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圣荷西迪安那大学 档名:02-012-0025
请掀开经本,第二十面倒数第四行,第二句看起:
【世间自在王佛。即为法藏而说经言。譬如大海一人斗量。经历劫数尚可穷底。人有至心求道。精进不止。会当克果。何愿不得。】
我们这一次的讲演,因为受时间的限制,正好今天黄老居士的批注寄到了一千册,数量很多,每一位同修都可以得到一部;如果你们还有朋友喜欢《无量寿经》的,经本很多,都可以来取。经文里面,像批注里面有的,我们可以省略了;我们要讲的,就是修学的心得报告,特别着重如何把经义应用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我们能够得到真实的受用,所以重点放在此地。
凡是批注里面有的,我们都把它省略掉;或者像过去在新加坡讲的、在香港讲的,以及在台湾讲过两次,都保留有录音带,每一次讲的都不一样,所以每一套带子都可以听听,多少可以有一点帮助。
今天我们念的这一段,是佛对法藏的答复。法藏前面这一段话,我们能够看出他的志向,实在是非常希有难得,不是普通人能够发出来的,甚至普通人还没有想到。他要作佛,作佛的目的是为了教化众生;换句话说,从修行一直到证果,都是为众生着想,没有为自己。这一点我们要细心去体会,要认真去学习。实在说,能为一切众生,这个人才懂得怎样为自己。如果念念都为自己着想,实在讲,自己实在是一无所得,什么也得不到;能为众生,才是真正为自己。
他既然有请求,求佛给他讲经说法,佛对于这样一个学生,这种学生真是希有难得。过去李炳老曾经给我说过,学生找老师难,所以一个好的老师可遇不可求;他说老师要找一个好学生更难。在此地,法藏找到一个好老师,世间自在王佛也找到一个好学生,这个师资之间那一种喜悦,我们勉强能够体会到一些,真实的喜悦是我们一般人体会不到的。这是佛有了传法的一个学生。当然法藏的要求,佛是统统都答应的,给他说经,当然讲的经很多很多,就不必一部一部的说了;要说,说不完的;光说经题,也说不完的。
这个地方,重要的是要答复他;他立的这个愿要作佛,而且要超过一切诸佛,能不能做到?这一句话非常重要,所以就特别把这一个答复说得详细;至于他要听经,那一句话就带过了,「而说经言」,这一句话就带过了。
「譬如大海一人斗量」。这一个人用斗,斗很小,一斗一斗的量这个海水,海水到底有多少斗?如果给他很长的时间,那个海水也可以量完的,「尚可穷底」。
「人有至心求道」。此地重要的是「至心」,至心就是真诚之心,真诚到了极处,用这样的心去求道。而且「精进不止」,进是进步,绝对不会往后退,只有往前进。进是精进,精是纯而不杂,专一求进步,这个效果就很大。
我们看现前有不少学佛的同修,也很努力,天天在求进步,但是效果不彰。原因在哪里?他学得太多了,学得太杂了,他那个进步不叫精进,叫杂进,叫乱进,所以效果就收不到了。我们如果要想有成就,而且快速成就,「精进」两个字很重要。
佛家法门很多,经典也很多,到底哪一部经典最好?从理论上说,门门都好,没有一门不好,佛说的哪有不好的。哪一门第一呢?门门都第一,法门平等,无有高下,这是从理上讲,确实是如此。但是从事上来讲就不一样了。事是说什么?我们每一个人的根性,根性不相同,聪明智能不相同,生活环境不相同,有些法门修学起来就觉得方便,有些法门修学起来就觉得困难;难易不干法门,难易是在个人的根性。
念佛法门,不管根性的胜劣,统统都容易,最容易修了。参禅,要有个很安静的禅堂,才好用功;学密,密宗供奉佛像,七宝供养,仪规很繁杂,非常繁杂;同时,那要相当富有才能供养得起,光是那个供具价值就不得了。没有这一句「阿弥陀佛」来得方便;这一句阿弥陀佛,你家里有佛像也行,没有佛像也行;你有香花供养也可以,不供养也可以,这个法门就方便了。所以在一切法门里面,这个法门是方便第一,不重视仪规,也不须要特别修学的环境,它好就好在这个地方,这是我们一定要知道的。
但是每个同修的根性不相同,如果勉强修学就会有困难,顺着自己的兴趣修学就来得容易。我们修别的法门,能不能生净土?能,《无量寿经》上讲得很清楚,修其它法门,只要回向净土,统统能往生。可见得阿弥陀佛并不是限制你一定要学《无量寿经》,一定要念阿弥陀佛,你才能往生,他的心量不是这么小的。无论你修学哪一个法门,但是有一个原则,你一定要能伏烦恼。不管你用什么功,如果烦恼伏不住,那就没有办法往生,这是真正的要求,真正的条件。
像江味农居士有一本《讲义》,是今天运到的,今天带了一箱,带的不多,明天我们再带来。江味农居士一生专门研究《金刚经》,写了一本《讲义》;这一本《讲义》,实实在在说,是集《金刚经》古今批注的大成,他参考了差不多有一两百种的批注。所以你念这一本,就把古今《金刚经》的注子统统都念到了,有这个好处。他注得很详细,特别是对于佛学的名词术语,解释得周详。过去在台湾,李老师办「大专佛学讲座」,就送这一部书;把这一部书送给学生,教学生当佛学常识念,这是入门的时候,总得把佛学的名词术语搞清楚,这一本很详细,当作佛学常识。
江居士标榜「教宗般若」,宗就是宗旨的宗,在教上他一生专门研究《金刚经》;「行在弥陀」,他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这是给我们做了一个榜样,无论修学哪一部经论,要紧的是精进。江居士精进,所以他有成就,他确确实实往生了。近代往生传里面,有一篇他的传记。他的女儿(向太太)好像在纽约,今年大概有八十多岁了。有一年我在台湾,我还没到美国来的时候,她到台湾去看我,见了面。因为那个时候我正在讲《金刚经》,用的是江老居士的《讲义》,讲这个东西的时候她来看我。她告诉我,她是江老居士的女儿,我就把《金刚经讲义》送一本给她作纪念。她说得很客气,以前年轻,他父亲对佛学有这么深的造诣,她们不学佛,不以为然;现在年岁大了,觉得生死事大,这才觉悟到,现在才开始学。我说还来得及,老实念佛,求生净土,这非常非常的重要。
所以,只要把「精进」这两个字把握到了,我们一定有成就。古大德说,佛法「贵精不贵多」,这是一句非常重要的指导。又所谓「一经通一切经通」,问题就是你是不是真的精通了?只要一部经真的精通,那是部部都通达了。
我们想一想,我们如果真的想深入经藏,应该怎么做?是广学多闻,还是一门深入?这两条路都有人走。我们从历史上看,自古以来,走一门深入这个路子,成就的人多,非常非常多;从广学多闻,成就的人少,那是属于特殊的天才,中下根性的人不行,没有这个能力,都是从一门深入。所以对「精进」这两个字,我们要特别注意到,要认真去体会它。
佛在这里教他「精进不止,会当克果,何愿不得」,等于佛给他做了证明,你发的愿可以得到,你的愿望要超过诸佛也能做得到,不是做不到。那要怎么个作法?下面教给他方法,我们读底下这一句经文:
【汝自思惟。修何方便。而能成就佛剎庄严。如所修行。汝自当知。清净佛国。汝应自摄。】
这一段是世间自在王佛教给法藏比丘修行的纲领,这一种开示跟禅宗里面,可以说完全是一致的,所谓答在问边。法藏请教,佛怎么答呢?答在问处,完全让你自己去体悟,而没有讲解。所以这个《无量寿经》里面,不但有教有禅有密,各宗的教义统统都有,非常明显的摆在这个经文的句子之中。这里面一共有三个「自」,「汝自思惟、汝自当知、汝应自摄」,这三个「自」,就是跟禅宗里面讲直指人心,见性成佛,那个义趣是相同的。
「修何方便,而能成就佛剎庄严」。因为他的愿望之中,他将来成佛,依正庄严都要超过诸佛。他是请教佛,应该怎么个修学法?佛反过来问他,你用什么方便,才能够达到你这种殊胜庄严的目标?
接着又说,「如所修行,汝自当知」,你自己应该晓得。「清净佛国,汝应自摄」,这个摄就是你自己去创造,不能依靠别人,也没人帮你的忙;自己去建立,自己去创造。
佛连用了三个「自」,我们想想,法藏这样聪明绝顶的人,怀有伟大的抱负,能为一切众生;佛这一点,他能不开悟吗?当然开悟。虽开悟,他还是非常得谦虚,我们看他下面的话就晓得了。
【法藏白言。斯义宏深。非我境界。惟愿如来应正遍知。广演诸佛无量妙剎。若我得闻。如是等法。思惟修习。誓满所愿。】
实在讲,这些话的用意很深。他不是在佛这几句话当中,言下就大彻大悟,他不用这个方式;虽然彻悟了,还装成没悟。我们想想,他的用意在哪里?因为这个法门不是禅的法门,禅的法门只能够接引上上根的人,上上根以下的听不懂,没分。实在讲,这也就是法藏比丘非常具体体会佛跟他讲的「汝自思惟,修何方便」,他马上把这个方便就提出来了。「如所修行,汝自当知」,底下这个话他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不用禅宗这种方式来接引大众,他用念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这个方法来接引大众,那就是无际不摄,九法界一切众生统统得度。要是用前面三个自的方法,那只有上上根人得度,上上根以下没分。
他们师徒两人一问一答,妙极了!问在答处,答在问边,妙极了!这个文非常有趣味。他的答复是这个意思太大了,宏是大,太深了,既深又广,不是我们凡夫的境界,他这是代表一般根性的大众,这不是一般根性人能接受的。所以继续请佛把水平降低,降低到一般普通人也能理解,不要拉得这么高,这是要求。
「惟愿如来应正遍知」,这都是对佛的十号之内,前面介绍过了,不必多说了。
「广演诸佛无量妙剎」。要求佛说什么?他所要知道的是非常现实非常贴切的,绝对不是谈玄说妙,那些东西我们用不上。我今天要想知道的是十方无量无边诸佛世界,那一些众生他们生活状况如何?他们苦乐如何?他要知道这一些。就是诸佛国土里面,这一些众生个人的幸福、家庭的美满、社会的和谐、世间的和平,他要知道这些,作他自己修学的参考。
「若我得闻」。此地有「闻思修」,说明他确实具足了圆满的三慧,证实法藏是大菩萨,不是普通人。只要老师说了,我听懂了,「思惟修习,誓满所愿」。
【世间自在王佛知其高明。志愿深广。即为宣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剎土。功德严净。广大圆满之相。应其心愿悉现与之。说是法时。经千亿岁。】
这是教学。法藏在世间自在王会下,听经的时间是千亿岁,这么长的时间,他学的一定不少。佛给他讲了多少?「二百一十亿诸佛剎土」,这是把一切佛从发心修行证果,教化众生,全都说给法藏比丘听了。「二百一十亿」,不是数目字;如果是数目字,这个数字不大,不是一个很大的数字,是一个很普通的数目字。在密宗里面表法,「二十一」也是表圆满。前面讲过了,密宗是十六代表圆满,二十一也是代表圆满。说二百一十亿,把这个二十一扩大,这个意思讲大圆满;换句话说,把虚空法界所有一切诸佛国土里面的情况全都说了,一个也没漏掉,二十一是这个意思。如果你要说是数字,这个法界里面诸佛国土无量无边,二百一十亿这是个小数字,没多少。所以它代表大圆满,全都说到了。
怎么知道呢?法藏在大愿里面,他度众生的对象是尽虚空遍法界,一个世界都不遗漏的,所以他的学习必定亦复如是,因与果才能够相应。这一切佛剎里面的功德、庄严、清净、广大圆满之相,像我们这个世界三界六道因缘果报、净秽、苦乐,他统统都明了了。不但明了,千亿岁给你说,所以佛说法不可思议。
说完之后,「应其心愿悉现与之」。这两句要特别注意,佛说,那是言语的介绍,那个事实有没有见到?没有见到,很难讲得清楚;佛以神力说哪一个世界,就把这个世界状况变现在他的面前,让他亲眼看到,悉现与之。这是说教学的状况,以及修学的时间,千亿岁。
【尔时法藏闻佛所说。皆悉睹见。】
「闻」是听老师介绍,介绍得很详细。不但亲自听到,而且亲眼见到;老师说哪一个世界,就将这个世界变现在面前,统统能看见,这是最好的教学法。我们现在讲视听教学,法藏当年接受的就是视听教学。我们的视听,看的是影像,不是现场;法藏当年看的是现场,不是影像。
【起发无上殊胜之愿。】
他这个四十八愿不是坐在家里打妄想发的,确确实实每一愿都有来由。你问他从哪里发的?他有来由的。譬如,四十八愿第一愿「国无恶道」,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三恶道,他为什么发这个愿?看到十方世界三恶道太苦了,太可怜了,我这个地方不要三恶道。单凭你的理想,不要行吗?三恶道的因是什么?三恶道的缘是什么?恶道是个果报,如果能把因跟缘断掉,那个地方当然就没这个果报。这就是尔后这四十八愿,愿愿都有来由。此地也略略提了一下。
【于彼天人善恶。】
「彼」是指十方一切诸佛的剎土。这个里面六道众生,哪些是善的、哪些是恶的,善恶是讲「身口意」三业,哪些是善、哪些是恶;善感善果,恶感恶报,善恶因缘必定有报应的。他把这一些事实搞清楚了。
【国土麤妙。】
虽然说的是物质环境,也包括人事环境;人事环境就是六道。环境不相同,由于众生造的因不相同,所得的果报就不一样。这些理论、事实,他统统明白了。
【思惟究竟。便一其心。选择所欲。结得大愿。】
他那个大愿是这么来的。用我们现在科学的观念来观察,非常符合科学的精神。十方世界那些好的,我采取;不好的,统统把它淘汰掉,不要了。换句话说,西方世界为什么叫极乐世界?为什么他的世界超过一切诸佛剎土?他是集一切诸佛世界美好之大成,它这么来的。所以不是坐在家里想象想出来的,不是的。就是我们中国人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千亿岁,听经是读书;看到一切诸佛世界,就等于是行万里路。所以他的知识、智能是真实的,是真正的智能,是真正的知识,亲耳听、亲眼看的。他有这样丰富的学历与经历,所以他就有选择了。选择来建立自己的剎土,这是极乐世界的因缘,就是极乐世界怎么来的。
极乐世界这个因缘,跟一切诸佛剎土的因缘不相同。因为一切剎土的因缘是复杂的,不是单纯的,有善有恶,善恶混杂,是这样成就。他这个世界是专门选择清净,专门选择善法,这就不相同。他的目的是提供十方世界真正发大心,希望一生了生死成佛道,供养这些人;在这里建立一个修学的环境,提供一个道场,专门供养十方有这一种清净心有这一种大愿力的人,欢迎他们到极乐世界来共修。极乐世界是这样建成的。你要是读了这个经,才知道它非常合情合理合法,这可以相信,值得相信。
实在讲,这是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如果将这一个启示用在我们现实的社会上,一样可以将这个地区造成地球上的极乐世界。我们大家差不多都是从台湾来的,台湾是个小岛,在地图上几乎都看不见的,太小了,这么个小岛;如果我们能够把教育真正办好,什么是教育?教育一定不能忘掉传统,教育一定不能忘掉历史。法藏比丘就非常着重传统与历史,这一段经文里给我们讲的就很详细。我们的传统教育是儒家、道家,以后佛教传到中国来之后,佛教也变成我们传统教育之一,这是学问的大根大本;其次,中国的历史相当完整,从司马迁作《史记》,一直到清朝,每一个朝代都有完整的历史留给后世作为参考,所以读历史长见识。
历史的见识是什么?就是此地所讲的,「于彼天人善恶,国土麤妙」,就讲这个。历史就是一部因缘果报的记载。你看历史上成功的人,他怎么成功?失败的人,怎么失败?国家兴旺,为什么会兴旺?国家败亡,为什么会败亡?那是一面镜子,提供你作参考,这叫读万卷书,成就真实的智慧,知道过去历代兴亡的教训;然后再行万里路,这是横的,了解现前整个世界的局势,大势;然后取人之长,舍人之短,你建这一个国家就世界第一了。每一个国家的优点,我统统都有,你们国家的缺点,我统统都没有,阿弥陀佛用这个方法建立极乐世界;如果我们用这个方法建立国家,这个国家就是这个世间最殊胜的国土了。
所以这一部经典,我们学习的地方太多太多了;果然留意,不是做不到,真做得到。佛菩萨非常幸福、非常快乐,这是讲个人,他为什么幸福快乐?你去研究研究他的原因,你把这个因素找到,然后跟自己比较比较。如果自己也具足跟他一样的因素,这因素是好的,要把它发扬光大;如果我们自己所具备的跟他相反,那就认真检讨一下,是不是这些东西在作祟、在障碍;如果知道这个东西在作祟、在障碍,我们把它去掉,我们就会跟佛菩萨一样的幸福快乐,这叫学问!学问不是谈玄说妙,学问是真实的生活,是美满的生活,佛法教给我们的是这些。
所以佛法里头没有迷信,没有妄语,句句话都是真实的,这就是佛菩萨对我们的期望。他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跟他一样,有真实的智慧,有善巧方便,自己过着幸福美满,也能够帮助一切苦难的众生达到幸福美满。这是他这个大愿来源,我们知道了。所以四十八愿他不是一天发的,今天看到这一点,立个愿;过几年,发现那个,再立个愿;他这个愿是慢慢累积成的,不是一次发的。这一段里面有西方极乐世界的缘起,西方极乐世界的历史;阿弥陀佛的历史,就是西方极乐世界的历史。
【精勤求索。恭慎保持。修习功德满足五劫。】
他认真去做,用多少时间?用五劫的时间,这么长的时间。一般在修行里面说,知容易,行难;这是作学问上来讲,确实如此,知易行难。老师千亿岁的教学,都明白、都通达了;等到自己要做,就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了。要「精勤」,要精进、要勤奋、要努力;要「求索」,索是去找,找哪些是善法、哪些是恶法,哪些是善果、哪些是恶报,都要把它找出来,找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然后断一切恶、修一切善。
「恭慎保持」,恭是恭敬,慎是谨慎;对人要敬,对事也要敬,对物也要敬,不但有恭敬心,恭敬心是真心,还要谨慎保持。
「修习功德」,修是修正,把错误的修正过来,这叫做修行。习是要把它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学以致用;否则的话,学了没用处,在生活上用不上,这个学了就没什么价值。学了之后,马上就用得上,在日常生活当中,穿衣吃饭统统用上了,这个学问才叫真正踏实。
「五劫」,这是讲他修行发愿所用的时间,他用了五劫。
【于彼二十一俱胝佛土。】
「俱胝」是印度数字的单位,要合我们现在这个数目字,就是千万。二十一千万,就是前面讲的二百一十亿。前面经文上用二百一十亿,为什么这个地方不用二百一十亿,要用二十一俱胝,使我们看起来很憋扭,看起来不太习惯。诸位要晓得,这个本子是夏莲居五种原译的会集本,前面这一句是这个本子上节录下来的,后面这一段是那个本子节录下来的,本子上是这个字,不能更动它。实在讲,更动当然更好;但是更动,会有一个问题在里面,那就是怕让后人随便改经作了一个借口,这个事情就麻烦了。所以会集要尊重原译的文字,不能更改一个字,这个就是对于原译本的忠实,对于原译本的尊重,道理在此地。如果是夏莲居老居士自己翻译的,决定不会用两个名词。他前面也用俱胝,后头也用;如果用二百一十亿,那后头应该也用二百一十亿。它是个会集本。
【功德庄严之事。明了通达。如一佛剎。】
他把尽虚空遍法界十方所有一切佛剎里面的理事、因果、善恶果报都搞清楚了,样样都明了了,这很了不起,这真叫大通家,没有一样不通,世出世间法全通了。
【所摄佛国。超过于彼。】
「摄」就是他建立的极乐世界,他建立的这个大道场;「超过于彼」,彼就是二十一俱胝佛剎,统统超过了。我们听了这个话,如果对于前面事实能够理解一些,你就会相信了,那当然超过,取人之长,舍人之短。二百一十亿诸佛剎土里美好的,极乐世界统统都有了、都具足了;所有不好的缺点,极乐世界统统没有、都不要,它自然超过了,也满足他的大愿,他真的是胜过一切诸佛剎土,这是说极乐世界建成了。
【既摄受已。】
这是他的这个道场建立了,世界成就了。因为老师住世四十二劫,前面我们读到的,所以跟他讲经千亿岁,他修行五劫,老师还住世,老师还没有入般涅盘。那么一定要去见老师,向老师报告他的成就,这是学生对老师应当有的礼节,建好道场也可以请老师来光临指导。
【复诣世自在王如来所。】
到老师这个地方。
【稽首礼足。遶佛三匝。合掌而住。】
这是礼节,学生见老师的最敬礼。
【白言世尊。我已成就庄严佛土。清净之行。】
这是向老师提出报告,也提出具体的成绩单,这才是佛真正的好学生。
「庄严佛土」是讲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报;「清净之行」,这一句是讲正报。换句话说,他这个世界建立,说实在话,不是众生共业成就的。十方一切诸佛剎土是众生共业成就的,每一个人都有业,有善业、有恶业、有无记业,所以这个业是混杂的。西方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一个人愿力成就的,这个不一样,大大的不相同。像现在我们这个居住环境,一个是公共的环境,谁都可以来住的;私有财产,一般人不能进去的。西方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的私有财产,他自己的愿力成就的,但是他的心量很大,他欢迎十方世界所有众生都到他这个世界来进修。
但是要想到他那里去是有条件的,不是没有条件的。什么条件?恶业不可以来。恶业一来了,不就有杂了,那就跟其它世界没有两样了。所以他的条件是清净心,心净则土净;只要你是清净心,想修道的,统统欢迎,这一点要特别注意到。不要认为我们念佛就能往生,念佛不一定能往生,为什么?你念佛心不清净,还是不能往生;一定要念到清净心,那就能往生了。不念佛,心清净的人,发愿往生,统统得生。
他这个心量广大;用现在的话讲,他建立这个国土的时候,欢迎大家移民去,但是条件心要清净,所以这个地方就变成净土了。十方世界人往生去了,那一边也变成一个共业了。本来是阿弥陀佛个人的别业,现在也变成共业了;但是这个共业,与阿弥陀佛的业完全相同,所以这个共是共清净业。不像他方世界有善业、有恶业,善业有三善道,恶业有三恶道;西方极乐世界没有六道,因为凡是往生到那边去,统统修净业,不是恶业,也不是善业。前面他在愿里面讲得很清楚,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统统是菩萨;而且根据经义来看,不是普通菩萨,统统是普贤菩萨,菩萨里面最殊胜的是这么一个世界。
这一些都要把它搞清楚。你搞不清楚的时候,你要给人介绍,人家不能相信。所以这是《无量寿经》比《弥陀经》好在此地,这个经上讲的详细,《弥陀经》上没有这么细说。所以读《弥陀经》能够相信念佛的,那真叫大善根福德因缘,那不简单的。所以这一部经接引的人就多了,说得合情合理,愈想愈有道理,愈想他这个事情是可能的,所以给我们真正启发了信心。
他向佛一报告,实在讲这正是一切如来都希望普度一切众生,都有这个心愿,但是没有找到一个好方法;这个方法是法藏比丘想出来的,他想出这个方法好,非常非常殊胜,所以一切诸佛没有一个不赞叹。既然你在那里设了个道场,提供一个修学的环境,好,凡是愿意修行的人,一切诸佛如来都劝大家求生西方净土,统统都把他送到极乐世界成就去了。换句话说,十方诸佛都变成阿弥陀佛这个代理招生的人了,好像阿弥陀佛在那里办个大学,他当校长,十方诸佛都在那里替他招生。所以没有一尊佛不赞叹阿弥陀佛的,同样阿弥陀佛也赞叹十方一切诸佛,佛佛相赞。
【佛言善哉。今正是时。汝应具说。令众欢喜。亦令大众。闻是法已。得大善利。能于佛剎。修习摄受,满足无量大愿。】
凡夫跟圣人的确不一样,心量不相同。凡夫忌妒心很重,看到别人有好事,纵然赞叹,也只限于口头;表面很有修养,不动声色赞叹,心里还是一肚子不高兴。为什么?你超过我,显示出我不如你,这多难过,这叫凡夫心,就是师生也不免。
我们看到历史上记载汉朝的大儒郑玄,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郑玄的老师马融也是一个了不起的大儒。马融讲学,郑康成(就是郑玄)拜他作老师,跟老师三年,马融的学问郑康成完全得到了,而且成就超过老师;这个老师心里放不下,表面当然很客气。
马融讲学,还有个嗜好,喜欢听歌舞。所以他家里面养的有专门唱歌跳舞的,好像一个乐队一样,古时候叫伎标。他官做得很大,他私人家里养的。他讲学,后面也唱歌,也在演奏,他用一个布幔拉起来,欣赏。后面都是女子,那些学生总偷偷想在那个布幔缝看一眼,在所不免;唯独郑康成三年如一日,目不斜视,所以马融知道他的学问全部都被他得到了。
虽然赞叹,放不下;放不下怎么办?想把他害死,这是老师对学生。三年毕业了,郑康成辞别老师要回家了,老师送他到城外十里长亭;送客送到十里长亭,这是最恭敬的了。带了他的学生一起去,在十里长亭摆下了酒宴,给郑康成饯行,叫同学每一个人敬酒敬三杯。郑康成一口气喝了三百杯,中国这个「三百杯」的典故就是从这儿来的;「三百杯」是有典故的,不是随便说的。
老师的目的在哪里?要把他灌醉,等到他走到路上,好派人把他杀掉。哪里晓得郑康成酒量大,三百杯喝下去,不但没有醉,小小的礼节都不失。从前李老师讲这一段故事给我们听,他说我们每一个人都像郑康成的酒量,那五戒里「不饮酒」这一条就取消了,就不必要了,要它干什么!
郑康成非常聪明,知道老师的用意,所以跟大家宣布他要走哪一条路。出去之后,他走小路,走叉路,就溜掉了。果然老师买了杀手,在路上等他,结果他从小路溜掉了,没有碰到,聪明到极点。所以,老师对学生,这个嫉妒都免不了。
佛门里面也不例外,这些事情很多很多。六祖大师在黄梅得法的时候,他的同学哪一个不嫉妒?五祖把衣钵偷偷的给他,劝他赶快走,去逃避,免得别人找你麻烦。在猎人队躲了十五年,十五年这么长的时间,大家把他淡忘了,他才能出来。所以世法佛法,这个嫉妒心障道,非常严重。佛在根本烦恼「贪瞋痴」后面,就是傲慢,嫉妒在「慢」里头。
我们看看圣人心量就不一样了。现在法藏比丘的成就超过老师,老师不但不嫉妒,非常赞叹,像这些地方都是我们应当学的。中国「成人之美」这一句话,谁都会说;真正去做,在历史上确实不多。世间法里面,我们看到鲍叔牙成就管仲,这是一个例子;在佛门里面,印宗法师成就六祖惠能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那都不是普通人,都把自己忘掉了,为国家、为人民、为佛教来着想,对于自己名利得失没有一点牵挂,他才能做到。
佛为什么没有嫉妒心?佛的愿望是希望一切众生快快成佛,现在法藏所造的,正是佛的心愿。众生为什么成不了佛?说实在话,没有一个良好的修学环境,这是不能成就主要的因素。现在法藏建立西方极乐世界,提供九法界众生最殊胜修学的环境,那一切诸佛怎么不欢喜,当然欢喜。法藏的成就,就是诸佛如来自己的成就,所以全心全力支持法藏比丘、协助法藏比丘,帮助他圆满成就;他的圆满,就是每一尊佛的圆满。佛的目的什么?希望众生成佛;众生成佛了,就是一切诸佛的心愿。
我们读这一段经文,这一点意思不能不知道,不能不拓开心量。我们学佛,学什么?学佛的存心。佛存的是什么心?没有一丝毫自私自利的心,绝对没有。佛的心,念念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佛的愿,希望一切众生破迷开悟。我们要学佛的存心,学佛的大愿。
在本经里面,一切诸佛当中,阿弥陀佛的弘愿最为第一。所以我们读弥陀大愿,应当把弥陀的四十八愿,变成自己的四十八愿,我就可以给你作保证,你决定往生。为什么你决定往生?在这个虚空法界,你没有别的地方好去,你只有一个地方极乐世界,你跟阿弥陀佛志同道合,那怎么不去呢?当然就去了。
所以蕅益大师说能不能往生,决定在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那就要看你念佛功夫的浅深。可见得念佛功夫浅深,是到西方极乐世界品位高下;单单讲往生,有愿就行了。这个愿不是说我好想去往生,这个愿不行,这个愿去不了。为什么?自私自利。什么愿?跟阿弥陀佛同一个愿望,那就决定往生了,一丝毫怀疑都没有。所以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讲,往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那个愿是四十八愿。
所以底下一章是全经的中心,最重要的一品;每一愿我们念了,自己想想,我有没有?四十八愿,实在讲,自己能够有个十愿、八愿,跟阿弥陀佛的愿相同,都决定往生。如果这四十八愿,愿愿都相同,那了不起,你就是阿弥陀佛再来的,弥陀化身了。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
这个殊胜的利益,不限于将来,将来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现前就得殊胜不思议的利益,眼前就能得到。你要问究竟得到什么?我们依照经上教训来讲,你现前得到十方一切诸佛护念。诸佛护念,那菩萨对你什么态度?护法龙天又怎么看待你呢?这个自己想一想也就应该知道。
为什么诸佛护念?一切诸佛看得清清楚楚,你今天在这个世间、在人间,这个身体叫「最后身」,没有轮回,不再来了;你这一生当中就往生,往生就不退就成佛。所以诸佛眼睛看到你,你是一尊新佛,马上就要成佛的新佛,他怎么不尊重!护法龙天没有不拥护的。你今天在这个世间,无论做什么事情,一定样样都顺利,这是你眼前得到殊胜的功德利益。学佛要在那里学,这使我们真正学到许许多多的东西。
我们看佛这个心量,你看这个赞叹,「佛言善哉,今正是时」。这个善哉的意思,含义非常的深广。他的成就不可思议;今天来看老师,向老师提出报告也不可思议。怎么不可思议呢?「今正」,现在正是时候;你来的时候,赶紧把你的成就向大家作一个详细的报告。四十八愿就是他的报告,是他的愿,也是西方极乐世界真实状况,是阿弥陀佛亲口说出的。
「汝应具说,令众欢喜」。具是具体说明,你跟我们大家作一个具体说明。你说出你的成就,大家一定非常欢喜。欢喜什么?欢喜就想到极乐世界去。你看看世间自在王慷慨大方,把他的学生统统介绍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自己的学生送给阿弥陀佛作弟子,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这个才叫真正有智慧、真正聪明。自己教多费力气,那个老师教的比我教得好,你们统统跟他去,这我多省事。你们都成就了,我的愿望达到了,我很省心,都叫阿弥陀佛去负责、去教学。这些地方要特别留意。
「亦令大众,闻是法已,得大善利」。利是利益。大善是什么?指不退转。因为十方诸佛剎土修行都是进进退退,西方极乐世界不退,这是大善。大利是什么?利是一生决定成佛。十方世界成佛都不可能在一生,都是生生世世的修行,唯独西方极乐世界一生成佛。
你要问,为什么一生成佛?当然不退转是一个因素,第二个是长寿,他的寿命长。像一般经典上讲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西方极乐世界人无量寿,那三大阿僧祇劫算什么!这个在他寿命之内的,所以他一生决定成就,这是大利益。
「能于佛剎,修习摄受」。这个佛剎,是指极乐世界这个新的佛剎,就是法藏比丘所建立的这个佛剎,到那个地方去修习。摄受,凡是去往生的人,摄受弥陀功德,变成自己的功德;阿弥陀佛也一样,摄受大众修学的功德,变成他自己的功德,在西方世界自他不二。
我们知道这是一个真正的事实,我们不要等到西方,今天我们就要摄受《无量寿经》上的功德,变成自己的功德,这叫真正学佛。怎么个摄受法?要把佛的愿变成自己的愿,把佛的行持变成自己的生活行为,这就对了。像自在王如来,对于阿弥陀佛、法藏比丘都能够礼让,没有丝毫嫉妒障碍,所谓让贤让能。
「满足无量大愿」。这个无量大愿是法藏的大愿。让他们到西方极乐世界跟你学,满足你的大愿,满足这一些去的人,使他们得大善利;他们所得到的真实的利益,也满足你累劫修行度化众生的弘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