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师父说

修行就是修布施-第850集




  法语:

  布施是觉悟人的生活行为,帮助别人,不要为自己,无论从事哪个工作,抱着服务大众的心态。持戒是守法;忍辱是耐心;精进是求进步;禅定是自己有主宰,不受外面境界的诱惑。布施涵盖六度其余的五条,因为持戒、忍辱是属于无畏布施;精进、禅定、智慧是属于法布施,所以一个布施,把菩萨所有的行门统统包括尽了。  

  节录:

  菩萨行,这是觉悟人的生活行为,列入在第一条,肯布施,肯帮助别人,欢欢喜喜帮助别人,自己没有,不怕,不要为自己操心,没有好操心的。一切为社会,一切为人民,一切为众生,不要为自己,想都不要想。无论你从事于哪个工作岗位,抱着服务大众、服务众生这种心态,你说你多欢喜,多快乐,决定没有一丝毫自私自利的念头,你会生活得很快乐。

大乘无量寿经(第27集) 1998/9/26  

  菩萨第二个条件是持戒,持戒的意思就是守法。遵守佛对我们的教训,遵守国家的法律,地方的法规,人情、风俗、习惯、道德概念统统要遵守,守法是国家的好公民,是佛的好学生。忍辱就是耐心,无论做什么事,要有耐心你才能成就。精进是求进步,不断的革新,不断的求进步。

大乘无量寿经(第27集) 1998/9/26  

  禅定是自己有主宰,不会受外面境界的诱惑,不会受外面境界动摇,这叫禅定。智慧是一切事、一切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叫般若智慧。佛给我们讲觉悟的人,在日常生活必须要遵守这六个原则。布施在此地,就涵盖其余的五条。因为持戒、忍辱是属于无畏布施;精进、禅定、智慧是属于法布施,所以用一个布施,把菩萨所有的行门统统包括尽了。

大乘无量寿经(第27集) 1998/9/26  

  「布施」,这是佛法修学里头最重要的一个课题。佛教我们,你要想求觉悟,你从哪里学起?从布施下手,从布施学起。为什么?佛知道你为什么不觉悟?你为什么迷惑颠倒?是因为你有贪心,你有悭吝心,吝啬,自己有的不肯给别人,没有的就喜欢,贪而无厌,这是迷,这是不觉。你真正要想觉悟,你要把贪放弃,把悭吝放弃,于世间法、出世间法都没有贪心,自己有的可以与一切众生共享,这是觉悟的人,所以佛教给我们,头一个就要学布施。

大乘无量寿经(第27集) 1998/9/26  

  佛在平常教导我们,把无量的行门归纳为六大类,就是六波罗蜜。修什么?修布施。他没有把持戒放在前面,他把布施放在前面,布施是什么?布施是放下,你要不放下恶的习气,不放下坏的习惯,持戒你做不到。先要教你放下,你放下才能做到,不放下学了没用,所以把布施摆在第一。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943集) 2008/4/13  

  首先身外之物放下,不要放在心上,你就没有牵挂。我放下之后,我需要用怎么办?用自然就来了,一点都不要操心,为什么?放下是你的福,有福的人想要什么东西,东西自然就出现,那是什么?福报,你有福就有那个报。财布施,放下财,无量的财宝都来了;法放下,聪明智慧开了;无畏,一切恐惧、畏惧放下了,你就得金刚不坏身、你就得健康长寿。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943集) 2008/4/13  

  佛教我们修布施,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欢喜布施,全心全力的布施,毫无保留的布施。这要说起来很多人害怕,统统舍掉之后自己怎么办?殊不知布施是因,后面有果。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有施必定有得。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2021集) 2009/1/3  

  但是得到,得到不能起贪心,贪心一起来那你就错了,你得到就这么多,不会再多了,慢慢你的福报消了你就没福。佛告诉我们舍得,你不是布施得到了吗?得到之后还要把它舍掉,你所得的财财舍掉,你所得的法法也舍掉。你能这样去做,做到一定的程度你就明心见性,自性里面的智慧德相现前,那就没有穷尽,那就遍法界虚空界。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2021集) 2009/1/3  

  菩萨为什么修布施?主要是断悭贪的,施舍。施舍也就是放下,名闻利养、财色名食睡都得要放下。我们是凡夫,这种烦恼习气很重,一下放下谈何容易?说得简单,放下真不容易。可是不能不放,不放下,菩提道上就寸步难行,你没办法往前进,这个东西累赘。所以学菩萨修布施,让你渐渐的学着放下。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105集) 2010/8/9  

  我们每个人根性不一样,有人把财看得很重,你就先布施财,把这个放下,其他就容易了;有人把名看得重,好名,最严重的烦恼先放,先对治它。像治病一样,这身上病很多,哪一种病最严重,它会要命的先治它,把它治好了,其他的、其次的、不太严重的慢慢再治。所以我们自己要想,我们对于名闻利养、财色名食睡哪一种严重,从严重的下手,得要真干。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105集) 2010/8/9  

  布施是舍,不但财要舍,除了财之外,样样都要舍。为什么佛教我们舍?因为跟你讲真话,世出世间无有一法可得。如果你说有一法可得,那就错了。《心经》,这是大般若的纲要,大般若之心,说到最后,总结里面告诉我们「无智亦无得」。所以能够一切放下,那是真正的般若智慧。放不下是迷惑,是障碍,叫业障。所以佛教给我们要彻底的放下,身心世界统统放下,世法佛法也一起放下,统统放尽了,那你就叫成佛了,你就得大自在了,你样样都不缺乏。

地藏经—心大福就大(第12集) 1991/10  

  你不肯放下,你所得到的就是那么一点点,而且这一点点还很容易失掉,保不住。你能够舍掉,舍掉你就真正得到了。所以「舍得」这个术语也是出在佛教里面的,舍就是布施,你舍,舍的果报,果报就是得,你什么都得得到,所谓有求必应。你不肯舍,你一样也得不到,得到了也很容易失掉,这个要知道。如果把这个道理,这个事实真相参透了,我们就会修布施波罗蜜了,我们也肯修,我们会非常欢喜的去修。

地藏经—心大福就大(第12集) 1991/10  

  布施就是放下,放下起心动念,放下分别执着,那就成就了。放下名闻利养,放下财色名利,这是下手的功夫,这是入门,这个东西不放下入不了门。放下起心动念,那是成就,证果,全在放下。放下,要把功德保持,靠忍辱。所以放下是积功累德,忍辱是保持你的功德不会失去,做为禅定的资粮。忍辱加上精进,后头就得定,定能开慧。六波罗蜜的后面般若波罗蜜,就是大彻大悟,就是明心见性。佛教菩萨大彻大悟就是用这个方法,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开智慧了。这是大彻大悟的一条路。

二〇一二净土大经科注(第464集) 2013/10/6

心愿同佛 行解同佛-第62集


  「念」这个字是一个会意的字,让我们看到这个字体会它的意思。你看它上面是个「今」,下面是个「心」,现在这个心上真有阿弥陀佛那才行,这叫念佛。

无量寿经玄义(第12集) 1994/10  

  心心念念,心里有佛,这个人成佛就非常快速。佛怎么来的?佛是心成的,佛也是心想生的。我天天想佛,不知不觉自己就变成佛了,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心里面的念头,非常非常重要,这是不可以不知道的。

势至圆通疏钞菁华(第3集) 1993/12  

  念佛,心里头真有佛,真有就是真心想学习,学佛、学菩萨,他才管用。只是口念,没有心去学习,那怎么行?所以念佛不能往生。念阿弥陀佛,要学阿弥陀佛。

大乘无量寿经(第55集) 1999/7/3  

  这部《无量寿经》你要是参透,你就是弥陀弟子,你决定跟他去了。这个经里面讲的什么?佛的心。阿弥陀佛的心是什么?普度众生,一个都不舍;阿弥陀佛的愿,四十八愿;阿弥陀佛的行(修行),全在这部经上,四十八品每一品都讲到。心同佛、愿同佛、解同佛、行同佛,心愿解行都在这一部《无量寿经》会集本里头,有这一本,其他的不必看了,专攻这一本。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36集) 2010/5/11  

  我们一个人在这个世间,不外乎对人、对事、对物,我们一天到晚所接触的把它归纳起来就是人事物。我们面对境界,我应该用什么心,应该怎么做法?马上就想到佛在经上教我们怎么做。所以你经要熟,一定先要把它念熟,随时随地能够想起,佛教我们怎么做法,我要依教奉行。哪些佛教给我们要做,哪些佛教给我们不应该做,这就是我们修学的标准。

无量寿经(二次宣讲)(第59集) 1990/4  

  认真反省反省,我今天一天,我的思想、见解、行为跟经对照一下,哪些我做到了,哪些没有做到。做到的,希望明天保持不要失掉;没有做到的,希望明天能做到,这叫修行,这个经念了才真有用。能把阿弥陀佛的教训做到了,我们的行持、我们的解行跟阿弥陀佛一样了,心同佛、愿同佛、行同佛、解同佛。

无量寿经(第43集) 1992/6  

  经是佛,经典里面所讲那些道理是佛心;经典里面教我们怎样生活,教我们怎样工作,教我们怎样处事待人接物,是佛行。心同佛心,愿同佛愿,行同佛行,这个人真念佛,哪有不往生的道理!所以念佛是心同佛心,愿同佛愿,行同佛行,这个人叫念佛。

大乘无量寿经(第120集) 2001/5/19  

  我都劝大家学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无量寿经》。你能够把《无量寿经》念好了,《无量寿经》所说的,你都明白了,明白之后,你统统都去做到了,你是真正学阿弥陀佛,你是真正阿弥陀佛的学生,将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决定得生,真有把握。

众生无边誓愿度 1998/2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扫码加微信
扫码加微信
扫码加微信
扫码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