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句:
如人夏热,遇水清凉;热恼有情得闻如是什深般若波罗蜜多,必获清凉离诸热恼。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
开示:
「第三十,永离热恼,心得清凉。所受快乐,犹如漏尽比丘。是为乐如漏尽愿。」这一愿为我们解答一个问题,弥陀称为极乐世界,什么叫极乐?这一愿给我们解答出来,真的是名符其实。为什么?他方世界找不到的,特别是凡圣同居土跟方便有余土。实报土是平等的,诸佛如来都差不多,没有多大的差别,唯独同居土差别太大了。下面黄念老为我们解释,永离热恼。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229集) 2010/12/22
「热恼」是烦恼,「为剧苦所逼,身热心恼,故名热恼」。这个现象有,人在气愤的时候,受极大的刺激,这个现象就出来了。发怒,所谓怒火上升,你看他脸是红色的,身体都是滚烫的,全身发热,这个发怒全身的能量全爆发出来,像火山爆发一样,真苦!
净土大经科注(第174集) 2012/2/3
能不能解决问题?只是把问题愈搞愈糟,决定不能解决问题,这错了。真正有功夫的人,有智慧、有德行的人,再恶劣的环境,自己受再大的羞辱,不动心。这是功夫!不发脾气,没有怨恨,依旧保持清凉自在,那他处理问题是智慧,智慧处理一定非常圆满。发脾气不能解决问题,这个永远要记住。
净土大经科注(第174集) 2012/2/3
下面引用「《法华经信解品》曰:以三苦故,于生死中,受诸热恼」。三苦是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有苦苦、坏苦、行苦;色界天,他欲断掉了,所以他没有八苦,他有坏苦、有行苦。无色界天,这是六道里头最高的层次,这些人非常聪明,就像老子所说的,《老子》里头有一句话说,「吾有大患,为吾有身」。这是非常聪明的人才能说得出来,我有很大的忧患,是什么?我有个身体,那没有身体多好。
净土大经科注(第174集) 2012/2/3
确实,无色界天人就是最聪明的人,他没有身体,他不要身体。不要身体就没有坏苦,苦苦、坏苦都没有,他只有行苦。行苦是什么意思?他没有办法永远保持这个境界,寿命虽然长,总有到达的一天。所以佛告诉我们三界统苦,三界就是六道轮回。以三苦故,于生死中,受诸热恼。受热恼最严重的无过于地狱,八寒八热那真的是剧苦所逼。身热心恼这是讲地狱情形。
净土大经科注(第174集) 2012/2/3
「今极乐国中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永离热恼」。像三界当中热恼这个事情,在极乐世界没有。为什么?我们相信人性本善,我们相信世尊在《华严经》上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换句话说,人都是好人,没有坏人,他本性是好的,本性本善,没有带恶习气。问题怎么会变坏?人不能离开社会,不能离开人群,古人所谓的是「近朱则赤,近墨则黑」,这意思就是说,你接近善人,你的善增长;你要接近恶人,你慢慢就学坏,环境亦如是。
净土大经科注(第174集) 2012/2/3
这是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佛在经上给我们讲,但受诸乐,只有乐没有苦。极乐世界连苦的名词都听不到,哪里会有真的苦!为什么没有?苦乐是果报,烦恼习气一切不善的心行是因,极乐世界没有人有恶念,没有人造恶业,所以那个世界,所有一切苦报你都看不到,从来也没有人说过,所以永离热恼。底下给我们解释「清凉」,「清净凉爽,正与热恼相反」。这是极乐世界天人他们所受的,永远是清净凉爽,非常适合人们的生活环境,最美好的生活环境,修学的环境。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229集) 2010/12/22
热恼是染污,自私自利是染污,名闻利养是染污,五欲六尘是染污,贪瞋痴慢是染污,这个东西统统放下,你清净心现前。热恼生热恼,清净心生智慧,不生热恼。平等心,菩萨所证得的,比清净心高一等,菩萨所证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那是佛所证得的,这是我们的自性,这是真正的性德。回归性德,这就圆满,这是真修行。修行不在乎你念多少经,念多少声佛号,每天磕多少大头,不在乎这些,那些是形式,真正重要的,清净平等觉,真修行。我们的心一年比一年清净,一年比一年平等,这个重要。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229集) 2010/12/22
「《大智度论二十二》」,二十二卷,里面有这么一段话,「曰:人大热闷,得入清凉池中,冷然清了,无复热恼」。这是从比喻上说,一个人遇到炎热,像夏天,温度太高,四十多度以上,人受不了,能有个清凉池,到池子里面去泡泡,这就很舒服,能够解除热恼,佛用这个做比喻。 「清凉池,喻涅槃也」,涅槃就好比是清凉池。 「今往生之人,入于彼土大清凉池中,故皆心得清凉。」用这个做比喻,极乐世界,极乐世界的人心清净,人心平等,人心觉而不迷,所以热恼的现象在极乐世界完全没有。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229集) 2010/12/22
人要是往生极乐世界就好比入清凉池,用这个做比喻,这是我们很容易体会得的。 「漏尽比丘」,漏是烦恼的代名词。譬如我们这个茶碗,这个茶碗盛茶的、饮料的,如果下面有破损,你盛的东西都漏掉,都漏失了。佛说我们的心就像一个盛水的杯子一样,现在有烦恼,烦恼就是漏洞,你所修的这些功德全漏掉,这真烦恼,功德积不住。从哪里漏掉?从贪瞋痴慢疑漏掉,这五个洞,这五个是大洞,还有小的,怨恨恼怒烦是小的。你看有大洞、有小洞,盛一点点东西都漏光。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229集) 2010/12/22
佛这个比喻是真好。那怎么办?我们必须把这个洞堵塞住,我们修的功德就能保存得住。所以漏是烦恼的代名词。根本烦恼是贪瞋痴慢疑,随烦恼怨恨恼怒烦,这东西平常不能有。可是这烦恼已经在自己心里面生了根,随时它会发作,当它发作的时候,你要有高度的警觉心,你才能防止。古大德常常劝导我们,「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是什么?就这些烦恼,它起来不怕,你要觉悟得快。觉悟什么?把它转过来。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229集) 2010/12/22
修净土法门的人就用这一句佛号,贪心起来,立刻就发觉,阿弥陀佛把它取而代之,让这个贪念不能再继续增长,这个念头马上就消掉。不顺心的事情,瞋恚心生起来,这念头才一动,第二个念头,南无阿弥陀佛,把瞋恚心伏住,这叫真修行。这种念佛人是真会念,你看念念把烦恼伏下去,伏久了烦恼自然就没有了。不会念佛的人,口里面念佛,心里面还生烦恼,那不会念,他伏不住,让烦恼把你念佛的功夫全破坏了。所以念佛功夫不得力,道理就在此地。由此可知,修行真的是要先断烦恼,然后修行功夫就得力。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229集) 2010/12/22
用什么方法来伏烦恼?还是要用佛教给我们的办法。佛教的办法很多,八万四千细行,那都是方法。无量方法里面,实在讲,最殊胜的方法,最简单的方法,最实用的方法,无过于这一句佛号。不管什么烦恼起现行,起心动念、分别执着,不论什么事情,只要念头才动,第二个念头就是阿弥陀佛。这个好,一方面可以把烦恼伏住,另外一方面跟阿弥陀佛路线接上了,一向专念,求生净土,这个线接上了,这是无比殊胜的修学方法。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229集) 2010/12/22
永离热恼,心得清凉-全1集
https://new.jingzong.org/web/video/
player/cid/923/cnum/DT-000/num/
DT-000-0337/pid/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