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世间做学问、出世间修道,最重要的是心要虚。 《易经》里面讲「满招损,谦受益」,谦虚的人得益处。自己满,自以为是,你就不能够接受别人的意见,不能够接受别人的教诲,那你什么都得不到。人要能够常存谦虚,真的受益,为什么?无始劫来的烦恼习气,如果不认真的学习,这个东西淘汰不掉,一定要认真学习才能够淘汰得掉。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652集) 2006/11/5
认真学习到哪里学?除了自己之外,个个都是老师。在大乘菩萨戒里面,《菩萨戒经》,佛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们对待一切众生都把他看成是我们的父母,佛讲他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要常常存这个心,你天天都在进步,天天福慧增长,学无止境,成就你自己圆满的智慧德行。哪一个人,不管他说话不说话,那个形象都是自己的好样子。他做错了呢?错了也是提醒我们,好样子,我有没有犯他那个过失?有则改之,无则嘉勉,我学到了。他做对了、做好的,我想想我有没有?没有要向他学习,如果有,要好好的保持不要失掉。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652集) 2006/11/5
我对于佛教学好了,我每个宗教都要认真学习,决定没有矛盾,决定没有冲突。如果要有冲突、有矛盾,圆融无碍这一句就讲不通。为什么不圆融?为什么会有障碍?我们的心不够谦虚,我们的灵(灵就是悟性)还有障碍。你看看问题在哪里?还不是在自己吗?不在外面。一定谦虚要做到彻底,领悟没有丝毫障碍,这样就通了。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652集) 2006/11/5
「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耶稣也是一切众生之一,那他本来是佛,摩西本来是佛,穆罕默德本来是佛。我们决定不是只尊重释迦牟尼佛,只尊重阿弥陀佛,其他的佛都不尊重,那就错了。一切众生本来成佛,那么所有不同宗教的经典都是佛陀的教诲。你要明白这个道理,你的谦虚才能贯彻,领悟才没有障碍,你才能通达。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652集) 2006/11/5
圣贤之学没有别的,无非是教我们回归自性。自性是本有的,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无量的相好,你自己自性里头圆圆满满。要怎样才能够回归?才能恢复?一定要清净,一定要虚彻灵通。所以满招损,谦受益,易经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有吉有凶,唯独这一卦,只有这一卦,谦卦是六爻皆吉,没有凶。你在生活上,在工作、在处事待人接物,你真正能做到谦虚,你就什么都通了;换句话说,什么障碍都没有了,圆融无碍。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652集) 2006/11/5
为什么跟人不能相处?为什么人与人之间有矛盾?你细心想想,不够谦虚,过失不在对方。你要是讲「我没有错,错都是他,他不对,我对」,这个矛盾永远不能解开。如果你要回头想想,我错了。明明是他错,为什么我也错?你念念《金刚经》,「菩萨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问问你有没有?我跟他对立,我相有了,人相也有了,众生相、寿者相全具足了,你不是菩萨。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652集) 2006/11/5
你这才发现我真错了。他错得小,我错得大,我怎么还着相?我禁不起外面境界诱惑,外面境界一诱惑,我的烦恼习气就冒出来了。谁错了?真的是自己错。别人错不过是一桩事,小事而已。我一回头,我违背自性,我所学的东西学到哪里去?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652集) 2006/11/5
修己就是化众,教化大众。自己不修,经念得再多,注解看得很多,讲得天花乱坠,自己度不了,实在说也度不了别人。诸佛菩萨、祖师大德你细心去观察,一定是先自度,而后感动别人,收到教化众生的效果。如果自己没有度,都度不了,要想教别人,效果怎么会现前?总而言之一句话,就是自己不虚心,那种傲慢、自以为是的习气常常发作。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652集) 2006/11/5
我是学生,我是来求教的,希望大众对我批评指教,这个态度就正确。中国圣人常讲,「满招损,谦受益」。你不能狂妄自大,「我是法师,我在这里弘法利生」,这个太傲慢了。古时候说法利生有标准,大乘法里面要明心见性,小乘法里面要证果,换句话说,最低的限度。大乘法初信位的菩萨,小乘法初果须陀洹,还是做学生的态度,不敢以老师自居,不敢。到什么时候才是老师?小乘四果罗汉。四果无学了,他可以能当得起老师;大乘法里圆教初住,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是老师,天人师。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303集) 2004/8/5
我们没有入这个境界之前要虚心、要勤学,决定不允许发生误会,把一个似是而非的境界当作真实的境界,这个我们要吃大亏、上大当,所以得认真的修学。我们看看古来的那些菩萨大德们,不但是没有开悟的时候人家勤学,悟了以后还是勤学,到等觉菩萨还是勤学,始终没有懈怠的相,没有自满的相,都是在虚心学习,这种精神我们应当要学习。
楞严经(第79集) 1981
勿自满-第458集
https://new.jingzong.org/web/video/
player/cid/951/cnum/DT-027/num/
DT-027-0608/pid/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