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句:
如人无手足,欲以芒草箭,遍射破大地,懈怠者亦然。
——《大方广佛华严经》
开示:
「如人无手足。欲以芒草箭。遍射破大地。懈怠者亦然。」清凉大师注解里面跟我们说,「阙缘心广喻,喻愚人无净信手以持定弓,复无戒足以距惑地,以劣闻慧箭,欲遍射破业惑厚地,空欲难遂」。注解文字虽然不多,把这首偈的比喻都说出来了,我们学习清凉大师这一段的开示,经文的义趣尽在其中。这是比喻愚人(愚痴之人)没有净信,把净信比作手,你看把戒比喻作足,『如人无手足』。 『欲以芒草箭』,芒草制的箭怎么能够射穿东西?这像小朋友的玩具一样,你用它来射地,想把地射穿,那不可能的事情,这是比喻『懈怠』。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402集) 2005/7/11
第一个净信,真的是难。什么叫净信?如果对于你所修学的有丝毫疑惑,你的信心就不清净;清净信心非常希有,人有净信,哪有不成就的!佛在《金刚经》上告诉我们,「信心清净,则生实相」,信心清净就是此地讲的净信,这个清净的信心没有,难!太难了。说到这个地方使我想到我在早年受戒的时候,我出家之后两年才受戒。受戒回来之后,当然第一个是看老师,感谢老师的教诲,我的老师是李炳南老居士。我去看他,还没进门,他在大厅里面,我在门外,看到了。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402集) 2005/7/11
看到,他就指着我:你要信佛!你要信佛!很大的声音,讲了好几句。我听了都莫名其妙,我怎么不信佛?我要不信佛我怎么会学佛?我要不信佛怎么会出家?我要不信佛怎么会去受戒?所以他讲的话我有疑惑。我走进去,他叫我坐下,我坐下来,老师知道我有疑惑,不要等我开口,他老人家就说了:「信佛不容易!不要以为你现在已经受了戒回来,你就信了佛,有许多甚至于老和尚,到八、九十岁,临命终时还不信。」我是愈听愈迷惑,不知道他讲的是什么意思。最后他说出信的标准,什么叫信?依教奉行才是信。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402集) 2005/7/11
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跟我们讲六个信,这是入佛门的第一课,「信自己」。 「信他」,他是什么?他是老师。我跟这个老师学,我不信他,你还能有成就吗?我们的根本老师是释迦牟尼佛,我们称本师释迦牟尼佛,根本的老师。你相不相信?你不相信他,你怎么能学到东西!老师不在了,老师不在老师的教训还在,经典就是老师的教诲。留下来的这些教科书、讲义在,佛所讲的是教科书,祖师大德的注解是讲义,你相不相信?先决条件,你跟这个人学,你就得信他,不信他决定不要跟他学。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402集) 2005/7/11
为什么?你跟他学浪费时间、浪费精力,你一无所获,这就错了。你对这个老师相信,对他有信心,对他尊重,他说的话我们完全接受,完全依教奉行,师生关系才能建立,这是真的关系,不是假的。老师承认他是我的好学生,学生承认这是我的好老师,师资道合。不敬不行,阳奉阴违得不到利益。我们自己做过学生,也做过老师,这个经验很丰富,自己是从这里走过来的。谁能得利益?具足清净信的人能得利益。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402集) 2005/7/11
所以尊师重道,绝对不是这个老师觉得自己了不起,「我有道德,我有学问,你们对我要尊重」,不是的,如果老师有这个念头,他一文不值。老师看到这个人尊师重道,就晓得这个人对道学重视,非常认真受教,老师要特别照顾他,你要不照顾他,你对不起他。他有十分诚敬,你就要教他十分,你教他九分,还欠一分,对不起学生。如果这个学生只有三分诚敬,你不要教他四分,为什么?那一分是白教,他装不进去,他那个器只有那么大!所以你能得多少,还是在自己,不在老师,这反求诸己太对了!所以对老师要相信。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402集) 2005/7/11
信理、信事,宇宙之间一切万法都有理、也有事,这些理事经典上都讲得很清楚;理事之外,还有因、还有果。蕅益大师讲这六个字,「信自、信他、信事、信理、信因、信果」,这样你的信心才具足,信心才圆满。对于自、对于他,没有疑惑,对于理、事没有疑惑,对于因、果没有疑惑,叫净信。这个净信可不容易!谁具足净信,这个人一生决定成就;教下决定大开圆解,宗门决定大彻大悟,念佛决定得理一心不乱,生实报庄严土,你说这个信心多重要。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402集) 2005/7/11
现在这个人学佛学得也不错,没有信心,信心不足,他还有疑惑。甚至于有疑惑自己还不知道,自以为是,不肯向高明请教,这在修学的态度上就差了。古时候自己有疑惑,不耻下问,到处去请教,叫参学。参学什么?参学是到处请教,求别人开示,求别人指导,虚心求教他才能成就。稍稍涉猎,丝毫贡高我慢,轻慢别人,高抬自己,决定不能成就。首先讲净信,有净信才有定,为什么?我信老师我一定跟这个老师学,老师所教导的我能够理解,我能够依教奉行。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402集) 2005/7/11
「复无戒足以距惑地」,因为偈颂里面讲「如人无手足」,手是比喻信,足是比喻戒。你看又没有信,又没有戒,这怎么行?这两个字太重要了,这是修学的根。 「戒是无上菩提本,长养一切诸善根」,这是佛在《华严》上讲的。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我们从哪里学起,从规矩,规矩就是戒律,你要守规矩。在佛门里面,根本的戒律是「净业三福」,这是根本的指导原则,最高的指导原则,三条十一句。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402集) 2005/7/11
再是「以劣闻慧箭,欲遍射破业惑厚地」,业惑是无量劫来累积的烦恼习气,这个太厚太大了。你只有小小的一点闻慧,戒定慧,你就想来破无量劫累积的这样厚、这样广的业惑,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智慧开了,明心见性,业惑就没有了,业惑没有,就像空中的云彩没有了,日光遍照大地,没有云层障碍。你自性里面的般若智慧完全透出来,自性里面的德能相好完全现出来了,跟十方一切诸佛如来无二无别,这就是为什么要学佛。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402集) 2005/7/11
有人问:很奇怪,你为什么要学佛?正确的答案,学佛没有别的,无非是恢复自己本性本善,恢复自己本性本具的智慧德能而已,这是应该的。我们自性本善,现在变成不善,自性有那么多智慧德能,现在都失掉了,我今天接受这个教育,要恢复。你要问,恢复就是成佛,能不能成佛?能!你为什么有那么大的自信心?这是自性本有的,怎么会不能?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402集) 2005/7/11
马鸣菩萨说得好,「本觉本有,不觉本无」,我们今天烦恼、习气、业障本来没有,本来没有的当然可以消除,可以把它断尽,本来有的当然可以恢复。不是说本来没有的我要求,那就很难,能不能得到是个问题;这是本来有的。所以理要搞清楚、要搞明白,我们的信心才能生得起来,由信心达到净信,这个非常重要,净信可不是初学就能够得到的。所以最初学佛是迷信,佛是什么一无所知,搞清楚、搞明白了,这叫正信。这就不是迷信,是正信,就是我有理由信他,有条件的信他;到一切疑惑都断掉的时候,叫做净信。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402集) 2005/7/11
https://new.jingzong.org/web/video/
player/cid/923/cnum/DT-000/num/
DT-000-0335/pid/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