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感应不昧因果
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古人云:「三教圣人,莫不有师;千古帝王,莫不有师。」真正有为人师表的老师,教化一方,社会秩序才能渐渐恢复。所以,每当社会动荡的时候,有识之士并不仅限于发展经济、整顿治安,而是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尊师重道上。教师受到尊重,意味着人民重视教育、尊重圣贤;人们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养成良好的修养,就会更加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这看上去很迂阔,但事实上却为日后的太平盛世奠定了基础。孔子的教化,奠定了日后两千年的社会治理的基础;南北朝时期的世家大族的教化,又迎来了恢弘的大唐盛世。历史一再的重复,不断向世人昭示出「太平盛世,教学为先」的道理,古今不变。
师道救士风盛世必再临
在北魏的时候,有一个人叫索敞,一生专心学习经典,他的老师是刘昞。
刘昞是当时的硕儒,一生勇于担当,跟从他学习的有五百多人。但是,在这么多学生之中,真正能够成为他传人的却并不多。
那时索敞是刘昞的助教,他和老师一样,用毕生的精力专研经籍,将老师的学问都传承下来,成为刘昞的传人,后来他在朝中做了中书博士的官,成为凉州地方的骄傲。
当时北魏一味的讲究武力功劳,京城的贵族子弟多是外族人,都不愿意去考究学问。可索敞教导人非常严谨,对待学生尽职尽责,循循善诱,既严肃,又非常有礼。因此那些贵族的子弟,只要远远见到索敞威仪有则的样子,都会肃然起敬,十分敬畏。因此跟随索敞学习而功名成就的人很多,官至尚书太守的就有几十位曾受业于索敞,为日后魏孝文帝倡导全面汉化奠定了敦实的基础。
索敞之所以能够学有所成,不仅因为明师出高徒,还因为敦煌索氏的家庭教育源远流长。索家的祖宗是汉武帝的太中大夫索抚,因为直言触怒了皇帝,被发配到了敦煌。
索家也因此将汉儒的教化带到了当时还很偏远的凉州,也就是今天的武威市。当汉明帝派特使向西域礼请佛法的时候,索頵就在高昌城做官,见证了佛教传入中国,而索氏家族也由此接触了佛法。索氏家族因家学渊源,代出人才而成为当地教化一方的名门望族,对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各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东汉到唐朝初年的五百年间,敦煌索氏家族最重要的一个行业,就是开设学馆,发展教育;一些学问极高的索氏先辈,著书立说,弘扬学术;还有一些先辈崇尚佛法,护持法师讲经说法,弘扬佛陀教育。敦煌、凉州一带成为北朝和唐代的文化重镇,就是源于像索氏家族这样的名门望族大兴教育而结成的硕果。这一带的文化盛世,被后来的历史学家尊称为上承两汉、下启隋唐的关键时代。
在关键的时刻,能够继绝学、开太平的力量,来自于力行尊师重道。索敞是当时最受尊敬的老师之一,也是最受到世人敬畏的明师。南北朝是战火纷飞、政权更迭的乱世,这个时代的老师,不仅重视身行言教,更是十分严厉。他们认为,要想让天下能够拨乱反正、得到治理,必须从端正士风开始;而要想端正士风,让传统文化不至于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淹没在追名逐利之中,就必须要从尊师重道、严格教学开始。
重道必然尊师,力行孝道是尊师的基础。史书虽然没有直接讲述索敞的孝行,但是却特别说了他的好朋友阴世隆家孝敬的风气。
阴世隆和索敞是同乡,又是好友,他们都很有学识、有文才。阴世隆本人非常孝顺,是个读书人。他的儿子也和父亲一样孝顺,每天清晨,去下地种田之前,一定要来礼拜父母;忙完了农务回家,也一定先礼拜父母,天天如此,年年不变。乡亲们都非常佩服他们父子,纷纷效法。
可是,有一次,阴世隆在去京师的路上,不幸被当地土人劫走做了奴隶。五年后,索敞因为有事出门,竟然遇到了阴世隆,就千方百计想办法把好朋友救了出来,成就朋友之义,当时被传为美谈。
孔子有言:「先行其言,而后从之。」索敞及其先祖累世在凉州的身行言教,让这里成为文化盛地。后来,中国古代最为繁荣昌盛的时代之一——唐朝,起家也在凉州一带。让世人看到明师家学、尊师重道,对于成就太平盛世而言,是多么至关重要!
学历史说感应知善恶明因果
亲爱的听众朋友们,今天的时间到了,咱们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