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师父说

信心是种子,慈悲是根-第1297集



 法语:

 菩提树就是讲成佛,成佛的种子,信心。慈悲是根,一个人没有清净信心,没有慈悲心,怎么会成就?好像植物,没有种子、没有根,怎么能生长?由此可知,我们在菩提道上要一帆风顺,要真正有成就,要有根,要有种子。

 节录:

  《华严经》上说,「信为道元功德母」,这个道就是佛道,佛道的根源,信是修学佛道或修学菩萨道,或者我们这样说,佛菩萨都是觉悟的意思,智慧之道,觉悟之道,信是它的根源。功德母,一切功德都是从信心而生的,所以信心乃是一切功德之母,母是能生的意思,能生一切功德。

佛说阿弥陀经(第1集)1983

 而这里面最重要的要信什么? 「信有真性」,佛在经典里面常常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真性就是佛性。既然有佛性,皆当作佛,所谓作佛就是做个智慧圆满的人,觉悟圆满的人就叫做佛,佛是智觉都圆满。这是我们首先要相信的,而后以这个信心为修行的基础,才能够圆满成佛。

佛说阿弥陀经(第1集)1983

 三资粮里面,净业里面的信行愿,什么叫做『信』?必须对于净土的理论都通达了,没有怀疑了,这才叫「信」。净土的理论要不通达,信这个字谈不上;纵然信了,也是属于迷信。问你什么个理,讲不出来,信不信?我信,那就叫迷信。迷信能不能解决问题?给诸位说,迷信不能解决问题,必须到真信才解决问题。可是真信前面还有个正信,正信之后才有真信,正信叫解悟,真信是真正做到了,确确实实见道了。

阿弥陀经疏钞(第1集)1978/2

 佛四十九年讲经说法其目的何在?我们也可以说,建立我们的信心。大经上说:「信为道元功德母。」大道之根源,一切功德之发生,都是在真信当中发生的。解得不够深,行得不够彻底,信心从哪里建立?

阿弥陀经疏钞(第1集)1978/2

 净土的三资粮,信是大根大本,所以祖师说「西方净土能不能去,决定在信愿上;品位之高下,决定在行持上」。信愿行三个字,信与愿决定你能不能去,行是决定你品位高下,所以讲三辈九品。信有问题,行没有问题,一天念佛念十万声佛号,磕十万个响头,你根本去都去不了,你还谈什么品位高下。

阿弥陀经疏钞(第1集)1978/2

 而信是于理论上建立的,是以理论为基础的,不是盲目的。不是,他相信,大概我也可以相信,那是盲从,这是佛学里面非常忌讳的。佛法里面讲的信与愿,决定是建立在学理上,建立在理论的基础上,丝毫勉强都没有,这才叫真信,才叫正信。

阿弥陀经疏钞(第1集)1978/2

 由此可知,我们在菩提道上要一帆风顺,要真正有成就,你要有根,你要有种子。你没有信心怎么行?没有慈悲怎么行?佛法里面常说,「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慈悲就是博爱。大慈悲心,清净心里面生出来的,平等心里面生出来的,对一切众生没有任何条件。这个对我有利益我就喜欢他,那个伤害我我就讨厌他,这个不可以。恭敬你的,爱护你的,帮助你的,你对他有慈悲心;毁谤你的,侮辱你的,陷害你的,你对他还是有慈悲心,你这个慈悲才叫有根。如果慈悲有分别、有差距,这个慈悲是假的,不是真的。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7集)1998/5/27

 我们要学如佛一样的大慈悲心,对于九法界众生一律平等,没有差别。佛在经上,我们也看到,举的故事让我们在这里面领悟平等的境界。施主供养一钵饭,菩萨把它分成两份:一份供养佛,一份喂狗。我们想到,这什么意思?生佛平等。他来做这个样子给我们看,对佛的那种恭敬心,对畜生这个恭敬无二无别。我们在境界里应当如是学,所以慈悲非常非常重要。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7集)1998/5/27

 无论是宗门、教下,没有不重视慈悲的,因为慈悲是根,你看这里「方便增长,善根无尽」。你先要把这个根,慈悲就是爱,爱,第一个要自爱,这个好难!你能自爱,你才能爱人;你自己都不知道自爱,你怎么会爱人?所以这都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537集)2006/4/4

 我们娑婆世界的教主,本师释迦牟尼佛,释迦的意思是慈悲的意思,能仁;牟尼翻成中国是寂默,就是清净。换句话说,娑婆世界的众生,一般来说缺乏慈悲心,也就是说缺乏仁爱。所以释迦牟尼佛在这个地区教学就是以仁爱、慈悲为教学的中心,为教学的宗旨;换句话说,是仁爱的教育。

佛说阿弥陀经(第3集)1983

 这个世界众生的心,一般都是很乱,不能够平静下来,因此,教学宗旨里头又包含了清净,所以提出一心不乱。佛的名号,就暗示他在这个世界、地区、阶段众生根性,就众生根性针对着他的毛病提出教育的宗旨。

佛说阿弥陀经(第3集)1983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扫码加微信
扫码加微信
扫码加微信
扫码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