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经共修

老法师讲无量寿经(第四十三集)1992/6





无量寿经(第四十三集)1992/6

美国圣荷西迪安那大学  档名:02-012-0043

  请掀开经本第六十二面,倒数第四行:

  【寿乐无极第三十二。】

  这一品经是要给我们说明西方世界寿命长久。首先介绍十方世界往生的这些大众,种种殊胜的状况,用意是劝勉我们要精进。在世间法里面,我们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就是说明大多数人的根性都是不定性的。你亲近善人,不知不觉自己就变成善人了;亲近恶人,也是如此,不知不觉的就染上一些恶的习气。十方世界可以说在人事环境里面,第一善的就是西方极乐世界。因为一切诸佛世界,善人、恶人都有,善人多,恶人少,这世界就好。唯独西方极乐世界是纯善,一个恶人也没有,恶人不能往生,所以这是非常难得的一个好环境。然后再说明物质环境的殊胜,劝勉我们往生。请看经文:

  【佛告弥勒菩萨。诸天人等。无量寿国。声闻菩萨。功德智慧。不可称说。又其国土微妙。安乐。清净若此。】

  这一句话是总说,下面就是详细说明。经文非常明显的给我们看出的,是从这一品起,弥勒菩萨当机了。前面都是「佛告阿难」,现在我们看到都是『佛告弥勒菩萨』。所以这一部经上半部,就是三十一品以前,阿难尊者当机;从这个之后是弥勒菩萨当机。由此可知,弥勒菩萨与这一个法门的关系非常密切;将来弥勒菩萨下生到我们这个世界来,必定要宣扬这部经典,我们从以下能很明显的看出。

  『诸天人等』,这都是指释迦牟尼佛当时说法法会的大众。告诉这些大众说,『无量寿国,声闻菩萨』,这一句,它的含义实在讲就是说的四土三辈九品,所有的菩萨统统都包括了;用「声闻菩萨」这四个字全部都包含了。他们的功德、他们的智慧没有法子能称说,实在是不可思议。

  也许我们会问,如果真的是阿罗汉,回小向大,往生西方的;或者是此土他方这些菩萨发愿往生的,那这个功德不可思议、『不可称说』。像我们这些业障深重的凡夫,甚至于一生造作恶业,像张善和之类的,到临命终时,地狱相现前,才听到佛法,发愿往生,这是我们在《观经》里面讲的下下品往生的,他有什么功德?他有什么智慧?那怎么也可以说「不可称说」?

  诸位一定要知道,西方世界绝对没有侥幸往生的,也没有偶然往生的,碰碰运气,这不可能的事情。即使临命终时,这个业障非常深重的人,临命终时这一念、十念往生,我们是看到眼前的迹象,这个人一生造罪业,不是好人,他也能往生;他的过去生我们不知道,他再过去生我们更不知道,他无始以来生生世世积功累德,我们没有看到,没有听到;如果看到、听到了,我们就不会怀疑了。

  这一生造罪业,实在讲就是善导大师所说的遇缘不同。他这一生到人间来了,没有交到好朋友,没有遇到好因缘,这样造作罪业的,迷惑颠倒一辈子,在临命终那一剎那,他遇到善友,这一提醒,他立刻就相信,立刻就接受,立刻发愿念佛,这是他的智慧,这是不可思议的智慧。平常人肯接受吗?所以不容易。那些人,智慧、功德是累劫所修的,在这一剎那之间,这一回头,得到佛力的加持,所以一样的不可称说,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

  『又其国土微妙』,这是讲的依报环境,这是物质环境。前面讲的声闻、菩萨是人事环境。人事环境好,物质环境也好。「微妙」、『安乐』、『清净』,『若此』,像前面所说的。我们如果真正明白了,怎么能不去!不发心求往生,那就是李老师讲的,不是愚痴,就是狂妄;换句话说,他不是个正常人;正常人听了这个事情,哪有不发心求往生的!下面我们看佛劝勉我们的话:

  【何不力为善。念道之自然。】

  这两句是佛在此地劝勉我们,既然明了了、清楚了,就应当努力为善。这个地方「为善」是教你念佛求生净土,这是一切善法里面的第一善。儒家孔老夫子教我们「止于至善」,止于至善,实实在在说,儒家经典里面还找不到,佛法里头唯独西方净土是至善。真正发愿生到极乐世界,那就是止于至善,名实相符。

  『念道之自然』,这一句话在一般大乘经典里面,当然是指真如本性所流露出来的性德,这是自然的。在本宗里面讲,你真信、发愿、念佛求生净土,这是自然的;到达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种种不可思议的成就,也是自然的,这就不可思议了。哪些自然?这一品经里面给我们说了八种自然,实实在在不可思议。下面详细介绍了:

  【出入供养。】

  这个『出入』是西方极乐世界,就是极乐世界凡是去往生的人,西方世界进出很自在,随心所愿,没有障碍。我们这个世间最民主的国家,出入海关还要办手续;西方极乐世界不用,不需要有任何手续,也没有任何人来盘查,出入自在。

  他「出入」干什么?『供养』。离开西方极乐世界,出去了,到十方诸佛剎土里面供养诸佛菩萨,他去修供养。「供养」是修福,所以西方极乐世界人福报怎么不大!每一天都供养无量无边诸佛如来。所以真的一到那个地方去,智慧、神通、道力、福报就不可思议。

  我们怎么修,就是多生多劫的修,比不上他们一、两天的修行。他一天能供养无量无边诸佛,我们在这个世间六道里有生生死死,要供养像前面阿阇王子讲的供养四百亿佛,那是多少生、多少劫才能做的到;西方世界去一天就圆满了,你说怎么能比得上!所以从这个地方,我们就相信世尊在前面讲的,「功德智慧,不可称说」,这一句话是事实。

  【观经行道。】

  这是修慧。前一句是修福,这一句是修慧,福慧双修。这个地方不说是读经,也不说听经,用的是『观经』。「观」是什么意思?跟听经、跟读经有什么差别?读经、听经只能够帮助你了解事实的状况,不能契入,不能入这个境界;观是完全讲修行的功夫,他入这个境界了。

  不仅是禅家讲观,观照,其实任何宗派、任何法门,只是名词不相同,事实没有两样。禅宗用功也是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观照」;观照,功夫就得力了。他的观照相当于我们净土宗的「功夫成片」,像古德所讲的,永明延寿大师说的,「有禅有净土」。什么才叫有禅?真正有观照的功夫,那才叫有禅。没有观照功夫,实际上没有禅,哪来的禅?有净土,最低限度是功夫成片;功夫没有成片,没有净土,心不清净。所以观照得力了,心地就清净,这真的有了,这是功夫浅的,功夫刚刚得力。

  更深一层「照住」,这观照功夫得力,照住就是禅定,就是我们净宗的「事一心不乱」,他得到禅定。再高的是「照见」,见什么?见性,明心见性,这是最高的。像我们读《心经》,《心经》里面讲的「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他那个功夫是达到最上层,是照见,相当净土宗的理一心不乱。所以我们是讲功夫成片、事一心、理一心,他们是讲观照、照住、照见,其实境界完全相同,净宗跟禅宗用的名词不相同,是一桩事情。

  所以「观经行道」,换句话说,要把经典的理论、经典里面的教诫,完全变成自己实际的生活,就叫做观经行道。我们学佛,经上讲的是一套,我们自己日常生活当中,所想的、所看的、所做的又是一套,完全不相应,这个不行,这个是没有修持的功夫。修持一定要把经典变成生活,这就对了。

  由此可知,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他们的生活就是《无量寿经》、《华严经》上所说的,说的就他们实际生活。他们的生活,你要把它记录下来,就是《无量寿经》,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确实做到了;不但确实做到,实在讲他们是究竟圆满的做到了。

  我们也很想做,做不到,原因在哪里?我们这里障碍太多,所以业障、魔障障碍太多。那一边不但没有障碍,有诸佛菩萨协助你、帮助你,所以每一个人都能够究竟圆满的做到。

  【喜乐久习。】

  『喜』是欢喜,法喜充满;『乐』是快乐;『久习』,已经变成实际的生活了,这里面没有疲倦、没有厌烦,真正得法喜。

  【才猛智慧。】

  这一句就像前面世尊对法藏比丘的赞叹,「高才勇哲」,才能、智慧都现前了。这完全讲的是性德。一般他方世界菩萨修学要到这个境界,确实是要费很长的时间,要证得很高的层次,才能达到「才猛智慧」。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下下品往生,可以说他能够立刻就得到。

  【心不中回。意无懈时。】

  『回』就是后悔的意思,换句话说,就是退转。「心不中回」,信心坚定,决定没有退转,没有回转,勇猛向前,没有后退的。『意无懈时』,不懈怠,那就是一味的精进。所以那个地方修行,一生一定圆成佛道。而他们修学的态度,此地描绘得太好了:

  【外若迟缓。内独驶急。】

  我们看到那边人,他们日常生活的态度。从外表上看,好像每一个人非常悠闲自在;『迟缓』就是悠闲自在,安闲无事,一天到晚没事情;实际上,人家内心里面精进,一时一刻都没放松。他用的什么功?一心称念阿弥陀佛,声声唤醒自性。他用这个功夫!我们凡夫不知道名号功德之究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都知道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念这一句佛号,就把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诸佛如来所说的妙法就统统都念到了,统统都圆满了,这个不可思议。

  我们今天念,怎么念也不行。我们念这一句佛号,《无量寿经》一样看不懂;念这一句佛号,《金刚经》、《法华经》也看不懂;释迦牟尼佛一生说的,我们这一句佛号还是有障碍。人家念这一声佛号,为什么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一切佛法都通了?不是我们不通,是我们不会念。我们是口念,心没有念。口念,心还打妄想;口念,心里对这个佛号还有疑惑,还怀疑,那怎么行?如果我们念的得法,跟佛所说的就有几分相应了。

  怎样念叫得法?清净心念,真诚心念。真诚心就不是妄心;清净心念,就不是污染的心;恭敬心念,就不是懈慢的心。你念就会有感应。什么感应?佛号念久了,经典自然通达。不但《无量寿经》通达了,《金刚经》、《法华经》、《华严经》,一切大小乘经典都通达了。你要问为什么会通达?所有一切经教都是佛清净心中流出来的,你的心清净跟佛心一样,佛心流的东西跟你自己心里流的没有两样,所以自然就通达了。今天就是我们的心跟佛心不一样,他心里头流露出来的东西,我们不懂。所以这一句佛号确确实实是大总持法门。

  这是说西方世界的菩萨,他们用功必然是一句佛号念到底;除非是不知道这个法门殊胜,知道这个法门殊胜,决定选择这个法门。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经典里面说得很清楚,「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让我们从这一句经文里面领略到,原来登地的菩萨,这个智慧差不多快圆满了,他才真正明了佛号功德。所以在过去不管修学哪一个法门,到这个时候都采取念佛,把自己所修的放下了,专修念佛法门。你要问为什么?认清楚名号功德,他才会选择;没认识清楚的时候,不会选择的。所以能选择这个法门,就是「功德智慧,不可称说」了。

  【容容虚空。适得其中。中表相应。】

  这三句也是极力形容西方世界那边大众日常生活的真实状况。『容容虚空』是讲他们的心境,「容」是讲包容,心量大。大乘经上常说,佛的心量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西方世界的人各个都是这样的心量,能够容纳虚空法界,你说这个多自在!这个多快乐!所以西方世界没有一个冤家对头,为什么?都有大心量,都不会计较,这就是西方世界人和。为什么那么多的人能够和睦相处?每一个人都是大心量,心地清净,一尘不染,他怎么不和?当然和。「六和敬」里头,第一条「见和同解」,就是说的这个;心量都大,都清净,一点污染都没有。

  『适得其中』,这是讲用心。这个心起作用的时候,恰恰好在中道,不偏不倚。换句话说,起心动念,实在讲的时候,我们是不得已讲起心动念,西方世界的人绝对不可能会起心动念。那这个「适得其中」怎么个讲法?最好的讲法是感应道交,哪个地方众生有感,菩萨就有应,感应道交,适得其中。

  『中表相应』,「表」是外面,「中」是心。「中表相应」,内外一如,表里一如。这是显示他们能够样样都是中道第一义,真正显示出万法圆融,事事无碍。

  儒家的教学,实在讲跟佛法很接近。儒家在用上讲,也就是儒家讲世间法,对人对事对物要用什么原则?中庸。儒家讲中庸,《四书》里头有中庸,跟佛家讲的中道非常接近,都是用中。会用中的人,没有不自在,不偏不倚,不过不及;换句话说,恰到好处,这就自在了,这是真正的智慧,是真实的功德。会用中的人,这是真智慧,真正的功德;功是功夫,德是收获,你所得到的,这真实功德。

  【自然严整。】

  一丝毫不勉强。『严』是庄严,『整』就是整齐,一点都不乱。庄严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美好,真正的美好,这都是自然的。

  【检敛端直。身心洁净。无有爱贪。】

  这是说出诸菩萨的德行,要让我们现前就要效法,要学习。像在前面,我们要学菩萨生活的态度,身心悠闲自在,功夫绵绵密密,永无间断,这就是学他们「外若迟缓,内独驶急」。我们要把心量拓开,能容人、能容物、能容事,要能包容。

  所以在中国佛教,确确实实有许多地方非常殊胜。一进山门,诸位所见到的第一个建筑物就是天王殿;天王殿里面,你第一眼看到的,弥勒菩萨。弥勒菩萨的造像是造的布袋和尚像,布袋和尚出现在中国五代后梁的时代,他究竟是姓什么?名字什么?没有人知道。因为他每天扛着一个大布袋,到处化缘,人家就叫他布袋和尚。布袋和尚的特征是满面笑容,人肥肥胖胖,肚皮很大;到以后知道他是弥勒菩萨化身,所以中国造弥勒菩萨的像都造布袋和尚。特别明显的表征,肚皮大。

  肚皮大表示什么?能包容,大肚能容,取这个意思。满面笑容,欢欢喜喜,无论对待什么人都是笑面迎人。所以把他的像摆在门口,就是告诉我们,学佛要什么条件才能入佛门?像弥勒菩萨那样就可以入佛门,心量要大,要能包容,要能满面欢喜迎人,这个条件就可以入佛门,取这个意思。

  这个是在其它地区的佛教里面看不到的,所以中国佛教特色非常之多,实在讲真正保存了释迦牟尼佛当年教学的本来面目,就是佛教教育。所有寺院里佛菩萨形像,如果用现在教育的名词来讲,可以说都是教具,教学的工具,让你见到这个像,你就会开智慧,你就晓得我要怎么个做法,不必说一句话的,你就知道了,提醒你应该怎么做法。

  这个地方非常明显,也可以落实在生活当中,提出这纲领,我们应当要学习的。『检敛端直』,「检」是检点,「敛」是收敛。凡夫无始劫以来的烦恼习气,放任惯了,我们讲随随便便,放逸惯了,这个是过失,一定要收敛。收敛的标准,在佛法里面就是戒律威仪,要用世间法讲,就是礼节;样样要合乎礼节,用礼节来规范我们的身口行为,要端正,端庄正直。

  『身心洁净』,「身心」最重要的是心。心清净了,身没有不清净的;身清净,心未必清净。心是主宰。但是身能够影响心,所以佛教为什么对我们一举一动都有许多戒律的约束,因为它影响心理,慢慢从生活形式上,培养一个良好的习惯,心自然就会定下来了。所以戒律是帮助你得定的,它是一个方法,不是目的,戒律是方法,帮助我们得定,心清净了,身就清净,身是真清净。

  「无有贪爱」,这就是把那个污染明显给我们说出来了,心为什么不清净?有贪爱就不清净。所有无量无边的污染都从贪爱生的,所以贪爱是三毒的根本。因为贪爱,你才愚痴,你事实真相搞不清楚;因为贪爱,才有嫉妒;因为贪爱,才有瞋恚。统统是从这儿生的。所以能把贪爱断掉了,心就真的清净了。

  【志愿安定。无增缺减。】

  在世间,有世间的愿求;在出世间,有出世间的目标。心地清净,你的志愿就定了,不会再被外面境界动摇了;换句话说,外面境界能够动摇得了你,是你有贪心才会动摇。你心境里头没有贪念的话,谁能动摇你的心?不可能。所以内有烦恼,外头魔才有方便,才能够惹上你。内心清净,那个魔王有通天的本事,对你也是无可奈何,他没有办法,所以『志愿安定』。『无增缺减』,就是不增不减,这个才是定;有增有减就不定了,那就不是安定;到一切无有增减,这是真正得定。

  【求道和正。不误倾邪。】

  『道』是平等心,「道」是正直心。『和正』就是和平中正。我们这个经题上所讲的「清净平等觉」;「清净平等觉」也就是此地讲「和正」之意。

  『不误倾邪』,不会偏差,不会迷失,不会走上邪道。为什么不会走错路?由于前面基础好,修学的态度好,修学的方法好,所以这个世间,魔外纵然多,他也不会迷失;何况能够真正遵守佛的教诫,如教修行,这个就是最殊胜的保障。下面讲:

  【随经约令。不敢蹉跌。若于绳墨。】

  这三句就是依教奉行。经典是佛对我们的教训,我们要遵守、要随顺。『约』是禁止,『令』是命令。佛在经典里面,哪些事情禁止我们不可以做的,哪些命令教导我们可以做、不可以做,我们统统遵守。

  『不敢蹉跌』,这是决定不违背,不违背佛的教训。

  后面是比喻,『若于绳墨』。这个「绳墨」现在没有了,古时候我们中国木匠锯木材,要锯直,就用这个方法;用一个墨斗拉一条线,这一边钉个钉子,拉直了,弹一下,弹一个印子,那个叫绳墨。这个就是说一定遵守规矩,遵守规矩才不会错,绳墨就是个规矩。佛的教诫就是我们心理、思想、见解、身口行为的规矩,我们决定不违背,依教奉行。

  【咸为道慕。旷无他念。无有忧思。】

  我们所思、所慕的,这个心里面羡慕的,不是别的,道!『咸为道慕』,这个地方的「道」跟其它经典里面讲的道不一样,这个道是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心心念念羡慕向往的,没有别的,就是一个西方极乐世界。

  除此之外,『旷无他念』。「旷」是空旷,心里别的念头都没有,只有这一念,其它念头没有;如果有,有就变成妄想,有就变成邪念了。所有一切念头都没有,专念西方极乐世界,专想西方世界依正庄严。经上给我们讲的,常常依照这个去想,不要想岔了,不要想偏了,其它经里面讲的不要想。想其它经里都叫邪思,都叫妄想。其它经也是佛说的;没错,我是主修这一部经,我要依这一部经,我不是修《法华》,也不是修《楞严》。我是修《无量寿经》,依照《无量寿经》上想,就是正念;想其它经里面讲的,就叫邪念,就叫妄想,这个一定要知道。如果你要是学其它的经论,你想西方极乐世界,那也叫邪念,你决定修不成功。所以一定要知道每一个法门的本法,这个很重要。要知道本法,尊重本法,依照本法修学,我们这一宗,《无量寿经》是我们的本法。

  『无有忧思』,「忧」是忧虑、烦恼。果然能够依照经典的理论、教训去修学,认真去做,烦恼、忧虑不需要断,自然就没有了。这是说明那个地方菩萨没有忧虑,没有牵挂。

  【自然无为。虚空无立。淡安无欲。】

  这个地方我们又看到「自然」了,前面看到是「自然严整」,此地又看到『自然无为』。这是自自然然安住在无为法中。

  什么叫无为法?无为是对有为而说的。天亲菩萨在《百法明门》里面告诉我们,他将世出世间一切法归纳成一百类,百法就是一切法,归纳成一百类。这一百类里面,前面九十四大类都叫有为法,只有后面六类是无为法,我们今天不必细说。何谓有为?有为是有生有灭。所以我们这个心是有念头的,有念头的这个心是有为法;一个念头生,一个念头灭。这个念头有生灭,所以这个心叫妄心,这不是真心。真心呢?真心没有念,真心没有念头,真心是不生不灭的,妄心是生灭的。我们只举这一个例子说,这个例子是根本。所有一切生灭法的根本,佛在经上也告诉我们,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可见得外面这个一切法都是个生灭法。为什么它有生灭现象?因为我们念头有生灭。

  所以他自然安住在无为,无为是不生不灭;因为他对于一切法没有取舍,没有贪恋,在一切法里头他不动心,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自自然然就安住在无为里面了。

  『虚空无立』,这个「虚空」是心如虚空,心就像虚空一样,一法不立;这个不立就是不执着。虚空虽然有很多法,虚空没有染着,没有染着任何一法。因此佛在此地教我们,用心要像虚空一样,虽然包容一切,不染一切;包容一切,不执着一切,这一切都不执着,这个就对了。虚空包容万法,没有执着哪一法,也没有分别、贪爱哪一法,平等的。这个要学习。

  『淡安无欲』,「淡」是淡泊。「安」是安然,没有欲望,没有欲念。这些地方我们要是能够学得一点了,对于我们往生真正是有决定的帮助。我们念佛为什么功夫不能成片?为什么得不到一心不乱?你追究其原因,病根都在此地。我们没做到,心不清净,有贪爱,有染着,所以怎么念,功夫都不得力。如果这一段经文,我们把它记住了,认真努力来学习,我们这一生当中得一心是很可能的,不是得不到的,很可能的。功夫浅深要看你在此地做得彻底不彻底,你究竟能做到几分。做一分,得一分的利益;做两分,得两分利益。

  【作得善愿。尽心求索。含哀慈愍。礼义都合。苞罗表里。过度解脱。】

  前面所说的都是属于自利,都是说明自己怎么样用功,用什么样的心态来修学。这一段讲的是我们除对自己之外,还要对人,我们用什么心态处事待人接物,这几句开示非常之好。

  『作得善愿』,既然学佛了,世间一切法我们从内心里面放下,没有贪着了,但是这个身体现在还在世间,还没走。既然在这个世间,不能不做事,不做事对不起佛菩萨,也对不起众生;佛菩萨教我们,这有大恩大德;一切众生养我们,我们穿的衣服,我们吃的、用的,都是一切众生辛劳贡献的,怎么能对得起众生?报佛恩,报众生恩,唯有帮助佛弘法。帮助佛把这一个法门,这个法门我们今天真的知道了,是对于一切众生有真正利益的法门;其它法门虽然好,不见得能够得到真正的利益;唯独这个法门真实不虚。人人都能得到真实的利益,我们将这个法门推广、介绍、宣扬,这就是「善愿」,我们要发这个愿心,把这个佛法广泛的介绍给别人,推荐给别人。

  『尽心求索』,这就讲善巧方便,我们尽心尽力去做,以巧妙的方法把这个法门介绍给别人,使他能信、能愿、能接受、能奉行。

  『含哀慈愍』,这句话就是平常讲的大慈大悲。「含哀」是大悲心,「慈愍」是大慈,像诸佛菩萨一样,对一切众生大慈大悲。这个大慈大悲,心是清净平等的,没有偏袒,没有偏爱,这个才叫大慈悲。如果有偏袒、有厚薄,这就不是大慈悲了。所以这个心永远是清净平等,利益一切众生。

  在事上不平等。事上不平等,不是心上不平等。事上为什么不平等?缘不一样。菩萨对一切众生平等,这个众生欢喜接受,那个众生不接受,那有什么法子?这不是佛心不平等,不是佛有偏心;他这个人接受,那个不接受。

  由此可知,那个不平等所造成的因素,是在众生那一边,不在佛菩萨这一边。佛菩萨这一边永远是平等的,就是我们要学,愿意接受的一定要帮助他;很乐意接受的,那更要大力的帮助他;不能接受的,慢慢想办法让他接受。所以在事相上有差别,在心境上决定没有两样。

  『礼义都合』,这一句话实实在在就是说明佛法的教学要现代化,要本地化。如果做不到现代化、本土化,佛法就不能推广。「礼义」,中国有中国的礼义,外国有外国的礼义。这个礼义包含着什么?包含我们的文化背景,包括我们的道德观念、风俗习惯,包括典章制度。古时候有古时候的礼俗,现在人有现在人的礼仪。古今不相同,中外不相同,每一个国家都不一样,每一个民族都不一样。

  所以佛法的弘扬一定要跟他们融合,所谓是「入境随俗」,他就高兴了。佛菩萨一定要遵守世间法,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后面有个「觉」;不离世间,我觉而不迷,我能够随俗,但是我不迷,这个就对了。所以「礼义都合」。我们在美国一定要符合美国的礼仪,他们才能欢喜接受。

  『苞罗表里』,「表」是讲的事,这个「里」就是理论的理,一个意思。「表里」就是事与理。

  『过度解脱』,「过」是超过、超越。度脱,超过度脱,「解脱」。解脱是得大自在。这一句话的意思,超越三界,超越六道,得生净土,这才是帮助众生达到圆满了。如果不能帮助他超越三界六道,得生净土,你这个帮忙叫不究竟,不圆满;你只帮他这一世,来生还要搞六道轮回。

  所以我们读这一段经文,才知道真正帮助人,对方真正得利益,是决定往生。这不往生有什么用?纵然他这一生行善,来生得人天福报,这一生所修学的善根都忘掉了;来生享福,享福能不能遇到佛法的机缘?很难讲。

  我们今天这个世间,大富大贵的人很多,都是前生在佛门修的福;现在跟他讲佛法,摇头不相信,隔阴之迷。这样的事情太多太多了,不胜枚举,我们要知道。所以帮助人决定帮助他修净土;纵然他不接受,不肯修,这个净土的种子种下去了,这个对他将来还是有决定的利益。

  【自然保守。真真洁白。】

  在这个地方我们又看到「自然」。这个自然,实在讲的是自性本然,这个意思比前面更深了。自心本来是清净的,本来是无染的,本来是不动的,所以底下讲『真真洁白』。

  学佛,不管哪一宗,不管哪一个法门,最后的目标都是一致的,都是在明心见性。净宗是对于业障深重的人,这一生当中见不了性,才劝你往生净土;到达西方极乐世界了,阿弥陀佛来帮助我们明心见性。所以古德说「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这个开悟就是明心见性,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只要见到阿弥陀佛,不愁不开悟,不愁不见性。所以西方菩萨是「自然保守,真真洁白」。

  【志愿无上。净定安乐。】

  他们的志愿跟阿弥陀佛的本愿完全相同。我们今天读这个经,专修这个法门,所以我们的课诵应该是读《无量寿经》,我们跟一般他们用的课诵本不一样。假如我们的工作很繁忙,没有足够的时间来读经,我一再的奉劝同修,我们早课只念一品,第六品,就是四十八愿,就念这一品就可以了。念这一品的用意在哪里?我们要依照阿弥陀佛因地发愿,我也发这个愿。不是只念阿弥陀佛的愿,我们要依他的愿来发愿,把四十八愿变成自己的本愿,那我们真的跟阿弥陀佛同心同愿,这怎么能不往生!决定往生。所以我们只用这一品经做早课。

  晚课就从这个地方起,三十二、三十三、三十四、三十五、三十六、三十七,六品;这个六品不多,分量不太长。第六品的经四十八愿,那一品经很长;晚课用这一段,这一段,理与事都讲得非常圆满,尤其是从三十三到三十七,可以说全部是教诫,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就是戒律。每一天晚上把这一段经文念念,认真反省反省,我今天一天,我的思想、见解、行为跟经对照一下,哪些我做到了,哪些没有做到。做到的,希望明天保持不要失掉;没有做到的,希望明天能做到,这叫修行,这个经念了才真有用。能把阿弥陀佛的教训做到了,我们的行持、我们的解行跟阿弥陀佛一样了,心同佛、愿同佛、行同佛、解同佛,给诸位说,上上品往生,决定没有疑惑。

  『志愿无上』,我们能这样做,我们在现前也就达到「志愿无上」了。当然我们在生活当中,一定得到『净定安乐』。心清净,身心都在定中;心安,身安,法喜充满。「净定安乐」是现前可以得到的。学佛的好处就在此地,学佛的殊胜,学佛的受用,都在这里,这个就是日常生活里面所看到的快乐,我们这个世间讲快乐幸福,都在这个地方见到了。

  【一旦开达明彻。】

  这一句是讲有一天豁然开悟了,这就是豁然开悟的意思。『开』是心开;通达,明了;『彻』是彻底的觉悟,就是禅宗所讲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我们净土宗这个功夫绵绵密密的做去,不要去求,水到渠成,到那个时候你就豁然开悟;这个开悟在净土宗进入到理一心不乱。前面所讲的净定安乐是事一心的境界,是得念佛三昧,事一心的境界;这个地方是理一心的境界。理一心的境界,底下给我们描绘的这个境界就殊胜了。

  【自然中自然相。自然之有根本。自然光色参回。转变最胜。】

  这个就是开悟的景象,在我们念佛法门讲就是理一心不乱的境界。这个『自然』当然是自性本然,决定不是造作的,决定不是修成的,是性德自然流露。为什么?你见性了,你前面一下开悟了,自然流露出来的。

  『自然相』是什么相?给诸位说,「自然相」就是我们现前的境界相,但是我们今天看这个相不自然;悟了以后,你再看这个相就自然了。这很不好懂,非常非常不好懂。没悟的时候,为什么不自然?没悟是你着相。譬如说我们建一栋建筑物,这栋房子,没悟的时候问你这是什么?这是房子,这房子不错,很漂亮,建得很好。悟了以后,怎么样?悟了以后,就像物理学家一样;那个建筑师是小悟,不彻悟。建筑师看这个房子,跟我们看法不一样;他看这个房子,这个房子是多少钢筋、多少水泥、多少砖头、多少瓦块、多少个工作天,他看这个,跟我们看得完全不相同,他比我们看得真。这些东西堆在一堆,我们不叫它房子,架上去我们叫它房子,可见得我们是着了假相。它建筑,堆在那一堆,他的看法完全是一样的,就比我们看得真。

  再遇到大物理学家,看得就更真了。这里面是原子、电子组成的,那不但连房子没有了,建筑材料也没有了,就是《金刚经》上所说的,看出叫「一合相」,所以看出它自然相了。这个自然相就是《般若经》里面所讲的诸法实相,一切万法的真相,他看出来了。所以「自然中自然相」就是指的诸法实相,宇宙人生的真相。

  『自然之有根本』。这些现相不能说没有,有。有即是空,有不是真有,幻有、妙有。这幻有、妙有怎么来的?「自然之有根本」。这些妄相有根源的,从哪生的?根源是真心。根源就是我们今天哲学里面所讲的宇宙万有的本体。

  现在多少科学家、哲学家探讨宇宙的起源,宇宙的起源能找得到吗?找不到,找不出来。为什么找不出来?他们从相上去求,很不容易找出来。科学家不能说不聪明,相当聪明;但是他们是起心动念,用这个心来找;用这个心来找是有界限、有范围的。这个范围也相当的广大,在佛法里面讲,用这个心找的时候,可以找到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再上去找不到了;阿赖耶识再上去,不能用这个心了,思惟想象不可以用了;用这个心,它有个界限,这个界限就到了。这个界限之内的,你能够找到;这个界限之外的,就找不到了。那个界限之外的要用什么方法找?要用禅定,把所有的分别、执着统统放下,用清净心照见,那这个根源就找到了。所以这个根源用心意识,用思惟想象研究,是决定达不到的。

  『自然光色参回』,这正是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说明他自己开悟的那个境界,他说「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何期自性,本来具足」。这一切万法互相参回,就像光一样,光光互照,整个大宇宙的万象就是这样的。它不是独立存在的,它是相互的,真的是一体的,此地用光与色。

  『转变最胜』,显示出十法界的依正庄严,十法界依正庄严不离自性,完全是自性变化。所以所变化的万物,它是交互融通的,它都不是独立的。佛法里面虽然讲界限,那个界限是勉强分的,真正不能有界限的;动物跟植物划不出界限;植物跟矿物也划不出界限。一切法里头本来没有界限的。这就是「参回,转变最胜」,这个转变是千变万化。变就是分别、执着所发生的现象。我们今天讲到此地。


    Notice: Undefined index: title in /www/wwwroot/fgpzq/newsshow.php on line 96
  • 上一篇:

  • Notice: Undefined index: title in /www/wwwroot/fgpzq/newsshow.php on line 109
  • 下一篇: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扫码加微信
扫码加微信
扫码加微信
扫码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