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师父说

以苦为师-第511集



 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凡夫怎么样?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他就觉得很快乐,跟他自己烦恼习气,烦恼习气是什么?贪瞋痴慢、自私自利,与这个相应,他就有乐受,与这个不相应,他就生烦恼,就有苦受。所以这心理的作用,第一个是感受。第二个是想,想是妄想,就是分别、执着,想的事情太多了,归纳起来总不外乎两大类。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第79集) 2009/8/21

 财色名食睡,这五种的欲望。佛常在经上告诉我们,这五欲是地狱五条根。贪爱之心是轮回根本,佛要不给我们说出,我们都认为贪恋五欲六尘这是应当的,为什么?每个人都是这样的。佛不给我们说破,我们确实不知道;佛为我们说出,才晓得这是生死轮回的根本。古人常说「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我们如果要想求生极乐世界,一定要求一心不乱。

无量寿经(第5集) 1989/4

 你看看历史上,自古至今,的确是古今中外没有例外的,哪个享福不迷惑颠倒的?哪个享福不造业的?哪个享福不堕落的?你能从这个地方警觉,这就是智慧,『不求自乐,远离我心贪着自身』。生活清苦一点好,苦的环境里面,能够激发道心,使我们对这个世间没有留恋。顺境里头贪恋,放不下、舍不得。生活环境很清苦,觉得这个世间没有意思,厌离这个世界,对于这个世界能生厌离心,生厌离心就是你真的放得下,你不会再贪恋,往生净土就有希望了。

大乘无量寿经指归(第八集) 1996/4

 佛教给我们,教给后学的弟子,「以戒为师,以苦为师」;师就是表率、模范的意思。佛虽不赞成修苦行,但是佛赞叹修苦行。为什么?人能够过清苦的生活,这个物欲的念头就很淡薄,换句话说,断烦恼容易。如果你在生活上贪图享受,你就没有能力克服五欲六尘,你的烦恼很难断;烦恼不断,你菩提心生不起来。这一点诸位同修要特别注意。

大乘无量寿经(第9集) 1998/5/2

 这就好比我们生病,病久了,现在真的遇到一个高明的大夫,他来给我们治疗。治疗我们一定要受一番痛苦,这个痛苦要是熬不过去、不接受,那就没有法子。古人所谓「良药苦口利于病」,一点苦都不能受,你的习气毛病就断不了,所以佛才教导我们「以苦为师」。不怕吃苦、不怕折磨,要吃苦,要接受种种折磨、煎熬,才能把烦恼习气淘汰尽;然后你才知道,这些折磨你的人是真正善知识。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635集) 2002/3/7

 长远的修行,跟诸位说最大的障碍是遇到挫折、遇到困难、遇到障碍,用什么方法去突破?用忍辱波罗蜜。佛教导我们「以苦为师」,我们愿意吃苦,你才能突破;如果怕吃苦,这苦难自己受不了,必定退转。古往今来的修行人,从这个地方退转的不知道有多少,受不了苦难,禁不起挫折,所以修行要无量劫。如果不怕苦、不怕难,勇猛精进,那就是《华严经》善财给我们示现的例子,一生圆满成就,这是我们要懂得学习的。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491集) 2001/11/20

 生活不要过得太富裕,清苦一点好,为什么?常有出离心,对这个世间没有贪恋。生活太富裕,对这个世间产生贪恋,念佛阿弥陀佛来接引你,「我这个世间还放不下,这世间很快乐很好,还不想去」,机会就错过了。所以生活苦一点好,佛教给我们,佛圆寂之前交代弟子「以戒为师」、「以苦为师」,这个很有道理。我们常常生活艰苦一点,对这个世间一丝毫贪恋的念头都没有。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第3集) 2001/9/23

 物质的环境要忍耐,生活应当过得清苦一点,不要太奢侈,不要太舒适。为什么?奢侈、舒适,西方极乐世界不想去了,觉得这个地方不错,很好,不想去了。所以生活苦一点好,苦,念念有出离之意念。所以生活还是清苦一点好,我纵然有多余的财富,我过清苦一点,我生活节俭下来一点,我去帮助别人,这就对了。

无量寿经(二次宣讲)(第44集) 1990/4

 你学圣学贤,虽然是物质生活苦,形象苦,苦中有乐,真乐,那就是不亦悦乎,法喜充满,有真乐。绝对不是外面的五欲六尘、名闻利养,不是这个,与那些不相干。凡是那些的乐,我过去讲经有个比喻,那些乐是外来的,好像什么?好像吸毒。吸毒,乐他才吸,打吗啡那个乐,但是那个乐是短暂的,后面很痛苦,乐中有苦。苦中有乐,那就不一样,那个乐是永恒的,是不间断的。顺境、善缘不生贪恋,真的能放下,能舍得,没有一丝毫留恋;逆境、恶缘不生瞋恚,当然更没有报复的念头,你说多快乐!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688集)2006/12/23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扫码加微信
扫码加微信
扫码加微信
扫码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