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刘素云老师 第二回复讲
前面一节课的最后,给大家留下了四句话:
“傲气不可有,骨气不可无。人若无骨气,人前难抬头。”
下面,给同修们讲一个关于骨气的故事。
有一对夫妻,可以说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一起长大。成人以后成为恋人,继而成为恩爱夫妻。婚后十年,妻子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女儿,虽然不是什么富贵之家,但有儿有女的五口之家,也称得上幸福美满的小康之家!
过了几年,丈夫发达起来了,成了千万富翁。飞黄腾达了,丈夫有了新欢,忘了旧爱,和妻子提出离婚。妻子面对现实,沉着冷静,不卑不亢,不哭不闹。答应丈夫同意离婚。
丈夫没有想到,妻子这么快就答应离婚,他喜出望外。可能是心有愧疚,他要用钱摆平这件事。他答应给妻子一笔为数不菲的分手费。妻子告诉他,我和你恋爱结婚,爱的是你这个人,不是爱你的钱,况且那时你也没有钱。
妻子只提出一个要求,为了孩子的良好教育,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我要把三个孩子带走。
丈夫沉思片刻,说,那好,我可以给三个孩子一大笔赡养费,让你们娘几个生活无忧。
妻子说,那也不必了,我会把三个孩子养大成人的。
妻子带着三个孩子离开了这个伤心之地,到了另外一个城市打工谋生。后面的事,大家都能想象得出来,该有多难!妈妈虽然辛苦万分,但看到三个懂事的孩子一天天长大,就是天塌下来,妈妈也得顶下来!
苍天不负有心人,三个孩子长大成人了,他们不但读完了大学,而且有两个孩子读了博士,一个孩子读了硕士。伟大的母亲培养出了三个优秀的孩子。
后续的故事,你们听了可能会更加感动。
又过了若干年,大儿子成了一家大公司的总裁。有一天,公司来了一个人,自称是总裁的父亲,工作人员把他带到了总裁办公室。这么多年没见面,彼此都感到很陌生。儿子把这事告诉了妈妈,妈妈说,我去看看吧。
两位老人见面,相对无语,真是五味杂陈,不知从何说起。他告诉前妻,这些年,他换了七八个新欢,每一个都是卷跑了他的大量财物,就再也不见踪影了。现在这么多年过去了,人老力衰了,财产也被卷得所剩无几了,他现在成了孤家寡人。他说,他这回找到儿子,就想有个家,找回一份爱,让自己不再孤单。
最后的结果,你们该猜到了吧?
妈妈问儿子,你看怎么办?儿子说,我听妈妈的。妈妈告诉儿子,他毕竟是你的父亲,是给了你生命的人。他过去走错了路,现在想回家了,作为儿子的你,就给他一个安度晚年的家吧。
儿子略有犹豫,望着妈妈,那你俩……妈妈说,我们老一辈的恩恩怨怨,都已经过去了,不要再计较了,更不能把老一辈的恩恩怨怨延续到下一代。但愿我们各自安好!
故事讲完了,你有何感悟?
一个伟大的女性,我赞叹她的骨气,更赞叹她大海般的博大胸怀!
下面接着讲,“如是我闻”这句经文讲完了,接着讲下面的经文“一时”。
〖一时〗
“一时”是时成就。佛经中用“一时”两个字,用得太妙了。为什么佛经中不用具体的年月日?因各地历法不同,世界时分不一,没有办法用具体时间。比如,四天王天的一天,是人间的五十年,地狱的一天,是人间的二千七百年。用现代话来说就是时差。科学证明,太阳围绕银河系中心运行一周(即太阳上的一年),相当于地球上时间的二万万年。再说,物体运动速度接近光速时,则时间随物体运动速度而变异,没有定量。所以经中用“一时”二字,是最切实际不过的了。
本经一时二字有三个意思。
第一个意思,众生成佛的机缘成熟之时。
第二个意思,众生信、愿、行三个条件同时具足之时。
第三个意思,众生与诸佛菩萨感应道交之时。
这三个之时三而合一就是一时。
简要解释一下这三层意思。
为什么佛要在那个时候宣讲《无量寿经》?因为佛能够观机。佛看到大众之中有人根熟了,这个根熟就是众生成佛的机缘成熟了。在这个时候如果不说这部经,不说这个法门,那佛对不起众生。因为众生根熟了,没人给说法,他成就不了。
众生听到这个法门,深信不疑,这是他的“信”成就了;听到这个法门,心生欢喜,一心求生西方,这是他的“愿”成就了;听到这个法门之后,去把它落实在生活当中,他的“行”也成就了。信、愿、行统统具足,佛必须讲这部经了。
众生与诸佛菩萨感应道交了,也就是我们说的“师资道合”。这是老师讲经,学生听经的最佳时候,不能错过这个机缘。
成佛机缘成熟的众生也包括我们在内。这部经是佛为我们说的。三千年前我们就在听,三千年后我们还在听,我们成佛的机缘三千年前就成熟了,为什么三千多年过去了,到现在还没有成佛?我们遇到了太多太多成佛的机缘,我们也错过了太多太多成佛的机缘。大家可是知道?错过一次就是几千劫!我们之所以在六道里轮回了无量劫,就是因为我们错失了成佛的大好机缘。
现在,我们又一次遇到了成佛的机缘,虽然我们生活在乱世,这是我们的不幸。可是我们又是不幸中的幸运者。印光大师亲自为我们选择净土念佛法门,夏莲居老居士、黄念祖老居士、上净下空老法师、上海下贤老和尚、刘素青老菩萨,各司其职,组团来到娑婆世界,救度苦难众生,这是百千万劫难遭遇的。恰恰让我们遇到了。这么好的成佛机缘,你还错过吗?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
下面讲:
〖一切大圣。神通已达〗
“一切大圣。神通已达”,这两句话不是赞叹小乘比丘的,是赞叹大菩萨的。意思是说,参加《无量寿经》这一会的大众及佛的学生,都是大菩萨、大圣。
“一切”是指参加法会的一万二千人。
下面,解释这个“大”字。“大者,梵语为摩诃”,摩诃就是大的意思,含三个意思:有大的意思;有多的意思;有胜的意思。
“大者,《弥陀疏钞》云:天王大人所共敬仰,非小德也,名大。”这称大比丘,不但是欲界天王、色界天王、摩醯首罗天对于持戒修行人都尊敬,所共敬仰。当然他有德行,不是小德,他有大德,所以感得天王大人的尊敬。《净影疏》云:“旷备高德,过余近学”,过是超过,余是其他的,近学有初学的意思,虽然学了,智慧没有开,德能还有限,“故名为大”。
什么叫高德?老实、听话、真干,这就是高德,普通人没有。只要具备这种德行,他必定有成就。这是大德,值得称赞、鼓励大众向他学习。
“多者,内典外籍无不博通,非寡解也。”广学多闻这叫多,内典是佛的经典,外籍是佛陀之外的典籍,无不博通。博是广学,通是通达,这称之为多。非寡解也,寡是少,理解少,不多。他是样样都通。“胜”是超胜,“胜过余学”,特别是印度有九十六种外道,超过它们之上,这叫胜。
《佛地论》里,“大”也有三个意思。
“一,最极利根,波罗蜜多种性。”
最极利根是哪一种人?我们常讲的上上根人。不止是闻一知十,是一闻千悟;另外一种,像谛闲老和尚的徒弟锅漏匠、像海贤老和尚,不认识字,没念过书,这些人是最极利根。为什么?他老实、听话、真干,师父传他一个法门,他能够毫不怀疑地坚持到底,不需要很久时间,他就能契入境界。这个契入就是明心见性,成就了大德。就像前面所说的,内典外籍他不要学,大彻大悟,你拿这些书念给他听,他会讲给你听,他全通了,这是最极利根。
由此可知,最极利根,人人本分,一点都不稀奇,每个人都是。但是我们这个利根现在变成钝根,变成了最极钝根。为什么?信心失掉了,不相信自己是最极利根,不相信自己本来是佛,不相信自己有佛性,那就没办法。听经学教,听佛讲这些话,他听明白了,他是怎么想的?这不是说我,我不是利根,这是说别人,自己不敢承当。换句话说,如果说这个经自己不得受用。谁得受用?直下承当的人得受用,肯定佛是对我说的,这样的人得受用。佛这些不是对我说的,是对别人说的,这就不得受用。
佛法是平等法,平等法是真的,有高有下是假的。佛法的成就就在放下,一时顿舍就一时顿证,你舍多少就证多少。舍见思烦恼,不执著了,就证阿罗汉;舍尘沙烦恼,就成菩萨;舍根本无明,就是起心动念。不起心,不动念,恭喜你成佛了。那就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谁有?个个都有,就是不敢直下承当。这佛没有办法,佛只好等,缘不成熟先等着。等你什么时候觉悟,什么时候承认。佛很有耐心,就是等无量劫佛也要等,你们就忍心让佛等无量劫吗?我们一定要知道,人人都是最极利根,波罗蜜多种性,波罗蜜多是智慧,是究竟的智慧。这是大的意思。
“二,得无学果位。”无学是阿罗汉。人人都能证得阿罗汉果,人人都能在一生中超越六道轮回,就看你肯不肯?超越六道轮回的条件很简单,对六道没有丝毫留恋就超越了。对六道还有贪恋,不能完全放下,你就不能脱离。到你修行差不多的时候,魔就会来示现的,示现什么?财、色、名、利,用这个来诱惑你。你只要对其中一样起了贪心,动了念头,魔就胜利了,你出不了六道轮回了,还得做魔的眷属。这一点不能不知道,这也是大的意思。
“三,得小果已,趋大菩提。”得小果不住小果,不满足于得小果,马上能够回小向大,学大乘,大菩提是大乘。
“以上三义,故名曰大。”大有这三个意思。
《净影疏》对“大”是这样解释的:“大有两义:一位高名大;二德胜名大”。德胜就是道德殊胜,这称大。“圣”是会正的意思,“会正为圣”。正,正知正见,远离偏邪,这叫正,中国圣人的意思。
从德而言,“契于空理”,空理是真理,真理是空,是不可得,所以叫性空。性没有物质现象,没有精神现象,也没有自然现象。契是契入,在净土里叫常寂光。
常,不生不灭叫常,它没有变化。六道、十法界是生灭法,有生有灭叫无常。一真法界没有生灭,常寂光就更不必说了,常寂光没有生灭。
寂,是清净、平等,清净到极处,平等到极处。惠能大师的“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又“何期自性,本无动摇”,说的就是这个境界。本无动摇就是平等。清净、平等这叫寂。有常的意思,有光的意思。
光,光是什么?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光明遍照,这是自性。所以经题上这五个字,清净平等觉,觉就是光明遍照,这五个字就是常寂光,就是自性。就是真如本性。不可得,用一个空字,性空,契于空理。常寂光里无一物。谁证得?法身菩萨证得,证得就叫明心见性,证得就叫作成佛,见性成佛。这是德,从德而言。
“会合正道曰圣;或从位而言”,这就是修行果位。“初果以上称圣,唯回小向大,行菩萨道,直趣佛果者(乃名究大阿罗汉)”,这叫大圣,他们的究竟果位是明心见性,大乘里面无学,大乘里面毕业了。
“或大权示现者”,也称大圣,这些人“方名大圣”。大权示现是什么?就是法身菩萨,实报庄严土里的法身菩萨,示现为声闻,示现为居士,示现为护法,大权示现,这些人都是大圣。
老法师讲过,三贤十圣,三贤位的菩萨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圣是从初地到十地。地上菩萨称圣人,只有等觉菩萨才能称为大圣。
下面说说阿难。阿难是初果,初果称圣不能称大圣,因为他没有证到阿罗汉果,没有回小向大,那么阿难为什么也称大圣?
“阿难当时,虽未得漏尽,但以当机,应须并列”。这就告诉我们,阿难的身份特殊,他是《无量寿经》上半部分的当机者,所以他也列为一切大圣之一,也说他神通已达。“于神通中,解了毕竟”。毕竟就是彻底了解,“亦名已达”。已达是彻底了解。“是故阿难亦得名列一切大圣,神通已达”。这个会上的大众都是大智大德。这部《无量寿经》是释迦牟尼佛亲口所说,佛说“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就是说,与会的一万二千人全是大圣。
“神通已达”,着重在“达”上,达是圆满的通达,决定没有障碍。唯有大圣,才能已达。
《净影疏》曰:“神通已达”,是六种神通具足。“叹其德胜,所为神异”,他的所作所为,用我们的话说无法想象,故名为神。“无壅曰通”,没有障碍就通达。“所谓身通”,他的身体能变化,能变大身,能变小身,能现有身,能现无身。“天眼、天耳、他心、宿命、得漏尽”,漏尽是见思烦恼尽了。“故知神为不测之义,通为无碍之义”,没有障碍。“达者”,通达这两个字,我们常常连在一起用。“嘉祥曰:达者言证”,他到达了,到达了这个境界,什么境界?“证六通三明等是也”。
六通是阿罗汉证得的,即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
三明是佛所证得的。即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宿命明是明白自己或他人一切宿世之事;天眼明是明白自己或他人一切未来之事;漏尽明是以圣智断尽一切烦恼。以上三者,在阿罗汉叫作“三明”,在佛叫作“三达”。
六通达到究竟圆满就是三明。法身菩萨虽然个个都证得六通,但六通的能量是不一样的,十住菩萨比不上十回向,十回向菩萨比不上十地,十地菩萨比不上等觉。虽然都有六通,但等级不一样。等觉菩萨和佛(妙觉)比,用个比喻来说,叫作“隔罗望月”。古代丝织品最细的叫罗纱,很薄,是透明的,隔着罗纱看月亮,还是间接的、朦朦胧胧的,这是等觉菩萨。佛呢?没有罗纱隔着了,直接望月了。这就告诉我们,一定要证得佛的果位,六通三明才圆满。我们要向这个目标前进!
下面介绍名列上首的五位大菩萨。
〖其名曰。尊者憍陈如。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连。尊者迦叶。尊者阿难等。而为上首〗
佛经上首所列的名字,含义很深。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部经的特色,也能看出这部经在整个佛法中的地位。此经所列上首的五位大菩萨,他们个个都是通家,但在此经每位大菩萨标榜一门,举其专长,乃为表法所用。
〖其名曰。尊者憍陈如〗
我们看到许许多多经典,有没有看到把“尊者憍陈如”列在首位的?没有。《无量寿经》列名第一是尊者憍陈如,代表什么?代表憍陈如尊者是释迦牟尼佛示现成佛以来,第一个得度的学生,第一个证得阿罗汉的弟子。佛在鹿野苑为五比丘说法,佛说完四谛法,憍陈如就得了阿罗汉果,说明他的根性很利。第一个得度,第一个证果,他是佛的第一弟子。
正法出现于世间,有说法的,释迦牟尼佛;有听法的,这五比丘;有修行的,听了之后就真干,落实就是修行;有证果的,憍陈如证阿罗汉果。正法出现在世间第一个,他代表什么意思?代表念佛法门是第一成佛的法门。
佛在未成道时,修菩萨忍辱波罗蜜,遇到歌利王,被割截身体,佛即发愿说:我将来成佛第一个度你。这位歌利王就是憍陈如的前身,所以释迦成佛之后,第一个度憍陈如。“佛称之为”,这个佛是释迦牟尼佛,称说“我声闻中第一比丘”。
佛在《阿含经》里赞叹憍陈如“宽仁博识”。宽是指他的心地,心胸广大,我们中国人讲量大,宽是说量大,能包容人,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叫宽;仁是慈悲、仁慈,大慈大悲;博识,他认真学习,有智慧、有学问。
“善能劝化”。欢喜教学。教化众生。
“将养圣众”。“将”是带领,他也是大众当中的,像现在我们讲班长,他也带领一班人,教养他们。
“不失威仪”。他教得好,讲得好,能遵守规矩。
《无量寿经》“首列尊名,正表能闻受此经法者,皆是第一弟子”。这句话说得好!这句话是黄念祖老居士说的,是什么意思?你能听到这部经,你能受持这部经,这个受是什么?真干、真学,那你就是阿弥陀佛第一弟子,那你就是释迦牟尼佛第一弟子。
同修们,第一弟子不是黄念祖老居士自己说的,释迦牟尼佛在经上讲的,黄念老是引用佛的话。我们依这部经、这个法门修学,都是佛的第一弟子,我们要勇于直下承当,不要客气。我们确确实实是佛的第一弟子。
下面介绍:
〖尊者舍利弗〗
“尊者舍利弗”,舍利弗尊者在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中,代表智慧第一,他是佛陀的首座弟子。佛陀最信任的就是他。佛的儿子罗睺罗年幼的时候,佛陀曾叫他拜舍利弗为师,跟他受沙弥戒;祇园精舍建立时,奉佛陀的慈命前去督促工程的也是舍利弗;在北方的舍卫城,佛陀的法驾尚未到达,他就能先把外道摄服,令他等候皈依佛陀。
同修们,为了让大家更多地了解佛陀的这位首座弟子,我想给大家讲一讲,确切地说是读一读舍利弗尊者的故事,这个故事比较长,相信大家听了会有很多感悟的。
说起舍利弗的智慧,据传当他母亲怀孕的时候,忽然就变得智慧过人。在当时婆罗门教中最负盛名的雄辩家就是舍利弗的母舅拘絺罗,也叫长爪梵志,在辩论时都辩不过舍利弗的母亲。舍利弗在没有出世以前,他的母舅和母亲就觉察到他将来一定不是一个寻常人物。
后来长爪梵志皈依佛陀,就是因为他知道,他的外甥如果不是遇到了大觉完人,他不会拜他为师的。就因为他能信任舍利弗这一点,所以他才勇敢地舍去迷妄,投皈到佛陀的座下。
舍利弗的智慧虽然超群,但他对于佛陀,却是百依百顺,从来没有对佛陀的教示生过反感。
有一次,舍利弗带领沙弥罗睺罗从外面托钵乞食回来,佛陀见到罗睺罗的面色很不好看,知道他心中一定有不平之气,佛陀叫他到身旁,问他有什么事感到不满足。少年的罗睺罗,低着头含羞地告诉佛陀说道:
“佛陀!上座和中座比丘,到外面托钵乞食,信众们都布施上等的美味,我们初进道的沙弥,信众们在米饭中总是用胡麻渣和野菜掺合起来布施给我们。人的身体,对于饮食总是不分年龄和戒行,都有同样的需要。我们的长老们在他们的受用之外,却不顾我们,让信众对于供养生起分别心。佛陀!吃了胡麻油和酥酪,身体健康,才能增长力气,才能安心修行;但我们每日只吃胡麻渣和野菜,营养不足,老感觉身体困倦,如何能精进修行?”
佛陀听了罗睺罗这么一说,当即制止他,用教训的口气说道:
“这样的事情并不要你说,如果想到我们在修行时,能够受到信众一麻一麦的供养,已经算是过分了。”
虽然佛陀是这样教示罗睺罗,但佛陀知道信众们对沙门是这样分别的供养,心中很不欢喜。佛陀叫罗睺罗走后,又再把舍利弗请来,佛陀和颜悦色地对舍利弗说道:
“舍利弗!你今天受了不净食,你知道吗?”
舍利弗一听大惊,赶快把当日所受的饮食从肚中吐出来。他对佛陀禀白道:
“佛陀!自从我皈依佛陀以来,我就依着佛陀的乞食法而去行化,我不敢不依佛陀的乞食法而另外行乞。”
佛陀向舍利弗说六和敬的僧团,长老应如何爱护关怀年少的比丘或沙弥。舍利弗一点不平之气都没有,他对佛陀的教法只有感恩的接受。
佛陀以后更加信任和嘉许舍利弗。
除佛陀外,舍利弗在僧团中是最受尊敬的人。
舍利弗渐渐地年老,有一次在祇园精舍结夏安居以后,为着宣扬佛法,他请求佛陀准许他出外云游旅行,佛陀当即很欢喜地允许,并褒奖舍利弗乐于利人的心。但当舍利弗走出祇园精舍不久,一个比丘走到佛的座前说道:
“佛陀!舍利弗不是为弘法才去旅行的。他是因为侮辱我,对我感到惭愧,才出外去旅行。”
佛陀最不喜欢在背后毁谤他人,所以一听之下,即刻着人去把舍利弗追回,并招呼阿难,把大众一起集合在讲堂。大家不知为什么要集合,舍利弗也不知为什么佛陀又叫他回来,大家心中都感到不可思议。
佛陀见到舍利弗归来时,很严肃地在大众前问舍利弗道:
“舍利弗!你去后不久,有一个比丘来说你侮辱他以后再出外旅行的,是真有这样的事吗?”
舍利弗温和而恭敬地答道:
“佛陀!我从生下来到今天已将近八十岁的年龄,在我的记忆里,没有杀害过生命,没有妄说过语言,除去为真理宣扬,从没有为私人利害得失和他人论短较长,今天是安居最后的日子,三个月来,我日日忏悔,我的心像碧波一样的澄清,在这个时候,我哪里会轻视他人?
佛陀!大地上的泥土是最能忍辱的,无论什么不净的东西加之于它,它都不会拒绝,粪便、脓血、痰唾,它都甘受如饴;我今日的心,可以向佛陀表白,好像大地似的愿意忍辱而不愿违逆人意。
佛陀!清清的水流,不管好的东西或是坏的东西,都是一样的洗净,我没有憎爱之念,我的心今日好像水流一样。
佛陀!扫帚是用来扫除尘埃,当扫除的时候,是不会选择好恶,我今日的心,实在没有生起好恶的分别。
佛陀!受您的教示,住于正念的我,绝对不会轻视其他的比丘,我对佛陀这么说,我是知道我自己的事,那个比丘也知道他自己的事,如果是我的过失,我愿向那位比丘忏悔,以便消除我良心上的谴责。”
将近八十岁的舍利弗,对佛陀不卑不亢地做这样如实的禀白,听话的大众,没有一个不被感动。
舍利弗的故事没有讲完,我们下一节课接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