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音宣流

以佛为师,以戒为师-全1集


以佛为师,以戒为师-全1集

  经句:

  佛在世日以佛为师。佛灭度后以戒为师。

  ——《庐山莲宗宝鉴》

  开示:

  《遗教经》,后秦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又称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这是佛临终的时候,最后的教诲,所以称为《佛遗教经》,内容当然非常重要。世尊将入灭的时候,阿难尊者他只证得须陀洹,所以情执还是很重,感到很悲伤。这个时候同学就提醒他,这不是悲伤的时候,佛灭度之后重大的事情赶快问。第一个问题,佛在世,大家以佛为师,佛不在世,以谁为师?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佛就给大家解答,以戒为师。

净土大经科注(第476集) 2012/8/18

  「佛入灭后,当以波罗提木叉」,波罗提木叉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就是戒律,这就是以戒为师。这句话非常重要,关系是不是正法。正法住世,正法常住,我们学习的是不是正法,这一句是标准。我们没有认真的去学戒,所以佛法决定兴不了,不可能复兴;不但不能复兴,相反的,佛教会灭掉。

净土大经科注(第476集) 2012/8/18

  真正能持戒念佛,这个人是真菩萨;不能持戒念佛是假菩萨,不是真菩萨。纵然他能够往生,他不能够兴教,这个世间佛法不能够延续,终归是要绝灭。所以戒是菩提的根本,受戒的时候戒坛里都告诉你,「戒为无上菩提本」,能生一切众善根。戒律,根本大戒就是五戒,在家、出家共同要遵守。出家比丘的四重戒就是杀盗淫妄;五戒,杀盗淫妄加一个酒。

净土大经科注(第476集) 2012/8/18

  戒重要,章嘉大师几十次的提醒我,因为我没有在意。我那个时候初学佛,对于经教很重视,这个是理论;对于戒律,我认为那是行为,那是生活规律,佛所讲的这个生活规律是古印度的,不是中国的风俗习惯,而且又是二千五百年前,跟现代人方式不一样。

净土大经科注(第476集) 2012/8/18

  我们年轻,一个很深错误的观念,我们学佛学理论、学智慧、学道理,生活习惯我们是现代人,要随顺现代的风俗习惯,所以对于戒律不重视,也没有兴趣。大师以善巧方便,我们每个星期见面一次,我离开的时候他送我到门口,在我耳边上轻轻说一句话,「戒律很重要」,所以这句话我听得很熟。

净土大经科注(第476集) 2012/8/18

  我跟大师三年,他教我些什么?第一个浮在脑海里头就是戒律很重要。我一反省就想到了,他为什么要给我说这句话,而且说这么多遍,我很冷静的思惟反省,戒律为什么重要。让我想起儒家的礼,中国古时候家庭的规矩,就是家规。我们懂得,礼没有了儒就没有了,所以连带想起,戒的精神跟礼完全相同,戒要没有佛就没有了。

净土大经科注(第476集) 2012/8/18

  如果戒没有了,留下来的佛法变质了,这个佛教是学术,是世间的学术,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哲学,完全不能脱离心意识。它不是真实智慧,不能够开悟的,脱离了一切诸佛的常规。一切诸佛修行所遵循的就是戒定慧三学,没有一个是例外的,因戒得定、因定开慧,确实找不到一个例外的。所以你不持戒,你的心是散乱的;换句话说,你有很多妄想、有很多杂念,你的心情定不下来,那就是我们一般人所说的心浮气躁。

净土大经科注(第476集) 2012/8/18

  心浮气躁的人,真正有学问的人、有德行的人不教你。不是他不慈悲,因为你不能接受,心浮气躁不能接受圣学,儒释道三教的圣学你都没办法接受。特别是佛法,佛法要纯净,不是纯净、纯信,你没有办法入门。儒家,少许的诚信也能契入,入得浅,不深。总而言之,一丝毫诚敬都没有,那你是决定得不到,你得到的是皮毛、知识。

净土大经科注(第476集) 2012/8/18

  今天讲传统文化、讲大乘佛法难,难在哪里?找不到真诚恭敬的人。他对于传统文化、对于佛法没有办法生起信心,总是半信半疑。戒律他做不到,纵然他会讲,讲得天花乱坠,他自己不能落实。所以我们一定要知道,凡是不能落实,就是说他所学的东西没有经过检验。把它落实在生活上,用生活来检验,佛说的是真是假;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你看它管用不管用。通过检验的这叫真理,这是科学精神。

净土大经科注(第476集) 2012/8/18

  真正通过检验,佛说的三种布施,你去试试看,财布施看是不是真的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你真干,真干真得到,证明这个话是真的不是假的。理很深,事就在面前,理不懂,照着这个规矩去做,也能得到效果;如果明理,那个效果就不可思议。那个效果不是凡夫能知道的,凡夫之人也看不出来,能看得出来的是你比别人自在,你的心情是定的,不是散乱的,你肯定表现在外面是慈悲、是欢喜,这能看出来。由此可知这个戒是根!

净土大经科注(第476集) 2012/8/18

  《遗教经》,释迦牟尼佛最后离开这个世界,劝我们是什么?劝我们持戒,「当以波罗提木叉为本师」。你真正持戒,等于释迦牟尼佛在身边没有两样。 「制五根」,这个制是禁制,眼耳鼻舌身不犯过失,守住五戒就不犯过失。身口,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这是五戒,人人都要受持,能守这五条这是善人。佛经上一打开我们看到善男子、善女人,善的标准就是这个,这五条做不到就不善。

净土大经科注(第476集) 2012/8/18

  我们这个经上你看前面一品,这一品经里面所说的五戒十善,把五戒跟十善融成一起。经文一共五大段,前面三段是讲杀盗淫,第四段是讲不妄语,不妄语里头包括了两舌、绮语、恶口,最后一段就是《十善业道》意业里面所讲的贪瞋痴,不贪、不瞋、不痴。经文上有酒,从饮酒里面引起的贪瞋痴,造作杀盗淫。把五戒跟十善融会成一体,这就是念佛法门里头的根本戒,出在《无量寿经》上的,念佛人必须要懂得、必须要遵守的,这才真正能往生。

净土大经科注(第476集) 2012/8/18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扫码加微信
扫码加微信
扫码加微信
扫码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