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学是成功的第一个因素-第1038集
法语:
成功的第一个因素是好学,真正好学的人没有不成就的。不好学就是懈怠,我们自己要认真反省、检点:「我有没有这个病?」如果没有,早就成佛、成菩萨。还在十法界,还在六道,肯定有!知道自己有懈怠的毛病,要精进。
节录:
凡是成功的人,成功的第一个因素是好学,真正好学的人没有不成就的。不好学就是懈怠的人,他不会成就。所以我们自己要认真反省,要检点:「我有没有这个病?」肯定是有,不要认为自己没有。如果你自己没有,你早就成佛、成菩萨,最低限度你也证得圆教初住法身菩萨。你还在十法界,你还在六道,那说句真话,肯定有!只是「懈怠」程度上有差别。你必须自己知道自己的毛病,你才能改过自新。知道自己有懈怠的毛病,精进度懈怠。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448集) 2001/10/25
许许多多修行人因为放逸懈怠懒散退心了,这一生修行不能成功,依旧搞六道轮回,随业流转,太可怕!而且这个是什么?一般人通病,精神提不起来。学佛的同修初学佛的时候很勇猛,古人讲的话,说「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像那么回事,真干;学佛两年,两年就变成老油条,佛在天边,距离就远了;学佛三年,佛就变成云烟,没了。这个就是放逸懈怠,自己那一点善念,那个好心保不住,很容易被外面财色名食睡诱惑,一引诱就跑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341集) 2011/3/24
名闻利养、五欲六尘那都是魔的境界,在这里头能够不动心,一心向正法,不读经怎么行?一面读经一面跟人分享,进步就很快。自己读容易懈怠,要我上台去讲,我就不敢懈怠,我要认真去准备、认真去学习,这个对自己就不断向上提升。所以这是成就道业最好的一种方法。
净土大经科注(第151集) 2012/1/21
学生复讲老师的,这样训练好处很多,为什么?他要讲了,他在听的时候要专心听。从前李老师告诉我们,对我们学讲经的学生们说,他说我在讲的时候,大概你差不多可以能够听到百分之六、七十,为什么?你要全部精神贯注,因为你要准备复讲。如果不是轮到你复讲的,老师讲,大概你只能听到三成,为什么?心不在焉,「不是我复讲,没关系」,这是心地就懈怠了;换句话说,不那么专心。
无量寿经(二次宣讲)(第26集) 1990/4
复讲的好处,实在讲与三学、三慧相应,三学是戒定慧,他在听讲的时候专注,心里不敢打一个妄想,打一个妄想,怕老师讲的话忘掉了。心里面没有妄念,就是戒成就了;一心专注,是定成就;听得清清楚楚、记得清清楚楚,慧成就了,三学成就。
无量寿经(二次宣讲)(第26集) 1990/4
天天讲经。讲给谁听?讲给自己听。别人听是附带的,自己听是真的。天天听佛的劝导,才保得住,一个月不讲经、不读经,我自己就不敢保险了,你说这个多重要。佛教我们亲近善知识,经典就是善知识,亲近诸佛菩萨,亲近祖师大德,天天不舍。佛菩萨天天劝我,不敢懈怠。
二〇一二净土大经科注(第161集) 2013/2/4
我们烦恼习气很重,怎么办?求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所以真正的关键,实在是在于好学,真正好学,你就得佛力加持;你不好学,就没有办法了,佛想帮忙帮不上,关键在好学。特别在我们初学的这一阶段,只要我们真正好学,真正想学,真正肯学,佛菩萨就会加持。
大乘无量寿经(第87集) 2000/5/20
古大德常说「教学相长」,所以最好的学习是教学。特别是对于中下根性的人,因为你天天要教,你就不能不读,不能不修,这是什么?对治我们烦恼里面的懈怠、懒散。多少发心的人因为懈怠而退堕,这样的人古今中外太多太多,所以精进是菩萨第一善根,这是唯一一个善根。精进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到可真不容易,最好的方法是教学,你天天要修行,不真修境界提不上去,天天要读诵经典,要备课,不读诵,你没有办法教人,你讲不出来。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273集) 2011/2/9
身行言教是菩萨对治懈怠最好的方法,帮助你勇猛精进。教化众生得真干,目的是要让这些众生住于无上之道,目标非常鲜明,教学的目的是成佛,这个方向是成佛之道,有进无退。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273集) 2011/2/9
众生无边誓愿度这是发愿,这个愿是什么?这个愿是动力,它在那里推动你。没有这个动力,你会懈怠、你会懒散,你不能成就。这个动力比名闻利养厉害,名闻利养到时候我可以不要,这个愿不能退心。
二〇一二净土大经科注(第129集) 2013/1/17
怜悯一切苦难众生,我要帮助他离苦得乐。你有这个大愿心,这个力量比那个名利,不晓得要大多少。你在佛法修学的过程当中,会勇猛精进,不会退转。为什么?一退转的时候,看到这么多苦难人等着我去帮助他,我没有能力、没有学问,我拿什么帮助他?我今天的修学,成就自己的能力,成就自己的学问,使我真正有能力去帮助这些人。
无量寿经(第16集) 1992/6
怎样才是相应?-第250集
经论里面常常告诉我们「一念相应一念生,念念相应念念生」,注重在念念切实之愿,这就是说一念相应的重要性。「一念相应」我们听得很多,也能够说得出来,究竟要怎样才相应?我们就这一部经里面所说的来谈,前面六方佛所表的义趣要真正能够体会,要依教奉行,依着六方佛所表的层次提高自己的境界,认真努力去学习,把这部经的经文字字句句变成自己的行为,变成自己的思想见解,这就叫相应。
阿弥陀经要解大意(第19集) 1991
换句话说,如果不能够实践笃行那就不叫做相应。所以我们的信、愿、行要融成一个,决定不能够把信、愿、行分成三个,那就不相应了。信中就有愿、有行,愿中有信、有行,行中有信、有愿,这就叫相应。
阿弥陀经要解大意(第19集) 1991
今天大家都晓得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原因在什么地方?就在不相应。我们再要追究,为什么不相应?大概第一个是对于西方世界事实的真相,以及我们现在处的这个环境的真相,没有真正的理解,因此他依然是看不破、放不下,这就成了严重的障碍,所以这些都在平常要训练,要常常觉而不迷。日常生活当中认真努力的学习,必须远离娑婆,一心向往极乐世界,如小孩的思念慈母,如游子的思念家乡,这个样子才有决定得生的把握。
阿弥陀经要解大意(第19集) 1991
从前李老师讲,一万个念佛的人,真正往生的也不过两个、三个。为什么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这么少?那就是他把西方极乐世界情况没搞清楚,以为念念这句阿弥陀佛就能往生。其实人家经上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严格的来讲,没有前面这一福,你决定得不到三皈。
无量寿经(二次宣讲)(第41集) 1990/4
好像盖房子,这个三福是基础、是地基。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那是基础的基础,没有这个不行;三皈、众戒,是基础里面第二层的基础;到「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那是基础做好了,然后念这一句阿弥陀佛,一念相应一念佛,这才能往生。
无量寿经(二次宣讲)(第41集) 1990/4
所以那一句佛号是依什么基础上念的?这个基础上念的。从这个基础上建立信愿行三资粮,这三个条件,这才是稳稳当当往生,所以大家千万不能疏忽。信愿行,我信念佛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在家里不孝顺父母、不能尊敬师长,那个没有用处的,盖大楼没打地基,盖了就倒下来,所以那是不能往生的原因。
无量寿经(二次宣讲)(第41集) 1990/4
『一念』里面就有信有愿,「念」是行,每一句佛号里头都具足信愿行,这叫『相应』。如果我虽然念这一句阿弥陀佛,我也不信,根本也没有意思往生,那个念了不相应,有没有这种人?这种人多得很,但是这个种了善根。这个道理不可以不晓得,你不晓得,你就有怀疑,信心就不坚固。你晓得这个道理,愈念愈欢喜,愈念心愈清净,愈念烦恼愈少,愈念智慧愈长,那个不一样,所以一定要明理。
阿弥陀经要解大意(第7集) 1986
信愿行是三桩事情,三资粮,其实这三资粮在一心当中、在一念之中。我们念这一句佛号,常说一念相应一念佛,怎么叫相应?这一句阿弥陀佛里面,与信相应,与愿相应,与行相应,一即是三,三即是一,这叫相应。念这句阿弥陀佛,这里头没有信愿,这个佛号就不相应,不具足三资粮。所以说相应,一定要记住这句话,信愿行在一心当中,一心称念,这里头信愿行就具足了。所以它没有先后,不是定三,是一而三,三而一。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40集) 1993/6
假如还是三心二意,信愿持名四个字没有做到,这是真正能不能往生的关键。一定要把这四个字老老实实的做到,换句话说,一心称名。简单的说,心里头只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念头都没有,什么心思都没有,这就是信愿持名,这就是一心称念。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40集) 1993/6
凡夫用的心都是三心二意,这哪能成功?给诸位说,用这个心念佛不相应,用这个心持咒也不相应,用这个心去研究教理,还是不相应。这个心要不得,一定要懂得用一心。一心里面不但具足信愿行,也具足觉正净,具足戒定慧;换句话说,就是六祖大师所说,「何期自性,本来具足」。自性是什么?自性就是一心,一心就是自性,本来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六祖大师讲的自性就是这部经上讲的一心。所以你用一心称念,就统统都具足了,圆圆满满。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40集) 19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