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师父说

懂戒才能持好戒-第1148集



  法语:

  为什么说戒律不容易?因为戒律绝对不只是几条条文。要懂得每一条戒律是根据什么理论、因缘建立的?要懂得戒相、戒法、戒行,还要懂得开遮持犯,每一条戒都不是呆板的。统统都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才能受持。否则的话,受了戒不晓得戒是什么,也不懂怎么样持戒。

  节录:

  为什么说戒律不容易?因为戒律绝对不是那几条,那几条是条文,你要晓得理论,每一条的戒律是根据什么理论建立的?什么因缘建立的?你要懂得戒相,戒法,法是方法,戒行,持戒的行为,还要懂得开遮持犯。每一条戒它不是死呆板的,它有开缘,开缘叫开戒,不叫破戒。在某种情况之下,这个戒可以开,那个不犯戒。条条戒都有开缘,开缘就是在某种情况之下是可以开的,你要是不开,那也是戒律持得不圆满。

无量寿经(第18集) 1989/4

  什么情况之下不能开?什么情况之下是有开缘的?什么叫持戒?什么叫犯戒?统统都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才能受持。否则的话,受了戒不晓得戒是什么,也不懂怎么样持戒,这是错误的。

无量寿经(第18集) 1989/4

  首先我们要明了,佛为什么制戒,戒律理论的依据是什么、作用是什么、效果是什么,统统要搞清楚。你要是不搞清楚,你戒没有法子持,为什么?会死在戒条之下,什么事情都办不通,会产生许许多多的流弊,这个要知道,达不到目的。持戒的目的是生定,因戒生定,因定开慧。所以持戒只有自己,没有别人,你才能够达到定,才能够开慧。如果处处拿戒律去看别人,拿戒律的标准到处去量人,你自己只有造罪业,造无量无边的罪业,你决定没有办法成就功德,这是一定要明了的。

普贤行愿品疏(第16集) 1986/1

  受了戒之后,必须要自己找戒经,自己去研究,搞清楚是一桩什么事情。其实,现在几个人去搞这些东西?没人搞了,没有人听了。所以戒没有了。戒没有了,佛法就没有了,这是个危机。所以祖师真正慈悲,知道末法这个现象。戒律能不能提倡?没有法子提倡,只有个人发心去修学,那个人也是凤毛麟角,没人了。

普贤行愿品疏(第16集) 1986/1

  于是乎印光祖师他老人家提倡三本书代替戒律,就是《了凡四训》、《安士全书》,还有一本是《感应篇汇编》,他拿这三样东西来代替戒律。这三样东西都是非常浅近的文言文写的,而且里面许许多多因果报应的故事,篇幅都很短,看起来也满有兴趣的。所以把这三本书介绍给大家,希望大家自己常常读诵,常常翻翻,警惕自己,以这个来代替戒律。

普贤行愿品疏(第16集) 1986/1

  现在很多同学都念《无量寿经》,我们现在采用的《无量寿经》是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本。第三十三品到三十七品,是详细说明三皈五戒的戒相、戒行、戒法与持犯的功德果报。现在有黄念祖老居士的《注解》可以参考。

三皈传授2000/7/2

  戒要怎么个持法?你学一条,你就守一条。不重形式,着重在什么?解行。你对于这条意思是不是真懂得了,真懂得了你就要去做,把戒律变成自己的生活,这叫做持戒。所以广义的持戒就是守法的意思,遵守老师的教诫。可见得戒的范围很广很广,不仅仅是那几条。你要是特定那几条,你就错了,一切经里头佛对我们的教诫,我们都要遵守、都要理解、都要去奉行。

大般若经纲要(第3集) 1997/2

  戒杀,佛为什么制定这条戒?当然制定这条戒的因缘很多,诸位看《沙弥律仪增注》就知道,《沙弥律仪增注》写得很详细。但是它的重点是对治瞋恚的,也就是前面讲,凡夫病根是贪瞋痴三毒烦恼,三毒不除,就没有法子脱离六道轮回,不出轮回非常之苦!戒杀对治瞋恚,培养慈悲心,目的在此地。戒盗是对治悭贪,特别对治贪欲。戒淫,里面有贪又有愚痴,是对治这个。换句话说,佛这五条根本戒就是五帖药,治我们三毒烦恼的。戒妄语,妄语也是有贪、痴。戒酒,那是贪瞋痴三毒统统都有。可见得每一条戒它有它的对象。

金刚般若研习报告(第12集) 1995/5

  最初持戒,我们学佛入门着重在事实上不犯,也就是在事上持,这是属于小乘戒。小乘戒论事不论心,结罪完全从事上来判断。大乘比小乘就高得太多了,大乘菩萨他是论心不论事,大乘菩萨持戒在起心动念之间,他看到一个众生不喜欢要杀他,动个念头要杀他,没有杀,但是他破戒了。小乘人,小乘阿罗汉发个狠心要杀他,但没有杀不破戒,他论事。像现在法律上判刑一样,它论事的,它不论心,心里头怎么想没有罪;大乘菩萨起心动念就结罪。

金刚般若研习报告(第12集) 1995/5

  由此可知,大乘戒难持,小乘戒好持,大乘比小乘高,从持戒也能够看得出来。至于作持里面,也非常非常之多。譬如佛教给我们要修六度万行,六度万行你要真做,你不做就犯了;教你布施,不肯布施,你就犯戒了。这是一定要晓得的,为什么?对自己、对众生都有很大的利益。

金刚般若研习报告(第12集) 1995/5

  许多像阿公阿婆,他们没有持戒,他们根本不懂戒律,为什么他们能往生?他们虽然不懂戒律,他们的身、语、意都没有违犯戒律。虽然他没有学、他没有受,他自然做到;我们学了没做到,不学也没做到,怎么能跟他比?阿公阿婆值得尊敬,古来祖师大德说他们「暗合道妙」,他什么都不懂,但是他跟道合,一点都不违背。

净土大经科注(第476集) 2012/8/18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扫码加微信
扫码加微信
扫码加微信
扫码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