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语:
忍辱正治嗔恚,通断三毒。忍辱正对治的是瞋恚,能修忍辱的人不会发脾气、不会暴躁,这是断瞋恚。三毒是贪瞋痴,不但能断嗔恚,能断贪、痴。为什么?见到外面人事物,自己喜欢的,不起贪心,这就是能忍;不生痴想,也是能忍。所以忍辱通断三毒。
节录:
「忍辱正治瞋恚,通断三毒」,忍辱正是对治瞋恚的,我们瞋恚的念头不起,忍辱才有力量。都在日常生活当中去锻炼,特别是逆境、恶缘,这是修链忍辱最好的时候、最好的机缘。通断三毒,贪瞋痴,能忍才不贪、不瞋、不痴。所以,持戒苦行比不上,持戒修苦行有时候还忍不过,怨恨恼怒烦还是会起来。特别是在现代的社会,人失去了道德,不相信因果,让我们六根所接触的几乎全都是不善,善的很少很少。这个不善的诱惑、不善的力量非常强大,就单单忍辱这一条,你忍不过,你就堕落了,这关很难通过。
净土大经科注(第221集) 2012/3
怎样才能够让我们忍辱波罗蜜能成就?这经上讲得好,于一切法不分别、不执着,你就能稳稳当当通过了。你有分别、你有执着,执着里头当然最重要的就是自己的成见,自己说看不顺眼,这个不可以。一定要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些人为什么造罪业?为什么会违背性德?没人教他。人,本性本善,没错,但是习性不善,没人教,随着习气走,慢慢就学成不善。他知不知道?不知道。所以佛菩萨原谅他们,佛菩萨不责备他们,佛菩萨教导他们,帮助他们回头。我们在经论处处都看到,教菩萨我们看了沾光,在旁边学会了。
净土大经科注(第221集) 2012/3
《会疏》里头讲十种忍,「疏曰」,疏是注解,《无量寿经》的注解,「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及。能行忍者,可名为有力大人。忍辱正治瞋恚,通断三毒」。 《会疏》里面说的十忍,开端这几句话把修忍辱波罗蜜重要性都说出来了。持戒苦行,这非常难得,要跟忍辱比,持戒、苦行都比不上忍辱,这是真的。有人戒持得很好,真正修苦行,他还发脾气,他心里还不高兴,这就是不能忍。
二〇一二净土大经科注(第281集) 2013/4
所以忍辱的功夫超过持戒、超过苦行。也可以说是,持戒苦行的成就表现在忍辱波罗蜜上,持戒是为了得定,不能忍,定从哪里来?所以忍辱是禅定的前方便,一定先能忍后能定。定是什么?如如不动。忍还有一点动荡,动荡没有关系,他不在乎,他不会生烦恼。
二〇一二净土大经科注(第281集) 2013/4
所以赞叹能行忍者,行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世待人之处都能忍,这是名为有力大人。大人,对菩萨的尊称,这个是有道行、有功夫、有成就的菩萨。有力,这个力就是忍辱力。忍辱正治瞋恚,通断三毒。忍辱正对治的就是瞋恚,能修忍辱的人不会发脾气、不会暴躁,像心浮气躁,修忍辱的人不会。通断三毒,三毒是贪瞋痴,不但能断瞋恚,它能断贪。为什么?见到外面人事物,自己喜欢的,不起贪心,这就是能忍。不生痴想,也是能忍。所以忍辱通断三毒,在修行里面非常重要。
二〇一二净土大经科注(第281集) 2013/4
「忍力」就是忍辱之力。通常我们讲忍辱有三种,第一种,对于世间一切不称意的事都能够安忍。俗话说,「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这个要觉悟、要明了,哪有样样称心如意的?不可能的。不如意的事情多,但是一定要能够忍,这是对于世法忍,世间一切法。
无量寿经(一次宣讲)(第39集) 1987
第二种,人为的加害,别人侮辱我们、轻慢我们、伤害我们,这些都要忍,不要起瞋恨心,不要有报复的意念。为什么?我们是修菩萨道,菩萨道是大慈大悲。如果众生对我们有恶意,我们还有报复的念头,慈悲心到哪里去了?我们修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就在这个地方来看,我有没有真正的慈悲心。佛门里面常常说,「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菩萨道里头是慈悲为根本,没有慈悲,说老实话,人天的福德都得不到。
无量寿经(一次宣讲)(第39集) 1987
你修再大的福报,你没有慈悲心,你这个福报到恶道里面去享,不会在人道,人道讲仁慈。你没有慈悲心,纵然修福,还是不能在三善道,何况成佛作祖?所以慈悲心在佛门里看得非常非常的重要。慈悲心的显露,就在一切人为加害于自己的时候,就能够很明显的看出来,我们究竟有没有慈悲心,究竟有多大的慈悲心。
无量寿经(一次宣讲)(第39集) 1987
慈悲之为德,不可思议!真正慈悲心到相当的一个程度,一切的毒害都能化除,这个不是假的。慈悲心的人遇到毒蛇猛兽,它不伤害你,为什么?慈心摄受它,它也会被感动。所以菩萨修慈是列在最重要的一个课题。
无量寿经(一次宣讲)(第39集) 1987
https://new.jingzong.org/web/video/
player/cid/951/cnum/DT-027/num/
DT-027-1384/pid/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