菁华节录

十载寒窗一举成名-第440集 般若无知,无所不知-第441集



净土大经科注(第四回)精华节录

十载寒窗一举成名-第440集

   念佛要把清净心念出来,清净心念出来,再进步把平等心念出来,最后要把自性念出来,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用念佛的方法可以达到。所以《般若经》上说,法没有优劣,是平等的,「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为什么?每个法门都能帮助你得到清净平等觉,不是专门某一法,任何一法都可以,秘诀是什么?秘诀就是专。

 海贤老和尚所说的,「天下无难事,只怕心不专」。专什么?专就是定,专就能恢复清净,恢复平等,就能大彻大悟。所以学东西,东方人求智慧,求智慧的理念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就是专。

   《三字经》上讲的,「教之道,贵以专」,不能学多,不能学杂,从小就要这样训练他。现在人是广学多闻,佛家也有广学多闻,但是他是专到极处,大彻大悟之后才广学多闻。没有大彻大悟,他都是用专。大彻大悟,开悟了,开悟的时候广学多闻很容易,一接触就明白了。

 我们在《坛经》上看到惠能大师,法达禅师去参访他,在曹溪见面的时候行礼,拜了三拜,头都没着地。起来的时候六祖就问他,你三拜头没着地,你自己觉得有什么值得骄傲的?这是傲慢。他也很老实,他说他读《法华》三千部。 《法华经》很长,虽然是七卷,每一卷都很长,一天只能读一部。

 中国人讲「十载寒窗一举成名」,他十载(十年)专门攻一部经,这个方法正确的。六祖问他《法华》讲什么? (六祖不认识字,当然没有读过,没有听人家念过)法达说不出来,法达向六祖请教,六祖说你念给我听。

 《法华经》二十八品,他念到第二品「方便品」,也就是六祖只听两品,告诉他:行了,不必再念,我全知道了。这就是广学多闻,他给他讲《法华经》,开悟了。六祖给他讲,他能开悟,给你讲,给我讲,不会开悟,为什么?我们没有三千遍《法华经》的那个底子。所以广学多闻是为度众生的,后得智,就是善巧方便。

般若无知,无所不知-第441集

   《般若经》上说的「般若无知」是根本智,「无所不知」是后得智,他一看就明白,一听就明白。龙树菩萨得根本智,看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三个月就看完,全通了。这三个月是后得智,有这个智慧能教化众生,什么样的根机给他说什么法,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他不知道的。

 海贤老和尚,他一句佛号证得了,净土宗叫理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的境界,跟禅宗明心见性是相等的,也是什么都知道。他那个师父也是明心见性的,不是普通人。所以师父当年告诉他,你明白了,不能乱说,不能说,这一句佛号一直念下去。这个人的优点,他的长处就是老实、听话、真干,表现在孝亲尊师。你看他每年清明、十月初一,当地的风俗习惯要上坟祭祀祖先,老师过世了,要到老师坟前去祭祀,他年年不缺。

 中国习俗,清明、中元、冬至,这三个节日纪念祖先。不忘本,人才会孝顺父母,才会尊敬老师。孝敬两个字是我们传统文化的根本,孝是根,敬是本,孝敬。以孝敬两个字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无论从事哪个行业,没有不成就的,真管用,跟大乘菩萨戒的精神相应。

 大乘菩萨戒的精神就是孝敬,看一切众生是我的父母、是我的老师,就是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人是:一个善人,一个恶人,再一个自己。善人,他的长处向他学习;恶人,他的缺点,我们反省有没有,有则改之,无则嘉勉,他也是老师。对父母孝,对老师是敬,这就起作用,这是菩萨道。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扫码加微信
扫码加微信
扫码加微信
扫码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