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师父说

饶益有情,不计报酬-第521集



  心地要清净,一丝毫分别执着都没有。看到应当做的事情,立刻就做,决定没有怀疑。也不必有一个求感应的心,有这个心,这个心就是障碍,这个心就是过失,你心不清净了。古德所说的:「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只要我这个事情做得对,合情、合理、合法,确实是利益社会、利益众生的,毫无顾虑去做。

大乘无量寿经(第108集) 2000/12/16

 佛家教学,大家都常常听说到,「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佛为什么教化这些痴迷深如海的众生?众生不好教,你好心对他,他以恶心回报,你说谁愿意教他?世间的善人不肯教,好心得不到好报;出世间的二乘不愿意教,二乘人退心;只有佛跟大菩萨有大慈悲心,不舍离众生。你毁谤佛、侮辱佛、陷害佛、厌弃佛,佛还是教你,这叫大慈大悲。众生不知道感恩戴德,但是佛总是不疲不厌,这是普贤菩萨。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290集) 2000/3/29

 真正修法布施的人是非常热心,不疲不厌。不是修法布施,假如名利得不到,他就消沉了,他就灰心了,他的教导就不够热心了,力量是有限的。所以菩萨总是以无尽的悲心去利益一切众生,绝对没有条件的。

认识佛教(第5集) 1991/12

 自己确确实实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是非人我统统放下了,这是真的。看到众生迷惑颠倒,造极重的罪业,确确实实每个众生本性本善,怎么会迷得这个样子?没人教。那我们就要尽心尽力来帮助这些众生,我们能做多少就做多少,于心无愧。我们完全是付出,没有一丝毫要求回报。你要求回报,那是假的,为什么?毕竟空,不可得,这就是真正的回报。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362集) 2005/2/22

 老师教我们随缘,随缘绝不攀缘,有心求是攀缘,无心得来的是随缘。所以随缘自然。攀缘就是有心求不自然,我想是得的到,但是得到不自然。古大德教导我们「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自然有收获,你说那个心情多么快乐。如果耕耘希望有收获,天天去看,那也很累、很辛苦、很操心;不如我天天耕耘,收获不收获不要去理它,到时候它就现成,这个道理不难懂。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440集) 2005/10/4

 菩萨来做这个工作,菩萨就是打工,他这个心与戒定慧相应,与六波罗蜜相应,真的是全心全力的付出,不计报酬。不是说报酬多我多做一点,报酬少我少做一点,那就不是布施,那是买卖。报酬多,我也是全部精神付出,报酬少,也是全部付出,那是布施,不是在计较报酬。不计较待遇,也不计较工作的地位,不计较这些,完全是服务这个公司,服务社会,那他存的心是布施的心,这是菩萨行,他所做的是菩萨行。

知恩报恩(第3集) 1998/1

 佛教的本质我们一定要懂,它依的是什么?这个教依的就是慈悲心,对一切众生没有条件,同体大悲,无缘大慈,无缘是没条件的。自动自发,爱护一切众生,关怀一切众生,照顾一切众生,全心全力为一切众生服务,不求报酬,只有给与,不求回报,这是佛教。有人听到,天下有这种好人吗?是的,佛就是这种好人,菩萨就是这个好人。我们学佛的人要学,要学得跟佛菩萨一样,没有一点私心。为什么?他完全觉悟了,他一点都不糊涂。

净土大经科注(第103集) 2011/12/26

 佛菩萨辛劳,他什么都不要,什么都不需,什么力量在推动?就是智悲。智与悲是性德,所以不是从外面来的,这个力量是从自性里面流露出来的。像水一样,泉水,它自己喷出来的,因此这个力量永远不竭,这是智慧。智慧明了一切万法跟自己的关系,这是觉悟了。这也就前面讲,宇宙人生的真相。这个真相愈明了愈清楚,悲心就愈大,自自然然他去做,没有任何条件。他会尽心尽力,做得圆圆满满的。自己修行是依智与悲,自己修行是勇猛精进,这个勇猛精进的力量是悲心。教化众生不疲不厌,也是悲愿。

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第141集) 1992/1

 有能力一定要贡献自己的能力,要发挥自己的能力,去利益一切众生不可以悭吝。换句话说,不可以偷懒,不可以懈怠,而且办事要尽心尽力。还有一点偷安,那就错误了,那都是烦恼,尽心尽力才能得到法喜充满。

四十华严寂静夜神章(第19集) 1983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扫码加微信
扫码加微信
扫码加微信
扫码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