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语:
看到别人的过失,要规劝。规劝要有智慧,先要观察他能不能接受,要不能接受,就不能够规劝。不能够正面规劝,可以用其他的方法来规劝。譬如做出一个好样子,让他接触到有所感悟,规劝不一定是言词。
节录:
规劝有善巧方便,你要有智慧,你先要观察他能不能接受,他要不能接受,那就不能够规劝。不能够正面规劝,你可以用其他的方法来规劝。我不说,我做出一个好样子给你看,让你看到,让你听到,让你接触到,你有所感悟、有所感动、有所领悟,都是规劝,规劝不一定是言词。
学佛答问2004/5/25
最标准的模范,在中国历史上,这是四千多年前,舜王,你们读历史都会晓得。舜的父亲、继母、继母的儿子用什么态度对他,你看他用什么方法规劝。三年,他能把他的父亲、继母、弟弟统统感动,这是好榜样!
学佛答问2004/5/25
怎样规劝?那你有智慧,有善巧方便,就是最适当的方法。在当时、在当地,对人、对事最适当的方法,慢慢让他感动,让他领悟,这个事情决定不能着急。真诚的爱心,真诚的尊重,会感动人,没有一丝毫傲慢,没有一丝毫轻视;稍稍有一点傲慢、轻视,「你不行,你犯了过」,那错了,别人决定不会接受。所以,这个要多读书,要多学,这样才能落实,想想舜王怎么落实的,你跟他学就对了。
学佛答问2004/5/25
知道人与人之间相处,最重要的是交流。现在人讲交流,真诚的相待,要多为对方着想,不要想自己。你能够想到对方,这是真正的爱语,替对方来着想,对方要有过失,要知道规劝,这里面都有善巧方便。所作所为是为众生服务的,当然我们所接待的对象,也就是服务的对象。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60集) 2010/6/17
特别是别人有需求的时候、有困难的时候,要照顾,真诚的照顾,没有自利的念头,没有要求别人回报的这个心,这才是真诚心。我们对别人好,希望将来别人对我好,错误了;没有这个念头,只有付出,不求回报,为什么?因为众生跟我们是一体。所以这个「见和同解」重要,这才是真正的基础,这是一体,比一家还要亲切。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60集) 2010/6/17
规劝应该在隐密的地方,没有第三个人听见,这是正确的;如果在大庭广众之下,有人听见是决定不许可的。为什么?伤害他的面子,要顾虑他的情面,不能破坏他的形象。这是爱心,对他真正的爱护。他有过失的时候,劝勉他,让他改过自新,这种态度是正确的。如果在旁人面前来说的话,这是错误的,这是不可以的。
净土大经科注(第233集) 2012/3/8
现在这个社会问题,就是做错事情的人太多,我们一定要了解为什么会做错事。我们传统的教学疏忽了两百年,你能怪人吗?他自己不知道,他父母也不知道,他祖父母也不知道,那你怎么能怪他?所以,一切过失一笔勾销,我心多清净,没有一丝毫怨恨。
净土大经科注(第233集) 2012/3/8
学着「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让大家欢喜。自己做个好样子给他看,这就对了。他做的不如法,我做的如法,让他慢慢的看,让他自己觉悟,这就不得罪人!所以说又不能管是又要管,有方法,自己做好样子。你像道场,常常做事情有人找麻烦,但是我们看到别人做错,我们不找麻烦;他有过失,我自己来纠正,不是叫他纠正。你用这个方法,日久天长,真正收到如法的效果,你会感动他,他慢慢觉悟过来,他就会跟你学习。所以今天不是用言语劝人,那个没有人相信,也没有人接受;做样子给他看。
学佛答问2006/5/19
我们没有智慧,没有这个能力,跟大众相处怎么办?最好的方法就是一句阿弥陀佛,笑面迎人,人家不管说什么,「阿弥陀佛」,这个好!这把阿弥陀佛送到他耳朵里去了,一历耳根你永为道种。有过不要劝,念佛,恭恭敬敬,和颜悦色,把佛号念给他听。这个方法真的叫自利利他,有百善而无一害,这个要学会。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529集) 2011/8/8
规劝他人要有善巧方便-第1233集
https://new.jingzong.org/web/video/
player/cid/951/cnum/DT-027/num/
DT-027-1383/pid/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