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语:
修行第一个条件「从明师受戒」,不论是佛法世间法,要跟一个好老师。「明师」不是名气很高、很大,是这个老师有智慧、有德行,确实是个好老师,我们要听他的教诲,依教奉行。尤其是第一个老师很重要,我们通常会先入为主,以后接触别人,都会拿这个老师做标准去量别人。
节录:
修行的开端,《阿难问事佛吉凶经》里面说得好,一开头阿难尊者就问这问题,佛给他解答。第一个条件「从明师受戒」,这一句话要用现在的话讲,你真正想学,实在说不论是佛法或者是世间法,你要跟一个好老师。「明师」,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好老师。这个明,不是名气很高、名气很大,现在人讲知名度;知名度高,未必有实学,所以佛说的明师,这个明是光明的明。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518集)2001/12/9
由此可知,这个老师有智慧、有德行,我们跟一个老师要以这个为标准,老师要有道德、有学问。我们要细心观察,他的思想、他的言行、他的生活,他处事待人接物,看清楚了,没有错误,确实是个好老师,为大众所赞叹、所尊敬的,我们要听他的教诲。「从明师受戒」,不是给你授五戒、授菩萨戒,这个受戒是你要跟他学习,听他的教诲。要接受老师的教诫,依教奉行,总得从这里入门。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518集)2001/12/9
跟到一个好老师,你就会有成就;你跟一个不是真正善知识,那你要受很多辛苦,你这一生很难成就。尤其是第一个老师,第一个老师先入为主,以后你接触别人,你都会拿这个老师做标准,做一个辙码子,去量别人,这个麻烦!第一个老师是比什么都重要。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738集)2002/06/14
我们到哪里去找一个善知识来做依靠?这桩事情古人讲得好,「可遇不可求」,偶然之间遇到了,遇到是有因缘的,过去生中的缘、善根福德因缘,我们才遇到。遇到之后你要具备好学生的态度。讲到好学生,《弟子规》就重要,这个课程在古代是教童蒙的。还没有正式上学,五、六岁,学这个课程。这个课程父母教、兄长教,哥哥教弟弟。在家做好儿女,在学是好学生,好儿女的标准、好学生的标准就在《弟子规》。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738集)2002/06/14
你然后亲近好老师,老师看到你确确实实具备做学生的条件,他会全心全力帮助你。你要不具足这个条件,老师想帮助你帮不上,不是不慈悲,不是不肯帮助你。好弟子、好学生,《弟子规》里面列的这些条文很多,但是归纳起来总不外乎「诚敬」这两个字。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738集)2002/06/14
诚敬表现在生活、表现在处事待人接物,就是《弟子规》。所以印祖讲,「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诚敬这两个字,从初学一直到成佛都不能离开。成佛之后,诸佛菩萨还是以诚敬的心行度化一切众生。所以诚敬是永恒的,无始无终,它不是阶段性的,真诚恭敬!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738集)2002/06/14
这就是我们中国古时候所讲的师承,你要遇到一个好老师。自己对好老师一定要专信,这是做学生的态度,如果自己具备专信,当然就不会犯。精进,善知识把你看作宝,他会全心全力的帮助你。虽然遇到善知识,对善知识半信半疑、阳奉阴违,善知识知不知道?知道,他要不知道的话,他就不是善知识。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第25集)2001/6/12
学生、群众起心动念、所作所为,善知识眼光就像一盏明灯一样,照得清清楚楚,人家不说就是了。为什么不说?说了没用处,说了你也不相信,你也不肯做。到什么时候说?什么时候你回头、你相信了,你真正能做到「专信不犯,精进奉行」,这时候一定跟你说,成就你。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第25集)2001/6/12
如果找到个知见不正的人,我们跟他学,就耽误这一生,这一生没指望。如果你要是真学,今日之下比过去方便多了,你不认识善知识,可以私淑过去的善知识,所谓私淑弟子,就是我们找前人做榜样,我们跟他学。
佛说阿弥陀经(第12集) 1983
譬如孟子,孟子在世的时候,孔老夫子已经死了,已经过去了。他对孔老夫子的为人,对孔老夫子的学问,非常的景仰,孔夫子的著作还留在人间,他就依孔夫子的著作,以孔子为老师,一心一意的学孔子,他学成了。所以孟子是孔子的私淑弟子,这是个好办法。
佛门里面像这种情形很多,蕅益大师就是私淑莲池大师的,蕅益大师发心学道,莲池大师已经过去了,不在世间了。莲池大师这些著作留在世间,像我们现在所读到的《莲池大师全集》,他就一生专攻《莲池大师全集》,这是莲池大师的私淑弟子,他成就了。
佛说阿弥陀经(第12集) 1983
如果是效法印光大师,印光大师有《全集》流通在世间,学印光法师「老实念佛,莫换题目」,也必定能够达到往生见佛的愿望。这是我举几个例子,做为诸位求老师、选择法门的参考。
佛说阿弥陀经(第12集) 1983
所以一定要亲近一个善知识,在一个善知识里头得清净心、得平等心,你得到了!如果得不到清净、平等,你就没有资格出师;中国古时候讲出师,现在人讲毕业,你就毕不了业。所以你跟定一个好老师,老师有责任、有义务指导你、帮助你,成就你戒定慧三学。
那个戒就是规矩、方法,老师有一套方法、有一套规矩,你必须要遵守,你从遵守,你的心慢慢定下来、静下来了。定到一定的程度,智慧开了。到智慧开,老师自然就打发你,劝你去参学。参学是成就后得智,就是无所不知。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738集) 2002/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