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音宣流

履霜坚冰,须知修省-全1集(今日霜降)



 经句:

 须知履霜有坚冰之渐,要人恐惧修省。不知恐惧修省,便是过。

 ——《朱子语类》

  释义:

 脚踩到了薄霜,就想到离结冰的时令不远了;事物的变化,都有个逐渐发展的过程。我们看到这些变化的时候,要有所戒慎、反省,如果不知道戒慎、反省,让事态严重,便是过。

 开示:

 周文王是在监狱里面作《周易》的,所以它含有很高度的居安思危的警觉性。为什么《易经》可以趋吉避凶,它不是没有原因的,他们都洞察得很深远。比方坤卦,「履霜坚冰至」,你看讲得多好!一个人踏着薄薄的霜。你们想像一下,秋天霜来了,踏上去就知道,什么不远了?冬天的坚冰,你在上面马车可以走,那个时间快到了。他可以洞察机先、见微知著,有这个谨慎,有这个能力、智慧。

文言文—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第46集) 2010/12/18

  『明哲』,是有先知之德者。就是他看事情看得很远,从一些细微之处,见微知著,有这种能力的人,叫「明哲」。我们现在好像对有先知之明的人,大家体会得到吗?您身边有没有讲话很准的?你三、五年会怎么样,他都给你讲清楚了,有没有?你假如有,好好珍惜,这是有先知之明的明哲之人,好好听他的话,你人生会少走很多弯路。

文言文—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第39集) 2010/11/20

 这个事例很多经书上面都有,我们也比较熟悉这个故事。这就防微杜渐的实例,「淳于髡至邻家」,淳于髡先生刚好到邻居家。 「见其灶突之直,而积薪在旁」,看到邻居家的灶,它烟囱的烟管太直了,没有弯曲,而且这些薪材、薪火又只放在旁边而已。他看到这种情况,「曰此且有火灾」,这样很可能会发生火灾。因为那个烟囱直,火势烧得大,有时候火星会喷出去,一喷出去,柴火又在旁边就很容易燃起来。做弯曲了之后,星火一弯曲就撞,撞了之后它就没喷出去。

《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第28集) 2011/9/15

  听说弯曲还有一个好处,下雨的时候不会淋到里面去,所以古人在建这些建筑物都有他的道理。所以他这么一判断,「即教使更为曲突,而徙远其薪」,赶紧劝他烟囱要做弯曲,这些柴火要搬远一点,就不会造成火灾。 「灶家不听」,他邻居不听他说的,「后灾火果及积薪」,果然火苗真的喷到了柴火上就烧起来了,「而燔其屋」,造成火灾了。

《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第28集) 2011/9/15

 「邻里并救击」,这邻里乡党都出来救火,「及灭止而亨羊具酒,以劳谢救火者。曲突远薪,固不肯呼淳于髡饮饭」。火扑灭以后,主人就很感激这些救火的人,赶紧办酒席、上好菜慰劳他们;反而劝他曲突远薪的淳于髡,他都不叫他来吃。这个心态很有意思,明明人家都警告了,都讲对了,现在发生了,你不只不感谢他,连叫他都不叫他来吃。所以人有时候什么很害自己?就是这个面子,人家讲对了:我多没面子,反而都有可能不理人家。

《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第28集) 2011/9/15

 比方在团体里面,人家同事事先已经警告你,就真的发生了,你不只不感谢人家的提醒,看到他还避着他。所以修身不放下这个面子,一定得不到身边人的护念、劝告,铁定智慧很难增长。所以就有比较有智慧的人观察到,「智者讥之云」,有智的人就讥讽他,当然讥讽也是为他好,提醒他。 「教人曲突远薪,固无恩泽」,人家教你曲突远薪,好像看起来没有直接对你有什么恩。而焦头烂额去救火弄得灰头土脸的,「反为上客」,你把他当作上宾。

《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第28集) 2011/9/15

 这样的对待,「盖伤其贱本而贵末」,这他就感叹到,都是人忽略了做事的本在哪里,本应该是预防,而不是事后在那救,在那救其实也烧了不少东西了。看重问题出现以后的处理,反而觉得这些人特别有功劳,这个对事的见地就很浅,看的都是眼前之利而已,所以也是感叹人现在本末分不清。 「岂夫独突薪可以除害哉」,就是说到,不只是曲突徙薪可以除火灾,把这个道理延伸到方方面面,到治国、到治病都是这样的。

《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第28集) 2011/9/15

  「而人病国乱,亦皆如斯,是故良医医其未发,而明君绝其本谋,后世多损于杜塞未萌,而勤于攻击已成,谋臣稀赏,而斗士常荣」。这里提到,良医应该是医未病,病还没有形成他就把它给治好了,给预防了。而真正圣明的君主,应该是从根本上杜绝动乱;动乱形成好长一段时间,人心都还没有偏颇,你就把他教育好,哪有后面的动乱!所以后世反而忽略了防微杜渐的重要,都觉得祸患形成,带兵去平乱,那个将军功劳最大。反而那些事先就已经提出来防微杜渐的,这些有智慧的臣子统统没有被奖赏,所以叫谋臣稀赏,斗士常荣。

《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第28集) 2011/9/15

  「犹彼人殆失事之重轻」,人现在看待事情,它的本末轻重都看不清楚。 「察淳于髡之预言,可以无不通」,从这个例子当中,我们观察这个世间各行各业、种种事相,都能理解到要防微杜渐,才是处理事情更好的一个见地跟方法。 「此见微之类也」,这是能够见微、防微杜渐一个很好的例子。这里刚刚也讲到,「良医医其未发」,在战国时代也有这样实际的例子,提到有一个很有名的医生叫扁鹊。当时候魏文侯请教扁鹊,你们家三个兄弟都是医生,谁的医术比较高?扁鹊当时候已经是享有盛名。

《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第28集) 2011/9/15

 但是他说他们三兄弟,他的大哥的医术最高,为什么?他大哥在病还没有形成的时候,就把它医除了、医好了,所以他的名气不出病家的门。他的二哥在这病才形成一点征兆,他就赶紧把它治好了,所以他的名气不出邻里。而他自己治的都是病比较严重的,有时候还要开刀、要开药,药带三分毒,其实那个时候再处理,都已经算是比较晚、比较后了。因为都是病得很严重,然后我治疗有改善,特别明显,所以我的名气在很多诸侯国当中都知道。

《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第28集) 2011/9/15

 从扁鹊这一段话,我们可以感觉得到,其实最高的方法,应该是懂得防微杜渐。一个臣子他的劝谏,都能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没有严重之前,就能够给领导者很好的规劝导正过来,这都是防患于未然,这对团体、国家的益处就相当相当的大。我们期许自己能做这样的臣子,也需要不断的,在自己的智慧、在自己的阅历当中来积累。

《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第28集) 2011/9/15

 人生最难不是奋斗而是抉择,抉择当中最根本的是抉择自己的思想、观念,因为思想念头决定你的行为,行为养成你的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习惯决定你的命运。所以「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我们从根本来解决问题,那命运将会愈走愈宽广。

幸福人生讲座(第6集) 2005/3/19

 我们要改造我们的命运,改善我们的环境,从哪里改起?从你自己心地上改起。为什么不能从环境上改?因为环境根本没有,此地讲是空的,是妙有不是真有,从心上改。不知道从心地改,从外头环境上改,不可能,这是颠倒了。佛法懂得这个道理,儒家懂得这个道理,儒家的教学防微杜渐,儒家的教育是讲心地功夫,是讲道德仁义礼,讲这个。从内心里面建立一个和谐、美满、幸福的世界,从这里建立。

楞严经(第128集) 1981

 没有说提倡我们要建立什么样的军事、什么样的政权、什么样的经济制度,没有说这个,道德仁义礼里面去建立。你看两种方式,一种从内心求,一种在外面境界上来建立。在我们这个时代,可以说看得清清楚楚,哪个办法对、哪个办法不对,这看清楚了。佛法告诉我们境随心转,每个人心地都善良,每个人都晓得、真正明白事实真相,一切法不可得,大家在这个社会上不必拼命追求,每个人都是心安理得。

楞严经(第128集) 1981

 道理得到,心就安了;道理没有得到,心安静不下来,心安理得。境界是众生大众共同业力变现的,那是所变,心是能变,要改在哪里改?在能变的那个地方去改。所变的那有什么改头,那没有办法改,能变是因,所变是果,从哪里改?从因地上改。因善,果亦善;因不善,果怎么会善?所以这是非常的重要。

楞严经(第128集) 1981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扫码加微信
扫码加微信
扫码加微信
扫码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