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幸福,就是《大学》上所说的「修身、齐家」。修身的喜悦我们可以从《论语》第一章看到,翻开《论语》,第一句话孔子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就是把学习的目的、修身的受用全部给我们说出来了,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为什么要跟古圣先贤学习?为什么要修身,修正我们的思想,修正我们的言语、我们的行为?就是孔老夫子在《论语》上这句话,「不亦说乎」,快乐!不是很快乐吗?换句话说,就是为了人生幸福、家庭和睦、社会和谐。
以高等教育的方法达到幸福和平2016/3/15
悦是喜悦、快乐,这个快乐从哪里来的?是从学问来的。学了之后,要把它落实在生活、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上,这就叫「习」,习是落实。落实圣贤教诲真是快乐!自己快乐,别人也快乐,不亦悦乎。这就是早年,我二十六岁,跟方东美先生学哲学,方老师告诉我,「人生最高的享受」;用佛家的话来说,就是法喜充满;用孔子的话来说,不亦悦乎。
以高等教育的方法达到幸福和平2016/3/15
落实圣贤的教诲,现前的受用就是快乐无比。这个快乐与社会地位没有关系,与财富没有关系,孔老夫子是平民,没有做过高官,他也没有财富,他比谁都快乐。我们自古至今所看到的,中国最快乐的人是孔老夫子;回到佛教来看,佛教里面最快乐的是释迦牟尼佛。我们学佛、学儒,为什么?快乐一生,这就是幸福。
以高等教育的方法达到幸福和平2016/3/15
「身修而后家齐」。把自己本分做好,这是修身;身修好了,你在家庭决定影响你一家人,使一家人和睦,你的家就整齐,家道就兴旺;所谓「家和万事兴」,你的事业很顺利。在团体里面亦如此,你身修好了,决定影响团体成员,团体大众尊敬你,以你为榜样、为模范,大家都向你学习,你的言行足以成为同事们的好榜样。团体上下和睦,这个团体就会兴旺,团体就会好,决定会影响你的邻居、你的亲戚朋友,他们看到你们这一家这么和睦、这么欢喜、这么团结、这么合作、这么兴旺,所以大家都向你学习。
以高等教育的方法达到幸福和平2016/3/15
修身,身所表现的就是戒律,这个戒律是自自然然的,一丝毫勉强都没有。戒律从什么地方落实?从十善业。十善业是修身的标准,身,不杀、不盗、不淫;口,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不贪、不瞋、不痴,这身修。身修而后家齐,你一家和睦,家和万事兴;团体也是如此,团体上下和睦,这团体就兴旺。如果这里头彼此有意见,彼此有冲突,那是衰相,那不是兴旺的相,衰相,一定要衰。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今天我们讲世界和平,社会安定,世界和平。一定要懂这个道理,一定要依照这个方法来修。
大乘无量寿经(第172集) 2005/4/6
修身在正心,你的心术要正;正心在诚意,你的意要诚;诚意在致知、在智慧,致知在格物,格物是什么?离开五欲六尘。绝不贪图五欲六尘的享受,那叫格物。物格而后知至,你才会开智慧。智慧一开,你的意就诚了,一点都不错,真诚心是这样修来的。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955集) 2003/2/3
烦恼里头最严重的,佛在经上讲「贪瞋痴慢」,这是最严重的。这四个字害得我们生生世世搞六道轮回,你要不把这四个字断掉,你决定出不了轮回。念佛法门也是把这四个字断掉,它不是断根,它叫「伏断」,我有能力控制住它,它不起现行,就是它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决定不起作用,不是根断掉了。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316集) 2000/6/14
烦恼能控制得住,然后求智慧就有好处,才学法门。所以这个次第是先断烦恼,再学法门。儒家教学也是这样,先格物,后致知,「致知」就是佛家讲的学法门。智慧开了,这才修身,修身是知道做人、懂得做人、懂得办事、懂得应酬。烦恼断掉之后,这个人的福报现前。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316集) 2000/6/14
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再没有过失了,这叫身修。身修,他的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慈悲心现前了。我们现在总结佛的教诲,我们写了五句十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个现前才叫身修。身修而后家齐,一定的道理。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316集) 2000/6/14
我们起心动念要想到,一个念头起来,要对一切世间负责任,这个人觉悟了。不知道我起心动念与一切世间有什么关系?那是迷惑颠倒。与一切世间都有关系,与眼前社会当然关系更密切了。所以我们起心动念与社会安危有关系,与社会动乱有关系,与社会安定有关系,与一切众生吉凶祸福有关系,你怎么能说没有关系?所以人不能有恶念,不能有贪瞋痴三毒烦恼。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955集) 2003/2/3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天下平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世界和平,从自己本身做起。所以本身不和,本身不和是什么?你有分别执着,你本身就不和。你会常常起烦恼,你有忧虑,你有恐怖,你本身不和,你怎么能叫家和?本身和了,你才能够帮助一家人和;一家和,你才能帮助一国和;一国和,你才能帮助全世界和。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451集) 2005/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