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师父说

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感化他人-第1018集



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感化他人-第1018集


  法语: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连蚊虫蚂蚁、花草树木都能感动,人岂不能感动吗?不能感动,是我们的精诚没有达到。如果我们自己能够这样的反省,一定会把自己的德行向上提升。唯有提升自己的道德,才能感化他人。  

  节录:

  古人讲得不错,「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我们再细想一想,连这些小动物、蚊虫、蚂蚁都能感动,花草树木也能感动,人岂不能感动吗?不能感动,是我们的精诚没有达到。如果我们自己能够这样的反省,那就好了,一定会把自己的德行向上提升。唯有提升自己的道德,才能感化现代这些年轻人。我们自己没有清高的道德,一味去责怪年轻人,去惩罚年轻人,这不是办法。教育这个手段,惩罚不是一个最好的手段,最好的手段是感化,是要自己用真诚爱心,清净平等的爱心去感化一切众生。

了凡四训(第9集) 2001/4/18  

  佛菩萨对于畜生、饿鬼、地狱都能够感化他,都能够引导他回头是岸,何况世间有情众生?我们应当想想,要怪自己的功夫、德行不够,决定不能怪别人还没有接受感化。这样才能成就自己,成就他人。佛在经上说:「未能自度,而能度人,无有是处。」这句话说得好。所以你要想度化别人,必须成就自己的德能,唯有自己的德能,才能感化别人,才能够度化众生。

了凡四训(第9集) 2001/4/18  

  要想帮助社会,帮助别人,帮助社会安定和平,帮助一切众生幸福美满,从哪里做起?从自己修德做起。你自己没有真正的德学,如何能感化众生?自己还有一丝毫自私自利、名闻利养念头还没有放下,如何能感动众生?如何能行菩萨道?这些话句句都是真话,都是实话。

了凡四训(第9集) 2001/4/18  

  我们怎样待人接物?我们天天看人是缺点,人家的优点没看到,全看缺点,喜欢批评人,这都是损德,这不是积德。人要学厚道,人要学慈悲,要学原谅别人,不要原谅自己。原谅自己,德行就衰了;不原谅自己,德行提升,原谅别人。我们这样做法,帮助自己,也帮助别人。别人看到、听到了,会有感动;一时没有感动,长时之后就会感动。二年、三年还没有感动,十年、八年感动了;十年、八年没有感动,二十年、三十年感动了。

净土大经科注(第376集) 2012/6/13  

  只要是真诚,决定有感化那一天。他还没有回头,我们的功夫不够、不到家,继续努力,不要灰心。换句话说,这些人也都是我们自己的老师,没有这些人,我怎么会勇猛精进,我怎么会知道自己功夫不够、德行不够。没有把别人转过来就是不够,不够怎样办?修自己,修自己最终会感化别人。老祖宗的一句话说,「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句话非常有道理。

净土大经科注(第376集) 2012/6/13  

  就是自己的冤家仇敌,我们以慈眼看他、来对待他,善意对待他,这固然是好,这个「好」、这个「善」不圆满。怎样做得圆满?帮助他成佛,帮助他离开六道,帮助他离开十法界,帮助他得到究竟圆满的佛果,这才是真正的善意,才是究竟圆满的善意。如何能做到化敌为友?完全靠自己真诚心感化。古德教导我们「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我们还不能感动冤亲债主,是我们自己的智慧道德不够。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446集) 2001/10/24  

  修养自己智慧道德要学印光法师,印光法师用什么来勘验自己的德行?小动物。从前寺庙庵堂里面不杀生,但是蚊虫、苍蝇、蚂蚁、跳蚤、虱子这些东西总是有,一般寺庙里出家人都在所不免。但是出家人学佛慈悲不杀牠,把牠赶走。印光大师自己住的房间也有,他的侍者要把牠赶走,他老人家告诉侍者:「不必,留着牠在,警策自己,我的道德不够;如果我真的有德行,这些小动物自己会离开。」佛家讲「迁单」,就是我们一般人讲搬家。真有道德的人,感动这些小动物,牠自动的搬家,牠不会扰乱。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446集) 2001/10/24  

  这一点我们要学印光大师,房间里晚上有蚊子咬,不要把牠赶走,自己生惭愧心:「我的道德不够。」果然没有错,印光大师七十岁以后,他住的房间这些小动物一个都找不到,这是示现给我们看,几十年修行成绩在此地。别人住这个房间有,他老人家一住就找不到、就搬家了。感应道交不可思议,连这些小动物都能感动,何况是人?我们要在这个地方下真功夫。所以受人冤谤、受人陷害,千万不要自己一味把过失推给别人,一定要回头想想自己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符不符合道德?有没有冤枉别人?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446集) 2001/10/24  

  度人靠嘴不行,他不相信,要靠行为。这个行为最重要就是真诚的爱心,真诚、清净、平等、正觉里头生的爱心,那个爱心叫慈悲。这个慈悲心的里面是什么?里面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那是他内涵,表现在外面慈悲。点点滴滴的慈悲、分分慈悲,里面统统含着真诚、清净、平等、正觉,你说他能不感人吗?这感动人。我们一般人的爱心是什么?里头没有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所以那个爱心不能感动人。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531集) 2011/8/10  

  你修成了你会感动别人,为什么?别人跟你相处,处的时间久了,他会感觉到「你这个人宽宏大量,事事都是你的错处,我们做错了你一句话都不说。」人有良心,时间久了他会被你感动。他也会跟你一样,天天去反省,天天反求诸己,你就度了这个人。所以不要责怪别人,一定要回过头来责怪自己。我跟大众相处,大众都不如法,我自己不如法,我没有感化这些大众,过失在我不在他,这是真正修养道德的条件。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457集) 2001/11/1  

  孔子为什么能成为圣人?孟子为什么能成为圣人?佛菩萨何以能成为圣人?就是用这个方法成就的。我们成就不了圣贤还在搞凡夫,还在造业,眼看就要堕三途地狱,什么原因?我们不知道这个方法,总是「别人不对,我没有错误。」哪里知道最严重的病就在此地。我们这一生当中要想有成就,这个道理不能不懂,这个方法不能不学,一定要认真努力去修学,我们这一生才有成就的指望,才能够从渐圆真正到了圆圆。我们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说实在的话,目标一定要定在实报庄严土,一生到极乐世界华开见佛。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457集) 2001/11/1  

  极乐世界的成就无比殊胜,阿弥陀佛带头。这在前面我们都读过的,四十八愿、五劫修行,修什么?就是把四十八愿落实,字字句句自己都真的做到,从意念到行为。这也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我们自己修行要学圣贤、要学佛菩萨,自己真修得好决定感动一家,决定感动邻里乡党、感动这个地区、感动这个城市,做出真正好的典型、榜样给大家看。极乐世界不就是这么造成的吗?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326集) 2011/03/15

善于运用顺逆境-第230集

  古人所说「一生皆是命,半点不由人」。我们相信自己的命运,不怨天,不尤人,无论生活在顺境或是逆境,善缘或是在恶缘,绝对没有怨天尤人。命是自己造的,自己造自己一定要承当、要接受。接受的时候要懂得提升自己,为什么?全都是增上缘。顺境、善缘里头不起贪恋,自己提升了;逆境、恶缘当中不生瞋恚,也提升了。要把外面的境界统统变成自己的增上缘,增上缘有顺有逆,这会修,都是好事,没有坏事。

净土大经科注(第325集) 2012/5/6  

  到底怎么个转法?实在说,佛在经典里面、孔老夫子在教诲里头,都曾经教导过我们,夫子说:「三人行,必有吾师。」这三个人是比喻,自己一个,一个善人,一个恶人,这叫三人。善人是我们的老师,我们要效法,要向他学习;恶人也是我们的老师。凡人,永远不会发现自己的过失,只会看别人的过失;聪明人,他看到别人过失,他能够回光返照,看了之后,他能够反省,我有没有他的过失?如果有他这种过失,赶快就要改进;如果没有,也要加以勉励,不要犯像他那样的过失。

早餐开示 1999/8/27  

  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教导我们,「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这个话是真实的教诲,一点都不假。为什么不见世间过?实在说,世间没有过,过从哪里来?过从我们自己分别执着里头来的。也许你不相信,明明那个人有过,怎么是我分别执着变现出来的?你说明明他有过,佛说你看错了,你想错了,他真的没有过。这个道理很深很深,初学佛法的人很不容易理解,也很不容易接受。

早餐开示 1999/8/27  

  真正深入经藏的人,老修行的人,修行有功夫、有心得的人,听了这个话点头,没有错!如果给你讲原理,大乘经上常说,《华严经》上就讲得好,「诸法实相,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谁的心、谁的识?自己的心,自己的识。所以给你讲「心外无境,境外无心」,这个境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人事环境跟物质环境。境从哪里来的?境是心变现出来的。离了心没有外境,外境跟自己的心识是一不是二,如果你参透这个道理,佛的话你就点头。

早餐开示 1999/8/27  

  《金刚经》末后这个比喻好,「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作梦的经验,梦里头也梦到好人,也梦到恶人,也梦到顺境,也梦到逆境,当你作梦醒过来的时候,你去想一想梦里头的境界,从哪来的?真有善人、真有恶人吗?真有顺境、逆境吗?没有,自己意识心变现的。

早餐开示 1999/8/27  

  所以无论是顺境、是逆境都是增上缘,只要善于运用,没有一样不是好事。几时我们真正能够把境界转过来,观念转过来,看世间一切人皆是善人,一切事皆是好事,我们就能够入佛菩萨的境界了。

早餐开示 1999/8/27  

  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从早到晚,待人接物,世出世间这一切琐碎之事,都是佛力在加持。逆缘容易叫我们反省回头,顺境不容易!顺境,荣华富贵是愈迷愈深;逆境,往往人能够激发道心。诸位要晓得,苦难能障道,是障那些没有志气的人,是障下下根之人,中等以上的人障不住,他愈挫愈勇,再接再厉,障不了的。可是顺境就不然,顺境,中等根性的人都不行,沉迷在里面,堕落在名闻利养,贪图五欲六尘,这个力量比逆境不知道要大多少倍?所以修学佛法,先从苦难里面修,先从逆缘里面修,修成功了,再从顺境里面修。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第39集) 1984/12  

  修学先从逆境,逆境是修忍辱,忍一切苦难、一切灾害。先学着在逆境里面不起瞋恚心,这是很有道理的。瞋恚堕地狱!不起瞋恚,在六道里头不堕地狱,先学这个本事,先学不堕地狱。然后在顺境里面还是修忍辱,忍什么?不起贪爱,你这个心才能够平静,才能得到清净。顺逆两种境界都不染,心里面不沾染,顺逆两种境界相都不执着,都不动心,才能到一心不乱,才能到功夫成片。所以顺逆境界是增上缘,只要我们用得恰当。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第39集) 1984/12  

  我们的目的在西方极乐世界。要怎样才能到达西方极乐世界?要一心不乱。所以一心不乱就是我们修行的宗旨,我们要念念记在心里,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环境里面,我们要想到我自己要一心不乱,这就对了。不管外面是什么境界,顺境也好,逆境也好,我要在境界里头修我自己的一心不乱,这叫真修行。

地藏经(第5集) 1985/10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扫码加微信
扫码加微信
扫码加微信
扫码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