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师父说

读经就是修戒定慧-第997集



  法语:

  读经就是修戒定慧。读经不能思考,不能想经里什么意思,老实念是修「戒定慧」。恭恭敬敬一心一意的读,没有分别、执着、妄想,「戒」学圆满;一心读诵就是修「定」,定里没有妄想、怀疑、杂念;经从头到尾念得字字清楚,没有念错、念漏,这就是「慧」。  

  开示:

  读经就是修戒定慧。但是读经不能思考,不能想这个经里什么意思;一想那就完了,戒定慧都没有了。所以念就叫老实念,老实念是修「戒定慧」。怎么说老实念就是修「戒定慧」?戒律再多,它的精神只有两句话:「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诸恶莫作」是小乘戒,「众善奉行」是菩萨戒,一切戒律都不外乎这两句。

无量寿经菁华(第1集) 1993/8  

  我们读经,恭恭敬敬的读,一心一意的读,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妄想,你想想看,你还做什么恶?你这个「诸恶」不就没做了。可见得小乘戒圆满了,不要一条一条修,你圆修了,一切圆满了。经典是佛从真如本性里面流露出来的真言,没有比这个更善的了,读经就是「众善奉行」,所有一切戒律都圆满了,「戒」学圆满了;一心读诵就是修「定」,定里面没有妄想,没有怀疑,没有杂念;这个经从头到尾念得字字清楚,没有念错、没有念漏,这就是「慧」,这个就是根本智。

无量寿经菁华(第1集) 1993/8  

  假如你一面念,一面想里面的意思,戒没有了,定也没有了,慧也没有了,那是念我们世间的书,那就完全错了。所以读经无论你一天读一个小时、读半个小时,或者是有时间能读两个小时。读经是修戒定慧,禅宗里面禅堂的打坐也是修戒定慧,密宗里面持咒也是修戒定慧。我们用读经的方法修戒定慧,方法不一样,功夫成就没有两样,所以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想研究里面道理,另外找个时间,你看批注去研究,那个可以。这是不能够在读诵里面混在一起,那你全盘都失败了。

无量寿经菁华(第1集) 1993/8  

  修行读诵比研究重要,因为读诵是修行,真干,信解行证,是在行证上下功夫,而研究求解那是前面信解。清凉大师把我们分成四个阶段,研究是在信解,而受持是在行证,怎么会一样?所以你一定要学会受持读诵,真干。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587集)2006/7/6  

  现在天天诵经,为什么断不了?他诵经是打妄想,所以说功夫全都破坏了,他要是学古人那种诵经的方法,那个功夫就得力。你诵经的功德胜过供养十佛剎微尘数佛,经于一劫,那你就想到这是如何诵持,有这样殊胜的效果?这个诵持是一心受持,换句话说,诵持的时候没有妄想分别执着,这叫做一心,起个念头就是二心。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587集)2006/7/6  

  这个世间全是虚妄的,没有一样是真的,你可不能贪恋,可不能执着。我一切都不执着,放下执着,小悟,那就是阿罗汉。放下执着,六道轮回就没有了,我们身还在,身还在叫什么?叫有余依涅盘;不要这个身?无余依涅盘,小乘涅盘。身虽然在这个世间,确实于世间法没有丝毫留恋,统统放下了。执着放下了,还有分别,确实是无余依涅盘,阿罗汉的境界;如果把分别再放下,不但不执着,分别都没有,证菩萨果位。所以放下执着,小悟,放下分别,大悟,不起心、不动念,彻悟。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587集)2006/7/6  

  一切佛法包括大乘、小乘,包括各宗各派,包括无量法门,讲到修持的总原则、总纲领,就是观照。什么叫观照?观照就是思惟。为什么不说思惟,要换一个名词叫观照?诸位要晓得,思惟,我们很容易错会意思,落到第六识里去了,那就用的是妄心,错用了心。观照的意思?不用心意识了。

金刚般若研习报告(第10集) 1995/5  

  我们举一个例子,我们眼睛,睁开眼睛看到外面,问问你,是不是看得很清楚?竖起耳朵听听外面声音,也听得很清楚。没有分别,没有起心,没有动念;没有起分别心,还没有起执着的念头,你是不是看得清楚,是不是听得清楚,这叫观照。

金刚般若研习报告(第10集) 1995/5  

  观照,实在讲就是叫你用第一念,不要用第二念。但是问题是照不住,第二念它就变了,它自自然然就起分别、起执着,没有法子,这才知道用功的难处,太难太难了。第二念,妄念起来了,就变质了。第一念是佛知佛见,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但是第二念就掉到凡夫去了,就掉下来了,掉得好快。

金刚般若研习报告(第10集) 1995/5  

  观,或者是止观,作用就是降伏妄念。《金刚经》上讲的:云何降伏其心,要用观来降伏其心。我们念佛,妄念一起来,第二个念头转成阿弥陀佛,妄念没有了,这是观。一面念阿弥陀佛,一面依旧打妄想,那个念佛不是观。

金刚般若研习报告(第10集) 1995/5  

  所以最初妄念伏不住,用读经的方法好。读经的方法还有一个好处,读经帮助你开智能,智能现前,你的信心增长。为什么有人念佛,念到后来退心?没有智慧。没有智慧,这句佛号念久了,念得厌烦,不想再念,就退心了。

金刚般若研习报告(第10集) 1995/5  

  专心读经,心里没有妄想就得定,而且又开智慧。这个经的意思一遍一遍读,自自然然领悟,意思自然现前,那个就叫悟处。虽然现前,不要去理它,也不要欢喜,一动念他就迷了。不要去理会它,会不会忘掉?忘掉就忘掉,底下还会有悟处,愈悟愈深,愈悟愈广,这才是一个道理。总而言之,不能有分别,不能有执着,有丝毫分别执着是迷,不是悟。要有耐心,要能够坚持,永远不要改变,一直下去,才会得真正的受用。

金刚般若研习报告(第10集) 1995/5

不跟任何人结怨-第209集

  冤从哪里来的?冤从爱来的,爱过头就变成冤家对头。所以爱是假的,冤是真的。我们看到许多冤家对头,你去问问最初他们刚刚认识的时候都是好朋友,如果一开始就是冤家对头,他就不会在一起了。最先好得不得了,到最后变成冤家对头,死对头。这个冤家生生世世都逃不掉的,所以佛教给我们「冤家宜解不宜结」,不要跟任何人结怨,不但大的怨不能结,小小的不高兴,心里上不高兴都不可以有,为什么?有小怨就慢慢结成大怨,这是要警惕的。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第129集) 1984/12  

  小小怨结赶快化解。怎么化解?常常反省,不要怪别人。回过头来想自己,我做得不好,让他看不顺眼,让他心里不高兴,我怎样来改过。只要回过头来反省、检讨,改过自新,那个毁谤我的人、侮辱我的人都是我的老师。为什么?他要没有这个恶劣的行为对我,我不知道反省,不知道检点,不知道改进,他是我的好老师,他是我的善知识。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806集) 2002/8/2  

  人与人之间,冤家宜解不宜结,怎么样不愉快,那总不是这一生结的怨,那就是过去生的,欢欢喜喜接受,没有怨恨,没有报复。他对我不好,我对他更好;他毁谤我,我赞叹他,时间久而久之,人还是有良心,他还会回头。所以绝对不跟人对立,他跟我对立,我不跟他对立,这样就对了。

大乘无量寿经(第175集) 2005/4/9  

  别人对我们有过不去的地方,千万不要放在心里,放在心里不但你道业不能成就,你往生净土没有办法去,这是一个大障碍,就是对于六道轮回也不能得三善道。谁害自己?自己害自己。想想佛在《金刚经》上给我们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何必要认真?

大乘无量寿经大意(第9集) 1992/12  

  心不净不生净土!这一点很要紧。我们在这个世间再不能够迷惑颠倒了,更应当要明了我们学佛为什么?如果真的是为了生死,真的是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这个世间眼前一切事物就要看破一些,要冷淡一些,不要太认真,太认真那就是你了生死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最大的障碍。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第130集) 1984/12  

  别人对我们有恩德,应该是念念不忘。看人的好处不要看人的缺点,念人的恩德不要记别人的冤仇,这就是基本的修行,你自己一定得利益。现前的利益心地清净,轻安自在快乐。心里头没有怨怼怎么不快乐?心里有烦恼、有痛苦,这个人对不起我,那个人跟我有冤仇,一天到晚念这些,他怎么不苦?天天跟冤家债主怨憎会!你能把这一关看破就自在了,就解脱了。

大乘无量寿经大意(第9集) 1992/12  

  逆的环境,恶人相处,他给我们的污辱,要承受,不要起一念恶意,知道什么?他对我的恶行、恶言、恶色,是我过去造的恶因,今天我应当要承受这个果报。如果我不服,你就又造业因,这个报就没完没了。真正明白人,我承受了,这个帐到这里就结了、就报掉了。以后再见面,他对我的颜色会缓和,为什么?报掉了,他对我的恶意会减轻,甚至于会转变。

大乘无量寿经指归(第59集) 1996/4  

  忍受就是消业障,忍受就是在积福德;不能忍,我们就不积德、不修善。佛在经教里常说忍辱波罗蜜,只有能忍,后面才有精进、才有禅定、才有般若。如果不能忍你就倒退,无论你修什么你都倒退,你不能前进。世间善人也说「小不忍则乱大谋」,会出大事情,都要在很细微的地方去用心。

净土大经科注(第96集) 2011/12/23  

  他那边不化解,我这边化解了,有没有用处?有用。两边若能化解,那就没事了。一边化解,纵然受报,他也甘心情愿,他晓得这个帐到此就了结了,不再有报复的念头。如果有报复的念头,这个事情就没完没了,而且一世比一世残酷,到最后必堕阿鼻地狱,瞋恚堕地狱。

大乘无量寿经指归(第74集) 1996/4  

  人生在这个世间,最值得、最有意义、最有价值一桩事情是什么?把怨结化解,这才叫真正有意义。这跟世间人讲的不一样,世间人讲人生有意义是「立功,立德,立言」,立功立德立言,你无始劫来冤亲债主没有化解,那个事情还是麻烦。所以你才晓得佛法里真的是教导我们彻底究竟圆满,这是大学问当中的大学问。

大乘无量寿经(第163集) 2004/4/24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扫码加微信
扫码加微信
扫码加微信
扫码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