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什么叫学问?把妄念收回来,集中在一处,集中在一处生智慧。无论哪个法门,离不开禅定。怎样才能得定?因戒得定,定是为了开智慧。终极的目标在明心见性,见性之后,宇宙之间一切诸法全都明白了。
节录:
禅定就是把心集中在一处。我们的心念是散乱的,到处跑,大势至菩萨教我们「都摄六根」,这就是把心收回来。孟子也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这就收心。什么叫学问?把这些妄念收回来,集中在一处,那就是学问。真的吗?对,集中在一处,你就能发现很多东西,它生智慧。散乱不生智慧,生烦恼、生妄念。
净土大经科注(第97集) 2011/12/23
所以佛法,无论哪个法门,离不开禅定,离开禅定就不是佛法。怎样你才能得定?佛说得很好,因戒得定。佛讲了很多规矩,你遵守,你就会得定。戒不是为别的事情,是为了得定。定呢?定是为了开智慧。都要把目标方向搞清楚、搞明白,别错用了。因为定里头都有神通,如果把我持戒、修定我希望得到神通,你路走错了。是可以得神通,神通不重要,智慧重要。终极的目标在明心见性,这个太重要了!见性之后,宇宙之间一切诸法你全都明白了。
净土大经科注(第97集) 2011/12/23
不是书念多了就有学问,不是知识丰富叫学问,不是的,学问是真实智慧。学问从哪里来?把一些妄念收拾掉,那叫真学问。六根,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这些什么?心都往外跑。把往外跑的这个念头统统收回来,叫求其放心而已,这孟子讲的。孟子那个时代佛教没到中国来,讲的话跟佛经上一个意思,叫收心。你的心都往外跑,要收心,收回来。心不向外缘,心就定了,定就清净了。所以「都摄六根」,心就清净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561集) 2011/8/26
「净念相继」就远离分别。这个清净心,清净念头一个接一个,不许有杂念掺杂在里头,这念佛功夫。心里只有一句佛号,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一句接一句,没有杂念夹杂。这是什么?这就是禅定。定在哪里?定在佛号上,这跟无想定不一样。无想定没有东西,空的,什么都没有,是个死定,那不是佛法修的。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561集) 2011/8/26
佛法讲禅定,禅定是里头有境界,他守住这个境界。禅定是印度话,翻成中国意思叫止观,止就是定,止里头有观,它有境界。念佛是止观,你看一切念头没有了,这是止,妄念止了,有阿弥陀佛。你就想阿弥陀佛,你就念阿弥陀佛,除这个之外什么都没有,这是止观双运。所以念佛有止有观,有止有观就是禅。佛法无论大乘小乘,全都是修禅定的。如果不是禅定,那就不是佛法。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561集) 2011/8/26
所以,八万四千法门,只是八万四千种不同的方法修禅定。禅定是一,方法太多了,无量法门,无量的方法统统修禅定。禅定,一个是止、一个是观。心要是定在一处,时间久了,他生智慧,肯定有一天豁然大悟,那就大彻大悟,明心见性。那是什么?自性智慧现前了,自性智慧一定要清净到极处,它才会现前。不清净,它不能现前,不清净是它的障碍。没有杂念的时候,智慧就现前。所以是因戒得定,因定开慧,佛法修学的目的是开智慧。所以净念相继,自然远离分别。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561集) 2011/8/26
佛家在礼节上常用合掌,合掌表什么?就是表摄心,都摄六根的意思,平常是散乱的,恭敬是把散乱的心收为一个,合而为一,一心。表法。散乱心于世出世间法都是障碍,为什么?它生烦恼,他有分别、他有执着,那就不能得定;放下分别执着,你心才定下来。定心生智慧,分别心不生智慧,执着心不生智慧,起心动念不会生智慧。
谈国学 2011/8/9
初学的人心里面总是有念头,把念头放下,专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就是修定,把念头集中在一点,不让它散开,道理在此地。功夫深了,时间久了,自自然然没有妄念,那就成功了,那叫得定。定开智慧,定起作用就是智慧,所以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智慧现前,无所不知。十号里头有正遍知,正是正确,没有错误,遍是普遍,没有一样不知道。所以自性里头有智慧、有德能、有相好,要向自性当中求,不要心外求法,心外没有法。
二〇一四净土大经科注(第144集) 2014/12/8
你把整个意念集中在这一点,就是佛讲的,《遗教经》上说的,「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你要把心集中在一点上。心是智慧,心是光明,光明不能够照十方,照十方那是起作用的,像阳光普照射十方,隔一张纸它就透不过,如果这个光要是集中在一点,变成激光,钢板都穿透,多厉害,集中在一点,所以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佛菩萨、老祖宗是教我们把这个心的力量集中在一点,集中在一点你得定,你开智慧,智慧开了之后,一接触就通达、就明了,多省事!心要集中一处的时候,极乐世界是老家,什么时候去都行,那是真的。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380集) 2011/4/20
怎样是名副其实的菩萨?-第202集
我们是凡夫,断烦恼决定不是容易的事情,把心量拓开、把心量放大,比断烦恼来得容易,虽然一般人说这也不是容易事,可是比断烦恼毕竟是容易多了。学习推己及人,想到利益自己,我也同时想到要利益一切众生,逐渐逐渐把观念换过来。我们现前的观念,起心动念第一个是想自己,第二个念头再想别人就很不错了,能够推己及人。
早餐开示 1998/6/9
念头转过来,念头一起想别人,然后再想自己,这就入了佛门。更进一步,只想别人没有自己,那就住佛之住、行佛之行,这才是名副其实的菩萨。无论你过的是什么生活,无论你从事的是哪一个行业,无一不是菩萨行,这就是所谓超凡入圣。
早餐开示 1998/6/9
所以学佛没有别的,要从根本上做一个大转变。这是我常常劝勉同学,我们转变从哪里转变起?从最初的念头上转起。凡夫最初的念头是什么?是我。不起念则已,一起念就是我,我就迷了,就把自性般若智慧转变成烦恼,把无量的德能转变成无能,把相好庄严转变成丑陋,这是迷!
华严经讲述菁华(第292集) 2000/3/31
我们很幸运,今天在经教里头懂得这个道理,也晓得一些方法,怎么转变?让我们在一切时、一切处,起心动念第一个念头为人,这就转过来了。可是要好好认真去练习,不能够间断,不能够松懈。为什么?念念为我已经养成习惯了,无量劫来起心动念都是我,现在一下叫他起心动念不想我,这个难,太难太难了,自自然然他就想我。
华严经讲述菁华(第292集) 2000/3/31
所以我们今天开始学着转,好,我这一念为众生不为我,第二个念头又为我了,又回来了,难就难在这里。怎么样坚持,怎么样不叫烦恼再回来,这是修学关键之所在。那怎么办?真心为别人,全心全力的为别人,根本不替自己打算,这才有可能做真实的转变。
华严经讲述菁华(第292集) 2000/3/31
所以菩萨法,第一个修布施,布施用意在哪里?希望把我忘掉。布施是念念想别人,不想我!这个利益无量无边,能叫你永脱轮回,真正了生死出三界!哪里是布施一点财物,得一点人天有漏的福报,不是那个意思!布施的目的就是把我见、我执舍掉。佛教菩萨念念不想自己,念念想众生,这个方法比小乘的确要高、要妙。大乘菩萨这个方法善巧,他就是起心动念都不想自己,念念想如何利益一切众生。一切众生得利益了,自己是众生之一,当然也得利益。所以他没有替自己着想,这是大乘菩萨修学的善巧方便。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第196集) 1984/12
六波罗蜜是菩萨修的,菩萨修学的六个纲领。我们每一位同修都发了菩提心,发了菩提心就是要发心作菩萨,发心作菩萨一定要奉行菩萨六个原则。菩萨行,这六条一定要做到,你才是真菩萨。第一条是「布施」,布施这里面含义非常之广,佛也用归纳的方法教导我们,第一是财布施,第二是法布施,第三是无畏布施。怎样将这三种布施落实在我们生活之中,才叫真正修菩萨道,真正过菩萨的生活。
大乘无量寿经(第68集)1999/11/6
菩提心是个真正觉悟的心,真的觉悟了。觉悟什么?觉悟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真正明了一切法从心想生。换句话说,虚空世界一切众生跟自己的关系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这是你真的觉悟了,叫大彻大悟了。悟了以后,你处事待人接物的心态就完全改变了,没悟之前是迷,念念自私自利,悟了以后就觉悟了,觉悟之后念念为一切众生,不再为自己了。
大乘无量寿经(第68集) 1999/11/6
菩萨道就是没有自己,只有众生、只有社会、只有国家,要用现代的话说,为社会、为国家、为人民服务没有自己,这是菩萨道,这是菩萨行。社会好,大家好,我们自己当然好,我们是社会的一分子,没有脱离群众。所以一定要晓得,为人才是真正为自己,为自己不顾别人这就大错了,菩萨心跟众生的轮回心差别就在此地,真正是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所以我们自己要想到,处处要做表率,要做一切人的好榜样,这是总纲领、总原则,要有耐心。
早餐开示 1998/6/13
佛心是什么心?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心是佛心,行就是佛行,我们的生活就是佛的生活,穿衣吃饭都与这五种心相应,穿衣吃饭都是佛行,都是菩萨行。念念真诚,念念为众生做出一个好样子,这就是度众生,就是教化众生,帮助众生。众生念念自私自利,念念是妄想、分别、执着,所以造成极重的罪业,感受这个苦报。学佛就是学觉悟,觉悟就回头,回头是岸。
早餐开示 1998/8/11
我教大家存心要「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在日常生活当中用这个心,这是真心,自性本具的性德,落实「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我们在这一生不会迷失人生的方向,自己的生活会过得很充实、过得很美满。对社会、对人民、对一切众生尽心尽力布施供养,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布施供养就是现在人讲的服务,为人民服务、为众生服务,佛家讲积功累德就是说这桩事情。大家要明白清楚了,就应当共同携手来做,这就是行菩萨道,这就是发菩提心。
早餐开示 1998/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