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师父说

真修行不能离开环境-第1045集



真修行不能离开环境-第1045集

  法语:

  真修行的人不能离开环境,在红尘里、在七情五欲中,真正鍊到心地清净、一尘不染,即相离相。离一切相说不着相,靠不住,一接触又迷了。  

  节录:

  真修行的人不能离开环境,离开环境躲到个深山里面去修行去了,能不能成就?不能。为什么?那个环境很好,很清静,都市里头走两趟又迷了,那哪是真修行!真修行人在红尘里头、在七情五欲里头,真正鍊到什么功夫?鍊到心地清净、一尘不染,这个高明!离开了不是办法。即相离相,那是诸佛菩萨。离一切相说不着相,这个靠不住,当你一接触又迷了。

净土大经科注(第89集) 2011/12/19  

  而磨鍊自己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人事环境。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善财童子开悟了,就是理上一切明白了。跟着文殊菩萨修学,道理都通了,事上没有经过磨鍊,真不着相吗?所以根本智得到了,文殊菩萨就叫他去参学,参学是什么?去磨鍊,就是到人世间磨鍊。五十三位善知识代表的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你都要去接触,看看你还动不动心、还起不起念头。

净土大经科注(第89集) 2011/12/19  

  在一切境缘当中,里面有善缘有恶缘、有顺境有逆境,统统经历过,在这个里头鍊到一尘不染,真功夫,那叫真修行。这种修行才是大乘教里面说的入不二法门,为什么?平等心现前了。先修清净心,不染污,再修平等心,一切法平等,无二无别。这个时候,你睁开眼睛看,全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在面前。一切人都是阿弥陀佛,一切万物是阿弥陀佛,一切工作是佛事,入佛境界,这叫成佛。你在一切人事物里头还有分别、还有执着,那就是凡夫。

净土大经科注(第89集) 2011/12/19  

  你发心想修道,想找一个理想的修行环境,你错了,不需要找,就在你现前生活环境当中。问题就是你有没有智慧,你会不会用你的环境。你要会用,成就了!如果环境是处在顺境当中,你应当认真去修布施;如果在逆境的环境当中,好啊!成就忍辱波罗蜜,不必要换、要改。处乱世,大家都不守法,都乱来,我在这个环境里修持戒波罗蜜。大家不守法,我守法;大家不守规矩,我守规矩。你要是会利用环境,哪一个环境不是好修行的处所?

金刚般若研习报告(第6集) 1995/5  

  如果你不会,你挑到什么处所都不能修行,都是障碍。换句话说,没有你修行的环境,人间、天上你都找不到,这是真的,你到哪里去找?如果你会了的话,哪个地方都是我修学的好环境。丝毫不要挑剔,任何环境都成就我六波罗蜜,都成就我十大愿王,就看你会不会!佛菩萨那些表演,你要从这里去看,你才会看到真正有味道。真的开悟,真的学到了,你要从这上去看。你也就会读经了,你也会看祖师的传记、语录了,所谓看的时候眼睛放光,门道看出来了。

金刚般若研习报告(第6集) 1995/5  

  「无时无处不是道场」,这是真话。任何一个人,都是帮助我的,任何环境也都是成就我的。就跟《华严经》上讲的一样,学生修行人只有我一个,我一个以外的都是诸佛菩萨,他们一举一动所做的样子,都是给我看的,都是叫我觉悟的。表现正面的,是教我要学习他的好样子;表现是反面的,也是提醒我觉悟,让我反省,有没有他那个反面不好的样子;换句话说,正面反面都是老师,都是善知识,我统统都学到了。这样学佛哪有不成就的?这样学佛哪有不快速圆满的?

金刚般若研习报告(第6集) 1995/5  

  自私自利、名闻利养、贪瞋痴慢、外面的五欲六尘,你能把这四句十六个字,你真的看清楚,搞通了,真的放下,你就得大自在。然后你才知道佛法不深、佛法不难,佛法显得那么深、显得那么难,就是这十六个字把你障碍住了。再说个真实的话,佛菩萨跟凡夫的差别就在此地。凡夫有自私自利、有名闻利养、有贪瞋痴慢、有五欲六尘,六道凡夫;佛菩萨完全没有,生活在这个世间随缘自在。

大乘无量寿经(第102集) 2000/10/14  

  随缘,决定不染着。顺境、善缘,绝不生贪恋之心;逆境、恶缘,绝不生丝毫烦恼,没有怨恨不平之心。不管是什么境界,物质环境、人事环境,永远保持真诚、清净、平等,这就是佛菩萨。凡夫哪有不能成佛的?成佛需要多少时间?一念之间。你转过来,凡夫就成佛了;转不过来,还是做凡夫。

大乘无量寿经(第102集) 2000/10/14  

  诸位一定要知道,修行在哪里修?就在环境上修,不能离开环境。我讨厌的人天天碰到他,这是我修行的学处,菩萨学处,我要练到怎么样看他不讨厌了,练功。如果我看他讨厌他的,这个分量一个月比一个月轻,我的功夫就有进步;如果还是讨厌他,你功夫没有进步;我比以前更讨厌他,那你是堕落了。这叫真修行,这叫真功夫。章嘉大师教我的,一个看破、一个放下。

二〇一二净土大经科注(第436集) 2013/9/12  

  你没看破,你没放下,这一天时间白过了。章嘉大师传给我是佛法的总纲领、总原则,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不离开这个原则。净土宗有更殊胜、更微妙的方法,比这个还容易,那是什么?统统归阿弥陀佛。我见到我喜欢的,阿弥陀佛,见到我讨厌的,阿弥陀佛,全收在一句阿弥陀佛里头。这是净土宗的方法,这个方法比前面好修。

二〇一二净土大经科注(第436集) 2013/9/12  

  前面的是一切境,物质环境,缘,人事环境,在一切人事、物质环境里面,我看得很清楚、听得很清楚,学不执着。也就是放弃自己的身见,放弃自己的边见,边见是对立、是二边,放弃自己的成见,我自以为怎样怎样,这叫成见。这个东西统统放下了,就可以随喜,能够恒顺众生,你说好,很好,你说不好,不好,能随顺你。

二〇一二净土大经科注(第436集) 2013/9/12  

  自己怎么样?自己心里头好跟不好都不着相。如果自己真的觉得好,你已经着相了;真的有不好,你也着相了。这个时候你要用《金刚经》来观照,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他说好的,虚妄,他说不好的,虚妄,虚妄跟虚妄都等于零,完全平等了。平等是什么?你的平等心现前,你的清净心现前,清净平等心是佛心,是你的真心。你看,虚妄的放下了,真心就现前。这叫修行。

二〇一二净土大经科注(第436集) 2013/9/12

功德如何能保持不退失?-第257集

  我们也常在经论里面看到,功德不容易保持,福德容易保持。你修福决定有福报,无论你在哪一道里面都享福;你修的有福报,你在人间享福,你堕畜生道在畜生道享福,你堕饿鬼道在饿鬼道享福,只有地狱道里头没有福报。可是功德很容易失掉,所谓是「火烧功德林」。什么是火?烦恼。烦恼一现行,功德就没有了。

早餐开示 1999/4/11  

  功德是什么?功德是定慧。那个慧不是聪明智慧,聪明智慧也不会失掉,那个慧是自性里面的真实智慧。这个智慧是从清净心生的,烦恼一现行,清净心没有了,平等心没有了,你定慧就没有了。功德太难成就了,如果我们要说你一生修多少功德,那就得问你,你从什么时候不生烦恼;烦恼没起现行,你这一段期间保持着,是你的功德。

早餐开示 1999/4/11  

  你一天不生烦恼,你有一天的功德;两天不生烦恼,你有两天的功德;修行一辈子,到临命终时一发脾气,你的功德全完了,所以「火烧功德林」。福报没有关系,有烦恼还是有福。这些道理、事实真相,佛在经论上都说得很清楚,我们要细心去体会。如何能够保持不退,保持不失,在我们现前这个阶段,「忍让」。欢欢喜喜的忍让,人家要我们的命,我们也忍让,也欢喜把命给他,绝不生一念瞋恚之心,绝不生一念贪爱之心,我们功德能保持,能保持着不退转。

早餐开示1999/4/11  

  忍辱比什么都重要,我们积功累德靠什么?靠布施,但是这个功德能保持靠忍辱,如果不忍辱,积再多的功德都会流失。经教上所说的「火烧功德林」,火是什么?发脾气。脾气没有发,心里很不高兴,功德就少了一半;脾气一发,烧光了,功德完全没有了。功德是什么?功德是戒定慧,这个要知道,不是别的,因戒得定,因定开慧,一发脾气,定没有了,功德全没有了。一发脾气是什么?生烦恼,不生智慧。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478集)2011/7/4  

  清净心生智慧,不生烦恼,那你没有忍耐,你清净心从哪来?由此可知,忍辱在修学它是关键。前面,六波罗蜜前面,布施、持戒是积功累德,这个功德能不能成就、能不能把它真正变成功德全靠忍辱,能忍都是功德,不能忍是福德。福德是在六道里头享受的,功德能帮助你了生死出三界,能帮助你念佛往生提升品位,你看作用不一样。这个事实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了,那我们在忍辱这个课程当中,一定要痛下决心,要认真学习,否则的话我们这一生不就白干?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478集)2011/7/4  

  我们学佛的人,真正想修功德的人,那个警觉性就很高。决定不发脾气,不管什么事情,惹起我们心里不高兴,想发脾气了,你要警觉到,那是什么?魔障;魔看到你已经不少功德,就劝你烧!烧!你就真听话,就把功德烧掉。如果你要是不发脾气?你的功德在,任何人都没有办法把你破除掉,魔也没有法子,魔还是叫你自己把你自己功德摧毁,他没有能力。所以你有警觉心,我不干,我绝不发脾气,绝不肯听从,这个功德才能保持。

无量寿经(新加坡二次宣讲)(第九集)1994/11  

  由此可知,要能真正恭慎保持,一定是贪瞋痴慢烦恼习气统统断掉了,那他的功德就能保持了。《金刚经》上教导我们初学的人「一切法得成于忍」,所以忍辱波罗蜜能把功德保持住。布施、持戒是修功德,忍辱是保持功德。所以没有忍,虽修功德随时都会被烧掉的、都失掉的。所以菩萨六度是每一个环节都扣得紧紧的,彼此有密切的关系;到精进、禅定,那你功德成就了,这才显示出无量的智慧。

无量寿经(新加坡二次宣讲)(第九集)1994/11  

  六波罗蜜里头,修忍辱波罗蜜、修布施波罗蜜,六波罗蜜里头这两种最重要。《金刚经》从头到尾讲六度,这两个讲得最多,为什么?布施就是放下,放下起心动念,放下分别执着,那就成就了。放下名闻利养,放下财色名利,这是下手的功夫,这是入门,这个东西不放下入不了门。放下起心动念,那是成就,证果,全在放下。放下,要把功德保持,靠忍辱。

二〇一二净土大经科注(第464集)2013/10/6  

  所以佛教给我们要忍,忍,在古时候从小就学忍,要学包容、要学忍、要学让,忍让通常是连在一起的。最初是教你忍让,然后慢慢进步晓得谦让,谦虚、谦让,到最高的境界是礼让,都从忍辱波罗蜜得到的。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175集)2010/10/25  

  我们在这个世间,无论在生活、工作、待人接物,真的,古人讲的「不如意事常八九」,十之八九都是不如意的,那你就得忍辱。忍后面还要加个「让」,能忍能让你才能成就学业,才能成就道业。功夫愈深愈显出忍让的深度、广度,能忍才能进步,忍就是进步,帮助你德行向上提升,帮助你烦恼渐渐远离,帮助你智慧渐渐增长。真的是烦恼轻、智慧长,那得要靠忍辱的功夫,所以忍辱后面才是精进。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2069集)2009/11/21  

  忍辱加上精进,后头就得定,定能开慧。六波罗蜜的后面般若波罗蜜,就是大彻大悟,就是明心见性。佛教菩萨大彻大悟就是用这个方法,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开智慧了。这是大彻大悟的一条路。

二〇一二净土大经科注(第464集)2013/10/6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扫码加微信
扫码加微信
扫码加微信
扫码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