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师父说

做个好学生,就得大自在-第1010集




  法语:

  「忧能使人老」。忧虑是使人老化的第一个因素,我们要把烦心的事情,牵挂、得失,统统放下、舍弃。这个世间没有一桩事情值得烦心的,为什么?世间人逃不出命运。这一生一切佛菩萨替我安排了,统统交给佛菩萨,我只乖乖的听话,天天念经、天天学佛就行了,做个好学生,就得大自在了。  

  节录:

  中国古人讲得很好,「忧能使人老」。人的老化,实在讲,忧虑是使人老化第一个因素,我们要把烦心的事情,常讲你的牵挂、你的得失,这所有烦心的事情统统把它丢掉、放下,把它舍弃掉。你一定要知道,这个世间没有一桩事情值得烦心的,为什么?世间人逃不出命运,命里面都给你注定了,你还要操什么心?

大乘无量寿经(第139集) 2003/2/9  

  学佛,我们这一生一切佛菩萨替我安排了,我还操什么心?如果我要操心,佛菩萨就不安排了,那我可麻烦了,样样事情都要自己操心,累死了。统统交给佛菩萨,我只乖乖的听话,天天念经、天天学佛就行了,做个好学生。他来照顾,我们千万不要越权,不要管他的事情,你就得大自在了。

大乘无量寿经(第139集) 2003/2/9  

  离相重要,放下重要,不能执着。人之所以会衰老,就是因为你有执着,你有烦恼,烦心的事情很多。古人说一句话「忧能使人老」,人忧虑很多,老化就很快;人没有忧虑,老化就很慢。这个世间什么都是假的,身体是假的,念头也是假的,何必放在心上?放在心上就是跟自己过不去,就是让自己在受果报。不放在心上,没事,清净无为,无为而无所不为。无所不为是利益众生的,不是自利的,利益众生也不着相,叫真清净,真的无为。

二〇一二净土大经科注(第196集) 2013/2/26  

  里面贪瞋痴慢疑,外面怨恨恼怒烦,这是烦恼,不生了。一个人一生永远没有怨恨、烦恼(恼是恼怒)、瞋恚、烦心的事情,你说你多自在、你多快乐。我们说人生要活得自在、要活得快乐、要活得幸福,能不能得到?能,依照佛法修可以得到。

二〇一四净土大经科注(第336集) 2016/5/20  

  佛菩萨示现在人间,他的生活状况如何?他在一切法里面得大自在,他为什么会自在?因为他知道事实真相。事实真相是什么?《金刚经》上说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所以他在一切法里面不取不舍,没有取舍,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一切随缘而不攀缘就自在了。

大乘无量寿经(当生成就第一法门)(第5集) 1990/7  

  我们要真正做佛的好学生,佛教给我们放下一切妄想分别执着,我们真的把它放下了,随顺佛陀教诲,我们百分之百依教奉行;然后你功夫到一定的程度,并不要很高,果然能够认真依教奉行,三年到五年,这时间不长,佛菩萨的境界你就能体会得几分。虽然是少分,受用不可思议。佛在经上讲这些话,我们听得懂,我们能体会得,这就是开经偈里面讲「愿解如来真实义」,如来真实义我能够懂得几分。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705集) 2002/5/10  

  我们对佛教的认识,是从方东美先生口中说出来的,才知道什么叫佛教,佛教究竟是一回什么事情。明了之后生起恭敬心、生起向往心,这是了不起的觉正净的教育,是道德的教育,是智慧的教育,是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的教育,教学的内容包罗万象。我们发现、明白了,这才真正发心走这条路子,来光大觉正净的教学。皈依三宝,发愿做佛的好学生,向佛学习。佛在哪里?佛在经典里面,每天读诵、研究、学习。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888集) 2002/10/10  

  学佛的人,这是从前章嘉大师教给我的,我们把一生一切的境缘统统交给佛菩萨去安排去,我们也不要操心了,让佛菩萨去操心去。我们一饮一啄佛菩萨操心,我不操心,这心就定了,就自在了。我们自己还要去操心,去想这个想那个,这就错了,我们的心就不清净。所以一切随缘而不攀缘,决定不想我要想做个什么、想做个什么,想不到的!想得愈多失望愈多,失望愈多是痛苦愈多,这又何苦来呢?这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无量寿经(二次宣讲)(第3集) 1990/4  

  为什么不修清净心?清净心真的要得到了,六祖讲的,「何期自性,本来具足」,那样样都得到了;「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一切就现成了。像西方极乐世界,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想什么什么就现前,这个多自在!

无量寿经(二次宣讲)(第3集) 1990/4  

  我跟大家做证明,我学佛明年六十年了,一甲子,我非常感激老师,为什么?这一生过得真正幸福快乐,我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一般人讲从身上,精神没有压力,你说多快乐。没有烦心的事情、没有操心的事情、没有牵挂的事情、没有忧虑的事情,世间人有的我全没有,你说我多快乐。从哪里来的?圣教里头来的。过这种生活,在这个世界不容易,所以感恩老师!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63集) 2010/6/20  

  如教奉行,你只记住两句话,「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就行了,你看就这么简单,上中下根全能接受。希望我们对这部经要真信、真发愿,做如来第一弟子,将来的成就也是第一成就。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567集) 2011/8/30

克服妄念,转凡成圣-第222集


  儒家教导我们「克念作圣」,这句话讲得很好;念就是妄想、杂念,你能够克服妄想、杂念,你就是圣人。凡夫为什么不能作圣人?妄想、杂念不能够克服,道理在此地。我们今天念佛,念佛必须放下万缘,你没有放掉。执着里头最严重的是我执,说得粗显一点,就是自私的念头。起心动念一定为自己,这个念头不能克服,对于作圣就是最大的障碍,你就做不了圣人。

早餐开示 1998/12/24   

  真正的修行人,真正觉悟的人,他能够控制他的念头,主宰他的念头。中国儒家也说「克念作圣」,克也是有主宰的意思、控制的意思;你能够克服你的妄念邪念,你就是圣人。「圣」这个字的意思,对于一切理事通达明了,这种人则称之为圣人。这个意思跟佛陀这个名词含义很接近,佛陀的意思是觉悟,世出世间法都能够觉悟而不迷惑,所以跟中国「圣」的意思非常接近。

早餐开示 1998/6/16   

  佛讲得更好、更清楚、更明白,念是妄念;换句话说,你能够克服妄念,你就是佛,你就是菩萨。在佛法里面所说的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是妄念。微细的妄念,佛家称作无明,称作妄想;粗重的妄念,称之为执着。既然晓得这是妄念,妄就不是真的。

早餐开示 1999/3/9  

  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告诉我们,他说「真心本有」,本有,我们决定可以恢复;「妄心本无」,本无,当然可以能够断掉,当然可以能够放下。应当断的你不断,应当放下的你不肯放下,这就没法子了。佛在经上千言万语,重复的教诲,提醒我们觉悟,帮助我们认识事实的真相,希望我们在这一生当中,脱离生死苦海,圆成佛道,这是一切诸佛的本愿。佛除了这桩事情之外,可以说是一无所求。

早餐开示 1999/3/9  

  断烦恼、断习气,这成就真正的德行。一定要晓得自己烦恼习气重,知道这就觉悟,改正是功夫,知道不能改有什么用处?知道一定要改正。改正当然是有一番辛苦,要跟自己烦恼习气去搏斗。你要克服自己的烦恼,克服自己的习气,你才能作圣人、作贤人。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116集)    

  不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跟它相反,我们就成功了。依旧随顺烦恼习气,难!一点一点的克服。譬如我们吃饭,有一些菜不合自己的口味,动了这个念头,自己马上就想到,「错了,我又堕落」。

大乘无量寿经(第56集) 1999/7/10  

  所以修行人一定要跟烦恼去打一仗,要打赢,不能打输,输了就完了。怎样才能打赢?要拼命,不怕苦、不怕难、不怕死!你决定战胜。凡是打败仗的,怕难、怕苦、怕死!你注定失败。真正求佛菩萨保佑,求佛菩萨护念,你下定决心,佛菩萨就现前。

大乘无量寿经(第42集) 1999/3/20  

  凡夫随着妄念转,苦不堪言,圣人能克服妄念,妄念没有了,正念就现前,那是圣人。妄念是烦恼,正念是智慧,佛家的名词叫菩提。转妄成真,这叫学佛!克服的具体方法,就是放下欲望,欲望不是真的。佛法里面常讲五欲六尘,五欲,财色名食睡这五种,世间人都喜欢,财色名食睡。可是佛经上讲,这五种是什么?叫地狱五条根。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116集) 2010/8/15   

  这五样东西是人的一生不能缺少,你没有办法离开它,佛教导我们,对这五桩事情适可而止。什么叫适可而止?日常生活用它,不起贪心、不生瞋恚,喜欢它,没有贪恋,讨厌它,不发脾气,这就叫适可而止。对它清清楚楚,一点不迷惑,这叫不痴。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116集) 2010/8/15   

  说实在话,用哪一个法门控制这个念头都不太容易,法门里面最殊胜、最妙的,无过于念佛,那就是说,古德讲的「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什么叫觉?这一声阿弥陀佛就是觉。换句话说,这念头才起,不管这个念是善念还是恶念,第一念起来,第二念就把它转成阿弥陀佛,念佛要这样念法。换句话说,决定不许妄念相续,善念也是妄念,不要叫妄念相续,立刻用阿弥陀佛取而代之。

华严经大愿精进力夜神章(第23集) 1987   

  真正想契入境界,佛法的修学决定不能中断。中断一天,妄念就增长一天,中断一小时,妄念就又长一小时;一定要能够,这个东西就像打仗拼命一样,锲而不舍,决定不能让它中断。有些人念佛还照样打妄想,功夫不得力;如果有这种情况,你不要害怕,这一种情形大家都有的,不可能你才念几天佛,你就能把你的妄念克服住,没这个道理。你要继续不断持之有恒,一句佛号念到底,久久就有功夫了,功夫就能够伏妄念。

华严经疏论节要研习报告(第23集) 1997/12/6  

  克服自己的妄念,你就是圣人;克己复礼,克服自己的欲望,你就能够给世间人做榜样。所以一些做不到的,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这是我们的病根。我们在六道轮回为什么出离不了,根在此地。

早餐开示 1998/10/26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扫码加微信
扫码加微信
扫码加微信
扫码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