学佛这么多年当中,我所接触的没有听到一个。我自己学佛,我也没这么大的愿望,也没有这个志向。

  我过去读书,读《六祖坛经》,我最佩服的六祖大师,很了不起,他到黄梅去见五祖,五祖问他,你来干什么?他说我来作佛的,这个口气太大了。我只听说这么一个,再没听说第二个说我到佛门来,我是要来作佛的。我们今天在此地,看到法藏就是这个例子,法藏入佛门是要来作佛的,他不是为别的来的。

  「愿我得佛清净声,法音普及无边界」,他说得更具体,他成佛是要为一切众生讲经说法,普度众生的。这个说法,比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讲得还清楚、还明显,连成佛这个目的都说出来了。

  底下一句就是他法音的内容。「宣扬戒定精进门」,这一句就是菩萨所修的六波罗蜜,就是六度。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他说了三个,其它的三个省略掉了,他说了戒、定、精进。如果他说戒定慧,那就属于三学;戒定后面是精进,这是讲的六度。

  他要宣扬大乘菩萨法。「通达甚深微妙法」,这在大乘里面讲明心见性,如果不能通达甚深微妙法,他就不能广度一切众生。在此地,它的意思更深、更究竟、更圆满,以这一部经的理论、方法、境界来说,甚深微妙法是净宗所讲「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明心达本,念佛往生不退成佛」的妙法,这是其它大乘经里面所没有的,确确实实这一句是指的这一个意思。因为四十八愿给我们开出无上的法门,完全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教我们持名念佛往生,这是以果为因;决定不是九界有情自己所能够理解的,蕅益大师就这么告诉我们,非九界有情,九界是菩萨、声闻、缘觉、六道众生,靠自己的力量没有办法理解的,这才是甚深微妙法。

  「智慧广大深如海」,这六句当中,第一是以智慧。要想广度众生,一定要先度自己;要成就别人,先要成就自己圆满的智慧,然后才有能力帮助别人。所以说完了他自己度众生的大愿之后,然后再叙说现在自己要求的;现在要求智慧,要求甚深广大的智慧。这个甚深广大智慧,不是从外面求来的,外面没有,这个诸位要知道;心外求法,这叫外道。智慧是自性本来具足的,所以不能向外求

  「内心清净绝尘劳」,这就对了,从这个地方去求。尘是染污,尘是比喻有了灰尘就肮脏了。桌子天天要擦,就是因为它染的有灰尘。劳是烦恼,我们必须要远离一切污染,要断尽烦恼,心就清净了,清净心才能够恢复。

  「超过无边恶趣门」。修清净心是因,心只要一清净,一切罪障都消除了,所有一切恶趣你就远离了。人要没有瞋恚心,就超越地狱门了;没有瞋恚,决定不堕地狱。为什么堕地狱?瞋恚堕地狱。不愚痴,就超过畜生门了。没有悭贪,就超过饿鬼门了。所以断贪瞋痴就超越三恶道,就不堕三恶道了。如果对于人天的福德,没有一丝毫的贪求,能够完全放下,就能够超越六道了。所以,六道轮回也是恶趣。不但六道轮回是恶趣,小乘的阿罗汉、辟支佛也是恶趣;他跟大乘菩萨一比,他就很恶了,就不好了。所以统统超越了。

  「速到菩提究竟岸」,菩提究竟岸是圆满的佛果。换句话说,前面这个无边恶趣门,是指权教菩萨以下,统统都叫恶趣;不但是六道,声闻、缘觉、权教菩萨都是恶趣。这个叫一直超越,因为底下一句是「菩提究竟岸」。

  「无明贪瞋皆永无」,这一句是讲烦恼断尽了。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这三大类的烦恼,统统断尽了。

  「惑尽过亡三昧力」。惑是迷惑。不再迷惑了;世间、出世间所有一切法中,他不迷惑了。过亡,过是过失,无论是自己修行,或者是教化众生,对人对事对物,绝对不犯过失。这些靠什么?靠三昧力。这个三昧,当然是指的念佛三昧。这六句是阿弥陀佛在因地求学时候,也就是他在法藏比丘这个时代,他修学的纲领;换句话说,他修什么?这六句就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我们想想,我们今天所修的,跟阿弥陀佛当年修行作个比较,我们是不是把智能摆在第一个目标,其它的什么都不求?要求智慧,一定要得清净心,清净心的作用就是智慧。清净心像一面镜子一样,起用是照,照见,这是有智慧了;心不清净,没有法子。要想心地清净,心就不能有一丝毫的染着;世间法五欲六尘,出世间法大小权实统统不染,这个要紧。

  学佛是两种方式,一种从行门下手,就是真正用功夫,从清净心下手;另外一种,从解门下手,从研究理论下手。这两条路子,哪一条占便宜?给诸位说,从行门占便宜。行门下手心清净,很多佛法都不懂没有关系,为什么?他能够断烦恼,决定能够往生,心净则土净。从解门下手,统统搞清楚了,然后要从头修起,有解无行,不能成就的。从行门下手,是以行为主,以解为辅助,不必刻意去求解,不过分的去求解,慢慢自自然然就通达了,这个方法非常正确。走这个门,无论是读经、无论是听讲,懂一句就一句受用,懂两句就两句受用;不懂的不要紧,不要去理会,下一次再听就懂了,多听几遍自然就明了了,何必在这一段一句里去钻牛角尖?这反而把心搞得不清净了,这个非常非常重要。所以要以清净心为主。

  本经经题「清净平等觉」,这三个是一而三、三而一,一个得到了,三个统统得到。清净心得到了,平等一定有了,觉也一定有了,觉而不迷。所以这三个当中,还是清净心容易修,专注在清净心上。清净心的方法是执持名号,我们念佛;不念佛的时候,听佛号;佛号听什么呢?最好听自己念的。现在有录音机,自己平常念佛录个录音带;不念的时候,放录音带听自己念的,非常有受用,就是修清净心。

  所以他以智慧为首,以定慧等持,惑尽过亡三昧力作总结,这个用意很深很深,确实提供我们非常宝贵的修学参考。


    Notice: Undefined index: title in /www/wwwroot/fgpzq/newsshow.php on line 96
  • 上一篇:

  • Notice: Undefined index: title in /www/wwwroot/fgpzq/newsshow.php on line 109
  • 下一篇: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扫码加微信
扫码加微信
扫码加微信
扫码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