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师父说

看得破放得下,自然就忍得过-第986集




  法语:

  修道一定要从忍辱波罗蜜学起,能舍、能放下,这是最初方便,能舍的人自然欢喜守法,有这个基础,忍辱就容易。谚语所谓:「看得破,忍不过。」其实忍不过是没有看破,舍不得五欲六尘的享受,果然看破了,自然就能放下,那就真的能忍。  

  节录:

  学道、修道从哪里学起?一定要从忍辱波罗蜜学起。可是忍辱前面还有两个阶段不能不知道。佛最初教我们布施,教我们放下,教我们能舍。诸位想想,如果不能舍,忍辱就谈不上了。能舍、能放下,这是最初方便,我们从这里下手。看到世间有苦难的人,他需要帮助,我们是欢欢喜喜帮助他,一丝毫的吝啬都没有,能舍。

大乘无量寿经(第101集) 2000/10/7  

  能舍的人自然欢喜守法,决定不做犯法的事情,所以作奸犯科永远就断除了。有这个基础,忍辱就容易;没有这个基础,忍辱难。学佛的同修都知道忍辱波罗蜜重要,可是境界现前就是不能忍,谚语所谓:「看得破,忍不过。」忍不过有什么法子!其实忍不过是没有看破,果然看破了,那就真的能忍。说看得破、忍不过,那个「看得破」是有问题,决不是真的看破;真看破了,一定能忍。

大乘无量寿经(第101集) 2000/10/7  

  『忍辱精进,慈心专一』。「忍」、「进」跟「专一」,的的确确是修行的枢纽,如果我们能够忍得过,五戒十善就不难受持。凡是破戒、凡是作恶,说实在的一句话,就是一般讲的忍不过,所谓是「看得破,忍不过」,这才破戒、才作恶,所以这个忍是非常非常重要。我们这一生光景不多,数十年寒暑真的弹指就过去了,为什么不咬紧牙根忍一忍?能忍自然就精进,「慈心专一」,哪有不成就的道理!这个几句话,我们要牢牢的记住。

净宗朝暮课诵经文讲记(第14集) 1994/8  

  佛法难,难在看破,这章嘉大师教我的,不难放下。为什么放不下?没看破,你才放不下。真正看破了,放下便是。看破、放下哪个难?看破难。这个世界看破了,你还想留恋吗?极乐世界看破了,你能不去吗?不可能的。这个世界舍不得离开,极乐世界还不肯去,全是没看破,对极乐世界不了解,对娑婆世界也不了解。

二〇一二净土大经科注(第541集) 2013/12/16  

  「忍辱者,忍度」,非常重要,修净土,求往生,什么都能忍。世间人为什么不能忍?他没放下。真正肯放下,忍辱就圆满了。不肯放下就是不能忍,为什么不能忍?没看破,以为这个世间法是真的,放不下。如果知道万法皆空,《金刚经》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真话,这不是假话,我们一定要把它记住。所以,放不下的时候是没看破,真看破了没有不会放下的,放得愈多你愈自在。统统放下了,就是过佛菩萨的生活,那就是方老师所说的,人生最高的享受。

净土大经科注(第483集) 2012/8/22  

  看破是样样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了,叫看破。明白什么?我们从纲领上来说,对于任何一桩事情,事理明白了,因果明白了,性相明白了。性相比较不好懂,性相是什么?这些事情的来源、根源,这个事是讲相,能生事相的根源是体性。把这些东西都搞清楚、都搞明白了,这叫看破。搞明白之后,你自然就会把自私自利、贪瞋痴慢、烦恼习气,你自然会放下。为什么?这东西是障碍,这是不正常的,心胸自然就开阔;像经上讲的一样,「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起心动念跟佛菩萨相应。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500集) 2001/11/29  

  要想看破,一定要靠经教。世尊为我们说法四十九年,没有别的,帮助我们看破而已。只要看破,放下不难,一念之间就放下,念头就转过来了。这一念转过来,就转凡成圣。我们今天困难,就是转不过来;转不过来,就是对于宇宙人生真相,了解得不够透彻,所以总是转不过来。

大乘无量寿经(第66集) 1999/10/16  

  我们要想功夫得力,每天至少要四个小时听经。可是一般人每天要找四个小时听经,几乎不可能,每个人有家庭、有工作,哪里有这么多时间?尽量找空闲的时间,要多听经。理不能不明白,事不能不清楚,理事都搞清楚、都搞明白了,你才会放下。你现在学不通,是放不下,为什么放不下?道理不懂,事实真相不了解,所以他放不下。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很容易放下。你能放下,你的心是清净的,你的心是平等的,清净平等心生智慧,不生烦恼。

大乘无量寿经(第67集) 1999/10/30  

  因缘生法当体皆空,了不可得,我们在这些法里面还会起贪瞋痴慢吗?还会起心动念吗?如果这些法是真实的,你起心动念还讲得过去,这法是假的不是真的。不但十法界的法不可取、不可着,一真法界的法也不可取、不可着,为什么?称性的,真性遍虚空法界,你有取有着就错了。由此可知,世出世间法都不可取,都不可着,我们要把这个事实真相看清楚,这叫看破,看破之后才真正放下,放下之后,我们的生活就自在了,随缘度世,你说这个多自在,身心都没有负担。

看破放下 1997/8/31  

  看破是明了,明了是没有底限的,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就看破了。了解真相之后,你自然放下。现在科学家给我们做证明,确实没有一样东西是真的。这些虚幻不实的东西,你要是执着,要是分别它,这就是制造六道轮回的因。你明白、晓得了,我们活在这个世间应该像诸佛菩萨一样,游戏神通,别当真,全是假的。什么是真的?这一句阿弥陀佛是真的,西方极乐世界是真的。真的放在心上,假的全部放下。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209集) 2010/11/29

快乐和自在的源头-第198集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是快乐,是自在。快乐跟自在从哪里来的?是以真诚清净平等的爱心,与世出世间一切众生和睦相处,这个有意义。一定要达到菩萨的境界,仁者无敌,光大仁慈博爱,心里面没有一丝毫怨敌,无论是对人对事对物没有丝毫怨恨,不与一切众生敌对,这个人叫菩萨。我们学佛,怎样把自己从凡夫提升到菩萨的境界,这一点重要,肯这样做,精进不懈,依教奉行,那个根就是对于业因果报的理论与事实真相明白了,深信不疑,他自自然然就肯这样做。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419集) 2001/6/11  

  真诚的爱心,爱一切人,爱一切物,爱一切众生,不分彼此,无有高下,一视同仁。你要问诸佛菩萨修行,修的是什么行?这是第一桩行门;也就是佛法里面常说的,慈悲为本。慈悲就是以真诚、清净、平等的爱心,这是修学的根本,这是自性里面本具的德能。众生迷了,迷在哪里?就是把这个慈悲心迷失掉了,不知道事实的真相,执着自私自利,不知道爱护一切众生,这个错了,于是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

早餐开示 1999/5/17  

  所以佛教导众生,我们要觉悟,真正觉悟的落实,就是仁民爱物;能够爱护一切众生,能够尊敬一切众生,儒跟佛都讲究自卑而尊人。我们在经典里面看到,释迦牟尼佛的行谊,诸大菩萨的行谊,决定没有骄慢,都是谦虚恭敬,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

早餐开示 1999/5/17  

  我们今天能觉悟,能明白过来也能够学佛、学菩萨,以真诚、清净、平等心,去爱护一切众生,尊敬一切众生,无条件的去帮助一切众生;这是真正的回头是岸,套一句一般宗教里面所说的,真正得救了!真诚、清净、平等、慈悲,要落实在生活上,要表现在处事待人接物之间。

早餐开示 1999/5/17  

  用我们的爱心去爱世人。佛法里面讲慈悲一切,对一切众生你要普施慈悲心。像其他宗教「神爱世人」,把对于所有一切人事物,那种敌对、仇恨、不满,这些念头彻底放下,用慈悲爱心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爱护一切众生的人,那个人是上善,我们要学。我们的冤家,我们的债主,我们敌对的人,我们要换一个心,我用真诚心、清净心、平等的爱心对他们。「他对我敌对,我对他不敌对;他恨我,我爱他;他讨厌我,我喜欢他,永远生活在感恩的世界」。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第19集) 2001/10/2  

  真诚,今天讲热爱一切众生,这是佛菩萨。只爱自己,只知道满足自己的欲望,不顾别人,这人没福报,这佛经上常讲的与人结怨,将来果报现前,后悔莫及。真正有智慧,真正有德行,不得罪一个众生,也是古人说的仁者无敌,一个仁慈的人他没有冤家、没有对头,没有敌对的,这真正的仁慈。还有我看不惯的,不满意的,我讨厌的,这都是不仁、不义。

二〇一二净土大经科注(第524集) 2013/12/1  

  我们在这个世间,还有一个看不顺眼的人吗?没有,心才真清净。恶意,为他自己的利益毁谤我、侮辱我、陷害我、障碍我,我怎么对他?在别人一定起怨恨心,起怨恨心错了,怨就结成了。我心目当中他是菩萨,他所给我的我全部忍受,等于说他出的这些考试题目,我要给他满意的答案,没有丝毫怨恨。他想跟我结怨,我不跟他结,这怨就结不上了,完全化解了。真正没有一个怨恨,没有一个敌对,我们的心多平安、多快乐!

二〇一二净土大经科注(第524集) 2013/12/1  

  自在快乐,经典里面常讲的「常生欢喜心」,这个「欢喜」与真诚相应,与清净、平等相应,与正觉、慈悲相应,这是真欢喜。这个境界佛菩萨得到了,中国古人也有得到。从什么地方我们能看到?《论语》上能看到。《论语》第一句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这个境界。「学」,学是觉悟的意思,觉而不迷。「习」,是将觉落实在生活,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这是「习」。「不亦说乎」,这个是佛家讲的「法喜充满」,就是我们讲的「自在」。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十八)(第2集) 2000/12/5  

  清净之乐,不可思议!平等之乐,我们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平等的看待,这里面决定没有骄慢,平等的尊重,平等的关怀,平等的热爱,你要不去做,这个乐你得不到。你要真干,法味你才会尝到。我们在此地讲经说法就好比什么?好比说餐馆的菜,一道一道给你们说,说到你们流口水,一点也没有尝到,你没有尝到味道。讲经说法是说菜谱,依教奉行是尝到味道。我们的确要用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心,处事待人接物,佛法的味道你就尝到了。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十二)(第2集) 1999/12/8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扫码加微信
扫码加微信
扫码加微信
扫码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