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句:
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开示: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这是总答里面第一个小段,小段是「举人数」。从这一段来看,观世音菩萨确实神通广大。 「十法界机」,机就是指众生,这些有灾难的众生,不只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世界无量无边,受苦难的众生更是无量无边。 「而言百千万亿者,非谓十界共有此数」,这个注注得好,「盖指一业有如许人」。业无量无边,每一种业都是『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 「无量」也是个数字,你看单位是用亿为单位,可见这个数目字之广大。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4集) 1983/12
这么多众生:「受诸苦恼。」这一句就是一个小段,「总明遭苦」,这句是总说。注解里面讲,「此举现遭苦厄也,自有多苦苦」,这是我们讲的三种苦里面有苦苦、有坏苦、有行苦,苦苦里面这三类苦统统都包含了。 「一人、多人受一苦,一人受多苦,一人受少苦」,这都是举例而言。 「今文」,现在这个经文里面所说的,「百千万亿」这是人多,『受诸苦恼』这一句是「多苦」。人众多,受的苦也多,但是前面那个人众虽然多,他造一种业,这里讲「举多显少」,他业是一种,造的一种业,这么多人在受苦。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4集) 1983/12
「多尚能救,况少苦耶。上言百千万亿,是业同者,共受一苦,今言诸苦者,一苦是一业,即有百千万亿苦也。上明数同,此明业别,用此意,历十法界,万机之徒,不可说不可说数也。」不可说不可说是数目字,在印度数目字中最大的数目字。大义法师这一段的注解很明白。我们读这句经文,看这段注解,自己一定要有警觉。正所谓「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众生凡夫迷惑颠倒,果报来的时候害怕了,怕也没有办法,也逃不过。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4集) 1983/12
菩萨就是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在造因的时候他谨慎,造因就是造业,他谨慎,决定不作恶业,为什么?他晓得恶业后来有苦报。能有这个觉悟,就叫菩萨。凡夫没有这个觉悟,任意在造作,果报现前了,所谓定业,定业佛菩萨也没有办法帮你忙。这是我们一定要晓得的。然后我们再讲到这个感应道交,那也不是个简单事情。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4集) 1983/12
造业,不但身,身体动作是业,身业;口中的言语是语业,所以言语愈少愈好,避免造业。另外一个最严重的,就是念头,意业,起心动念。动一个念头,阿赖耶识里头就下一个种子,那个种子遇到因缘就起现行,就要受报。我们要是真正明白这个道理,为什么不念念都是念阿弥陀佛?将来我这个业报就自己成了阿弥陀佛。为什么不念念去念观音菩萨,去打别的妄想?打妄想就想佛菩萨,将来你的果报就变成佛菩萨。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4集) 1983/12
「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这个地方关键的两个字就在『一心』,下面这几行大义法师就解释「一心」,解释得简要详明。你看莲池大师在《弥陀经》里面解释一心不乱,用了半卷的文字,占整个《弥陀经疏钞》的八分之一,解释得详细。这个地方简单扼要,你看看我刚才讲的意思此地都有了。 「由过现恶故」,过是过去世造的恶因,现是现在世造的恶因,才「遭诸苦」,得的这些苦果、苦报。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4集) 1983/12
诸位再要晓得,世间没有完全的恶人,说这个人从来没有做一桩善事,你去找找看能不能找得到,找不到的;说世间完全一个善人,从来没有做一点恶事,你也找不到。一切众生总是善恶交杂的,就是善多恶少,还是恶多善少。由于造恶,受了苦报,「受诸苦恼」,由过去现在的善业「复得闻名」,你有这个机缘听到观世音菩萨的名号,读到观世音菩萨的经典,这总是你过去的善根、现世的善业,你才有这个机缘。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4集) 1983/12
「此以善恶相带」,恶里头带着善,善里面带着有恶。这时候善现行了,起作用,要想用善来断恶,发了这么一个心,我要修善断恶。 「合成机感」,这就是与观世音菩萨感应的第一个条件。什么人有资格求观世音菩萨?这个人就有资格。他有资格求,但是还得要有功夫,所以『一心称名』这就是功夫。念这一句圣号不是散乱心去念,要一心称念。 「一心有事有理」,既有事有理,当然也有功夫成片,下面就简单跟我们解释。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4集) 1983/12
「若用心存念」,这都是意识心,就是分别心、执着心,「念念相续,余心不间」,决定没有杂念,一个念头接着一个念头,一个念头接着一个念头,二六时中就是一句南无观世音菩萨,没有一个杂念掺杂在其中。 「一心皈凭」,皈是皈依,凭是依靠,「更无二意」,没有第二个念头起来,这叫「事一心称名」。诸位想想,这种功夫与观音菩萨才能感应道交,才真正能够免七难、灭三毒、应二求,有求必应。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4集) 1983/12
「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注子里头注得好。 「上闻名即称,是机速,称名即应,是应速」,感应道交的速度太快了。闻名,这个闻是将理论、方法、境界都懂得了,才叫闻名,因为你这个时候念这一句佛号就如法,如理如法。不是一般像口里头唱唱歌,那个没有用处,那个不相应的。你明白这个道理,立刻就念,就认真的去念,念观音菩萨、念阿弥陀佛都一样。你这一念,菩萨马上就有应,你念得快,菩萨应得也快。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4集) 1983/12
下面,大师引用《楞严经》上一段话来说明。 「楞严云,一者由我不自观音,以观观者,令彼十方苦恼众生,观其音声,即得解脱。」有这么一段经文。这段经文是菩萨自己叙说他修证所得,拿他自己修证所得的来加持给一切众生,这个力量不可思议,确确实实能够加得上,不是加不上,真正可以加得上。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4集) 1983/12
楞严会上与此地所讲的也是大同小异,这个地方讲的是七难,《楞严经》里面讲八难,而八难里面「苦恼无畏」是个总纲领。苦是我们身体的感受,种种逼迫。恼是内心的感受,就是心理上的压迫、逼迫,忧恼,身体为之痛苦。经文里面所说「我不自观音,以观观者」,这两句是说菩萨自己的修证功夫。 「令彼十方苦恼众生,观其音声,即得解脱」,是说明他慈悲的业用,帮助别人解除痛苦。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4集) 1983/12
这个经文的意思我们一定要明了,然后我们才会相信观世音菩萨这个能力从哪里来的。我们知道他的能力从哪里来的,又相信真正有这个能力,我们念观音菩萨,一心称名求感应,才是心安理得。理明白了,得到了,心就安了,没有疑惑,不打妄想,一心称名了,才能够得到感应道交。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4集) 198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