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语:
「则持戒修福,是成佛基本条件」,学佛要从持戒修福下手。持戒就是认真坚持,遵守佛的教诫去做,从哪里做起?从三福做起,这真正修福。如果能懂得道理、原理、原则去修三福,就变成无漏的功德。这是成佛基本的条件。
节录:
「则持戒修福,是成佛基本条件」,我们要重视。佛在《观无量寿经》里就明白告诉我们,学佛要从持戒修福下手。所以《观经》里面跟我们讲「三福」,认真去做那就是持戒,三福就是三条戒,第一条人天福报,在六道里面是大福德之人,第一个「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金刚经讲义节要(第22集) 1995/2
孝这个字,在中国文字结构里面是属于会意,叫你从这个符号里面体会它的意思。这个符号的形状,上面是个「老」,下面是个「子」,它的含义是上一代跟底下这一代是一体。孝道是讲一体,决定不能分。上一代还有上一代,过去无始,下一代还有下一代,未来无终,无始无终就是佛法里面讲的法界本体。所以,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体,这是孝的意思。
金刚经讲义节要(第22集) 1995/2
我们讲尽孝,谁能够把孝做到圆满?成佛就尽孝。等觉菩萨还不圆满,为什么不圆满?那一品生相无明没破,孝道就有欠缺,就不能圆满。何以故?父母对于子女的期望,是希望他做个圆圆满满的人,毫无欠缺的人,父母才开心!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断,父母看到还没有达到究竟圆满,一定要到成佛这个才没有话说,真的圆满了,你就想到这个意思多深。
金刚经讲义节要(第22集) 1995/2
所以孝养父母不是供养父母的身体,饮食起居照顾好这就算孝顺,不行!要养父母之心,要养父母之志,志是他对你的期望。养父母之心也就算很不容易了,父母希望他的家庭子女都能够和睦,都能够相亲相爱、互助合作。所以兄弟不和就是不孝,父母操心,妯娌不和也不孝,乃至于你上学去念书,功课不好,父母操心,不孝。你在社会上工作,工作不认真、不努力,被长官同事瞧不起,不孝。你才晓得这个孝字不容易,孝是完美而没有欠缺,这是修福的根基。
金刚经讲义节要(第22集) 1995/2
中国的文化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大乘佛法也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菩萨戒律说得很明白,孝名为戒,菩萨戒是什么?菩萨戒就是孝。从孝亲这才能尊师,我们懂得尽孝,谁教给我们?老师教的,所以老师的恩德跟父母没有两样。这说明中国文化的大根大本是在孝亲尊师,就是孝道与师道,大乘佛法同样也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离开孝道跟师道,佛法就没有了。所以我们要晓得,修福从哪里修起?从孝亲尊师,这才发起慈悲心,慈悲心落实在事相上就是十善业道,修十善业,则变成具体的行动了,落实在生活的层面。
金刚经讲义节要(第22集) 1995/2
从这个基础往上再提升,这是佛法,佛法小乘的福报,「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十二个字,这修小乘福。受持三皈,现在不少同修都受了三皈依,也有受五戒、菩萨戒,你是不是真的皈了、真的依了?皈是回头,依是依靠,你真回头,你从哪里回头?你依靠什么?如果连这个都搞不清楚,你这个皈依是白受了。要知道,小乘是建立在人天的基础上,我们人没做好,怎么能学佛?学佛,小乘没能做得好,怎么能学大乘?
金刚经讲义节要(第22集) 1995/2
大乘福也有四句,「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四句里面,前面三句是自己修行的原则,末后一句是劝你,因为你是大乘人,你还要度别人,你还得要教化别人,所以劝进行者。佛又说,这三条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三世诸佛是过去诸佛,现在诸佛,未来诸佛。三世诸佛他之所以能成佛,他所修的法门决定不是一样的,无量无边的法门,但是无量无边的法门都是以这三福为基础,都从这里成就的。你才晓得这个重要!持戒就是认真坚持,遵守佛的教诫去做,从三福做起,这真正修福。这是成佛基本的条件,决定不能够疏忽。
金刚经讲义节要(第22集) 1995/2
所以持戒修福,是成佛的基本条件。我们学佛能不能成就,看看自己有没有具备这个条件,守法的条件,欢喜修善的条件,愿意做好事,愿意行善事,自己心地清净一无所求。如果做好事还有条件,还有所求,那就不是好事,那个不是真的持戒修善。持戒修善是对自己一无所求,出自于天性,这才是真正的条件。
金刚般若研习报告(第16集) 1995/5
「持戒,必少欲知足。」这个人烦恼轻。一个守法的人,他跟别人不一样,别人是全心全力在追求财富,追求享受,持戒的人他不求这些,他的生活能过得去就可以了。纵然福报很大,命里面有的,有很多,他也不享受,他把自己的福报分给别人去享受,这是持戒的人。
金刚般若研习报告(第16集) 1995/5
真正要做到戒律清净,一定要从小地方做起,也就是说在日常生活当中一丝不苟,一定要守规矩、要守法,这样才行。起个恶念,立刻就警觉到,警觉就要把这个恶念消除,从这里下手,这就对了,要从念头上去克服。放下一切。
金刚经讲义节要(第22集) 1995/2
小乘就是彻底放下,大乘是放下之后又全面提起,所谓放得下提得起。提起什么?两桩事情,普度众生,正法久住。我们从放下之后,心一转那就是大菩提心,念头也转,不舍众生,众生太苦了,要帮助他。怎么帮助?一定要正法久住。从我自己做起,做表法,做出样子给大家看。做出什么样子?持戒修福。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519集) 2011/8/2
现在这个社会,要把《弟子规》做出来,《感应篇》做出来,《十善业》做出来,菩萨六波罗蜜做出来,最高的,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做出来,那就是大德。降伏自己自私自利这个意,不为自己,这样你才能入得了道。这个道是菩提道,菩提道就是觉悟。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519集) 2011/8/2
海贤老和尚一句佛号念了九十二年,他见佛多少次?我最保守的估计,至少十次以上。换句话说,他跟阿弥陀佛是老朋友了,见面次数太多了。有人问他,你见到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给你说什么?他说我有好多次要求阿弥陀佛带我到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赞叹他,你修得不错,修得很好,留在世间表法。表法是什么?做念佛人的好样子,你不要名、不要利,万缘放得下,又非常勤快,不偷懒,做事情认真,待人谦虚,真的是持戒修福,太难得了,做个好样子给大家看。
二〇一四净土大经科注(第53集) 2014/6/5
佛法讲究的就是戒定慧。持戒目的是得定,目的不是修福,要是为修福持戒,他得的是福报,三界有漏的福报,出不了六道轮回。所以持戒修福是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心要明朗,绝不为世间名闻利养。我持戒的目的是得定,得清净心,这就对了,得到清净心,这叫念佛三昧,三昧是印度话,翻成中国意思叫禅定,那就是禅定。
二〇一二净土大经科注(第323集) 2013/6/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