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师父说

偷心不除,尘不可出-第1029集



偷心不除,尘不可出-第1029集


  法语:

  「偷心不除,尘不可出」。偷心,范围非常广大,稍稍有一点点占便宜的念头就是偷心。偷盗将来要还债的,这个世间没有一个人是能占人便宜的,也没有一个人吃亏的,「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偷心是不能成就的大障碍。  

  节录:

  「偷心不除。尘不可出。」『偷心』,占的范围非常广大,稍稍有一点点占人家便宜的念头就是偷心。因此戒律里面,偷盗戒是非常难持。偷盗将来要还债的,诸位如果真正明了大乘经上讲的诸法实相,就是我们宇宙人生的真相,你要是真的了解,你的心就会很平。知道什么?这个世间没有一个人是能占人便宜的,也没有一个人吃亏的,占了便宜要还人家,吃了亏的要等他来补偿。这个心哪有不定的道理!真的是「一饮一啄,莫非前定」。

楞严经清净明诲章—清净心第一(第2集) 1992/11  

  所以古人常讲君子乐得作君子,小人是冤枉作小人,哪里知道「因果报应,丝毫不爽」。偷一个人的,你要还一个人;如果偷大众的,这个罪就重,很难还,还不清。假如说市政府公共设施,这是市民纳税的,这个市每一个市民都有分,你要是窃盗,债主就是这一市的人民。如果是国家的设施,你偷盗,好了,那全国人民都是你的债主,虽然得的东西极微细,那个债主太多了,还不清。

楞严经清净明诲章—清净心第一(第2集) 1992/11  

  盗叫不与取,没有得到这主人同意,你得到了就叫做盗窃。盗不仅仅是偷盗,如果是限于偷盗,那都是很容易持的,所以他这个心在偷心。凡是以一切不正当的手段,叫人家不得不送来,不得不献给你的,统统叫盗窃,所以它的范围就非常的广泛,这是我们要晓得的。要牢牢的记住的,不但偷盗的行为不可以有,念头都不能有,『其心不偷』,决定没有占别人丝毫便宜的念头,有这个念头就是偷心。

大佛顶首楞严经清净明诲章(第3集) 1992/11  

  什么叫偷心?对于资生之具,这个资生之具就是我们生活所需要的一切物质条件,衣食住行,总希望多一点,总希望好一点,有这个念头就叫偷心。你对三界还有贪恋之心,这个事情不要看得很轻,不要看得很小,临命终时往往成了很大的障碍。几个人真正有这些积蓄,心地清净、一尘不染那是功夫,那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这是真正功夫。

大佛顶首楞严经清净明诲章(第6集) 1992/11  

  有很多同修是经商的,听了佛经就来跟我说,法师,如果完全不偷税、不走漏洞,我们一分钱都赚不到,这个生意就不能做;换句话说,要做生意,就一定要想方法逃税。大家都这么做,我不能不这么做,这怎么办?照了义经上讲决定不可以。实在说如果真的能把《了凡四训》念上三百遍,事与理都明白了,一个人一生的受用,一生的财禄都是你命中注定的,你命里面有自然有,命里没有,偷也偷不来。

大佛顶首楞严经清净明诲章(第3集) 1992/11  

  所以古德说「君子乐得作君子,小人是冤枉作小人」,确实没有必要,命中注定的,「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假如说命里没有的,偷可以偷得来,释迦牟尼佛也拜你做老师,为什么?他没有办法,决定没有这个道理。人为什么不守本分?

大佛顶首楞严经清净明诲章(第3集) 1992/11  

  决定不能有非分之心,不是我本分应该得到的,我希求希望得到,这个心是偷心,有这个心不能出三界。纵然自己应该得到的,也要把它舍弃。一定要明了,我们这个身体,现在留在这个世间,要维持生活,衣食住行不能够缺少的,自己一定要衡量足够就行了,这是佛常常教给我们知足。足有个标准,佛当年在世是生活最低的标准,你看日中一食,三衣一钵。在热带的环境里面,这是不能再少的,维持一个最低的标准,这是舍。

大佛顶首楞严经清净明诲章(第5集) 1992/11  

  佛对在家居士的尺度就放宽了,在家居士,社会有社会一般的标准,维持一般人生活的水平,这就可以,不求奢华,那就对了。这个标准随时代、随地区而有差异,这是要我们自己有智慧来辨别。如果自己有多余的,应当布施、供养给社会一切需要的人,我们供养他、布施他,这样做法就对了。绝对不贪图享受,这是教我们断偷心。

大佛顶首楞严经清净明诲章(第5集) 1992/11 

  偷心把你的功德都漏掉,使你定慧不能成就,戒定慧三种功德都不能成就,都从这个漏洞漏掉了。好比酒器有漏,我们想盛水,怎么盛也盛不满,为什么?这边倒进去,那边漏掉了。大小乘佛法、所有宗派法门,修学的总名词就叫禅定。佛法教学的内容是戒定慧三学,戒是手段,帮助我们得定的,得到定之后才开智慧,因定开慧,慧是目标,定是枢纽,非常重要。我们念佛一心不乱就是念佛三昧,就是禅定,可见得偷心不能有,有这个东西我们一心决定得不到。你要想得一心不乱,得一心、得念佛三昧,这个念头要舍得干干净净。

大佛顶首楞严经清净明诲章(第5集) 1992/11  

  觉明妙行菩萨在《西方确指》里面的开示,他说念佛最忌讳的就是夹杂,我们唯有把一切舍得干干净净,没得想,就专想阿弥陀佛了。没有舍干净,还想这个、还想那个,心没有死,对世间法心没有死。祖师教给我们要「死尽偷心」,就是投机取巧的心要死尽,你的道业才能成功,才有指望。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第22集) 1991/6  

  我把我所有一切统统舍掉,我生活怎么办?他的忧虑就来了。真正舍尽了,明天到吃饭的时候一定有饭吃,绝对不会没饭吃。所以,我常劝初学的同修,最好先把《了凡四训》念三百遍,再来学佛。为什么?因果报应明白了,「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命里面有的丢都丢不掉,命里头没有的,求也求不来。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第22集) 1991/6 

  你所用尽方法去求来的,统统是你命里有的,你着急干什么?一定要相信因果报应。你真正把这个事实真相肯定了、相信了,你就敢舍、就敢放下,放下之后,这一句佛号是纯而不杂,念念相应,功夫才能得力。否则的话,念一辈子,功夫都不得力,患得患失。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第22集) 1991/6

烦恼与是非是最大的障碍-第241集

  古人讲「知事少时烦恼少,识人多处是非多」。你怎样断烦恼?你怎样离开是非?烦恼跟是非是你最大的障碍。你要不能够远离,你的道业很不容易成就,这个道理我们总是要懂得。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681集) 2002/4/23  

  我们现在生活在这个世间,各人有各人的行业,各人有各人生活的方式,与我的生活、与我的工作行业有关系的这些知识,我要接触、要知道、要学习;与我生活行业没有关系的,不闻不问,这就对了。所以要懂得这个道理,尽量的少接触。没有必要认识的人,何必去跟他认识?没有必要知道的事情,何必去打听?这不叫自找麻烦吗?所以我们了解这个道理,才晓得圣贤教诲如何正确的落实在自己生活当中,落实在自己工作里面、处事待人接物里面。

玫瑰经学习报告 2001/5/3  

  不需要知道的事情,知道得愈少愈好,古大德常常教人,「知事少时烦恼少」。你的烦恼为什么断不了?你知道的事情太多了。还要天天去打听,唯恐知道太少了,你的烦恼哪一天能断得了?决定断不了的。「识人多处是非多」,交际应酬,认识的人愈多,是非就愈多。知道事情愈多,烦恼就愈多,这个与清净平等觉背道而驰。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306集) 2000/5/24  

  所以真正修道人言语少,连道家老子都说,他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做世间的学问是要天天去增长,像现在讲要吸收新的科技知识,这是「日益」;修道的人要天天减少,减少你的妄想,减少你的分别,减少你的执着,这是修道。不需要知道的事情,最好是不要去接触。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306集) 2000/5/24  

  不接受外面环境干扰,我们心才能够清净。我也讲过,不接受外界干扰从哪里做起?从把手机丢掉做起。你看你那个手机干扰多大,没有手机多清净。不看电视,不听广播,不看报纸,不看杂志,它就不会干扰你,心不就清净了吗?清净心生智慧,这种染污叫你生烦恼,不会生智慧。不学佛不懂这些道理。我学佛大概十年,把这些东西统统丢掉了,五十年没有接触。

净土大经科注(第329集) 2012/5/9  

  它有权利来扰乱我,我有权利不看它,我们有对策。不看报纸、不看新闻,这个东西统统不知道,所以每天天下太平。你问今天,没事,我过得很好,很快乐。你要知道那个,忧虑就多了,所以不知道就没烦恼,这个好!一心念佛。不能离开经典,经典就是释迦牟尼佛,每天跟经典作伴,就是释迦牟尼佛陪我,我在佛身边,没有离开他,这个好!

安心、安身生活之方法(第10集) 2013/6/12  

  佛法里面讲功夫,什么叫功夫?清净心是功夫,烦恼少是功夫。从烦恼少你才能慢慢得清净心,由清净心再提升就是平等心,不再分别,然后才能够觉悟,大彻大悟,明心见性,那就功德圆满了。所以,一切功夫全在放下,为什么不肯放下?什么原因?佛讲清楚了,烦恼、习气,你因为有烦恼、因为有习气,所以你放不下。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171集) 2010/10/21  

  发大愿,烦恼习气要能控制得住,这个大愿就起作用;控制不住的话,这个愿落空了,愿不能兑现。能够不管的事情就别再去理它,尤其是一个真正发心念佛想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那你得彻底放下,什么都不要计较,学随缘,随缘就是什么都好,那对自己是真好!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171集) 2010/10/21  

  人生在世,无量劫来都迷惑颠倒,迷惑颠倒在哪里?就想什么都知道,想人认识很多,一天到晚热热闹闹、乱哄哄的,这就是迷惑颠倒。难得这一生觉悟了,真正觉悟的人就要立下大志永脱轮回,这是一个真正觉悟的人。永脱轮回,就不能犯过去同样的错误,我今天起要收心,我要减少一切应酬,尽量使自己的心地清净。

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第103集) 1991/1  

  在方法上实在讲,最巧妙的就是把所有的时间尽可能都用来念佛,让佛号一句接一句不要中断,不要夹杂,除非是不得已的时候,实在有必要的事情,我们把念佛放下,去办事,身体太累的时候把念佛放下,好好的休息养精神,除此之外,就应该认真努力去念佛,这样子才会有成就。

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第103集) 1991/1  

  老实念佛,求生净土。心要定,不要知道太多,知道太多就是障碍。知事少时烦恼少,识人多处是非多,不要认识很多人,也不要知道很多事,不需要。老实念佛,每天听经、念佛多么快乐,这就对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367集) 2011/4/8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扫码加微信
扫码加微信
扫码加微信
扫码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