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句:
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具足无量行愿,安住一切功德法中。
——《无量寿经》
开示:
世尊在大乘经上告诉我们,菩萨无论是出家在家,不修普贤行就不能圆成佛道。这句话非常重要,我们要想成佛就不能不修普贤大士之德。普贤大士之德跟一般菩萨之德有什么两样?实际上讲差不多,但是有一样是绝对不相同的,那就是普贤菩萨的心量大。经上常讲「心包太虚,量周沙界」,那是什么人?那是普贤菩萨,别的菩萨没有那么大的心量。有这样大的心量,修六度万行,那都叫普贤行。所以普贤行重在心量大,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都是以虚空法界一切众生为对象,他没有分别,他没有执着,平等对待,这是普贤行。
净土大经科注(第65集) 2011/11/30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谓大士十种广大行愿」,这里头说出来了。 「一者,礼敬诸佛」。礼是从外表说的,敬是从内心说的,内心恭敬,外面表现得有礼节。在这个地方我们要懂得,礼还是要遵守世间的一切法,「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古今的礼不一样,中外的礼也不一样,恭敬的心完全相同,表现在外面一定要随顺这个时代,随顺一般人的风俗习惯。
净土大经科注(第65集) 2011/11/30
第二,「称赞如来」。你看看,第一句礼敬诸佛,范围非常广大,对一切众生。众生两个字的意思要很清楚的理解它,众是众缘和合,生是生起的现象,你看这个意思多广。我们身体四大五蕴众缘和合而生起这个身相,这个身叫众生,众缘和合而生的。你想想哪一法不是众缘和合而生?树木花草是众缘和合而生的,山河大地也是众缘和合而生的。
净土大经科注(第65集) 2011/11/30
所有这些众生我们都要礼敬、都要赞叹。他是善的我们要赞叹他,不善的,不善的就不能说,而且不要放在心上。不善的看到就像没看见,听到像没听见,绝不要把它放在心上。心,古人讲得好,心是良心,你的心本来纯净纯善,这是你的真心,纯净纯善。现在的心不善了,为什么?你很喜欢把别人的肮脏东西放在心上,变成别人的垃圾桶,你还以为你很聪明。哪一个聪明人把自己的良心做为别人的垃圾桶?全装些坏东西,好的东西不收,全收集坏东西,这个大错特错!
净土大经科注(第65集) 2011/11/30
「三者,广修供养」。供养是下对上,一般叫布施,用最诚敬的心。普贤菩萨,他看一切众生都是如来、都是佛,所以他没有布施,他只有供养,最恭敬的,最恭敬的心帮助别人。如果说我们自己生活很清苦,没有东西能供养别人,我们的礼节可不可以供养?我们的笑容可不可以供养?太方便了,不一定要花钱。
净土大经科注(第65集) 2011/11/30
最大的供养是布施欢喜、布施恭敬,这个人跟你接触都会欢喜。如果有能力,一定要帮助别人,而且什么?不求回报,在佛法里讲与一切众生广结法缘。你要帮助人,人家要能够接受,那就得有缘,没有缘,你帮助他,不接受你的。所以结缘在佛法里头就比什么都重要,与一切众生结缘。
净土大经科注(第65集) 2011/11/30
「四者,忏悔业障」。这是对我们自己,我们自己修学为什么没有成就?就是因为自己有业障。业是不善的起心动念,不善的言语造作,这叫造业。业会产生障碍,障碍我们的善心,障碍我们的善行,障碍我们对于经教的理解,障碍我们修行功夫向上提升,会造成这些障碍,这个业障一定要忏悔。所以佛门里头有早课、晚课。
净土大经科注(第65集) 2011/11/30
每天早课,我们采取的经文是本经第六品四十八愿,希望我们能够认识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能够理解、能够向他学习,跟阿弥陀佛同心、同愿、同德、同行,这早课的目标。晚课是本经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一共六品经。这六品经讲什么?讲持戒,里面讲的是五戒十善,讲得非常详细。每天晚上反省五戒十善我们有没有做到,有哪些地方违犯了,应当要把它改掉,后不再造,这叫真修行。
净土大经科注(第65集) 2011/11/30
第五「随喜功德」。忏除业障之后一定要懂得随喜,随喜就能够破除自己的身见、边见、见取见跟戒取见,有这个功效。也就是我们跟大众相处要放下主观观念,要能够随顺大众。大众有小错都可以随顺,重大的错误不能随顺,要讲解清楚。小毛病,没有什么大碍事的,统统随顺,大家欢喜。如果个人主观观念太强,都要别人顺着我,我不能顺着别人,这个很难跟大家相处;什么人都可以随顺,这就很容易相处,让这个团体一团和气,真正做到成为六和敬的团体。
净土大经科注(第65集) 2011/11/30
第六要「请转法轮」。什么功德最大?请法师讲经教学的功德第一大。在古时候,交通不方便,资讯不发达,办一个讲经的法会,无论时间长短,长的大概一个月,短的一天,这一次,三次到五次的比较多,请法师来讲经。上午、下午这上课,一般是上午两个小时,下午两个小时,大众在一起学习,帮助大家觉悟,这个功德比什么都殊胜。
净土大经科注(第65集) 2011/11/30
第七个「请佛住世」。请转法轮不错,很难得,但是有几个人听一、二次经就开悟了?不可能的事情。我们受外面环境的影响,烦恼习气很重,这个一定要知道,这比不上古人。我们就是想办法多听经、多念佛,跟外面境界尽量少接触。少接触第一个,不要看电视,不要看网路,这些报纸杂志都不要看,都绝缘。所以请佛住世是请善知识、老师长住这个世间。现在好,现在有网路、有卫星,无论住在哪个地方,我们统统天天都可以在一起。所以不一定要住在一个地方,我们的愿都能够满、都能达到。
净土大经科注(第65集) 2011/11/30
第八「常随佛学」。后面这三条都属于回向,常随佛学是回向菩提。佛是我们的老师,佛是我们的榜样、是我们的标准,我们一定以他为我们自己学习的最佳的典型,我们要向他学习,这就决定没有错误。
净土大经科注(第65集) 2011/11/30
底下第九「恒顺众生」。这条很难做到,但是一定要做到。现在众生造的罪业很多,造得很严重,你决定不要去怪他。佛在这个经上教给我们,经上说的,先人无知,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先人是什么?父母不知道,祖父母也不知道,曾祖父母也未必知道,你说我们断了好几代,我们今天做错事情没有人教给我们,所以佛就不责怪我们,我们也不责怪别人。要帮助他什么?要帮助他好好的来学习,学习之后他就明白了。
净土大经科注(第65集) 2011/11/30
最后一条「普皆回向」,把我们讲经教学的功德回向给整个地球,希望这个地球,我们人类的社会,能够恢复安定和平。再回向扩大到虚空法界,跟一切诸佛菩萨都能够相应。
净土大经科注(第65集) 2011/11/30
我们看念老的解,『具足无量行愿,安住一切功德法中』,即是一句万德洪名,这是一切功德法。上面两句「初赞诸大士之实德」,真实功德。 「无量者,其多其大,无法称量,名曰无量」。这两句是赞叹与会的出家菩萨、在家菩萨,都遵修普贤大士之德,人数之多、功德之大无法称量,故名无量。 《摄大乘论》里面的解释,「不可以譬类得知为无量」。我们没有办法用比喻、用比类而知道真实的状况,这就称之为无量。无量的行愿,行是什么?六度四摄,大行!愿,四弘誓愿、十大愿王,殊胜之愿。
净土大经科注(第67集) 2011/12/6
「安住一切功德法中。一切功德法,指佛果之无尽功德」。功是修行,讲的功夫;德是你的收获,你没有下功夫,你就不能得到。真正下功夫得到的,这叫功德。
净土大经科注(第67集) 201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