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缘聚缘散,有缘的时候聚会在一起,有聚必定有散。所以亲情要淡薄,不能太浓,浓的时候有麻烦,你会增加痛苦,甚至于不能往生善道,情执把你拖下来,累赘你了。
二〇一二净土大经科注(第63集) 2012/12/10
亲情很不容易断掉,是比较困难一点。一定要天天劝导,天天讲解,长时期的薰习,真正回头,修学才得受用。这是我们人生第一桩大事,你想想看,无量劫来没有办法脱离轮回,这一生能够往生,大喜事。
金刚经研习报告(第19集) 1995/8
一个修行人对于世出世间的缘要淡薄,愈淡愈好。为什么?淡薄你才容易把它断掉,把它放下,如果这个缘太浓,像情执,这情太深了,严重的执着,那个麻烦,永远离不开六道轮回,生生世世都纠缠在一起,这个里头恩怨因果真的是搞不清。佛告诉我们,假的,不是真的,你觉悟了你就明白了。所以世尊当年在世,四十九年天天为我们讲经教学,用意在哪里?帮助我们断疑生信,帮助我们破迷开悟,帮助我们转凡成圣,这是真实功德,不可思议。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472集) 2011/6/27
一切众生的执着,第一个就是情执,这个东西最难断;情执断了,才能证阿罗汉果,才能出离六道轮回。这一条是六道轮回的根,只要有这个念头,你就不能超越;只要有这个念头,念佛不能往生,它是一条非常坚固结实的绳索,把你捆绑在此地,你脱离不了六道轮回。所以这个利害得失一定要清楚、要明了,要把这个念头放下。
净土大经科注(第364集) 2012/6/6
不是本分的事情少攀缘,古人教导我们,多事不如少事,好事不如无事。绝对不为自己,如果是利益社会、利益众生的事情,我们应该要做。做的时候不为自己,没有名利在其中,你的心还是清净的,这就好,这对我们求往生净土也能提升我们往生的品位。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第39集) 2009/5/24
对于亲情要放下。慈悲不能放下,慈悲是爱。慈悲是从理性里面流出来的爱,这个爱里头没有情执,这个爱是清净的爱,这个爱是平等的爱、是真爱,永恒不变的爱叫慈悲,这是自性。从自性里流出来的爱心,佛称它作慈悲,不用爱字,这里头有道理。
二〇一二净土大经科注(第519集) 2013/11/28
妄想分别执着千变万化,所以是假的,不是真的;离开妄想分别执着,这个慈悲是真的,永恒不变。慈悲心现前,就是你的菩提心现前,你的真心现前,真心就是佛。人人都有个真心,你不会用真心,佛菩萨会用真心。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245集)
佛家有没有人情?有,有人情,通情达理,它是理智作主。再给你说,情跟智是一不是二,迷的时候,智变成情;觉悟的时候,情就是智慧,我们今天讲感情跟智慧是一桩事情,只有觉迷。觉悟了感情就变成无量智慧,迷惑了智慧就变成感情。佛法自始至终是讲求智慧,我们不能不知道。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569集) 2002/1/9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都说,佛弟子可得为世间事,不可得为世间意。不是叫你事上放下,什么地方放下?心里放下。你看这个讲得多圆满。世间事照做,一点都不妨碍;不能有世间意,心里头不能牵挂世间事。心里头有世间事,心里头是意,那就错了。我心里头只有阿弥陀佛,那我心里头就这么一句阿弥陀佛,我能够应付这个世间这么复杂的事吗?能,妙极了,还应付得面面周到。
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第127集) 1992/1
日常生活随缘就好,随缘不操心,随缘没有牵挂,攀缘就操心,攀缘就有牵挂;攀缘不自在,随缘就得大自在!所以要有慈悲心,远离无安众生心,对于一切众生没有关怀、没有爱护的心,这就不是慈悲心,这个不能有。只顾自己不顾别人,这自私自利,这要远离。
二〇一二净土大经科注(第230集) 2013/3/24
我们看到有很多老太婆、老阿公念佛往生的,他们也没有念过书,也没有什么文化水平,往生的瑞相那么好,原因在哪里?他心口相应,他真的放下了。是非人我,贪痴瞋慢,他真放下了,他看哪个人都是好人,都欢喜,阿弥陀佛!在人事环境里面,他平等,没有高下,什么人都好,好人也好,坏人也好,善人也好,恶人也好,他心都平等,这相应。在事上,他修清净心,物质生活环境,有也好,没有也好,他不去计较,真正做到自在随缘。所以他与清净心相应。口念阿弥陀佛,心跟清净平等相应,他怎么不往生?哪有不往生的道理!
华严讲习(第11集) 1998/4/13
我们想这一生成就一定要行布施,布施就是放下,布施就是舍,四无量心「慈、悲、喜、舍」里的舍,要舍得干干净净。心里面把你的忧虑牵挂、妄想分别执着统统舍掉;在日常生活事相之中,只取所需就好。自己纵然有大福报,我也只取所需,只受用生活水平有限的这些资源就够了,不要过于享受。
大乘无量寿经(第37集) 1998/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