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师父说

学贵圆解,行贵专一-第966集





  法语:

  「学贵圆解,行贵专一」。解要解得圆满,世出世间的学问都要圆满的理解,不能够解偏了;行是修行,修行一定要专一,这样我们才能够在很短的期限里,收到最殊胜的效果。  

  节录:

  「学贵圆解,行贵专一」。解要解得圆满,不能够解偏了,要解得圆;行是讲修行,修行一定要贵专一,这样我们才能够在很短的期限里面,收到最殊胜的效果。

佛说阿弥陀经(第20集) 1983  

  修学的方法,第一个要熟读,要把经文念熟,因为念熟才能真正达到修学的要求。我们一天到晚对人、对事、对物起心动念要记住经典的教训,所以不熟怎么行?要熟。熟了之后要求解,佛在经上讲的意思我们要懂得。解要求圆解,圆解就是知道佛讲经真正的意思,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才会活用,用得非常灵活而没有拘束,真正得到自在快乐,不是死学佛。

普贤大士之德(第4集) 1991/8  

  所以你要圆解,圆解之后要把它做到,这才能得到佛法真实的受用,没有做到那是空的。所以经不是念念就算了,念了之后要把它做到才有用,光念不做没用,那不是学佛。学佛,学佛的用心,学佛的行持,佛是怎样对众生,怎么样对人、怎么对事、怎么对物,我们要学得跟他一模一样,这叫学佛。

普贤大士之德(第4集) 1991/8  

  解里面一定有信、有行、有证,你这个解叫正解、圆解,如果这里面缺少一个,你的解就不圆。教下常讲大开圆解,圆解是什么意思?解里面有信、有行、有证,这个解叫圆。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九)(第1集) 1999/9/11  

  清凉大师在《华严经疏钞》里面跟我们说得很好,他说:「有解无行」,解是法门,意思就是说学法门没有断烦恼,有解无行。结果是什么?「增长邪见」,你所学的佛法变成邪知邪见,你没断烦恼。反过来,「有行无解」,断烦恼上真正下功夫,但是不学法门,果报也不好,大师说「增长无明」。你不是落在无明就是落在邪见,所以佛教人解行并重。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735集) 2002/06/12  

  解行并重里面,要先断烦恼后学法门。断烦恼的时候也可以用解门,一门深入。教你学一部经,让你的心用在这一部经上,不分心,你的心专一,心专一就是断烦恼的方法。在这一部经上下功夫,功夫下到深处,大开圆解。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735集) 2002/06/12  

  大开圆解跟禅宗里面明心见性完全相同,名词不一样,就是明心见性、大彻大悟。一个法门功夫用到深处,深处就是真正契入甚深三昧,人就开悟了。你还没有开悟,你的功夫不够深。像我们打井一样,打深水井,打下去一百公尺,没有水。再往下打,打到一百五十公尺、两百公尺,地下水上来了。所以你功夫不够深那怎么行?这个道理实在讲并不难懂。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735集) 2002/06/12  

  所以我们用经教,这是各人根性不相同,有人用参究,有人用持咒,有人用念佛,有人用持戒,有人用经教,都可以!「法门平等,无有高下」,统统都可以!但是你一定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锲而不舍。只要功夫深,你就能够契入三昧。契入三昧之后,功夫依旧不能够舍,加功用行就有豁然大悟的这一天。那是你明心见性,智慧开了。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735集) 2002/06/12  

  我们讲经流通的这些录相带、录音带、VCD数量很多,你只要选个一两种,一遍又一遍的去听、去学,一门深入,一直到你心定了。这个「一门深入」,它的目的是教你得三昧,就是教你得定;心定,你的智慧就开。所以用这种读诵、听经的方法,把外面五欲六尘的诱惑、里面的烦恼习气降伏住。《金刚经》上讲:「云何降伏其心?」我们用这套方法来降伏心。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624集) 2002/2/10  

  经念多、听多,理逐渐明白了;这个理明白,并不是因为你读得多、念得多你明白,是你心定了,不想再去搞五欲六尘、名闻利养,你在佛法里面得到法乐、得到法喜。换句话说,外缘能放得下,内里面烦恼能够不起现行,这个时候三昧现前,你的智慧就开了,经里头的意思逐渐你真的懂得、真的明白了。如果你还禁不起外面境界的诱惑,财色名食睡还能够动你的心,里面贪瞋痴慢还会起现行,你没有智慧,这个要知道。为什么?你没有三昧,你没有定力,你哪来的智慧!这个时候你所学的佛法,说老实话,不管用。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624集) 2002/2/10  

  智慧开了,你所学的统统都有用处,你才能够真正很灵活的善巧应用在你的生活当中,应用在你处事待人接物,这是大开圆解。三昧没有现前,你不可能有圆解,你学的佛法是很生硬的,像煮饭没有煮熟,半生不熟很难吃,吃了不容易消化;三昧现前,那你就煮熟了。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624集) 2002/2/10  

  所谓是「一经通一切经通」,在行门里面,一个法门契入,门门契入。还有一门不通,没契入,你自己所修的这个法门没有圆满,还有欠缺。这个道理要懂,你要是不懂,你修学会增加很大的困难。难在哪里?你看到《大藏经》这里面经论这么多,翻翻看看统统都喜欢,那就坏了,到最后你一样都学不通,什么原因?你的心是散乱的,精神意志都不能集中。又何况人在这个世间寿命有限,你有多少时间来学习,你能学习多少,这些问题我们有没有想过?

大乘无量寿经(第188集) 2006/3/3  

  所以世出世法修学都有祕诀,你得要把这个祕诀掌握住,祕诀是什么?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务必在这一门学通了,贯通。怎么样才能学通?禅宗里面说明心见性,通了;教下讲大开圆解,通了;念佛法门里面讲一心不乱,通了。一心不乱有理一心、有事一心,事一心通了不彻底,理一心彻底了。

大乘无量寿经(第188集) 2006/3/3


如何随顺众生-第178集


  现代这个社会,我们大家都感到忧虑不安,原因在哪里?就是彼此都不肯随顺,每一个人都执着自己的意见;不同的意见就会发生冲突,这是不安定的根源。佛弟子在这个社会环境里面,应该做一个表率、做一个榜样,别人不能随顺,我们要修随顺。

普贤行愿品辑要疏选读(第3集) 1993/12  

  随顺里面一定要有智慧,如果没有智慧,那个毛病就大了。我们佛家常讲,佛教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这是我们佛门标榜的;可是又说:「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为什么出现这么大的矛盾?就是不晓得这个随喜跟随顺,都要以理智,不能用感情;感情的随顺,那就是祸害,就是下流。理性的随顺,也就是说合理的我们随顺,不合理的我们沉默,用这种态度就对了。慢慢的能够诱导他、感化他,让他觉悟,诱导他走向正知正见,诱导他趋向正行;利益一切大众之行,这个叫正行。

普贤行愿品辑要疏选读(第3集) 1993/12  

  一切境缘,随顺就好了。随顺,决定不要去起心动念,不要去想我要怎样怎样,那就叫自找苦吃。这一想我要怎样怎样,这叫造业。你恒顺众生,随喜功德,那不是造业,那是功德。为什么要去想?起心动念就是攀缘。真正学佛的人,心清净。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第230集) 1984/12  

  心地清净,无论在什么境界里头,如如不动。念念没有为自己着想,念念是度众生;如果对众生没有好处,没有利益的事情,决定不能做。起心动念,决定要想到怎样以什么方便利益众生,或者是做样子给众生看,做榜样,或者是用言语文字来教导他,要常存这个心。

华严经各品大意(第8集) 2002/4/21  

  念念都想到他的利益,人家当然欢喜,念念想着我自己的利益,你跟别人就很难处,大家就争利。我们能够放下,我们能够舍弃,满足一切众生的欲求,为他,样样都为他;时间长了以后,他把你当作知心的朋友,看到你这个人在一生当中,他觉得很可靠,你给他建议,他就会听。

大乘无量寿经(第41集) 1999/3/13 

  在这种亲密关系之下,长久的交情,才开始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因果报应的事实跟理论。劝导他,什么是真正的利?什么是害?什么是是?什么是非?是非利害才能谈,让他慢慢的醒悟过来,知道断恶修善,趋吉避凶,我们一般学佛人讲消灾免难,教他这个道理。这是初级佛法,这不是帮助他的真正目标。真正目标在最后,帮助他成佛。

大乘无量寿经(第41集) 1999/3/13  

  怎样才能落实?做到无我就落实了,起心动念想别人,如果起心动念第一个念头想自己就不能落实。入佛门,头一关破我执。见思烦恼里面的见惑,五种,头一个就是身见。认定这个身是我,一切都是为我身去着想,坏了,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全起来了,怎么能跟人家和合?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7集) 2010/4/11  

  所以,不再执着这个身是我,不再跟别人对立,不但不跟人对立,跟一切事不对立,跟天地万物不对立,那叫破边见。然后再破成见,我们讲某人成见很深,我以为怎样;我以为怎样,就不能修随喜功德,就不能恒顺众生。必须把成见放下,你才能修随喜功德,才能够修恒顺众生,这才是入佛门的第一步。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7集) 2010/4/11  

  菩萨念念度众生,念念不忘众生,念念都要帮助众生,使众生得到最好的利益。经上常讲丰饶,「丰」是丰富,「饶」也是丰富,最丰富、最好的利益。诸位想想,最好的利益是什么?是帮助他念佛,帮助他预知时至,帮助他不生病,也一样站着往生、坐着往生,这才是最大的利益,没有比这个更大利益了。

普贤行愿品辑要疏选读(第3集)1993/12  

  为什么?其他一切物质精神享受,死了之后都要搞六道轮回,你给他再大的利益,也不过享受几十年而已;几十年之后,长劫流转,那哪里叫利益?所以利益是帮助他脱离苦海,超越轮回,成佛作祖,这是无上的利益,最殊胜的利益。我们要常常有这个心,常常存这个心,帮助众生。

普贤行愿品辑要疏选读(第3集)1993/12  

  佛菩萨就是这样学习的,一切随顺众生的执着,随顺众生的分别,自己心里确实没有执着、没有分别。自己的心永远是清净的,永远是平等的,没有受到外界丝毫的干扰,这叫功夫,这个叫得力了。我们学佛、修行是不是这样修法?要真在这上面做功夫,就是从内心里头,不是从事相上,不在事相上,是在心地上。把心地上的分别执着减少、淡化,这个人是真正修行。

大乘无量寿经指归(第46集) 1996/4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扫码加微信
扫码加微信
扫码加微信
扫码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