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音宣流

成天忙忙碌碌,没有时间念佛怎么办?



    按:印祖在《文钞》里讲“信愿行”中的持名正行,主要是从两方面介绍的:一般情况下,我们要随分随力,一天到晚尽量不忘持名;如果是特别忙的人,最起码也要依“晨朝十念法”。要注意,这两种都特别提到了“至心”。这样我们就知道,念佛行必须要“至心”,也就是要在前面信愿的基础上,这一点非常重要。
    1.凡事不忘持名“或有公私众务,了无少暇,须于早晚十念念佛,至心发愿,亦能往生。以阿弥陀佛曾有愿云,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是故十念念佛,亦得往生也。”——《印光法师文钞》净土法门普被三根论“从此随分随力,至心持念阿弥陀佛圣号。无论语默动静,行住坐卧,迎宾待客,著衣吃饭,务令佛不离心,心不离佛。譬如切事系心,凡百作为,不忘此事。”——《印光法师文钞》净土法门普被三根论这里印祖告诉我们:“从此随分随力,至心持念阿弥陀佛圣号。”要注意“至心”两个字。“至心”就说明是要在前面真信切愿基础上“持念阿弥陀佛圣号”。我们许多人还没有达到“至心”,在真信切愿上还有很大的欠缺,那你就要特别注重净土的闻思,注重信愿的修法。我们讲“行”的时候是没有离开“信愿”的,讲“信愿”的时候也不可能没有“行”,“信愿行”三者实际上是不可分的,说一即三。所以你可以讲“信愿行三具足才能往生”,也可以讲“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或者讲一个也行,说“有胜解信就能往生”“发愿就能往生”“念佛就能往生”都行,说一实际上是具三的。“无论语默动静,行住坐卧,迎宾待客,著衣吃饭,务令佛不离心,心不离佛。”这里告诉我们,念佛有一个非常方便的地方,就是“语默动静,行住坐卧”任何时候都可以念。特别对在家人来说,念佛法门最为方便,无论语默动静,在做事中也可以修行,不像打坐静修等需要许多条件。下面再来看印祖的比喻:“譬如切事系心,凡百作为,不忘此事。”如果有迫切的事挂在心上,那么你的一切所作所为就都不会忘记这件事的。这里迫切的事就比喻持名念佛。要注意,这里讲持名念佛,并不是就干巴巴地念一句佛号,而是要在信愿的基础上。印祖这里就说“至心持念阿弥陀佛圣号”,要“至心”,要有信愿的内涵在里面。

    没有信愿念佛号,就相当于一个人没有灵魂、没有精神,那一切就都是虚的。所以这里就作比喻,“譬如切事系心”,你要以信愿摄持来念佛,一直把极乐世界放在心上,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样忆佛念佛,如母忆子,如浪子思归故乡。或者就像一个小孩子,父母有事离开了,他天天想念自己的父母,吃饭的时候还在想,边吃边掉眼泪。念佛必须要有这样的心,以这样的信愿来忆念,就像“切事系心”一样,“凡百作为,不忘此事”。现在经常有些在家居士说:“我忙得很,没有时间念佛。”这其实说明他没有好好反省自己。不管怎么忙,难道你会忙到任何时候连一句佛号都念不起来吗?你只要“痛念无常,用心真切”,无论干什么事情,不管是在单位办公,或是在家做家务、照顾孩子,这句佛号都可以尽量提起来。如果确实有事不能静坐念佛,那么也可以散心念,尽量提起佛号。佛号念熟之后,不管多忙,乃至跟人打交道的时候、听别人说话的时候,心里都可以念佛;做事情当中,这句佛号也可以不停;甚至走路的时候也念佛、吃饭的时候也念佛、大小便的时候也念佛,任何时候都不要让这句佛号断掉。

2.无暇者早晚十念
“或有公私众务,了无少暇,须于早晚十念念佛,至心发愿,亦能往生。

以阿弥陀佛曾有愿云,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是故十念念佛,亦得往生也。
——《印光法师文钞》净土法门普被三根论这里是指慈云忏主所创的“晨朝十念法”,是针对古代时候的宰官、大臣等极忙的人,《龙舒净土文》中对此也非常推崇。《印光法师文钞•与陈锡周居士书》中介绍:“若或事务多端,略无闲暇,当于晨朝盥漱毕,有佛则礼佛三拜,正身合掌念‘南无阿弥陀佛’,尽一口气为一念,念至十口气,即念《小净土文》;或但念‘愿生西方净土中’四句偈,念毕礼佛三拜而退。若无佛,即向西问讯,照上念法而念。此名十念法门,乃宋慈云忏主,为王臣政务繁剧,无暇修持者所立也。“何以令尽一口气念。以众生心散,又无暇专念。如此念时,借气摄心,心自不散。然须随气长短,不可强使多念,强则伤气。又止可十念,不可二十三十,多亦伤气。

以散心念佛,难得往生。此法能令心归一处,一心念佛,决定往生。念数虽少,功德颇深。极闲极忙,既各有法。则半闲半忙者,自可斟酌其间而为修持法则也。

    一般人如果事务多端,没有闲暇,应该怎么修呢?就是用慈云忏主的“晨朝十念法”,“尽一口气为一念,念至十口气”。要注意,这里是念十口气,而不是十声佛号。这是慈云忏主“为王臣政务繁剧,无暇修持者”所创立的。“极闲极忙,既各有法。则半闲半忙者,自可斟酌其间而为修持法则也。”比较闲的人应该一切时处不离念佛,而特别忙的人就用“晨朝十念法”,半闲半忙的人就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斟酌其间而为修持法则”,有这样种种不同的情况。下面再看这里印祖的论文:“须于早晚十念念佛,至心发愿,亦能往生。”要注意,这里也是“至心发愿”。为什么“晨朝十念法”十念念佛都能往生呢?前提就是“至心发愿”。
    慈云忏主的“晨朝十念法”主要是用气来束心,当然它也是根据第十八愿“十念皆生我国愿”。“以阿弥陀佛曾有愿云,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就是《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的第十八愿。“是故十念念佛,亦得往生也。”十念念佛也可以决定往生,万不漏一,这就是根据第十八大愿中的“至心信乐,欲生我国”。“至心”就是至诚心,“信乐”就是深信之心,“欲生我国”就是回向发愿心,所以“至心信乐,欲生我国”实际上就是《观经》三心,或者我们一般讲的真信切愿。有真信切愿,当然就能决定往生。“乃至十念”,“乃至”是省略词,说明不管你是念佛念了一辈子,还是一年、一个月,甚至十念,都能往生。第十八愿其实就是往生的最低条件。我们千万要注意,“乃至十念”的“十念”并不是念佛功夫。关于“十念”,《无量寿经》后面的成就文中就提到“乃至一念”,说明“十念”的目的就是为了“一念”。

    临终时一念的真信切愿就往生了,又有什么念佛功夫呢?这里其实就是强调,能否往生就在于你是否有真信切愿。“乃至十念”,换一句话讲就是:“无论你有没有念佛功夫,乃至十念、一念就能往生。”这里强调的不是什么“十念”的念佛功夫,而是不论功夫,只要“至心信乐,欲生我国”,有真信切愿,就可以往生。这样我们就知道,这是”晨朝十念法“可以往生的出处、根据。“晨朝十念法”十念念佛之后,一般要念慈云忏主的《小净土文》回向。在短短的一篇《小净土文》中,慈云忏主专门引用了第十八愿“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以教证来证明决定得生,让我们要有信心。可见“晨朝十念法”十念念佛离不开信愿,离不开“至心信乐,欲生我国”。十念必生,依的就是第十八大愿这样的教证。我们每次依《小净土文》发愿的时候,都要把第十八愿也念一下,这样就会对十念、一念念佛也能决定往生产生信心,就不会有怀疑。只要你有“至心信乐,欲生我国”的真信切愿,就能决定往生。如果你能一辈子坚持晨朝十念,以真信切愿,决定无疑的信心来念佛,那么即使你确实很忙,没有时间念佛,也没有念佛功夫,那也是决定往生的。因为你本身已经有胜解,也就是有真信切愿了,所以是“万不漏一”“万修万人去”的。



真正明白之后才晓得,一个人一生,生生世世,自己要负百分之百的责任,于任何人都不相干。 佛有没有度我们?佛没有度众生,佛度不了众生,要能度,我们个个都成佛了。 决定要靠自度,佛对我们的恩德,只是教我们自度。 为什么?业因果报是你自己造的,只有你自己才能解决,靠别人不可能,别人只能够帮你做增上缘,帮你一把。 自己不肯起来就没办法,拉不动;自己肯起来,别人拉一把,感到很轻松。 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就是帮我们拉一把,拉到极乐世界去,到极乐世界就成佛了。 你不肯到极乐世界,他对你无可奈何,一点办法都没有,念佛是跟他结法缘,这一生不得受用。 如果真正想到极乐世界,自己肯放下,放下什么?首先放下对物质生活的需求,放下贪欲、放下瞋恚、放下愚痴、放下傲慢、放下怀疑。

往生没把握,原因在哪里?

真的一切放下,一切放下一切全都得到。


那我们要想想看,我们今天学得这么辛苦,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都没有把握,原因在哪里?
    我们对这个世间没放下,还是有强烈的欲望,不能离开这个世间,所以对极乐世界的信息就相当的渺茫。我们在年轻时候,也有四、五十岁,请教一个老和尚,修行还听说很不错的。
    我们向他请教,老和尚,他修净土法门,“你往生有没有消息,有没有把握?”他摇头。我们觉得应该不错了。
    老和尚讲真话,为什么?没有彻底放下。建立道场为什么?别人的寺庙建得比我大、比我庄严,我不如他好像没面子。
    这是什么?面子没放下,尊严没放下,这是大障碍!所以跟极乐世界线没连上,有障碍。这都是讲要少欲。少欲到无上菩提也不在心目当中,心里也没有了,真干净!我们求生极乐世界是不是个欲望?是的。不要紧,这个欲望就是什么?带业往生,到极乐世界再把这个欲望放下,你就步步高升。
    因为你带这个欲望生极乐世界是凡圣同居土,四土里头位子最低的,你有欲望。
    你到那个地方去之后见到阿弥陀佛,连这个念头都没有了,马上就提升,提升到方便土,提升到实报土。
如果真正到那个地方去,连无上正等正觉的念头都没有了,那恭喜你,你圆满了,你证得妙觉果位。告诉我们放下的重要!下面再讲知足,“云何菩萨知足?得一切种智,是名知足。”一切种智是什么?圆满的智慧,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叫一切种智。一切种智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不是从外头来的。知足,知足就不再求了,到此为止。我们现在也是第一要知足,知足什么?我们得到净土了,我们得到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是名知足,你就应该叫知足。你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恭喜你,你决定往生净土,往生净土你决定成无上菩提,肯定的。不知足,我还要学这个、学那个,就把你的功夫破坏,把你的信心扰乱,你往生极乐世界上面打了个问号,可能去也可能你不去,你去不成。如果你是知足,那你决定去,这问号就没有了,决定去,没有不去的。一生造作很多业障、罪业,一个字不认识,遇到这个法门他要肯念,这人能成佛。

《千言万语话放下》系列
110.苦从哪里来的?迷来的,你对事实真相不了解,你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全错了
因为苦从哪里来的?迷来的,你对事实真相不了解,你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全错了,错了你自己不知道,你认为你很正确。明眼人看得清楚,明眼人是什么?没有迷惑的人看得清楚,迷惑的人看不清楚。所以破迷开悟自然就离苦得乐,迷破了,苦就离开;悟开了,乐就得到。要用什么样的手段完成这个理论,达到目标?就是教学,所以一切诸佛菩萨都从事于教学工作。
恭录自《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第13集
111.问题不在经教,问题还是在放下,放下就能明心见性
问题不在经教,问题还是在放下,放下就能明心见性;不能放下,舍识用根是决定做不到,这是学经教的人不可以不知道。总而言之,无论修什么法门,八万四千,门门都离不开看破、放下,这个最高指导的原则。这是我们永远怀念章嘉大师,我们第一天见面他教给我的。那个时候教给我,我并没有完全懂,这六十一年的学习,体会到这种教学的密意、深意,你只要真正用上了,真有受用。
恭录自《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第13集
112.世间这些事,缘聚就现前,缘散就消失了,缘聚缘散,你怎么能当真?
「如经云:身独度脱,获其福德,可得长寿泥洹之道」。这个身独度脱,这个独字是个关键的字眼,你自己一定要知道。还有许多人说,我要到极乐世界,我的孩子怎么办?我的家亲眷属怎么办?还有一大堆,那你自己也去不了。为什么?全是假的,世间这些事,缘聚就现前,缘散就消失了。缘聚缘散,你怎么能当真?那有人说,学佛怎么这么感情都没有了?学佛有没有感情?佛学有,佛学的感情是真情,不是虚情假意。佛对我们有真情,生生世世永远追随、照顾,没有放弃我们,这是真的。六道里头,缘聚的时候在一起,死了之后缘散了,又不晓得到哪一道去了?再见面也不认识,那是假的,不能认真。
你要是真的认真要度你过去家亲眷属,那叫什么?在佛教里有个名词叫有缘人。什么时候你认识他?你明心见性之后就认识了。这些有缘人散居在十法界,在各个不同的界别里头,有在天道的、有在人道的、有在三途的。只要是跟你过去有过这个缘,亲属关系,你统统都能够看到他、能够听到他,他起心动念你全知道,你都能关注得到,他有困难,你真能帮助他。到那个时候你跟佛菩萨一样,你有圆满的智慧、有无量的德行,你也会像菩萨一样观机,他是不是真想出离,真想出离就帮他。他不想出离,烦恼习气没伏住,这个不行。这你没有成熟,就是根熟众生,你根没熟,你还有起心动念、还有分别、还有情执。有这些东西,极乐世界不适合你居住,你到那边会生烦恼。
所以必须能完全伏住,只要一念伏住,那一念就能往生。往生到极乐世界是永远伏住,不会起现行,极乐世界没有烦恼的环境,没有造业的环境。到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没有女人,全是男子,女人到极乐世界都变成男子。这是什么?这是阿弥陀佛把那个亲情、男女之爱完全杜绝掉,他那里没有,所以他念头都不生。而且到极乐世界,作阿惟越致菩萨,就是大彻大悟,遍法界虚空界的真相你完全见到了、完全明白了。烦恼化成菩提,生死化成涅盘,全转过来了。
恭录自《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第69集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扫码加微信
扫码加微信
扫码加微信
扫码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