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泰,字林宗,东汉末年(公元一二七年)山西晋中人。郭泰从小家庭贫寒,父亲很早就过世了。二十岁的时候,母亲希望他一生衣食无忧、平平安安,于是他便去做了一个衙门小吏。可是他做了一段时间后,感到一生就这样浑浑噩噩度过,任由地方豪强鱼肉百姓,觉得这不是读书人应该过的生活。于是,他向母亲禀告自己的志向,便辞职去求学了。
郭泰辞职之后,到现在的河南荥阳市汜水镇,跟随名儒屈伯彦学习。虽然日子很苦,但他学得很快乐。
图:荥阳土台至今有1800多年的历史,它就是屈伯彦当年讲学的讲台。郭泰学成之后,选择不做官,而是与老师屈伯彦一样,在乡下讲学,培养后进。
郭泰天赋异禀,三年学业完成后,已精通各类典籍,尤其擅长言谈评论,声音像洪钟一样嘹亮。经一位叫符融的名士介绍,郭泰去拜访当时的士人领袖李膺。李膺非常欣赏郭泰,以师友的礼节招待他,从此郭泰名声大震。
郭泰所处的时代,汉朝江河日下,社会道德沦丧,中央集权被若干权贵玩弄于股掌之中。当时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郭泰借自己的声望,偕同太学学生匡正腐败的风气。
公元一六七年,以李膺为代表的士大夫及太学学生遭遇党锢之祸,有一千多人被捕下狱,却只有郭泰和一位隐士得以幸免,这在当时简直是一个奇迹。
为什么郭泰处于历史漩涡之中却能独善其中呢?原因还是他无私无我。郭泰声名鹊起的时候,有人请他做官,他回绝了。他虽然不做官,但却利用自己的名声提携后进,让更多德学兼备的人发挥所长,尤其善于从社会底层和日常举动中发现人才,加以引导,助其成材。
在众多受到郭泰引领的人才之中,有一位名叫茅容的人,他虽然没有成为高官,但却因为懂得孝顺母亲而被世人钦佩。
茅容是河南陈留县人,家境贫寒,四十多岁仍辛勤耕种,奉养老母。一天,茅容与村民在田间耕作,忽然下起了暴雨,大家匆忙跑到大树下避雨,两腿伸开,随性的坐在地上,高声说笑。唯独茅容一人正襟危坐,静而不语。恰好郭泰路过,见茅容仿佛鹤立鸡群,非常好奇,觉得此人心中定有主宰,绝不是随波逐流的人,就上前以礼相见。两人很是投缘,郭泰请求到茅容家中一宿,意在观察他日常生活中是否也如此自持。第二天,郭泰见茅容杀鸡,以为是招待自己的,没想到吃饭的时候,茅容却将鸡肉端到房间供他的母亲食用,只用简单的野蔬招待自己。郭泰顿时起身施礼感佩说:「我家虽然也不富裕,但也做不到用美食单独孝敬父母,款待宾客的时候,都会备上丰盛的美食。而您今天竟能不因款待客人就冷落母亲,您的孝心没有名利,纯是出自天性,真让我自愧不如!」
《孝经》上说:「不爱自己的父母反而去爱他人,这种行为背离天道。」茅容虽然家中贫寒,但好吃的都会先给母亲食用。客人虽然尊贵,但总归亲疏有别。在孝子心中,父母是最尊敬、最需要照顾的。
从此郭泰与茅容结为好友。茅容受郭泰指点,勤奋读书,最终成就了德业。后来「林宗过茅」也做为成语典故,用来形容一个人品德极佳、非常孝顺,在任何场合下都始终如此的品格。
郭泰一生虽未做官,但却慧眼推荐贤才,从而改变了许多底层人民的命运,百姓对他都以礼相见,足见他在百姓心中的地位。郭泰所举荐的人,成为优秀人才的有六十多人,出仕做官、颇具威望的有十多人。
在东汉当时政治暴力的摧残压迫下,百姓身心不安,如何生存都是问题。而郭泰身处乱世,却能够为了道义挺身而出,一朝成名之后,却不谋个人私利,而是和老师一样,在家乡兴办教育、救人慧命、传承文化,举荐贤德,挽救那个黑暗的时代,给无数人开辟了生路,成为当时人们最为敬仰的处士。
公元一六八年春天,郭泰在家中去世,当时有近万人前来为他送葬。在魏文帝曹丕还是魏王时,将郭泰等二十四人旌表为二十四贤。在周武帝时期,尽除天下碑,唯有郭泰碑被下诏特别保留。
「天道好还」,郭泰能平稳度过乱世、去世之后被人追念,也许就是他敢于站出来匡扶社会风气,毕生从事教育事业,不遗余力成就人才的善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