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是成佛的条件-第1056集
法语:
凡是补处菩萨都住兜率内院。怎样才有资格补佛位?兜率是梵语,意思是知足。要知足,才有资格成佛,不知足的就作凡夫搞六道轮回。人不能不知足,知足就会一生过得幸福美满;如果不知足,再大的富贵,生活都很痛苦。
节录:
凡是补处菩萨他住哪里?都住兜率内院。为什么?表法。怎样才有资格补佛位?兜率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知足,兜率天就是知足天,只要你知足,你就有资格成佛,可见得知足很重要。佛知足、菩萨知足,人不知足,不知足的就作凡夫搞六道轮回,知足的就作佛、作菩萨去了。
净土大经科注(第180集) 2012/2/9
『兜率』,也叫「妙足、知足、喜足」。你看统统都足,知足常乐,这是欲界第四层天,补处菩萨就是后补佛,都住在这层天。这个天是凡圣同居土,兜率内院是菩萨居住的,等觉菩萨住在这个地方候补作佛,所以叫补处。住在这层天,我们就晓得知足天,菩萨成佛要知足,不知足成不了佛,意思很重要。人不能不知足,人要知足就会一生过得幸福美满;如果不知足,再大的富贵,他的生活都很痛苦,他没有快乐。
净土大经科注(第278集) 2012/4/7
我们也就知道了,弥勒菩萨代表什么?代表知足。所以,中国人塑的弥勒菩萨像,布袋和尚像,一天到晚笑咪咪的,那么快乐,为什么?知足。不就是知足常乐,他完全给我们表现出来。一切时、一切处,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境界,逆境也好、顺境也好、善人也好、恶人也好,统统笑面,这是表现出来。我们学弥勒菩萨就得学他那个样子,真学到了得大受用。什么大受用?头一个身心健康,谚语常讲「人逢喜事精神爽」,人要快乐他不会生病,愁眉苦脸必定生病。人要欢喜快乐,怎么会生病!欢喜快乐从哪里来?知足来的,就表这个意思。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103集) 2010/8/8
为什么人这么苦?这是真正有智慧的人他会思考,会认真的反思。古时候没有这么多便利的东西,他为什么乐?乐怎么知道的?你看看古人留下来的文字,诗词歌赋,描写当时社会的状况,我们就知道,那个时候人真有乐,乐多苦少。为什么?人都能知足,相信命运,相信因果,相信报应,知足常乐。
二〇一二净土大经科注(第77集) 2012/12/20
人生在这个世界上,物资需求的不多,能吃饱,能穿暖,能有个小房子可以遮避风雨,很快乐了,他没求。苦从哪里来的?苦从贪欲来的。贪心没有底的,永远不能满足,这就太苦了。科学技术带给我们为什么不快乐?带给我们的贪瞋痴,我们堕落在这个里头,所以乐不起来。
二〇一二净土大经科注(第77集) 2012/12/20
我们活在这个世间,生活所需很少,何必要把精神、时间放在那上面,太可惜!日食三餐,不需要多;有几件换洗衣服,足够了;有个小房子可以遮蔽风雨,知足常乐。人不能不知足,不知足的人是最苦的人,佛经上常讲「可怜悯者」。世出世间圣人都告诉我们,知足者富,他真的富有,为什么?他没有求了;不知足者贫,他还是贫穷,为什么?他还需要。这里不需要了,满足了,你说多快乐!你想想看,一个满足的人快乐,还是不满足的人快乐?你从这个地方就能知道,苦乐不一样!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626集) 2006/9/4
方东美教授教给我的,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最高的享受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没有贪瞋痴慢疑。对于五欲六尘要能够克制,也就是讲适可而止,有一点点就满足了,那是人生最高的享受。如果贪而无厌、怨恨不舍,那个人生就很悲哀、就很可怜,苦不堪言。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116集) 2010/8/15
本本分分的过日子,像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表演的,每天只要能吃得饱、能穿得暖,有个地方可以遮蔽风雨,够了,知足常乐。不必去营求,营求是苦不堪言,一定要活在这个世间,让自己身心都没有压力,轻松愉快,这个日子多好过,这个日子多美满!不要去自找苦吃,每天心里忧虑、操心,操不完的心,那是自找苦吃。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116集) 2010/8/15
世尊当年在世,十九岁离开家庭之后,过苦行僧的生活,三衣一钵,树下一宿,日中一食,知足常乐,他真乐。一切时、一切处,你跟他见面,你真的都感受到他法喜充满。人为什么这么苦?不知足,知足就离苦得乐。这个表法,这个示现,意思很深很广,我们要懂。
二〇一二净土大经科注(第158集) 2013/2/3
从学佛的头一天就要知足,老师教我看破放下,教我学释迦牟尼佛。中国古人也常常教人知足,知足常乐,《大学》八目叫知止,知止就是知足。知止而后有定,佛法最讲求的就是三昧,三昧就是定。知足就是禅定的前方便,不知足,你怎么可能得定?衣食住行稍稍有一点,够了,不再求多了。
二〇一二净土大经科注(第82集) 2012/12/22
我讲经教学这么多年,认识人多了,供养也多了,供养一送来,除了留一点点之外,统统结缘,广结善缘。结缘什么?这感情就好,他就喜欢听我讲经,那自然就念佛,就发心求生极乐世界,自自然然就得度了。所以,知足在佛法里头非常重要,章嘉大师传给我,我传给大家。
二〇一二净土大经科注(第82集) 2012/12/22
现前社会最重要的是怎样帮助人获得清净心,这个清净心是一般人梦寐所希求的。希求身心清净,为什么得不到?欲望太多了,欲望不能够放下一些。所以中国古人讲「知足常乐」,人要知足,清净心就能够恢复;人要不知足,你的心永远不会清净,像水一样它起波浪,它不会平。知足,他慢慢就降温,大浪变成小浪,小浪就变成微浪,就能恢复清净,所以知足才行。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102集) 2010/8/8
佛教人物质生活上要知足常乐,稍稍有一点能过去,知足了,不再求了。精神的生活,那要不断提高,要不断提升。精神生活是什么?破迷开悟,要大幅度向上提升,人道提升到天道,天道提升到声闻,声闻提升到缘觉,缘觉提升到菩萨,菩萨提升到佛陀,这非常积极。学佛的人非常快乐,学佛的人自在,学佛的人心情是定的,一点都不浮躁。清净心生智慧,不生烦恼。
二〇一二净土大经科注(第377集) 2013/7/26
心常柔和-第268集
「心常柔和」。这对什么讲的?它的对面就是浮躁。心浮气躁,不但佛法你学不到,世间法也学不到,世法跟佛法都必须要在「心常柔和」你才能够得到,这一条很重要。我们学习不离开柔和,生活不离开柔和,工作不离开柔和,处事待人接物都不离开柔和,你就是佛菩萨;我们看看佛菩萨,他们真做到了。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2073集) 2009/11/26
我们从哪里学?从谦虚,中国的古礼里面讲谦卑,自己常常要处在谦卑,尊重别人,这是世出世法学习的头一堂功课。我们看《礼记》,《礼记》前面第一句话说「曲礼曰,毋不敬」,《华严经》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第一愿「礼敬诸佛」。这一条很重要,一定要学柔和,柔和能养心、能养身,身心健康;能养一家,一家人,家和万事兴。柔和能化解冲突、化解对立,让一切众生平等对待、和睦相处,这就是极乐世界,这就是华藏世界。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2073集) 2009/11/26
自卑而尊人,这是中国古礼,愈有学问的人愈谦虚。中国古谚语有所谓,学问深时意气平和,真正有学问、有道德的人他非常平和。你看《还源观》上的四德,柔和质直,性德无量无边,提出这四个,随缘妙用,真实智慧,威仪有则,那是大慈大悲,真正慈悲到极处,树立榜样。我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可以给天下人做榜样,这是真正大菩萨。
二〇一二净土大经科注(第65集) 2012/12/11
处事待人接物,佛教我们的态度,「柔和质直」。无论对什么人,言语要柔和,态度要诚敬,质直是真诚恭敬,自己要学谦卑有礼,要肯定世间没有坏人,这个心非常重要,这个心就是同体大悲心。那个人造五逆十恶罪是一时迷惑,不是真心,是他那个妄心、不善的习气所造成。他的真心本善,他有菩提心,菩提心是他的真心,没有发出来,被烦恼习气盖覆住了;只要把障碍去掉,他本善的真心就现前,他是佛心,他是佛性,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不能不知道的。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32集) 2010/5/7
你真正明白了,你就没有冤亲债主,冤亲债主全变成佛菩萨,虽然他还没能变得出来,可是在我心里已经变了。你说我们的心多舒畅,我们的心多美好。经上一再告诉我们,「一切法从心想生」,那我们所受用的环境多美好,与别人有没有关系?没关系。如果有关系,那诸佛如来的环境就不好。为什么?诸佛如来永远住实报土,跟我们在一起,他还是住实报土,决定不会受十法界六道的干扰,这才叫得大自在,这才叫证大神通。所以他具足无量神通方便来教化众生。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32集) 2010/5/7
真的要学隐恶扬善,别人好的地方赞扬,不善的地方绝口不提。修自己的德,成就自己的相好光明,光明是智慧,相好是福德。跟人接触态度要柔和、要真诚、要尊重,自己要学谦虚,决定不能有嫉妒。嫉妒对自己是最大的伤害,会障碍你向上提升,不但障碍你提升,它会帮助你大幅度下降。这些不善的念头许多人都有,没有高度的警觉心,有意无意常常犯,对于你修福,你怎么修福报不能现前,为什么?从这漏掉,它把你破坏了。
二〇一二净土大经科注(第185集) 2013/2/19
你都懂,你也会说,但是你做不到。什么原因?业障太重,罪业太重,你做不到。现在在现前的社会这很普遍,在古时候的社会是有,不多、不普遍,为什么?人心都善。从小都学礼,处事待人接物、言谈、举止都温和,真的,他随顺自性,质直柔和,长时期保持在心平气和。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977集) 2008/8/26
所以他不论学什么,世间法、出世间法他都学得好,如果能够锲而不舍,他没有不成就的。现在人不行,现在人心浮气躁,脾气很大,稍稍不如意也要火冒三丈。我们也看惯了,也懂得随顺;你要不随顺,不随顺这个日子就不能过,度众生的事业那就得放弃,所以要修忍辱波罗蜜。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977集) 2008/8/26
所以学佛,从哪里学起步?要从谦虚,谦虚还不够,谦卑,要从这里学起。要学自爱,爱你自己的灵性,爱你自己的德行,那是你自己本有的。《弟子规》是你本有的,你本来就是这样,自爱的人他统统做到;做不到,做不到不自爱。《感应篇》是自己的,《十善业道》还是自己的,没有一样不是自己的,这是自己的本善,人之初,性本善,所以这个要知道,是自己的本善。你完全都落实,百分之百落实,你这个人真的是自爱,自爱而后能爱人。这是世间法、世间善法。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977集) 2008/8/26