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今天大家选择「持名念佛」这一条道路,对这条道路一定要清楚,一定要明了。这一条道路正助双修,正行就是「持名念佛」,一心一意求生净土;助行就是我们现在人还没到西方去,还离不了社会,离不了人群,我们如何跟一般大众相处,这里面有许多的原则,像三福、六度属于助修。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第203集) 1984/12
净宗学会提出修行五个科目,第一个是三福,第二个是六和。六和是佛教僧团的根本大戒。今天这个世间为什么没有僧团?就是大家都不遵守六和,这就不是僧团了。所以要晓得,六和重要!俗话说「家和万事兴」,你的家不和,这个家庭不可能兴旺,团体、公司、社会、国家没有例外的。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第203集) 1984/12
「和」当然最重要的是见解,就是前面两个是基础,「见清净,度疑净」,「和」就可以做得到了。见和同解,戒和同修,然后就是三学、六度、十大愿王。我们修净宗,处事待人接物以这五科为原则,用这五科修正我们自己思想、见解、行为。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第203集) 1984/12
我们在没有往生之前,离不开社会、离不开人群、离不开一切众生,那我们一定要依照经训。弥陀、世尊(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这两位导师在经典里面给我们的教训,我们要做到。这些教训总而言之,都是「断恶修善,积功累德」,这两句都可以包括尽了,这就是你所修的种种善根。修积的这些善根,只有一个目标、一个愿望,那就是求生净土,这样一个目标、一个愿望就叫做「心心回向」,一切善根、功德统统回向西方。
无量寿经(二次宣讲)(第43集) 1990/4
现在起,努力『作诸功德,至心回向』,这个功德是正助双修,一心一意求生净土,一个方向专念,专念阿弥陀佛,断恶修善,把这个功德统统回向求生净土。也就是说,我修积的功德福报我统统不要享受,做为往生的资粮,你临命终时才心不颠倒,才没有病苦。人走为什么没有病苦?福报大。福报怎么大?平常不享福,福报留在最后那一刹那来享,一生修积的福报在那个时候享。
无量寿经(二次宣讲)(第101集) 1990/4
正修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或者祖师在《弥陀经》里面教给我们的一心称念、相续不断,这是正修;助修是断恶修善。自己过去所造的恶业、现前的恶业一定要知道,不知道,怎么忏悔?没法子忏悔。一定要晓得自己所造作的恶业。怎么知道?一定要读经,一定要持戒。
无量寿经(二次宣讲)(第101集) 1990/4
印光大师将《感应篇》、《阴骘文》、《了凡四训》传授给我们,教我们把这些书当作戒律。每天看一遍,对照对照自己身口意三业,于是自己的恶业就被检查出来了,就被发现、找出来了。找出来之后,要把它改掉,要认真去改、彻底去改,丝毫都不能留。原因在什么地方?西方极乐世界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无量寿经(二次宣讲)(第101集) 1990/4
念佛人最重要的是要放得下。所谓放得下就是真正没有妄想,一切都随缘,决定不攀缘,攀缘就是你放不下。什么叫攀缘?我心里一定要怎样怎样做法,这就是攀缘。随缘是随顺环境,逆来顺受,为什么?随缘心是清净的、平等的,攀缘的心不清净、不平等,这个对于我们念佛往生有决定性的关系。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第85集) 1984/12
所以什么都放下,眼前生活什么都好,真正在境界里修清净心、修平等心、修慈悲心,这三种心决定帮助我们往生。正助双修,正修就是一句阿弥陀佛,不间断、不夹杂、不怀疑;助修就是在一切人事环境里面用清净、平等、慈悲。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第85集) 1984/12
我们念佛很勤奋,为什么功夫成片也没得到,毛病出在哪里?出在这个烦恼时时刻刻起现行,扰乱了正念;换句话说,念佛的功夫不得力。要想念佛功夫得力,还是要借重持戒,也就是要借重断恶修善,用这个来帮助我们念佛,才能达到功夫成片。功夫成片才是往生的最初的条件,也就是最起码的条件,你要念到功夫成片,这才能往生凡圣同居土。
无量寿经(二次宣讲)(第101集) 1990/4
如果念佛人一句佛号里面具足布施、持戒,可以稳稳当当达到功夫成片,这是真的。布施,你放下了,持戒,你没有恶念了,心清净了,所以才能到功夫成片,决定往生极乐世界不可思议的凡圣同居土。如果这句佛号里面具足忍辱波罗蜜、精进波罗蜜,你就可以念到事一心不乱。若是具足禅定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就可以念到理一心不乱。所以六度是自修,念佛人要不修六度,要想功夫成就,那是相当不容易的事情。
阿弥陀经要解(第42集) 1984
正助双修-第475集
https://new.jingzong.org/web/video/
player/cid/951/cnum/DT-027/num/
DT-027-0625/pid/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