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诸佛如来因地都发大愿,没有不发愿的,但是愿不圆满、不究竟,阿弥陀佛的愿究竟圆满。他想得太周到了,不是凭空想像,他是亲眼看到二百一十亿佛刹,等于说他去参观、他去考察,取人之长,舍人之短,来建立极乐世界,他是有根据的。所以极乐世界也是集大成,集一切诸佛刹土里面最精华的、最美好的,他统统要;十方世界里面有缺憾的、缺陷的,有不善的,统统避免,不要,所以他的极乐世界就变成第一殊胜。
净土大经科注(第130集) 2012/1/9
你一定要发心,在世间法里面讲,叫立志,志不立那是一事无成。学佛愿不立,也是不能成就,所以一定先要立愿。此地所说的愿,一般都是指四弘誓愿。可以说四弘誓愿是一切诸佛在因地当中所发的共通大愿,都可以归纳这四条。这是修行才有真正的目标、才有方向。
大乘无量寿经指归(第58集) 1996/4
我们早晚课诵里头都有发愿。天亲菩萨《往生论》,五念法门里面有发愿。要常常发愿,为什么?三天不发愿,忘得干干净净。凡夫业障习气太重,内有妄想、分别、执着,外面五欲六尘的诱惑,我们生活在这个环境当中,要不是天天读经、天天发愿,你保不住,你必定被这个浪潮吞噬了。换句话说,你必定依旧搞生死轮回,你必定堕三恶道,我们应当时时刻刻警惕。
地藏菩萨本愿经(第13集) 1998/5
【世尊。地藏菩萨。于久远劫来。发如是大愿。云何至今。犹度未绝。更发广大誓言。唯愿世尊。为我等说。 】地藏菩萨实实在在不可思议,『久远劫』,无间断重复的发愿。为什么?佛在经上讲得很好,「阎浮提众生,性识无定」,很健忘的。今天发了愿,早晨发了愿,晚上就忘掉,快得很。甚至于在佛菩萨面前这里发愿,磕三个头之后,出了大殿门就忘掉了,这就是性识无定。
地藏菩萨本愿经(第12集) 1998/5
贪、瞋痴、慢忘不掉,为什么忘不掉?天天发、时时发,所以他忘不掉,根很牢。地藏菩萨示现给我们看,如何把贪、瞋、痴转变成三德。那也要加强薰习,不断的发愿就是薰习,天天发愿,天天早晚都发愿,养成一个习惯,起心动念是愿力,而不再造罪业了。
地藏菩萨本愿经(第12集) 1998/5
对治阎浮提众生这个病痛,这是一副非常有效的药方,我们要懂得这个意思。我们要学地藏菩萨,天天要发愿。我们天天发那个愿,每一天发的「众生无边誓愿度」,岂不是一出大殿就忘掉?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有口无心,烦恼的薰习太久了。正是无量劫来我们受烦恼的薰习,现在乍闻佛法,纵然过去世有宿根,但是缘不足,还是恶缘多。
地藏菩萨本愿经(第12集) 1998/5
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统统是恶缘,恶缘引起贪、瞋、痴、慢,没有善缘把你四弘誓愿引发出来。所以在生活当中随顺烦恼,把「烦恼无尽誓愿断」忘得干干净净。学经教懒惰懈怠,不能精进,把「法门无量誓愿学」也忘得干干净净。不学地藏菩萨这个办法,怎么能成就!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才晓得,不断发愿的重要性,不断发愿意义之所在。
地藏菩萨本愿经(第12集) 1998/5
「第五净行品,令信心者,信菩萨初发心时,皆发大愿为首」。这是这一品经里头最重要的一句话。菩萨在因地,佛在果地,因圆果才满,修因证果。菩萨怎么修成的?大愿为先,所以愿是先导,引导我们,愿是我们修行的方向目标。诸佛菩萨的大愿也无量无边,像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观音菩萨十二大愿,普贤菩萨十大愿王,这个例子不胜枚举。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985集) 2003/4/3
我们晓得,我们很想精进,但是非常的懈怠,精进不起来,原因在哪里?没有推动我们往前进的那个力量。佛在此地教给我们,广度众生大愿力是精进波罗蜜推动的力量。为什么这个修行不是为自己?为自己会懈怠、懒惰。看到众生这么苦,为他们那就不敢懈怠了;我懈怠,他们就受苦。我晚一天成就,他们就多受一天苦;我早一天成就,他们就少吃一天苦。你有这样的大愿力,自然就不会懈怠了,就会勇猛精进。
无量寿经(第8集) 1992/6
佛菩萨教给我们要发大愿心,这个大愿心能超过业力。像这个《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里面讲的,你要是真实发这个十种大愿,这个十大愿王,临终的时候,愿力导引你就到西方世界去了。这些作恶的人,他没有愿力,他是业力,恶业力,恶业力引导你到哪里去?就到三恶道去了。善的业力引导你就到人天善道,恶的这个业力引导你就到三恶道去了。
无量寿经(第47集) 1992/6
「如《普贤行愿品》」,《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也讲到,「唯此愿王」,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华严经》上也有这段经文。念佛法门跟普贤菩萨所学的法门是一不是二,普贤十愿念念都是念佛,普贤菩萨本人也是念佛求生极乐世界才成就的。
二〇一二净土大经科注(第617集) 2014/2/10
常发大愿-第474集
https://new.jingzong.org/web/video/
player/cid/951/cnum/DT-027/num/
DT-027-0624/pid/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