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师父说

发心要发得圆满究竟-第1296集



   法语:

 发心要发得圆满究竟,因为发心不圆、不究竟,得的果报就很小,好像驾车要加油,油加一点点,开一点点再去加一点点,那岂不是自找麻烦吗?为什么不先加足?一下就开到了。心要不是发得很大、很圆满,在菩提道上常常要停顿,一停顿就退步了,所以修行的时间就费很长很长;发足就快了,一生当中就圆满。

 节录:

 发心要发得圆满究竟,这一点很重要,因为你发心不圆、不究竟,你得的果报就很小,如果等到我证得小果,我再发大心,这样次第发心,时间很长也很累,不如一开头就发足,那就很省事。好像你们有不少同修,驾车当然要加油,你那个油加一点点,开一点点再去加一点点,那岂不是自找麻烦吗?为什么不统统加足?一下就开到了,就好比这个意思一样。

金刚般若研习报告(第8集) 1995/5

 心要不是发得很大、很圆满,在菩提道上常常要停顿,常常要休息,一停顿、一休息就退步了,不进则退,所以你修行的时间就费很长很长,三大阿僧祇劫;发足就快了,一生当中就圆满,那是不能够相比的。

金刚般若研习报告(第8集) 1995/5

 有人的境界广大,有人的境界狭小,我们常称它为心量。自己真心本性所游履的境界是无限大,意识心所缘的大小不等。意识心是十法界众生,一真法界,实报土里面的法身大士,他们的境界广大没有边际,十法界里面大小不相同。所以人要发大心,与自性相应,心量小是跟阿赖耶相应。阿赖耶是妄心,真心遍法界,妄心也遍法界。但是妄心里头有妄想、分别、执着,这些东西会把你的境界变小,你所缘的就不大。

二〇一二净土大经科注(第162集) 2013/2

 这个大心不是指别的,是指求佛道、度众生,要发这个心。简单的说就是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发这个心,希望我这四愿都能够圆满。求善知识,要改毛病、改习气,这在佛教的术语叫修行。修行是修正错误的想法、错误的看法、错误的言行,行是行为,所有错误的行为都要把它修正过来。

二〇一二净土大经科注(第620集) 2014/2

 在现前这个时代,我们要成就自己,还要帮助别人,为什么?帮助别人报佛恩,报老师的恩。我怎么知道的?我从经书上知道的。经书有老师教导我们,所以从释迦牟尼佛到今天,就算是二千五百年,世世代代有老师传,才传到我这里,我才接受到。

净土大经科注(第四回)(第438集) 2017/5

 我要再不传,我对不起老师,所以弘法利生是报佛恩,报老师恩。报恩要尽心尽力,要做到究竟圆满,这就对了。所以真正发心,这个大心一发,功德就无量。但是要有践行,要真干,不干,心退了,功德也就消除,就不见了。只要我们不退心,认真努力干,就有感应,就有三宝加持。

净土大经科注(第四回)(第438集) 2017/5

  「华严经说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涅槃经》上也讲到,「发心究竟二无别」。这个发心就是《华严经》初发心时,究竟是便成正觉,成正觉是究竟,这两个经上说的意思完全相同。这是真的吗?真的。但是要记住前面所说的,最上利根,真是这样的,发菩提心就成了正觉。所以阿罗汉没发菩提心,辟支佛也没有发菩提心,权教菩萨没发菩提心。菩提心一发是什么地位?圆教初住,别教初地。所以上根,最上利根他能放得下,听佛讲经说法,他听明白了,将起心动念、分别执着一下就放下,他就成正觉了。

二〇一二净土大经科注(第4集) 2012/10

 最明显的例子,在中国是惠能,他实在太简单了,五祖跟他讲《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豁然大悟。豁然大悟是什么?统统放下,没有别的。这个从理上讲,个个人都能做到,谁都能做到,问题你肯不肯。所以为什么称为最上利根人,最上是什么?他真听懂了。像章嘉大师所说的,真听懂了,他就真放下。只要我们没有放下,我们就要认真承认我没有听懂。

二〇一二净土大经科注(第4集) 2012/10

 人命无常,谁有把握保证我明年还在?不能保证,一口气不来,这一世就过去了。印光大师教我们把死字贴在额头上,有道理,这是对那些放不下的人说的,让你天天看到这个字,天天提醒自己。只要有这么高的警觉,念佛决定往生,修学任何法门,都会把自己向上提升。

二〇一二净土大经科注(第4集) 2012/10

 过去从来不晓得六字洪名是这样的真实,一切经法,比起六字洪名,都还要差一等,这六字洪名真真实实究竟圆满。所以我们能信、能发愿,肯念这六个字,就是修真实之慧。古大德一再告诉我们,我们发心念佛的心就是始觉,名符其实,道道地地的始觉,这是开始觉悟。而这六个字「南无阿弥陀佛」,哪里晓得这就是我们自己的本觉。所以我们发心念这个六字洪名,始觉合本觉!始本不二、始本一如,这就是究竟觉。这是真实之利,普度法界一切众生,当下就成佛。

无量寿经(一次宣讲)(第37集) 1987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扫码加微信
扫码加微信
扫码加微信
扫码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