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语:
为什么诸位同修一开始修净土,我首先劝你把《无量寿经》念三千遍,念三千遍的目的是收心。第二是把佛陀的教诲字字句句记在心里,然后进入第二个阶段。第二个阶段是研究讨论,求解,对于《无量寿经》的义趣,解得愈深愈广愈好,解透彻了,才能活用。
节录:
我们同修当中,希望这一生真正能够生到极乐世界,法藏成佛就是这一部经典,所以经不能不熟读。为什么诸位同修一开始修净土,我首先劝你把《无量寿经》念三千遍,不是说念三千遍你就行了,那意思错了。念三千遍的目的是收心。一天到晚胡思乱想,你的心是散乱的,三千遍念下来,你妄念少了。孟子所说的,「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是把你放在外面那个乱心收回来。
大乘无量寿经(第120集) 2001/5
一个是收心,第二个是把佛陀的教诲字字句句记在心里,然后进入第二个阶段。第二个阶段是我们在一起研究讨论,求解,佛在经典里面教导我们「深解义趣」。我们对于《无量寿经》的义趣,你解得愈深愈好、愈广愈好,所以你要能解,解透彻了,你才能活用。完全落实在自己日常生活当中,落实在工作里面,无论从事哪一个行业,行行出状元,行行都第一,没有第二的。
大乘无量寿经(第120集) 2001/5
过去李老师告诉我们,魔他有方便,他来障碍你,给你说法,一百句里头,九十九句是正法,只有一句是邪法,你跟他学,最后你就上当了。你上当不知不觉,到什么时候才觉得?堕到三途才觉悟;没有堕到三途,你还认为很对。很难!我们怎样学习?那只有熟读经典,经典能够多读是好事情,不能多读,读一种,但是天天要读。
净土大经科注(第484集) 2012/8
古人讲的「读书千遍,其义自见」,那个自见就是开悟了,一千遍。经,大概念到五、六百遍,就可以得三昧,三昧就是清净心现前,清净心生智慧,不生烦恼。得清净心之后继续努力的,还是天天去念,会开智慧,不定在什么因缘豁然大悟,那才叫真的。得定往生极乐世界生方便有余土,开悟生实报庄严土。
净土大经科注(第484集) 2012/8
佛法的教学是教什么?是教你开悟。用读书的方法,是对于喜欢读书的人,今天讲知识分子,喜欢读书就用读书的方法。读书是修定,你只要字没念错,句子没念漏掉,就行了。一千遍念下,得小定,开小智慧。两千遍下去,得大定。三千遍下去,大彻大悟,明心见性。
二〇一四净土大经科注(第270集) 2015/10
我们在《坛经》里面看到一段记载,法达禅师,在没有遇到能大师之前,他天天念《法华经》,念了三千遍。 《法华经》很长,分量很大,念一遍大概要一天,总要十几个小时,三千遍就是十年。见六祖,向六祖请教。六祖告诉他,《法华经》我没听过,你念给我听听。
二〇一四净土大经科注(第270集) 2015/10
《法华经》总共二十八品,他念到第二品,六祖听了说,行了,不用再念了,我全知道了。跟他讲《法华经》,他开悟了。他为什么能开悟?他有三千遍《法华经》那个定功,法华三昧,所以高人一点他就通了。他这一开悟,一经通,一切经全通了。我们看了不能白看,他们做榜样给我们看的,我们如法炮制也行,没老师也行,你先念三千遍。
二〇一四净土大经科注(第270集) 2015/10
你看看永明延寿大师,他也是读《法华经》,传记里面记载,他念《法华经》一万多遍,你就知道他定功多深。心里没有妄想、没有杂念、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就是经题上的清净平等觉,他全得到,自性般若智慧流现出来了。你看他的著作《宗镜录》,《宗镜录》就是小藏经,把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重点全掌握到。净土宗第六代祖师,禅净他表现得圆满,不但是一不是二,宗门教下全通了。他那种修行,一天一百多桩事情,我们一般人做不到,所以这都是做样子给我们看。
二〇一四净土大经科注(第270集) 2015/10
你修学的法门一定要能得欢喜心;如果不能生欢喜心,这个法门跟你不相应,你学不会,学不好;一定很爱、很喜欢,你才会全心全力去学它,那就能学成,世法、佛法一样的道理。我们学这个经教,如果不是真正欢喜也不行,所以对净宗要生法喜,对极乐世界生法喜,对阿弥陀佛生法喜,法喜从哪里生出来?从经本。所以经典要熟,要透彻,你了解得愈深入,你就愈欢喜。
净土大经科注(第270集) 2012/4
我们的信心不足,愿心不切。怎么办?必须要经教来帮助你,我们对于经教了解得不够。如果真正把经教了解透彻,这用什么方法?用读诵。读书千遍,你怀疑没有了,你求生净土这个念头生起来,真生起来了。你要再念两千遍,念三千遍,哪有不往生的道理?为什么?信心坚定,愿心恳切,这一句佛号,决定像海贤老和尚一样日夜不间断,必定生净土。
二〇一四净土大经科注(第332集) 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