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师父说

没有行,等于没有解-第950集





  法语:

  对于不善的人事物,毫无慈悲,现在修正过来,不但对于善人、善事、善物有爱心,对恶人,对毒蛇猛兽,也有爱心,这叫修行。如果对于顺境还有贪爱,对于逆境还有厌恶,没有修行。信、解、行、证,只有信、解,没有行,「有解无行,等于不解;有解无信,等于不信」。依旧是个轮回心造轮回业。

  节录:

  我们今天有把握往生,把握在哪里?我这个基础扎实,我做到了。修行修什么?修正错误的行为,过去不懂得孝亲,不懂得尊师,现在听了佛的教诲,我们明白了,把不孝修正为孝顺,把不敬修正为敬师,根扎到了。以前我们对一切众生,实在讲没有慈悲心,尤其对于不善的人、不善的事、不善的物,毫无慈悲;现在我们把它修正过来了,不但对于善人、善事、善物,我们有爱心,对于恶人,对毒蛇猛兽,我们也有爱心,这叫修行。

大乘无量寿经(第67集) 1999/10/30

  如果对于顺境还有贪爱,对于逆境还有厌恶,我们没有修行。天天听经是一桩事情,行?没修。信、解、行、证,你只有信、只有解,没有行,古人说得好,「有解无行,等于不解;有解无信,等于不信」。我们在佛门里混了一辈子,「信解行证」四个字一个都没有,依旧是个轮回心造轮回业。用轮回心念阿弥陀佛,也是造轮回业,还是要搞六道轮回。

大乘无量寿经(第67集) 1999/10/30

  读诵大乘的目的是帮助我们改过自新,我们今天最大的困难,不知道自己有过,总以为自己心善、行善,每天做很多好事,做许许多多功德,都没有人称赞我,还有找我麻烦。我对得起别人,所有一切人都对不起我,迷惑到所以然处!究竟怎样救自己?除了读经之外,没有第二个方法。

大乘无量寿经(第67集) 1999/10/30

  要多读,古人常讲「读书千遍其义自见」,天天读,天天反省,天天改过,真读书的人他真干。夏莲居老居士在《净语》里面,他那些简短的开示,一再的告诉我们「真干」!我们今天学佛,功夫不得力,没有干,听是听了,学是学了,没有落实在生活上,没有把我们错误的念头改过来。改过最殊胜的从心上改,从行为上改还改得不彻底,心上改是彻底改过来了,那就叫真干。

大乘无量寿经(第67集) 1999/10/30

  佛法是科学,因为佛法不是说了就算的,你要证得才算。清凉分《华严》四科信解行证,必须证得这才圆满,为什么?你真得受用。你光是信解不得受用,止于信解,我们今天讲的是什么?知识,你没有落实,你没做到。所以行是做到,行,你是真正学佛,你得受用,你把你所学的变成生活,变成思想,变成处事待人接物的规则,真得受用,这个叫学佛,这叫智慧。

净土大经科注(第204集) 2012/2/21

  不通过行,你怎么能证实佛所讲的是真的?这就是科学精神要通过实验,它跟一般世间教学不一样。中国圣学它也是要通过检验的,必须落实到生活,所以中国人讲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后头笃行,一定要行;止于前面四条不行,那现在讲是学术。今天学校学习圣贤的东西,止于信解没有实行,不去研究如何落实,只是用古人讲解把它说明就算是圆满,这个不行,所学非所用,这个不是实学。中国人讲实学,实实在在的学问,真正在生活上用得上的,这称为实学。

净土大经科注(第204集) 2012/2/21

  果然能够反省、能够检点,这个人觉悟了,换句话说,这个人有救,要套其他宗教里面讲是「这个人得救了!」不知道反省、不知道检点、不能改过,那就没救了。由此可知,真正是谚语常说的「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能不能成就在乎自己是不是有真信、正解、正行,要没有信解行,后面特别着重在行。没有能够起行之前,着重在解,解了之后一定要行,叫悟后起修。你要不真行,不真正去改你的毛病习气,你怎么能成就?一定要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一丝毫都不沾染,要欢喜布施,欢喜帮助别人、成就别人。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457集) 2001/11/1

  要学「礼敬诸佛」,一切恭敬,善人、恶人尊敬的心没有两样。《八大人觉经》上佛跟我们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就是「礼敬诸佛」的脚注,这是最难做得到的。最难做得到的你已经做到,其他就很容易了。对恶人尊敬,对伤害我的人尊敬,那个尊敬的心、尊敬的行跟对诸佛如来没有两样,这个真叫难行能行。一定要行,才能走菩萨道。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741集) 2002/6/16

  学佛你要懂得,你所学的全部要落实到生活行为上,你的心里多快乐。别人毁谤我、侮辱我、陷害我,没有怨恨,没有报复,心里多快乐;如果你有瞋恚,你有报复,你心里头多难过。你是心里想受苦,还是想得乐?就在你这一念之间。你能够像佛菩萨一样,那就无比清凉自在,业障消了。外面对我们的伤害愈大,消业障消得愈大,伤害愈深,我们很深的业障也被消掉。怎么能还去责怪伤害我们的人,哪有这种道理?人家做很多罪过来替你消业障,这个事情只有学佛,真正学佛的人懂得。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407集) 2005/7/17

  你修在哪里修?离不开境、缘,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看破、放下就在这两种环境里头修。这个环境大分,环境有顺境、有逆境,人事有善缘跟恶缘,一定要知道境缘是有,善恶是假的,顺逆也是假的,没有顺逆、没有善恶,你的清净心现前、平等心现前。没有善恶、没有顺逆,那是什么境界?极乐世界出现了。为什么?极乐世界是平等法界。为什么不平等?你有执着不平等,你有分别不平等,分别、执着放弃,就平等了。

二〇一四净土大经科注(第47集) 2014/5/6

  信跟不信是看你的行,不是看你的解,有解无行,这个老师常讲,该怎么生死还是怎么生死,你还是要搞六道轮回。有行无解也不行,有行无解增长无明,依旧出不了六道轮回。可是有行无解有一种人,就是念佛人,真正老实念佛,一句佛号念到底,没有一个妄想,肯定往生。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912集) 2008/2/9


不离善知识是成功的第一个因素-第162集



  我们亲近一个善知识,不能没有业障,业障是什么?业障就是自己总是过去今生造的不善业,这个业障是什么?有人来挑拨,有人来离间,让你远离你的老师。他说你的老师怎么不好怎么不好,说了很多不好的话,而你听了之后,妄想起来了,烦恼起来了,愈想愈不对,算了!我不跟他了。你就走了,吃亏是自己。

中国人的远祖是怎样教导他的后裔(第2集) 2003/10/22

  我在《华严经》上,讲得很详细。你看善财童子要出去参学,文殊菩萨怎么教他的?最重要的「不见善知识过」,你才能成就。你要见善知识过,你决定不能成就,你不在他面前,离开了,当然不能成就。你在他面前,有这个怀疑,你还是不能成就。为什么?尊敬心起不来。印光大师给我们讲得好,「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你对于你的老师、对善知识诚敬心失掉了。你看看这些业障、冤家把你对老师的恭敬心破坏了,使你不能得利益,你这一生障碍产生了,只好等到来生后世。

中国人的远祖是怎样教导他的后裔(第2集) 2003/10/22

  但是一个轮回、一个轮转,不知道要经过多少年月日。最不幸的,这当中中断多少大劫,你要堕三途就不得了了,堕地狱的时间是论劫数算的,那就真正叫可怜,真正叫可惜。我们懂这个道理,我亲近方东美先生,有人说他的坏话,亲近李老师、亲近章嘉大师都有人批评,我无动于衷。你们批评我点头,一句话不说,我听,我一句话不讲,我还是非常认真的尊敬老师,跟老师学习。为什么?毁谤的那些人都没有亲近过老师;我亲近他,我认识他,我了解他。不离善知识是我们成功失败第一个因素,远离善知识,你怎么能成就!

中国人的远祖是怎样教导他的后裔(第2集) 2003/10/22

  我早年亲近李炳南老居士十年,我们最受利益的是他的身教,言教其次,他所讲的他都能做到,我们受感动。亲近善知识时间要长,时间短了不行,长时间的不离善知识,天天在受他的熏陶,尤其是身教的熏陶,怎么会不得利益?时间短了,难!因为你离开善知识,你很难不受这个社会影响,你很难不被五欲六尘动摇,你的根不深,你容易失败。李老师当年要求我是五年,我自己想想五年不够,我跟他老人家说我希望加一倍,十年,他老人家听了点点头。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582集) 2002/1/16

  亲近就是不离善知识;离开善知识,你到哪里去学?亲近要看缘分,不一定说是天天跟着善知识的屁股后头,没用!不是这个意思。过去这些古大德里面,最足以给我们做榜样的,永嘉大师,禅宗里面唐朝的时候,也是六祖的学生,永嘉是了不起的人。

华严经行愿品文殊十信章(第23集) 1997/1

  永嘉亲近六祖一天,古人所谓「一日为师」,一天就够了!老师这一天几句话的开示,他一生依教奉行,决定不违背,那叫亲近善知识。而不是阳奉阴违,阳奉阴违天天跟到老师面前,都不是亲近。所以亲近两个字,依教奉行,这个意思一定要懂得,要深深去体会。不要看到亲近,一定要跟到老师住在一起,不是这个意思,而是依教奉行。

华严经行愿品文殊十信章(第23集) 1997/1

  学生在一个教室上课,每个人所得到的不一样。这就是大家对老师都有恭敬心,恭敬程度不相同。对老师,对佛法,对这个经教,就是这个法门,得分数多少全在真诚恭敬。印祖常说:「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我见过,有人学几十年,烦恼忧虑重重,放不下,亲近过真的善知识,没学到东西。细细观察,他什么原因?诚敬功夫不足,印光大师这一句话说破了。

二〇一二净土大经科注(第119集) 2013/1/11  

  诚敬从哪里来的?绝大多数是过去生中的因,生来这个人就老实,看样子是痴痴呆呆的,叫他干什么他会做,他老实,他没有虚伪、没有巧诈,这种人学圣贤东西容易契入。凡是自以为聪明,对老师有疑惑,实在说,如果对老师真诚恭敬,老师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甚至还不如你,他能帮助你开悟,妙就妙在这里。那是什么?诚敬心之所感,不可思议。如果带着一丝毫傲慢、怀疑,全都破掉了,再高明的老师你都得不到真东西;换句话说,你开不了悟。

二〇一二净土大经科注(第119集) 2013/1/11  

  许许多多好心的学人,心地虽然很善良,父母没有教他,老师没有教他,他不懂事,亲近一个善知识,看到这个善知识的过失,往往退心。那善知识用什么态度对他?来者不拒,去者不留,善知识随缘。知道什么?知道你善根不足,善根福德因缘不具足,见善知识过。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752集) 2002/6/24

  《华严经》上,善财童子在文殊菩萨那一边成就了根本智,老师叫他出去参学,还没有离开的这个时候,特别给他开示,求善知识的心态,这个重要!我们要特别的留意,这里头最重要的,「不见善知识之过」。善知识,我们凡夫看起来有过失,那是善知识的善巧方便,度某一类不同的众生,他要用不同的方法。所以文殊告诉善财,这些善知识权实难知。你怎么会晓得?都是诸佛应化的。哪一类的众生,他要用哪一类的方式来度他、来成就他,你怎么会晓得?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752集) 2002/6/24

  真正善知识,你跟他相处,人家说话不好听,为什么?天天说你过失。那才是真正善知识,自己不知道自己过失,人家来提醒我们,这是好事情,我们应当感激。可是现在有很多人,遇到人家常常说你过失的,恨透他,天天找我麻烦,远离善知识。天天来巴结你、奉承你,给你耳边说好话的,这是好人,其实那个人真正来陷害你,你完全不知道。亲近恶知识,远离善知识,你怎么会有成就?

大乘无量寿经(第62集) 1999/9/4

  如果我们肯在这一生当中咬紧牙根,决定不为贪瞋痴慢所迷,不为外面五欲六尘所诱,我们就成功了。要想做到不被烦恼所迷、不被外境诱惑,最好的方法是亲近善知识、不离善知识。善知识在哪里?善知识即是经本,我们每天跟经教为伍,念念不离经教,这个障难就消除。我们在这一生当中,才能证得圆满的成就,拿到理想的成绩。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634集) 2002/3/7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扫码加微信
扫码加微信
扫码加微信
扫码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