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句:
东者,于时为春,万物生长,有智慧义。以智者,万法之先导。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开示:
「东者,于时为春,万物生长,有智慧义。以智者,万法之先导。」『于时』,配四时,东配在春天。春天万物生长,有智慧的意思。佛法重智慧,佛法所求的是究竟圆满的智慧,所以『智』是万法之先导。无论哪个宗派、哪个法门,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目标只有一个,全都是求智慧,只是方法门径不相同而已。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第259集) 1984/12
开智慧,你的修学目标就达到,换句话说,你的方法一定很正确,达到目标了。智慧要是不开,不是法门本身有错,是你用功不得法,或者是不契机,你就不能开悟了。因此,修学选择法门就变成最重要的一个课题。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第259集) 1984/12
佛陀在世,你只要遇到世尊,这个好办了,世尊会观机,他能够看到你的过去,过去还有过去世,过去无量劫来你生生世世修的是什么?看你的根性熟了,他介绍你一个法门,那就非常契机。很容易,快,几天;慢,几个月就成功,所谓应机施教,契机!好像生病一样,病因他看得很准,下药的时候药到病除,这病就好了,快。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第259集) 1984/12
佛陀不在世,还有佛的一些弟子,那些弟子也相当高明,但是观机择法比佛差一等,还有效果,可能慢一点。遇到佛,几天、几个月就成就;遇到佛的弟子,可能要几年或二、三十年才能成就,这在过去。正法、像法、末法,现在末法又过了一千年,现在这些佛弟子比起像法、正法差远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第259集) 1984/12
诸位确实要明白这个事实,一代不如一代,这是真的。我们看看莲池、蕅益大师,距离我们五百年。我们今天跟他,差远了!蕅益大师写《要解》九天,我们今天花九十天的时间还不了解它的意思,怎么能比?近一点,我们展开印光老法师的《文钞》,跟他比一比也是相差一大截。我们的福太薄,遇不到真正的善知识。我们修学要想成就,实在是非常的艰难。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第259集) 1984/12
我常常在讲席里劝勉大众,找哪个老师?找莲池大师,以他为老师就是以《疏钞》为老师;找蕅益大师做老师,就是依《要解》来修学。专攻《阿弥陀经》,这两种注解够了。蕅益大师是莲池的私淑弟子。我们今天也作莲池、蕅益的私淑弟子,我们跟他学。诸位要晓得,世出世间法,除了天才之外,中下根性的人要想成就,一定要一门深入,一定要跟一个老师,有师承会有成就。学得太多、学得太杂,不能成就。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第259集) 1984/12
我们要想在这一生成就,古圣先贤、祖师大德的教训,句句都是金玉良言。我们仔细冷静的观察,凡是功夫不得力,凡是这一生不能成就,都是疏忽了祖师大德的教诲。所以经典重要,那是根本依,我们修行的大根大本,祖师的教诲更重要;经典是因,是我们修行作佛的因,祖师大德的教诲是缘。为什么?最契合我们当前的生活环境。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838集) 2002/9/4
在现代这个生活环境我们应该要怎么做,这个重要。我们依靠也不能依靠太多人,如果依靠太多人有麻烦。这常言说得好,跟一个老师一条路,好走!跟两个老师是两条路,三个老师是三叉路口,四个老师是十字街头,你无所是从,不知道走到哪里去了。所以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我们这一生能有成就。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838集) 2002/9/4
所以古人一生就是在一个道场,一个老师,一部经论,一个法门,他那一生笃定成就。你就想想,现在的学佛人为什么不成就,一天到晚乱跑,到处听,什么都看,看得头脑里头乱七八糟,说这样他也懂,说那样他也懂,实际上一样都不懂,这就是现代人的大毛病,没有师承。听多了,贡高我慢,这个也瞧不起,那个也觉得不如我,搞得一身的毛病,一身的罪孽,自己不晓得。
华严经第七回向章(第10集) 1986/12
我们一定要记住莲池大师的话,莲池大师到晚年,一心专念阿弥陀佛,他说「三藏十二部,让给别人悟」,哪个喜欢,你去学,都好;「八万四千行,饶与他人行」,自己放弃,八万四千门放弃了,一切经教也放弃了。一部经、一句佛号,莲池大师的一部经是《阿弥陀经》,一部《弥陀经》、一句佛号,他成就了。蕅益大师亦如是,也是一部《弥陀经》、一句佛号。
净土大经科注(第312集) 2012/4/27
所以这一次这个缘分无比的殊胜,真修真干,就是一部经、一句佛号。一句佛号念到底,决定不能有差错,比什么都重要,我们自己认真学,就做出一个榜样给别人看。学佛,学到只有一句佛号,你成功了,你真找到了,像爬山,你爬到山顶了,最高峰了。
净土大经科注(第450集) 2012/7/28
《弥陀经》上所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你能够掌握住这一部经、一句佛号,你的善根福德因缘都达到究竟圆满。万缘放下,像莲池、蕅益一样,到晚年统统放下,「三藏十二部,让给别人悟;八万四千门,饶与他人行」,自己,一门,不再走弯路了,这就到了顶,决定成佛。
净土大经科注(第450集) 201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