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在这一生当中要真正想成就,这是世尊可以说在大小乘经论里面,无数次的叮咛嘱咐「远离愦闹」。这个世间热闹的场所要远离,为什么?热闹场所很容易让我们起心动念,生起妄想分别执着,生起这些东西就是佛法里讲的造业。热闹场所里容易造业,起心动念都是造业,喜欢看的、喜欢听的动了情,不喜欢看的、不喜欢听的生了瞋恚;喜欢的动了贪爱,不喜欢的动了瞋恚,看到有超过自己的又起了嫉妒,多麻烦!所以佛教给我们远离这些境界。
华严经讲述菁华(第90集) 1998
真正修行人喜欢『寂静』,静而后才能得定,定才能开智慧,智慧才能通达明了一切,通达明了就能够解决一切问题,这是真实智慧。所以寂静是修行的枢纽,这是属于定门所设的。佛教给我们「因戒得定」,戒是守法,遵守佛菩萨的教诫。佛教给我们远离尘劳,远离这些繁华热闹的场所,保持心地的清净,这是修行重要的原则。在现代社会这个功夫比过去愈来愈困难,问题在哪里?障缘太多。
华严经讲述菁华(第90集) 1998
这些障缘在佛法里面统而言之,都称之为「魔障」。什么叫魔?魔是折磨,折磨就是让你的心得不到清净,折磨你,让你不生智慧,魔来扰乱,魔来干扰。你要懂得什么是魔?凡是让我们不能够得戒定慧的都是魔。 《楞严经》上佛给我们讲五十类,这五十类是以五蕴而分,色受想行识,每一蕴里面说十类,总共五十类。每一类里无量无边,在现在的社会统统都出现了,有几个人能禁得起魔的诱惑,能够不受这些阴魔的恼害?简直是不可能。
华严经讲述菁华(第90集) 1998
由此可知,真正想修学的人,想成就的人,自己一定要认真反省,时时刻刻检验自己的功夫;换句话说,天天要检查,如果我们在热闹场所当中,自己把持不定,你就要懂得离开;佛在经典里面告诉我们,「远离愦闹之处」,你要懂得离开,不能接近。为什么古人修行建的道场都建在深山,人迹不到之处?你想到它那里去很困难,那个时候交通工具不发达,你一定要走路,甚至要走两三天才能到。它就是取境界清净,远离社会、远离都市,甚至于连村庄都远离,取环境的寂静,对于自己修行有帮助。
华严经讲述菁华(第85集) 1998
我们应当如何「远离愦闹散乱之心」,这个事情比过去当然难,难得太多了。但是讲到成就,比过去的成就自然也高得太多了。从前远离这些境界他得清净心,现在在这个境界里面,复杂的社会里面得清净心,比从前人的确高多了;换句话说,古时候那些修行成就的人,如果生在现代这个时代,他未必能成就。现代这个时代能成就,决定超过古人很多倍,为什么?真看破、真正放下了。
大乘无量寿经指归(第73集) 1996/4
不但放下,彻底放下,知道世间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毫无滋味。这些现象究竟是什么? 《般若经》上讲得非常清楚,是一种错综复杂业因果报的循环相续的现象。这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决定不是真实的。 《金刚经》上一首偈说尽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是讲现象,「如露亦如电」是讲它存在时间的短暂,露是讲它的相续相,电是讲它的真相。
大乘无量寿经指归(第73集) 1996/4
所以,要能够体会到这桩事情、认清这个事情,哪有放不下的?哪里还会再有执着?一切人事物在面前,你说好,好;你说不好,不好。你问我,我没有意见,毫无意见。为什么没意见?因为都是虚幻的、都是假的、都是一场空,还有什么意见?有意见就是真的,就不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还有什么意见?这样才能够远离愦闹散乱之心。
大乘无量寿经指归(第73集) 1996/4
要想真正成就,一定先要修寂静的心,欢喜清净。念佛堂里面同修虽然很多,如果你真正功夫得力,再多的人如同一个人都没有一样,大念佛堂里面你自己感觉得只有自己一个人,这是你心真正到寂静,即使在你身旁的同修都决定不干扰你了。这意思就是你不会受他的干扰,你已经入寂静的境界,这个境界就叫做念佛三昧。
华严经讲述菁华(第90集) 1998
你得到念佛三昧,周边的我们今天讲的磁场,你都不受影响,这是你得到寂静;真正到一念不生,一个妄想都没有,你想想多自在!要想契入这个境界,必须身心世界放得下,这个境界里有真乐,宗门里面讲「禅悦之乐」,有真乐;决不是世间任何快乐能够跟它相比,这是真乐,这是佛菩萨的享受。
华严经讲述菁华(第90集) 1998
到环境不影响心理的时候,你已经得三昧,也就是说你已经住正定聚。这一切环境,人事、是非、善恶你都放下,你都不理会、都不在意了,你就入正定聚,那是正受,这是最难得的。如果功夫没到,环境还是会影响你情绪,那你就要觉悟,你最好能够离开、能够回避。
大乘无量寿经指归(第73集) 19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