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师父说

如何保持初心不退?-第1187集



  法语:

  许多修净土的人学了好多年,退心了,去信别的宗派了,或者信别的教去了,什么缘故?经论没有搞清楚,虽然他信,很努力在修学,心里的疑惑没断。所以到功夫不得力的时候,外面境界一诱惑,马上就变了。怎么办?必须要深入经论,至少五经一论要深入,建立自己真正的信心,清净、坚定绝不动摇。  

  节录:

  你具足的条件愈多,你往生愈有把握。信愿行,这是三个纲领,譬如说信,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就给我们讲了六个,普通人不懂得,以为我信,我信阿弥陀佛了,我信有西方极乐世界,行不行?到时候还是去不了,没搞清楚,含糊笼统,这个不行。

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第88集) 1989/1  

  所以有多少学佛的人学了好多年之后了,他又退心了,又去信别的宗派去了,或者信别的教去了,你说那糟糕不糟糕?这是什么缘故?经论里头没有搞清楚,虽然他信,很努力在修学,他心里头的疑惑没断。所以到功夫不得力的时候,外面境界一诱惑,他马上就变了,往往有之,而且还有不少。

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第88集) 1989/1  

  在我们同时在一起修学的人,变了有很多很多。学别的去了,我们要不要去劝劝他?这个不必。你劝他,他能接受吗?他能相信吗?各人有各人的业报,各人有各人的因缘,很难。这也就是说明,我们既然遇到这个法门,知道这个法门第一殊胜无比,如何能把这个法门真正抓到而不会失掉?那你必须要深入经论,至少五经一论要深入,建立自己真正的信心,清净、坚定绝不动摇。真正发愿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这一句佛号才起作用,才会相应。

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第88集) 1989/1  

  所谓是「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这两句话人人都会说,哪个人曾经一念相应过?天天念,念得没有一句相应,原因在什么地方?没有看破,没有放下,所以不相应。看破是什么?知道万法缘生,这是看破了。真正放下,是在一切万事万物当中不执着,不分别,这就放下了。

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第88集) 1989/1  

  唯一最稳当、最可靠的方法,无过于求生西方净土,西方净土是真正的难信之法。我们今天讲是信净土,这个信老实说都是像浮萍一样没根。没有根还能起什么作用?信不深、愿不切,虽然念佛还是不能往生,只是跟净土结一个来生缘而已。那个来生究竟是哪一生?那就说不定了,这个事情你说麻烦不麻烦?所以信净土,那真正是大善根、大福德,这是一点不假。正如同经里面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真正具足信愿行,可以说是世间第一等善根,第一等的福报。

四十华严—普救夜神章(第21集) 1977  

  有人问我,你信多久了?我告诉你,我刚刚信,我这个话不是骗你的。你明天问我什么时候信?我也是刚刚信。昨天的信心跟今天的信心不一样,天天信心都不相同,所以跟你说刚刚信。这就是古大德所讲的,乃至于佛在经上也讲的,「初心可贵」。你念念都是初心,可见得你念念都是在进步。我今天跟昨天一样,没进步;我今天才发心,我今天才信,天天都是今天才信,你这个信心一天比一天精,一天比一天纯,一天比一天在增长,当然可贵。所以才说一个人能保持初心,成佛有余。

四十华严—普救夜神章(第21集) 1977  

  我们今天学佛,功夫不得力,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都感觉到力不从心,心里头真的是有善愿,就是不能做到。真正的原因在哪里?是在我们初学忽略了戒律。谚语有云:「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二年,佛在西天;学佛三年,佛化云烟。」这话什么意思?初心可贵,初发心的时候,成佛有余!发心是真心,而且发心勇猛;学久了学疲了,就是经论里常讲的疲厌、疲倦,厌倦了,佛就没有了。也就是说,我们学佛一年,那个一年没有认真学,没有学好,以后一生都不能成就。为什么?再也回不到那个初心。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494集) 2001/11  

  菩萨成佛怎么成的?没有别的,永远保持初心而不退转,这个人一生成就,哪里需要三大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无量劫是对什么人说的?懈怠懒散的人说的,他不能成就。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494集) 2001/11  

  戒律从哪里学起?印光大师真正是慈悲示现,特别怜悯这一个时代的四众同学,老人家以身作则,教我们从「敦伦尽分,闲邪存诚」入手。敦伦是什么?就是六和敬。伦是讲人与人的关系,要和睦相处;伦也包括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还包括人与天地鬼神的关系。不是要求别人对我,要求我对别人,我对自然生活环境,我对天地鬼神,这是敦伦,要和睦相处。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494集) 2001/11  

  看这个人不顺眼,看那个事不习惯,这四个字就不能落实。尽分就是持戒,要尽我们自己做人的本分,我现在在这个世间,一定要知道自己是什么身分,自己在这个世间从事什么行业,你要尽本分、要尽职责。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494集) 2001/11  

  「《弥陀疏钞》云」,「故知念佛,菩萨之父,生育法身。乃至十地始终,不离念佛」。莲池大师劝我们念佛,念佛法门好比菩萨之父。菩萨从哪里来的?能生菩萨的是念佛,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我们舍弃十法界里头的业报身,到极乐世界就换一个法性身,法性身也叫法身。乃至十地始终,这是《华严经》上说的,地上菩萨全明白了,他们修什么法门?从初地到十地,始终,开始是初地,终是十地,不离念佛。

二〇一四净土大经科注(第38集) 2014/4  

  《华严经》上讲的华藏世界。菩萨修行到最高的境界,你看,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所修的法门不同,登地完全相同,统统念阿弥陀佛。如果极乐世界的实报土不比其它诸佛实报土殊胜,地上菩萨何必去往生?这不合乎逻辑。那么话就是说,肯定极乐世界的实报土比一切诸佛实报土都要殊胜,那些菩萨看到才会起心动念往生极乐世界,这才能讲得通。

二〇一四净土大经科注(第38集) 2014/4  

  我们读了这些经文,「何得初心自足,不愿往生」。我们这初发心,自己对自己就很满足了,不想往生。这种人多,不是少数,许许多多念佛遇到这个他不求往生,求什么?来生还在人间,或者来生到天道。这什么原因?七情五欲放不下,对自己这个身体放不下,对这边生活环境他觉得很满足,不愿意往生。这错了,大错了!

二〇一四净土大经科注(第38集) 2014/4  

  往生才是离究竟苦、得究竟乐,一切圆满具足。不往生,六道轮回生生世世,要无量劫你才有一次遇到净土宗的机会,不是常常能遇到的。「可见净土法门正契菩萨之机」,六道众生很适用,菩萨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了,没有一个不回过头来修净土。他们只要一回头,比我们速度快,真信真愿,声声佛号与阿弥陀佛都相应,确实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

二〇一四净土大经科注(第38集) 2014/4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扫码加微信
扫码加微信
扫码加微信
扫码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